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肥肉草的形态与显微构造研究

杨成梓;蔡沓栗;滕祎;吴淑英;郭斌

关键词:肥肉草, 生药学研究, 显微鉴定
摘要:目的:对肥肉草Fordiophyton fordii(Oliv.) Krass.进行生药组织学鉴定,为研究肥肉草提供基础依据.方法:结合相关文献,对肥肉草的植物形态、显微构造进行描述说明.结果:肥肉草根横切面中央无髓部,根茎和茎横切面中央具异性维管束,叶中脉维管束外韧型,叶下表皮气孔众多.结论:肥肉草具有独特鲜明的植物形态和显微构造特点.
中药材杂志相关文献
  • 蒺藜防白缓释滴丸的提取工艺优化

    目的:优选蒺藜防白缓释滴丸的佳提取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以HPLC法测定的干膏中升麻素苷和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总量为评价指标,优选水提取工艺.采用单因素法,以欧前胡素提取率为考察指标,优选白芷的醇提取工艺.结果:优选的佳水提取工艺为:加8倍量水,煎煮3次,每次1h;白芷的佳醇提工艺为:95%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1h.结论:优选的提取工艺简便、稳定,适合工业化生产.

    作者:詹峰;何勐;丁效良;吕朋举;王晓飞;周丽娟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栽培模式对竹根姜生长及氮、磷、钾吸收的影响

    目的:研究栽培模式对竹根姜生长及氮、磷、钾营养吸收的影响,探索适合竹根姜高产的栽培技术.方法:通过设施与露地两种栽培模式研究竹根姜生长,田间发病率,亩产量,以及氮、磷、钾吸收的规律.结果:设施栽培能增强竹根姜生长、减少田间发病率、增强器官对氮、磷、钾吸收,促进竹根姜丰产.结论:设施栽培应广泛应用于竹根姜生产.

    作者:孙向成;邹勇;李焕梅;屈长青;董清芳;刘奕清;黄科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冬凌草AACT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目的:克隆冬凌草乙酰辅酶A酰基转移酶(acetyl-CoA C-acetyltransferase,AACT)基因并分析其在冬凌草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方法:在冬凌草转录组测序的基础上设计特异引物,采用逆转录PCR技术克隆冬凌草IrAACT基因全长,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析其组织表达模式.结果:克隆得到的IrAACT基因全长1 254 bp,编码417个氨基酸,该序列与丹参等植物中的AACT基因有较高的同源性.生物信息学预测IrAACT具有Ⅱ型硫解酶催化作用的活性中心结构域.实时荧光定量PCR表明,IrAACT在冬凌草花和叶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根、茎和愈伤组织.结论:该研究获得了IrAACT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并揭示了其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为进一步阐述该基因在冬凌草二萜类成分合成途径中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作者:朱畇昊;苏秀红;董诚明;陈随清;邵远洋;张风波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连翘挥发油纳米胶束对其水溶性成分连翘苷体外透皮、透黏膜吸收的影响

    目的:采用纳米胶束增溶技术制备同时含有脂溶性挥发油与水溶性成分连翘苷(PN)等的全成分载药液体制剂,并考察连翘挥发油纳米胶束对水溶性成分PN体外透皮、透黏膜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双提法提取连翘的挥发油与水溶性成分,并用GC-MS测定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再将挥发油以纳米胶束的形式增溶于水溶性药液中制备全成分载药液体制剂(ACLL),采用透射电镜(TEM)、光子相关光谱仪(PCS)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考察挥发油纳米胶束的药剂学性质;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PN含量,采用水平双室扩散池法考察连翘挥发油纳米胶束对PN体外透皮、透黏膜吸收的影响,并与连翘水溶性药液(HCLL)进行对照.结果:连翘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β-蒎烯(49.01%)、α-蒎烯(15.78%)、β-罗勒烯(13.79%)、芳樟醇(5.91%)、α-侧柏烯(2.07%)、β-香叶烯(1.91%)与异松油烯(1.84%)等萜烯类混合物;挥发油胶束为圆球形,粒径为193.3 nm,Zeta电位为-83.8 mV;连翘药液为澄清透明的棕褐色液体,其中PN含量为0.225 mg/mL.实验表明,ACLL组的PN在整个透皮、透黏膜实验过程中的累积透过量始终高于HCLL;7.0 h时,对于透皮给药实验ACLL组PN累积透过量是HCLL组的2.04倍,透黏膜给药实验ACLL组PN累积透过量是HCLL组的1.16倍.结论:连翘挥发油纳米胶束能够促进水溶性成分PN的透皮、透黏膜吸收,体现了其全成分作用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也阐明了中药全成分发挥协同作用的机理之一.

