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龙;明晶;曹艳;黄必胜;陈科力
目的:研究俄色果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防治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50%乙醇一次性灌胃造成小鼠急性肝损伤,测定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及肝组织匀浆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并对肝脏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和组织病理学检查,计算肝、脾、肾脏器系数.结果:俄色果能显著降低酒精性肝损伤小鼠血清中ALT、TG、LDL-C水平及肝匀浆MDA含量,升高肝匀浆SOD活性.病理切片显示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肝组织损伤明显减轻.结论:藏药俄色果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抗脂质过氧化有关.
作者:周海玉;李敏;蔡晓洋;殷莉丽;黄潇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利用响应面分析法对黄连生物碱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方法:以黄连生物碱提取率为指标,采用Box-Behnken中心组和设计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对超声时间、乙醇浓度、回流提取时间及液料比4个影响因素的考察,得出各因素对黄连生物碱提取率的影响程度.结果:优化后黄连生物碱的佳提取工艺为:加70%乙醇,液料比16.5∶1 (mL/g),超声时间27 min,回流提取时间1.5h,黄连生物碱理论提取率为255.475 mg/g,实际测得提取率为252.897 mg/g.结论:Box-Behnken实验设计方法可以较好的对黄连总生物碱提取工艺进行优化.
作者:张宏川;刘思洋;孙宁阳;顾健;谭睿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栽培密度对乌腺金丝桃生物量和形态变化的影响规律,从而制定人工繁殖的佳栽培密度.方法:通过随机区组法,在65 cm的行距下,设置了15、25、35和45 cm的栽培株距,每组设3个重复,观察不同组间株高、叶对数、分枝数和生物量的差异.结果:乌腺金丝桃在株高、叶对数及分枝数量方面与栽培密度没有显著性关联;在生物量方面,茎枝和花果在不同栽培密度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叶的生物量在不同栽培密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以株距25、35 cm较高.结论:乌腺金丝桃佳栽培密度应为株行距(25 ~35)cm ×65 cm.
作者:柯宇辉;姜南翔;侯爽;郭树义;张南翼;张克勤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清毒活血化痰复方颗粒对内皮细胞氧糖剥夺-复糖复氧(OGD/R)模型ERK1/2、STAT3蛋白磷酸化和ICAM-1表达的调控作用.方法:SD大鼠连续5d灌胃清毒活血化痰复方颗粒(12 g/kg)或等体积生理盐水,制备药物血清和空白血清.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CV304分为正常对照组、氧糖剥夺/复糖复氧模型组、清毒活血化痰复方颗粒药物血清组、清毒活血化痰复方颗粒药物血清+ U0126(ERK1/2磷酸化特异性阻断剂)组,分别于复氧复糖后4、24、48、72 h以Western blot检测p-ERK1/2、p-STAT3及ICAM-1蛋白的表达,RT-PCR检测ICAM-1 mRNA的表达.结果:作用24 h清毒活血化痰复方颗粒药物血清可以明显促进ERK1/2的磷酸化,并抑制STAT3磷酸化及ICAM-1的表达,但U0126可以部分阻断清毒活血化痰复方颗粒药物血清的以上作用.结论:清毒活血化痰复方颗粒药物血清可通过ERK1/2/STAT3通路调控OGD/R损伤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CV304 ICAM-1的表达.
作者:骆殊;邵佳;吴颢昕;陈刚;刘舟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筛选醋制香附疏肝理气宽中的有效部位.方法:采用多种外界刺激结合药物刺激方法复制肝郁型胃肠功能紊乱大鼠模型,分别观察醋制香附不同提取部位(石油醚、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水)对模型大鼠体质量、腹围指数、胃排空、小肠推进及血浆中胃动素(MTL)、胃泌素(Gas)水平的影响.结果:醋制香附各部位均能不同程度地改善肝郁型胃肠功能紊乱大鼠体质量与腹围指数.乙酸乙酯部位组、正丁醇部位组、水部位组大鼠胃肠功能显著改善,表现为胃残留率显著降低,小肠推进率显著升高(P<0.05);醋制香附各部位组大鼠血浆MTL、Gas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醋制香附不同部位对肝郁型胃肠功能紊乱模型大鼠的胃肠功能均有一定改善作用,其中水部位、正丁醇部位、乙酸乙酯部位作用较强,可初步认为是醋制香附“理气宽中”的有效部位,推测其中含有促进胃肠动力的有效成分.
