杨艺茜;金永生;陈海生
目的:考察陈皮醋制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为陈皮醋制前后药效变化的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依据.方法:按照《中药炮制学辞典》方法醋制陈皮,采用HPLC法结合偏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对陈皮醋制前后的样品进行多元统计分析,得到陈皮醋制前后主要差异成分的信息.结果:醋制前后15个保留时间下的色谱峰变量有显著性差异,初步识别其中2个相对含量升高的组分分别为芸香柚皮苷和橙皮苷.结论:陈皮醋制前后化学成分发生改变,芸香柚皮苷和橙皮苷可能为陈皮醋制后药效改变的物质基础,为阐明其在临床应用中药效变化提供了依据.
作者:阮俊翔;苏志恒;梁永红;吴秀彩;宋慧;郑华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对草血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及鉴定.方法:采用90%乙醇回流提取,利用硅胶、Sephadex LH-20、大孔树脂等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采用质谱、核磁共振等波谱方法对分得的化合物进行化学结构鉴定.结果:从草血竭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绿原酸乙酯(1)、绿原酸甲酯(2)、山柰酚-3-O-α-L-吡喃鼠李糖苷(3)、(-)-表儿茶素(4)、paleaceolactoside (5)、原儿茶酸(6)、山柰酚(7)、没食子酸(8)、绿原酸(9)、异槲皮苷(10).结论:其中,化合物1、3、6、7、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杨艺茜;金永生;陈海生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筛选醋制香附疏肝理气宽中的有效部位.方法:采用多种外界刺激结合药物刺激方法复制肝郁型胃肠功能紊乱大鼠模型,分别观察醋制香附不同提取部位(石油醚、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水)对模型大鼠体质量、腹围指数、胃排空、小肠推进及血浆中胃动素(MTL)、胃泌素(Gas)水平的影响.结果:醋制香附各部位均能不同程度地改善肝郁型胃肠功能紊乱大鼠体质量与腹围指数.乙酸乙酯部位组、正丁醇部位组、水部位组大鼠胃肠功能显著改善,表现为胃残留率显著降低,小肠推进率显著升高(P<0.05);醋制香附各部位组大鼠血浆MTL、Gas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醋制香附不同部位对肝郁型胃肠功能紊乱模型大鼠的胃肠功能均有一定改善作用,其中水部位、正丁醇部位、乙酸乙酯部位作用较强,可初步认为是醋制香附“理气宽中”的有效部位,推测其中含有促进胃肠动力的有效成分.
作者:周莉江;严鑫;季宁平;卢君蓉;王世宇;傅超美;郑亮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复方威茯颗粒的抗痛风作用.方法: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冰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冰醋酸致小鼠扭体法、热板法及甲醛致痛法观察复方威茯颗粒的抗炎镇痛作用;以微晶型尿酸钠(MSU)致小鼠足趾肿胀及MSU致家兔痛风性关节炎模型探讨复方威茯颗粒的抗痛风作用.结果:复方威茯颗粒可显著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醋酸所致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冰醋酸致小鼠疼痛的扭体反应,并能显著提高热板所致小鼠疼痛的痛阈值,显著降低甲醛致小鼠晚期相疼痛反应评分(P <0.05或P<0.01);抑制MSU致小鼠足趾肿胀度及降低MSU致兔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滑膜组织各项病理改变组织学评分(P<0.05或P<0.01),降低痛风家兔血清TNF-α、IL-1β、PGE2含量(P<0.05或P<0.01).结论:复方威茯颗粒具有明显的抗炎镇痛及抗痛风作用.
作者:黄丽贞;杨玲玲;邓家刚;李云娟;韦林垚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对肥肉草Fordiophyton fordii(Oliv.) Krass.进行生药组织学鉴定,为研究肥肉草提供基础依据.方法:结合相关文献,对肥肉草的植物形态、显微构造进行描述说明.结果:肥肉草根横切面中央无髓部,根茎和茎横切面中央具异性维管束,叶中脉维管束外韧型,叶下表皮气孔众多.结论:肥肉草具有独特鲜明的植物形态和显微构造特点.