    作者:李伟泽;赵宁;梁泽;康翰方;李金杰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大叶鼠尾草化学成分研究

    目的:研究大叶鼠尾草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正相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C-18等色谱技术对其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大叶鼠尾草乙醇提取物的三氯甲烷和乙酸乙酯部位中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丹参酮Ⅵ(1)、1,2,15,16-四氢丹参醌(2)、丹参酮Ⅱb(3)、丹参醇B(4)、熊果酸(5)、2α-羟基熊果酸(6)、2α,3α-二羟基熊果烷-12-烯-28-甲酸(7)、丹酚酸B(8)、3,5-二羟基桂皮酸(9)、ethyl 3-(3,4-dihydrophenyl)lactate (10)、nepetoidin B(11).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张鹏;高增平;高雅晶;肖磊;陈若芸;康洁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草血竭化学成分研究

    目的:对草血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及鉴定.方法:采用90%乙醇回流提取,利用硅胶、Sephadex LH-20、大孔树脂等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采用质谱、核磁共振等波谱方法对分得的化合物进行化学结构鉴定.结果:从草血竭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绿原酸乙酯(1)、绿原酸甲酯(2)、山柰酚-3-O-α-L-吡喃鼠李糖苷(3)、(-)-表儿茶素(4)、paleaceolactoside (5)、原儿茶酸(6)、山柰酚(7)、没食子酸(8)、绿原酸(9)、异槲皮苷(10).结论:其中,化合物1、3、6、7、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杨艺茜;金永生;陈海生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多序岩黄芪生长期不同器官中无机元素相应特征分析

    目的:以不同生长期多序岩黄芪根、茎、叶、花、果实样品为研究对象,研究生长期多序岩黄芪不同器官中无机元素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了不同时期多序岩黄芪各器官中13种无机元素含量,并分析各元素含量在不同时期多序岩黄芪器官中的相应变化特征.结果:多序岩黄芪根、茎、叶、花、果实中均含有丰富的无机元素,各器官中无机元素含量的特征变化与季节有关.多序岩黄芪药用部位根与非药用部位茎、叶、花、果实中Fe、Cu、Ca、Mn、Zn、Mg、Cr、Co、Na、Li、Ni、K含量随月份的改变呈现规律性变化,且在不同生长期存在极大值与极小值,Cd元素未检出;6~10月份Cu、Ca含量叶>根>茎,而叶中Mn元素含量均高于多序岩黄芪其他器官.结论:研究结果为多序岩黄芪采收时间的选择及非药用部位价值的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强正泽;王燕;肖文;王明伟;李硕;李成义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栽培密度对乌腺金丝桃地上部分生物量及形态变化的影响

    目的:探讨栽培密度对乌腺金丝桃生物量和形态变化的影响规律,从而制定人工繁殖的佳栽培密度.方法:通过随机区组法,在65 cm的行距下,设置了15、25、35和45 cm的栽培株距,每组设3个重复,观察不同组间株高、叶对数、分枝数和生物量的差异.结果:乌腺金丝桃在株高、叶对数及分枝数量方面与栽培密度没有显著性关联;在生物量方面,茎枝和花果在不同栽培密度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叶的生物量在不同栽培密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以株距25、35 cm较高.结论:乌腺金丝桃佳栽培密度应为株行距(25 ~35)cm ×65 cm.