作者:周莉江;严鑫;季宁平;卢君蓉;王世宇;傅超美;郑亮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化瘀固本方对慢性盆腔炎大鼠相关细胞因子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取40只成年未孕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化瘀固本方组、康妇炎组,每组1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3组大鼠均以混合菌液注入法造模.造模后正常饲养,第21天起分别灌胃给药,各组均灌胃2w后处死,将双侧输卵管去除周围脂肪组织,电子天平称量质量并记录.取近子宫腔处左侧部分输卵管,S-P法检测TGF-β1、MCP-1的表达,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IL-1、IL-6、IL-10、SOD、CRP、VEGF、GM-CSF含量;在(37±0.1)℃下检测血浆粘度,全血高、中、低切粘度,红细胞压积.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治疗后化瘀固本方组大鼠输卵管质量及其中TGF-β1、MCP-1表达,血清IL-1、IL-6、IL-10、SOD、CRP、VEGF、GM-CSF含量,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及全血高、中、低切粘度均有显著改善.结论:化瘀固本方能减轻盆腔炎造成的输卵管水肿,其机制与改善炎性相关细胞因子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相关.
作者:刘彤鸥;王加谋;王师菡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比较两面针根和茎抗胃炎、保护胃黏膜和改善胃肠运动功能的药效作用,为两面针以茎入药,扩大药用部位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碘代乙酰胺致大鼠慢性浅表性胃炎观察比较两面针根、茎的抗胃炎作用,采用大鼠应激性胃溃疡模型、吲哚美辛致大鼠胃溃疡和大鼠幽门结扎模型观察比较两面针根、茎的胃黏膜保护作用,采用小鼠胃排空和小肠推进实验观察比较两面针根、茎改善胃肠运动功能的作用.结果:两面针根、茎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大鼠慢性浅表性胃炎胃黏膜组织炎症、应激性胃溃疡及吲哚美致大鼠胃溃疡的溃疡指数和胃液分析指标,同时在促进胃肠蠕动方面也表现出有较好的药效.结论:两面针茎在抗胃炎、保护胃黏膜和改善胃肠运动功能方面的药效作用与两面针根相近.
作者:秦泽慧;陈炜璇;李茹柳;韩正洲;仰铁锤;詹若挺;陈蔚文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对肥肉草Fordiophyton fordii(Oliv.) Krass.进行生药组织学鉴定,为研究肥肉草提供基础依据.方法:结合相关文献,对肥肉草的植物形态、显微构造进行描述说明.结果:肥肉草根横切面中央无髓部,根茎和茎横切面中央具异性维管束,叶中脉维管束外韧型,叶下表皮气孔众多.结论:肥肉草具有独特鲜明的植物形态和显微构造特点.
作者:杨成梓;蔡沓栗;滕祎;吴淑英;郭斌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克隆冬凌草乙酰辅酶A酰基转移酶(acetyl-CoA C-acetyltransferase,AACT)基因并分析其在冬凌草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方法:在冬凌草转录组测序的基础上设计特异引物,采用逆转录PCR技术克隆冬凌草IrAACT基因全长,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析其组织表达模式.结果:克隆得到的IrAACT基因全长1 254 bp,编码417个氨基酸,该序列与丹参等植物中的AACT基因有较高的同源性.生物信息学预测IrAACT具有Ⅱ型硫解酶催化作用的活性中心结构域.实时荧光定量PCR表明,IrAACT在冬凌草花和叶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根、茎和愈伤组织.结论:该研究获得了IrAACT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并揭示了其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为进一步阐述该基因在冬凌草二萜类成分合成途径中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作者:朱畇昊;苏秀红;董诚明;陈随清;邵远洋;张风波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复方威茯颗粒的抗痛风作用.方法: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冰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冰醋酸致小鼠扭体法、热板法及甲醛致痛法观察复方威茯颗粒的抗炎镇痛作用;以微晶型尿酸钠(MSU)致小鼠足趾肿胀及MSU致家兔痛风性关节炎模型探讨复方威茯颗粒的抗痛风作用.结果:复方威茯颗粒可显著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醋酸所致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冰醋酸致小鼠疼痛的扭体反应,并能显著提高热板所致小鼠疼痛的痛阈值,显著降低甲醛致小鼠晚期相疼痛反应评分(P <0.05或P<0.01);抑制MSU致小鼠足趾肿胀度及降低MSU致兔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滑膜组织各项病理改变组织学评分(P<0.05或P<0.01),降低痛风家兔血清TNF-α、IL-1β、PGE2含量(P<0.05或P<0.01).结论:复方威茯颗粒具有明显的抗炎镇痛及抗痛风作用.
