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海绵窦外侧壁的冠状断层解剖及临床意义

武志兵;李富德;李德明;刘学敏;李建斌;李和平

关键词:海绵窦, 冠状断层解剖, 神经外科
摘要:目的 通过对海绵窦外侧壁冠状断层观察,了解海绵窦外侧壁的毗邻关系.方法 选择30个成人尸颅,采用火棉胶包埋技术制作海绵窦冠状薄层切片,利用数码相机获取数字资料,观察其内部结构和毗邻结构.结果 ①海绵窦外侧壁为两层结构,外层是硬脑膜,内层是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和三叉神经分支的神经鞘膜;②56%海绵窦外侧壁的内层不完整,发生在Parkinson三角后部或Mullan三角前部.结论 冠状断面能清晰显示海绵窦外侧壁的毗邻结构,对该区域的神经外科手术和影像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解剖学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苯丙胺对大鼠行为及血清IL-2的影响

    目的 探讨苯丙胺对大鼠行为及其血清IL-2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60只(80~100 g)随机分为低剂量组(0.5 mg/kg苯丙胺)、中剂量组(2.5 mg/kg苯丙胺)、高剂量组(5.0 mg/kg苯丙胺)和对照组,肌肉注射苯丙胺,观察不同处理后大鼠的行为变化,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2的含量.结果①大鼠刻板行为评分,注射生理盐水的对照组无异常反应,不同剂量的用药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②用药组3个剂量大鼠血清IL-2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提示本实验剂量的苯丙胺对大鼠有神经毒性,但对大鼠血清IL-2没有明显影响.

    作者:刘钦;潘三强;刘运泉;张洁;宿宝贵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白藜芦醇抑制胃癌BGC823细胞增殖机制的研究

    目的 观察白藜芦醇(Res)抑制人胃癌BGC823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采用MTT法、集落形成实验、流式细胞仪(FCM)和检测端粒酶活性来观察Res作用于人胃癌BGC823细胞48h后对肿瘤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 1.5、3.0、6.0、12.0、24.0 mg/L的Res对人胃癌BGC823细胞生长抑制率分别为19.1%、25.3%、52.6%、67.9%、91.3%,Res处理后BGC823细胞集落形成明显受到抑制,使细胞周期阻滞于S期,端粒酶活性受到抑制.结论 Res对人胃癌BGC823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明显.

    作者:张东东;扈清云;梁衍锋;费洪欣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国人幽门狭窄伴小肠变异1例

    在解剖一具成人男性标本时发现其胃异常扩张(图1,2),其幽门部细小、狭长(图3),此类变异现象临床上罕见,也尚未见有文献报道;由于尸体存放已有3年之久,组织结构已经遭到严重破坏,故只能对其腹腔段消化道进行解剖学上的观测,现报道如下.

    作者:姚志鹏;许敏烨;方少铭;吴树斌;李裕祥;杜家彬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国内解剖学课程设置分析及我院的改革实践

    由于高等教育观念的更新,招生规模的扩大及现代教育技术的迅速提高,对传统的解剖学、教学方法形成有力的挑战,为此,我们研究了国外解剖学教学状况,并对国内65所医学院校(含综合性大学内的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的解剖学课程设置情况进行了调研,对其资料进行了详细分析.根据分析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对我院解剖学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取得明显效果.

    作者:李正莉;周厚伦;蔡瑞鹏;黄颖;肖海涛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家猪心壁冠状动脉观测及与人心壁冠状动脉的比较

    目的 探讨家猪心壁冠状动脉解剖学特征,为制备实验动物模型提供依据.方法 40例家猪心塑化染料灌注,显示左、右冠状动脉及分支走行.10%甲醛溶液固定,大体解剖,暴露壁冠状动脉及其分支,观察并统计数据.结果 40例猪心壁冠状动脉出现20例(50.0%);前室间支、后室间支出现壁冠状动脉的心分别有6例(15.0%)、11例(27.5%);壁冠状动脉在心肌桥下可发出1~4个分支,5例壁冠状动脉出现扭曲现象.结论 猪心壁冠状动脉出现率及形态学结构与人相似,适合作为研究人心壁冠状动脉的动物模型.