    作者:柯宇辉;姜南翔;侯爽;郭树义;张南翼;张克勤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对广丰药薯试管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目的:对PEG-6000处理广丰药薯试管苗的生理特性进行研究,为广丰药薯的大田移栽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分光光度计的方法,测定PEG-6000处理下广丰药薯试管苗的总叶绿素、可溶总糖、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以及SOD、CAT和POD的活性.结果:在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中,随干旱胁迫的加重和胁迫时间的延长,广丰药薯试管苗的总叶绿素含量持续下降,可溶性总糖、脯氨酸和MDA含量显著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CAT、POD和SOD活性则呈先升后降的趋势.结论:本研究揭示了广丰药薯试管苗在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下生理指标的变化,表明广丰药薯具有一定的耐旱性.

    作者:俞晓凤;徐志坚;章省琴;吕思杰;付有章;洪森荣;尹明华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昌都锦鸡儿化学成分研究

    目的:研究昌都锦鸡儿根茎木质部心材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多种柱色谱分离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昌都锦鸡儿根茎木质部心材中分离纯化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苦参素(1)、(6aR,11aR)-3-羟基-4,9-二甲氧基紫檀烷(2)、(-)-4-methoxymaackiain(3)、(-)-ho-mopterocarpin (4)、2,4-二甲氧基苯甲酸(5)、2-甲氧基-4-乙氧基苯甲酸(6)、3-乙酰基齐墩果酸(7)、7-羟基-2,3-二甲基色原酮(8)、甘草素(9)、β-谷甾醇(10).结论:其中,化合物1、3、5、7、8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孙晓东;杨成雄;房士明;臧小单;杨学东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复叶耳蕨总黄酮通过BMP信号通路促进MSC成骨分化

    目的:研究复叶耳蕨总黄酮(total flavonoids from Arachniodes exilis,TFA)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成骨分化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通过茜素红染色、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考查BMSCs成骨情况;RT-PCR检测Ⅰ型胶原酶α1(collagen type Ⅰ α1,COL1A1)、骨钙蛋白(osteocalcin,OCN)、骨桥蛋白(osteopotin,OPN)、BMP2、BMP4、Runx2、Osterix转录水平;ELISA检测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信号通路相关蛋白BMP2、BMP4、Runx2表达情况.结果:TFA能显著增加BMSCs碱钙结节的形成、ALP活性,上调COL1A1、OCN、OPN的表达,促进BMSCs成骨分化,而Noggin能抑制该作用;TFA能显著上调BMP2 、BMP4、Runx2、Osterix的表达.结论:TFA可能通过BMP信号通路促进大鼠BMSCs成骨分化.

    作者:胡文龙;殷嫦嫦;梁广胜;耿书国;汪建样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中草药药渣固态发酵制备单细胞蛋白

    目的:合理利用废弃中草药药渣资源,减少其对环境的污染.方法:本研究首先筛选出产单细胞蛋白(Single Cell Protein,SCP)含量高的药渣和菌种,然后采用单因素分析和正交试验设计,研究药渣投放量、水分添加量、尿素添加量对发酵药渣培养基蛋白质含量的影响,探讨药渣经微生物发酵制备单细胞蛋白的优化工艺条件.结果:黑曲霉Asperyillus nigar van(3.4309)发酵耳聋左慈丸药渣的蛋白质含量高,为20.98%;黑曲霉发酵耳聋左慈丸药渣的总结工艺优化条件为:药渣投放量20 g,尿素添加量为药渣的0.35%,水分添加量为药渣的200%,在此条件下发酵产物中蛋白质含量从9.79%上升到21.35%,提高率达118.1%;各因素对发酵过程中蛋白质生成量的影响大小依次为:尿素添加量>水分添加量>药渣投放量.结论:利用微生物发酵可以较好地提高药渣中单细胞蛋白含量,为中草药下游产品的开发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李善家;王雅;杜国英;覃慧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醋制香附不同提取部位对肝郁型胃肠功能紊乱大鼠胃肠运动的影响

    目的:筛选醋制香附疏肝理气宽中的有效部位.方法:采用多种外界刺激结合药物刺激方法复制肝郁型胃肠功能紊乱大鼠模型,分别观察醋制香附不同提取部位(石油醚、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水)对模型大鼠体质量、腹围指数、胃排空、小肠推进及血浆中胃动素(MTL)、胃泌素(Gas)水平的影响.结果:醋制香附各部位均能不同程度地改善肝郁型胃肠功能紊乱大鼠体质量与腹围指数.乙酸乙酯部位组、正丁醇部位组、水部位组大鼠胃肠功能显著改善,表现为胃残留率显著降低,小肠推进率显著升高(P<0.05);醋制香附各部位组大鼠血浆MTL、Gas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醋制香附不同部位对肝郁型胃肠功能紊乱模型大鼠的胃肠功能均有一定改善作用,其中水部位、正丁醇部位、乙酸乙酯部位作用较强,可初步认为是醋制香附“理气宽中”的有效部位,推测其中含有促进胃肠动力的有效成分.