作者:黄丽贞;杨玲玲;邓家刚;李云娟;韦林垚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考证人参叶和参叶混用的原因.方法:利用古今本草对人参叶和参叶的来源、性味、功能进行考证.结果:混用现象系长期销用,相约成俗,加上在古今本草著作中对二者的别名和正名收载混乱所致.结论:人参叶和参叶性味、功效明显不同,不能混用.
作者:陆维承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优选蒺藜防白缓释滴丸的佳提取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以HPLC法测定的干膏中升麻素苷和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总量为评价指标,优选水提取工艺.采用单因素法,以欧前胡素提取率为考察指标,优选白芷的醇提取工艺.结果:优选的佳水提取工艺为:加8倍量水,煎煮3次,每次1h;白芷的佳醇提工艺为:95%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1h.结论:优选的提取工艺简便、稳定,适合工业化生产.
作者:詹峰;何勐;丁效良;吕朋举;王晓飞;周丽娟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对草血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及鉴定.方法:采用90%乙醇回流提取,利用硅胶、Sephadex LH-20、大孔树脂等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采用质谱、核磁共振等波谱方法对分得的化合物进行化学结构鉴定.结果:从草血竭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绿原酸乙酯(1)、绿原酸甲酯(2)、山柰酚-3-O-α-L-吡喃鼠李糖苷(3)、(-)-表儿茶素(4)、paleaceolactoside (5)、原儿茶酸(6)、山柰酚(7)、没食子酸(8)、绿原酸(9)、异槲皮苷(10).结论:其中,化合物1、3、6、7、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杨艺茜;金永生;陈海生 刊期: 2016年第01期
斑蝥在我国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主要含有斑蝥素而具抗肿瘤活性,且斑蝥素具剧毒,故其含量受到广泛关注.该文以黄黑小斑蝥和南方大斑蝥为对象,对其斑蝥素提取和含量测定方法、含量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斑蝥类药材的安全使用和合理开发提供参考.
作者:涂小云;王光耀;周淑娟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生石灰、硫磺对土壤pH、川芎生长发育、产量及镉含量的影响.方法:选取川芎主产区典型的酸性地块和碱性地块,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生石灰处理酸性地块,硫磺处理碱性地块;出苗后调查出苗率,川芎生长期间定期取样,分别测定根际土壤pH、苗高、地上部和地下部鲜重,收获后测定川芎产量及镉含量.结果:生石灰可提高酸性地块的土壤pH值,随施用量增加呈增高趋势,同时可显著改善川芎生长发育状况,生石灰处理的川芎苗高、地上部鲜重和地下部产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川芎药材中镉的积累量也显著低于对照;硫磺可显著降低碱性地块的土壤pH值,但施用硫磺影响川芎出苗,导致缺窝,且显著增加川芎药材中镉的积累量.结论:生石灰不仅可提高酸性地块的土壤pH值,降低川芎药材中镉含量,而且能有效改善川芎生长发育,促进川芎产量提高,可作为酸性土壤的改良剂.
作者:李青苗;李彬;郭俊霞;杨江;宁梓君;陈幸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研究麻花秦艽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微孔树脂柱、硅胶柱、Sephadex LH-20凝胶柱和制备色谱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通过NMR、MS等波谱手段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麻花秦艽根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胡萝卜苷(1)、β-谷甾醇(2)、熊果酸(3)、獐牙菜苷(4)、獐牙菜苦苷(5)、龙胆苦苷(6)、6'-O-乙酰基-龙胆苦苷(7)、6'-O-β-D-吡喃葡萄糖基-獐牙菜苷(8)、原儿茶醛(9)、原儿茶酸(10)、没食子酸甲酯(11)、邻苯二甲酸二丁酯(12).结论:其中,化合物8 ~12为首次从麻花秦艽中分离得到.