作者:杨成梓;蔡沓栗;滕祎;吴淑英;郭斌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克隆冬凌草乙酰辅酶A酰基转移酶(acetyl-CoA C-acetyltransferase,AACT)基因并分析其在冬凌草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方法:在冬凌草转录组测序的基础上设计特异引物,采用逆转录PCR技术克隆冬凌草IrAACT基因全长,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析其组织表达模式.结果:克隆得到的IrAACT基因全长1 254 bp,编码417个氨基酸,该序列与丹参等植物中的AACT基因有较高的同源性.生物信息学预测IrAACT具有Ⅱ型硫解酶催化作用的活性中心结构域.实时荧光定量PCR表明,IrAACT在冬凌草花和叶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根、茎和愈伤组织.结论:该研究获得了IrAACT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并揭示了其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为进一步阐述该基因在冬凌草二萜类成分合成途径中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作者:朱畇昊;苏秀红;董诚明;陈随清;邵远洋;张风波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山小橘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乙醇渗辘提取结合正反相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学方法,同时结合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山小橘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7,4'-三羟基-二氢黄酮醇(1)、香橙素(2)、反式-二氢槲皮素(3)、顺式-二氢槲皮素(4)、山柰素(5)、槲皮素(6)、5,7,4'-三羟基-二氢黄酮醇-3-O-α-L-吡喃鼠李糖苷(7)、槲皮素-3-O-α-L-呋喃阿拉伯糖苷(8)、槲皮素-3-O-α-L-吡喃鼠李糖苷(9)、5,7,3',4'-四羟基黄酮-3-0-吡喃鼠李糖(1→6)吡喃葡萄糖苷(10)、5,7,3'-三羟基-4'-甲氧基黄酮-3-0-吡喃鼠李糖(1→6)吡喃葡萄糖苷(11).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陈力;许剑锋;孙立春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复叶耳蕨总黄酮(total flavonoids from Arachniodes exilis,TFA)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成骨分化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通过茜素红染色、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考查BMSCs成骨情况;RT-PCR检测Ⅰ型胶原酶α1(collagen type Ⅰ α1,COL1A1)、骨钙蛋白(osteocalcin,OCN)、骨桥蛋白(osteopotin,OPN)、BMP2、BMP4、Runx2、Osterix转录水平;ELISA检测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信号通路相关蛋白BMP2、BMP4、Runx2表达情况.结果:TFA能显著增加BMSCs碱钙结节的形成、ALP活性,上调COL1A1、OCN、OPN的表达,促进BMSCs成骨分化,而Noggin能抑制该作用;TFA能显著上调BMP2 、BMP4、Runx2、Osterix的表达.结论:TFA可能通过BMP信号通路促进大鼠BMSCs成骨分化.
作者:胡文龙;殷嫦嫦;梁广胜;耿书国;汪建样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生石灰、硫磺对土壤pH、川芎生长发育、产量及镉含量的影响.方法:选取川芎主产区典型的酸性地块和碱性地块,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生石灰处理酸性地块,硫磺处理碱性地块;出苗后调查出苗率,川芎生长期间定期取样,分别测定根际土壤pH、苗高、地上部和地下部鲜重,收获后测定川芎产量及镉含量.结果:生石灰可提高酸性地块的土壤pH值,随施用量增加呈增高趋势,同时可显著改善川芎生长发育状况,生石灰处理的川芎苗高、地上部鲜重和地下部产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川芎药材中镉的积累量也显著低于对照;硫磺可显著降低碱性地块的土壤pH值,但施用硫磺影响川芎出苗,导致缺窝,且显著增加川芎药材中镉的积累量.结论:生石灰不仅可提高酸性地块的土壤pH值,降低川芎药材中镉含量,而且能有效改善川芎生长发育,促进川芎产量提高,可作为酸性土壤的改良剂.