    作者:周莉江;严鑫;季宁平;卢君蓉;王世宇;傅超美;郑亮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槲皮素亚微乳在小鼠体内药代动力学及组织分布研究

    目的:研究槲皮素注射液、槲皮素亚微乳注射剂静脉注射后在小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及组织分布.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小鼠血浆和组织中的槲皮素浓度.结果:槲皮素亚微乳剂在各组织中的分布顺序依次为肝>血>肾>脾>肺>心>脑,且其在血浆、肝、脾、肾、脑中的AUC0→t显著高于普通注射液(P<0.05),在肝、脑、脾、肾中的Rte、Re均大于1.结论:槲皮素亚微乳剂静脉注射液能明显改变槲皮素在小鼠血浆中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并具有明显的肝、脑、脾、肾组织中的靶向定位特征.

    作者:宋逍;段玺;赵鹏;唐志书;王昌利;果秋婷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24份紫石英样品的XRD谱分析

    目的:利用X-射线衍射(XRD)技术对不同形态特点的紫石英进行分析,为紫石英的鉴别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2010年版中国药典方法对24批市售紫石英样品进行性状鉴别和含量测定,并结合X衍射分析法对上述样品进行物相和半定量分析,确定各药材品质优劣,总结紫石英性状特征与其品质的相关性.结果:样品1~7和13为正品紫石英,8 ~12为掺杂的劣质紫石英,14 ~ 24为伪品紫石英.正品紫石英中萤石为主要物相,常伴生少量石英.伪品紫石英物相组成复杂,杂质含量多而萤石含量远低于中国药典标准.正品紫石英易粉碎成细小沙粒状粉末,颜色变浅,主要为绿色或紫色透明、具玻璃样光泽的细小颗粒.结论:掺伪的劣质块状药材,经挑选,去除杂质后可药用;伪品紫石英杂质过多,且难去除,不宜药用.粉末特点可作为紫石英性状鉴别的补充.XRD技术用于紫石英分析,可准确鉴别紫石英非典型正品性状特点的药材及粉末药材.

    作者:陈龙;明晶;曹艳;黄必胜;陈科力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肥肉草的形态与显微构造研究

    目的:对肥肉草Fordiophyton fordii(Oliv.) Krass.进行生药组织学鉴定,为研究肥肉草提供基础依据.方法:结合相关文献,对肥肉草的植物形态、显微构造进行描述说明.结果:肥肉草根横切面中央无髓部,根茎和茎横切面中央具异性维管束,叶中脉维管束外韧型,叶下表皮气孔众多.结论:肥肉草具有独特鲜明的植物形态和显微构造特点.

    作者:杨成梓;蔡沓栗;滕祎;吴淑英;郭斌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清毒活血化痰复方颗粒通过ERK1/2/STAT3通路调控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CV304氧糖剥夺/复糖复氧模型ICAM-1表达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清毒活血化痰复方颗粒对内皮细胞氧糖剥夺-复糖复氧(OGD/R)模型ERK1/2、STAT3蛋白磷酸化和ICAM-1表达的调控作用.方法:SD大鼠连续5d灌胃清毒活血化痰复方颗粒(12 g/kg)或等体积生理盐水,制备药物血清和空白血清.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CV304分为正常对照组、氧糖剥夺/复糖复氧模型组、清毒活血化痰复方颗粒药物血清组、清毒活血化痰复方颗粒药物血清+ U0126(ERK1/2磷酸化特异性阻断剂)组,分别于复氧复糖后4、24、48、72 h以Western blot检测p-ERK1/2、p-STAT3及ICAM-1蛋白的表达,RT-PCR检测ICAM-1 mRNA的表达.结果:作用24 h清毒活血化痰复方颗粒药物血清可以明显促进ERK1/2的磷酸化,并抑制STAT3磷酸化及ICAM-1的表达,但U0126可以部分阻断清毒活血化痰复方颗粒药物血清的以上作用.结论:清毒活血化痰复方颗粒药物血清可通过ERK1/2/STAT3通路调控OGD/R损伤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CV304 ICAM-1的表达.