作者:张莉;党军;梅丽娟;邵赟;王启兰;刘雪娟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总结《肘后备急方》所有与附子相关的记载,探讨东晋医药学家葛洪对附子的应用情况.方法:整理归纳葛洪《肘后备急方》包含附子的药方,从《肘后备急方》中附子的名称考证、所含附子的方剂数、含附子的方剂治疗疾病的类型、剂型分类、服药方法、与附子配伍的药物与辅料、附子的毒性与用法用量以及附子的中毒解救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结果:《肘后备急方》中附子、乌头、乌喙、射罔、天雄为同一物,书中收载附子治疗疾病的方剂共100余方,其临床应用广泛,治疗疾病种类丰富,方剂所成中药剂型较多,有数十种,服用方法在传统的服药方法的基础上结合了现代给药方法(舌下、黏膜等).同时,葛洪还记载了附子中毒的解救方,全面地阐述了附子的临床应用和中毒解救方法.结论:《肘后备急方》中附子临床应用广泛,治疗疾病种类丰富,对现代临床应用以及毒性毒理的研究具有重要贡献.
作者:李红念;梅全喜;郭文贤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建立了荆芥穗药材中腺鳞的分离、纯化、富集与计数方法,对荆芥穗腺鳞内含物进行化学定性并测定3种萜类成分含量.方法:运用冻刷法分离荆芥穗腺鳞,利用水选沉降与材料亲和技术对所分离的腺鳞进行纯化富集,并运用气相质谱技术对腺鳞内含物化学定性,结合显微计数对单个腺鳞及萼片中3种萜类成分含量进行测定和预测.结果:共从荆芥穗腺鳞内含物中鉴定了29个成分,占峰总面积97.45%,其与荆芥穗挥发油的共有峰35个,大于各自峰总面积的97%,其中d-柠檬烯、dl-薄荷酮、胡薄荷酮、反式香芹乙酯等化合物在二者中含量差异较大.通过显微计数,测得单个腺鳞中d-柠檬烯、dl-薄荷酮、胡薄荷酮含量分别为27.660、24.334、396.390 ng.结论:本实验为荆芥穗腺鳞研究提供了分离、纯化、富集及计数方法,水蒸气蒸馏提取挥发油与荆芥穗腺鳞内含物的化学组分有所差异,不能完全真实的反映药材中各挥发油类成分的含量与比例.基于腺鳞计数所建立的3种萜类成分含量预测模型预测能力较好.
作者:蒋征;王红;吴啟南;乐巍;吴达维;樊修和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大叶鼠尾草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正相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C-18等色谱技术对其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大叶鼠尾草乙醇提取物的三氯甲烷和乙酸乙酯部位中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丹参酮Ⅵ(1)、1,2,15,16-四氢丹参醌(2)、丹参酮Ⅱb(3)、丹参醇B(4)、熊果酸(5)、2α-羟基熊果酸(6)、2α,3α-二羟基熊果烷-12-烯-28-甲酸(7)、丹酚酸B(8)、3,5-二羟基桂皮酸(9)、ethyl 3-(3,4-dihydrophenyl)lactate (10)、nepetoidin B(11).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张鹏;高增平;高雅晶;肖磊;陈若芸;康洁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采用纳米胶束增溶技术制备同时含有脂溶性挥发油与水溶性成分连翘苷(PN)等的全成分载药液体制剂,并考察连翘挥发油纳米胶束对水溶性成分PN体外透皮、透黏膜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双提法提取连翘的挥发油与水溶性成分,并用GC-MS测定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再将挥发油以纳米胶束的形式增溶于水溶性药液中制备全成分载药液体制剂(ACLL),采用透射电镜(TEM)、光子相关光谱仪(PCS)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考察挥发油纳米胶束的药剂学性质;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PN含量,采用水平双室扩散池法考察连翘挥发油纳米胶束对PN体外透皮、透黏膜吸收的影响,并与连翘水溶性药液(HCLL)进行对照.结果:连翘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β-蒎烯(49.01%)、α-蒎烯(15.78%)、β-罗勒烯(13.79%)、芳樟醇(5.91%)、α-侧柏烯(2.07%)、β-香叶烯(1.91%)与异松油烯(1.84%)等萜烯类混合物;挥发油胶束为圆球形,粒径为193.3 nm,Zeta电位为-83.8 mV;连翘药液为澄清透明的棕褐色液体,其中PN含量为0.225 mg/mL.实验表明,ACLL组的PN在整个透皮、透黏膜实验过程中的累积透过量始终高于HCLL;7.0 h时,对于透皮给药实验ACLL组PN累积透过量是HCLL组的2.04倍,透黏膜给药实验ACLL组PN累积透过量是HCLL组的1.16倍.结论:连翘挥发油纳米胶束能够促进水溶性成分PN的透皮、透黏膜吸收,体现了其全成分作用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也阐明了中药全成分发挥协同作用的机理之一.
作者:李伟泽;赵宁;梁泽;康翰方;李金杰 刊期: 201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