作者:李青苗;李彬;郭俊霞;杨江;宁梓君;陈幸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建立了荆芥穗药材中腺鳞的分离、纯化、富集与计数方法,对荆芥穗腺鳞内含物进行化学定性并测定3种萜类成分含量.方法:运用冻刷法分离荆芥穗腺鳞,利用水选沉降与材料亲和技术对所分离的腺鳞进行纯化富集,并运用气相质谱技术对腺鳞内含物化学定性,结合显微计数对单个腺鳞及萼片中3种萜类成分含量进行测定和预测.结果:共从荆芥穗腺鳞内含物中鉴定了29个成分,占峰总面积97.45%,其与荆芥穗挥发油的共有峰35个,大于各自峰总面积的97%,其中d-柠檬烯、dl-薄荷酮、胡薄荷酮、反式香芹乙酯等化合物在二者中含量差异较大.通过显微计数,测得单个腺鳞中d-柠檬烯、dl-薄荷酮、胡薄荷酮含量分别为27.660、24.334、396.390 ng.结论:本实验为荆芥穗腺鳞研究提供了分离、纯化、富集及计数方法,水蒸气蒸馏提取挥发油与荆芥穗腺鳞内含物的化学组分有所差异,不能完全真实的反映药材中各挥发油类成分的含量与比例.基于腺鳞计数所建立的3种萜类成分含量预测模型预测能力较好.
作者:蒋征;王红;吴啟南;乐巍;吴达维;樊修和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提高铁皮石斛类原球茎诱导和增殖生长率.方法:以铁皮石斛幼芽为材料,采用1/2MS+ 2%蔗糖+10%香蕉泥+0.8%琼脂、pH值6.0为基本培养基.研究铁皮石斛类原球茎诱导的佳激素浓度;类原球茎不同生理状态、接种外植体大小、培养天数、叠层培养方法对类原球茎增殖生长的影响.结果:类原球茎诱导添加6-BA 0.3 mg/L、NAA 0.2 mg/L为佳浓度组合;颜色淡黄、疏松饱满的类原球茎增殖和增重迅速;适的培养时间为45d左右;相同生理状态的类原球茎以10个为一团接种,培养45 d增殖和增重为显著,增殖率高达1008%,植株再生能力增强,平均每克类原球茎增殖后可再生植株1 132株;叠层培养上层类原球茎增殖和增重效果好,此法也可进行类原球茎复壮.结论:筛选出促进铁皮石斛类原球茎诱导佳激素浓度组合和增殖生长技术参数,完善了铁皮石斛类原球茎诱导和增殖生长技术体系.
作者:樊家荣;李媛媛;杨玲;陈晨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采用纳米胶束增溶技术制备同时含有脂溶性挥发油与水溶性成分连翘苷(PN)等的全成分载药液体制剂,并考察连翘挥发油纳米胶束对水溶性成分PN体外透皮、透黏膜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双提法提取连翘的挥发油与水溶性成分,并用GC-MS测定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再将挥发油以纳米胶束的形式增溶于水溶性药液中制备全成分载药液体制剂(ACLL),采用透射电镜(TEM)、光子相关光谱仪(PCS)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考察挥发油纳米胶束的药剂学性质;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PN含量,采用水平双室扩散池法考察连翘挥发油纳米胶束对PN体外透皮、透黏膜吸收的影响,并与连翘水溶性药液(HCLL)进行对照.结果:连翘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β-蒎烯(49.01%)、α-蒎烯(15.78%)、β-罗勒烯(13.79%)、芳樟醇(5.91%)、α-侧柏烯(2.07%)、β-香叶烯(1.91%)与异松油烯(1.84%)等萜烯类混合物;挥发油胶束为圆球形,粒径为193.3 nm,Zeta电位为-83.8 mV;连翘药液为澄清透明的棕褐色液体,其中PN含量为0.225 mg/mL.实验表明,ACLL组的PN在整个透皮、透黏膜实验过程中的累积透过量始终高于HCLL;7.0 h时,对于透皮给药实验ACLL组PN累积透过量是HCLL组的2.04倍,透黏膜给药实验ACLL组PN累积透过量是HCLL组的1.16倍.结论:连翘挥发油纳米胶束能够促进水溶性成分PN的透皮、透黏膜吸收,体现了其全成分作用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也阐明了中药全成分发挥协同作用的机理之一.