    作者:骆殊;邵佳;吴颢昕;陈刚;刘舟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复方威茯颗粒抗痛风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复方威茯颗粒的抗痛风作用.方法: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冰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冰醋酸致小鼠扭体法、热板法及甲醛致痛法观察复方威茯颗粒的抗炎镇痛作用;以微晶型尿酸钠(MSU)致小鼠足趾肿胀及MSU致家兔痛风性关节炎模型探讨复方威茯颗粒的抗痛风作用.结果:复方威茯颗粒可显著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醋酸所致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冰醋酸致小鼠疼痛的扭体反应,并能显著提高热板所致小鼠疼痛的痛阈值,显著降低甲醛致小鼠晚期相疼痛反应评分(P <0.05或P<0.01);抑制MSU致小鼠足趾肿胀度及降低MSU致兔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滑膜组织各项病理改变组织学评分(P<0.05或P<0.01),降低痛风家兔血清TNF-α、IL-1β、PGE2含量(P<0.05或P<0.01).结论:复方威茯颗粒具有明显的抗炎镇痛及抗痛风作用.

    作者:黄丽贞;杨玲玲;邓家刚;李云娟;韦林垚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影响铁皮石斛类原球茎诱导和增殖生长因素研究

    目的:提高铁皮石斛类原球茎诱导和增殖生长率.方法:以铁皮石斛幼芽为材料,采用1/2MS+ 2%蔗糖+10%香蕉泥+0.8%琼脂、pH值6.0为基本培养基.研究铁皮石斛类原球茎诱导的佳激素浓度;类原球茎不同生理状态、接种外植体大小、培养天数、叠层培养方法对类原球茎增殖生长的影响.结果:类原球茎诱导添加6-BA 0.3 mg/L、NAA 0.2 mg/L为佳浓度组合;颜色淡黄、疏松饱满的类原球茎增殖和增重迅速;适的培养时间为45d左右;相同生理状态的类原球茎以10个为一团接种,培养45 d增殖和增重为显著,增殖率高达1008%,植株再生能力增强,平均每克类原球茎增殖后可再生植株1 132株;叠层培养上层类原球茎增殖和增重效果好,此法也可进行类原球茎复壮.结论:筛选出促进铁皮石斛类原球茎诱导佳激素浓度组合和增殖生长技术参数,完善了铁皮石斛类原球茎诱导和增殖生长技术体系.

    作者:樊家荣;李媛媛;杨玲;陈晨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丹参酮ⅡA微球的研制与药剂学性质表征

    目的:通过正交试验优选制备丹参酮ⅡA微球的高分子材料和工艺条件.方法: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微球,以载药量、包封率及收率为主要评价指标,进行综合加权评分,确定佳高分子材料和制备工艺,并用扫描电镜(SEM)、激光粒度仪、热重-差热分析(TG-DSC)、X射线衍射(XRD)进行表征.结果:采用左旋聚乳酸(PLLA)制备得到的丹参酮ⅡA微球的载药量和包封率显著高于其他高分子材料;佳工艺制备的微球圆整,表面多孔,平均粒径为(96.95±1.7) μm,载药量为(30.43±0.04)%,包封率为(82.72±1.51)%,收率为(94.10±1.60)%.TG-DSC、XRD等结果表明,丹参酮ⅡA制备成微球后药物仍然有晶型存在.结论: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丹参酮ⅡA聚乳酸微球(TA-PLLA-MS)具有良好的药物负载作用,该方法简便易行,工艺稳定.

    作者:朱娅芳;姜丰;吴朝花;周雪;沈祥春;陶玲 刊期: 2016年第01期

中药材杂志

中药材杂志

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材信息中心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