作者:李伟泽;赵宁;梁泽;康翰方;李金杰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研究麻花秦艽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微孔树脂柱、硅胶柱、Sephadex LH-20凝胶柱和制备色谱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通过NMR、MS等波谱手段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麻花秦艽根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胡萝卜苷(1)、β-谷甾醇(2)、熊果酸(3)、獐牙菜苷(4)、獐牙菜苦苷(5)、龙胆苦苷(6)、6'-O-乙酰基-龙胆苦苷(7)、6'-O-β-D-吡喃葡萄糖基-獐牙菜苷(8)、原儿茶醛(9)、原儿茶酸(10)、没食子酸甲酯(11)、邻苯二甲酸二丁酯(12).结论:其中,化合物8 ~12为首次从麻花秦艽中分离得到.
作者:张莉;党军;梅丽娟;邵赟;王启兰;刘雪娟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平喘汤联合舒利迭治疗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山东省即墨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08例支气管哮喘患者,根据入院单双号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疗法(止咳、解痉、平喘、抗感染等)治疗,对照组采用舒利迭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平喘汤进行治疗,两组患者连续治疗14天,比较临床效果差异.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日间及夜间喘息症状缓解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血清TNF-α、IL-6、IL-8、CRP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FEV1、PEFR、FV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日间及夜间哮喘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生存质量评分及临床显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平喘汤联合舒利迭治疗哮喘对于缓解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改善实验室检查指标具有显著作用,同时有利于提高治疗显效率.
作者:孙淑芬;李春燕;仇延晴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通过正交试验优选制备丹参酮ⅡA微球的高分子材料和工艺条件.方法: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微球,以载药量、包封率及收率为主要评价指标,进行综合加权评分,确定佳高分子材料和制备工艺,并用扫描电镜(SEM)、激光粒度仪、热重-差热分析(TG-DSC)、X射线衍射(XRD)进行表征.结果:采用左旋聚乳酸(PLLA)制备得到的丹参酮ⅡA微球的载药量和包封率显著高于其他高分子材料;佳工艺制备的微球圆整,表面多孔,平均粒径为(96.95±1.7) μm,载药量为(30.43±0.04)%,包封率为(82.72±1.51)%,收率为(94.10±1.60)%.TG-DSC、XRD等结果表明,丹参酮ⅡA制备成微球后药物仍然有晶型存在.结论: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丹参酮ⅡA聚乳酸微球(TA-PLLA-MS)具有良好的药物负载作用,该方法简便易行,工艺稳定.
作者:朱娅芳;姜丰;吴朝花;周雪;沈祥春;陶玲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利用粉末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技术对矿物药青礞石、金礞石和金精石进行分析,用于三者鉴别及质量评价.方法:采集青礞石、金礞石和金精石共20批样品的XRD图谱,对图谱进行物相检索,解析各样品的物相组成,并与性状特点进行对比分析,确定青礞石、金礞石和金精石三者矿物基原,指导鉴别.优选特征谱段为d(晶面间距,10-10m)=6.8~17.7,采用一阶求导+矢量归一化法、21点平滑对该谱段内图谱进行预处理,并做聚类分析.结果:所考察7批青礞石样品均为变质岩类黑云母片岩,3批优质金礞石为蛭石化黑云母片岩,3批金精石主要含金云母及水化金云母,其他样品物相组成复杂;对特征谱段进行聚类分析可将青礞石、金礞石及金精石区分开,并可区分不同品质的金礞石.结论:XRD图谱分析法适用于青礞石、金礞石和金精石三者的鉴别及质量评价,该方法快速准确.
作者:明晶;曹艳;雷咪;陈龙;陈科力;黄必胜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复宫宁颗粒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MT)卵巢功能及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细胞因子-α (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管内皮细胞因子(VEGF)及脂联素(APN)的影响.方法:将150例EMT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妈富隆联合达菲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复宫宁颗粒治疗,治疗时间为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清雌二醇(E2)、卵泡雌激素(FSH)、VEGF、IL-6、TNF-α、hs-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APN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宫宁颗粒能有效抑制EMT患者炎症因子分泌及血管内皮增生,改善患者卵巢功能,提高疗效.
作者:张海霞;李萍;李楠;陈炜;李晶晶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总结《肘后备急方》所有与附子相关的记载,探讨东晋医药学家葛洪对附子的应用情况.方法:整理归纳葛洪《肘后备急方》包含附子的药方,从《肘后备急方》中附子的名称考证、所含附子的方剂数、含附子的方剂治疗疾病的类型、剂型分类、服药方法、与附子配伍的药物与辅料、附子的毒性与用法用量以及附子的中毒解救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结果:《肘后备急方》中附子、乌头、乌喙、射罔、天雄为同一物,书中收载附子治疗疾病的方剂共100余方,其临床应用广泛,治疗疾病种类丰富,方剂所成中药剂型较多,有数十种,服用方法在传统的服药方法的基础上结合了现代给药方法(舌下、黏膜等).同时,葛洪还记载了附子中毒的解救方,全面地阐述了附子的临床应用和中毒解救方法.结论:《肘后备急方》中附子临床应用广泛,治疗疾病种类丰富,对现代临床应用以及毒性毒理的研究具有重要贡献.
作者:李红念;梅全喜;郭文贤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考察机械牵拉骨折复位术联合愈骨汤治疗陈旧性胫骨远端Salter-HamsⅡ型骨骺损伤近、远期疗效.方法:收集2009年8月至2012年4月在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人民医院骨科治疗的陈旧性胫骨远端Salter-HarrisⅡ型骨骺损伤15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72例和观察组78例,两组患者均行机械牵拉骨折复位术,观察组加服骨愈汤,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肢体肿胀消退时间及骨愈合时间显著缩短(P<0.05),术后2、6周疼痛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骨不连、伤口皮肤感染和针道感染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总有效率显著升高(P<0.05).结论:对陈旧性胫骨远端Salter-HarrisⅡ型骨骺损伤患者采用机械牵拉骨折复位术可提供较为牢固的固定,联合骨愈汤治疗有利于促进骨折愈合,是治疗胫骨远端骨骺损伤的理想方法.
作者:赵成茂;赵宏达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比较两面针根和茎抗胃炎、保护胃黏膜和改善胃肠运动功能的药效作用,为两面针以茎入药,扩大药用部位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碘代乙酰胺致大鼠慢性浅表性胃炎观察比较两面针根、茎的抗胃炎作用,采用大鼠应激性胃溃疡模型、吲哚美辛致大鼠胃溃疡和大鼠幽门结扎模型观察比较两面针根、茎的胃黏膜保护作用,采用小鼠胃排空和小肠推进实验观察比较两面针根、茎改善胃肠运动功能的作用.结果:两面针根、茎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大鼠慢性浅表性胃炎胃黏膜组织炎症、应激性胃溃疡及吲哚美致大鼠胃溃疡的溃疡指数和胃液分析指标,同时在促进胃肠蠕动方面也表现出有较好的药效.结论:两面针茎在抗胃炎、保护胃黏膜和改善胃肠运动功能方面的药效作用与两面针根相近.
作者:秦泽慧;陈炜璇;李茹柳;韩正洲;仰铁锤;詹若挺;陈蔚文 刊期: 201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