    作者:冯艳飞;马建军;王琦;郭志坤;李向前;齐坤英;高振强;王晓慧;吕欣;岳学强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颈部局部解剖结构与痉挛性斜颈改良手术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颈部局部解剖结构与痉挛性斜颈手术治疗方法的改良,并对疗效进行分析.方法 对263例痉挛性斜颈患者在手术过程中采取保护颈丛、副神经的选择性切断、胸锁乳突肌的部分切除和头夹肌和头半棘肌的切断等改良手术方法,并于术后随访,6个月后进行疗效分析.结果 263例患者术后6个月进行疗效评价,总有效率达97.7%.结论 改良的手术方法对痉挛性斜颈有较好的疗效,对临床治疗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常成;高晓群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海绵窦外侧壁的冠状断层解剖及临床意义

    目的 通过对海绵窦外侧壁冠状断层观察,了解海绵窦外侧壁的毗邻关系.方法 选择30个成人尸颅,采用火棉胶包埋技术制作海绵窦冠状薄层切片,利用数码相机获取数字资料,观察其内部结构和毗邻结构.结果 ①海绵窦外侧壁为两层结构,外层是硬脑膜,内层是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和三叉神经分支的神经鞘膜;②56%海绵窦外侧壁的内层不完整,发生在Parkinson三角后部或Mullan三角前部.结论 冠状断面能清晰显示海绵窦外侧壁的毗邻结构,对该区域的神经外科手术和影像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武志兵;李富德;李德明;刘学敏;李建斌;李和平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人体断层解剖学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的探索

    人体断层解剖学是随着CT、MRI等的推广和普及而出现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是当代医学进入影像医学时代的标志,我室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断层解剖学与局部解剖学、影像解剖学相结合,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临床应用相结合,教材建设与教师队伍建设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培养断层解剖学思维方法与素质教育相结合,从而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先进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付升旗;王华;范锡印;刘恒兴;侯刚强;郭进学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神经生长因子缓释微球移植对AD模型鼠基底前脑ChAT阳性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目的 观察神经生长因子微球对AD模型鼠基底前脑ChAT阳性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双乳化技术制备神经生长因子缓释微球;切断SD大鼠左侧穹隆海马伞,基底前脑注射神经生长因子缓释微球;4周后,利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大鼠基底前脑ChAT阳性神经元变化.结果 损伤组损伤侧的MS和VDB的ChAT阳性神经元大量减少,分别减少61.9%和51.4%;神经生长因子缓释微球治疗组损伤侧的ChAT阳性神经元得到明显的保护,MS和VDB细胞数分别下降20.60%和20.9%,明显高于损伤组损伤侧的ChAT阳性神经元存活数.结论 神经生长因子缓释微球能够成功地将神经生长因子运载到脑内,神经生长因子缓释微球移植对AD模型鼠基底前脑ChAT阳性神经元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作者:谷海刚;龙大宏;宋存先;李晓滨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视神经损伤后视神经及其内毛细血管的早期超微结构的变化

    目的 观察视神经损伤后视神经和神经内毛细血管的超微结构变化,探讨视神经损伤的机制.方法 建立家兔视神经损伤的动物模型,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视神经及神经内毛细血管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视神经损伤0.5 h后,轴突部分肿胀,髓鞘疏松,微管、微丝排列出现紊乱,线粒体肿胀,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中的吞饮小泡和微绒毛明显减少;损伤6 h后,线粒体出现髓样变和空泡样变性,血管内皮细胞肿胀,管腔变窄;损伤12 h后,轴突空泡样变性,髓鞘脱失,毛细血管周围间隙增宽;损伤48 h后,轴质密度增加,部分髓鞘板层完全分离,微管、微丝及线粒体发生颗粒性溶解,内皮细胞中的线粒体出现广泛变性;损伤96 h时,轴索崩解呈空泡状变性,髓鞘更广泛崩解,毛细血管扩张破裂,红细胞外溢.结论 视神经损伤早期轴突肿胀、空泡样变性,线粒体水肿变性,微管、微丝数量减少;视神经内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

    作者:李秀云;鞠学红;杨明;唐洪涛;刘洪国;唐建荣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头颈部静脉铸型标本制作法的改进

    由于头颈部的结构及其动静脉系统配布特点等因素,头颈部血管铸型难度较大,特别是静脉铸型[1-3].我们曾根据颅内、外动脉配布特点,采用颈内、颈外动脉同期分别灌注的方法,使这两个动脉系都均衡显示[4].

    作者:李泽宇;石小田;吴坤成;刘畅;洪辉文;钟光明;刘健华;胡杰成;王兴海;李忠华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胆固醇在阿尔茨海默病病理机制中的作用

    阿尔茨海默病(AD)是现代老年人常见的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是载脂蛋白E(apoE)是现阶段已知的迟发性AD确定的危险因素,而且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胆固醇和AD之间存在着重要的联系.本文重点论述胆固醇以及与胆固醇代谢相关的物质和AD之间的关系.

    作者:张微微;王燕;汪华侨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硫化氢对抗过氧化氢对PC12细胞的损伤作用

    目的 探讨硫化氢(hydrogen sulfide,H2S)对抗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H2O2)对PC12细胞的损伤作用及有关机制.方法 应用H2O2在PC12细胞建立氧化应激损伤的实验模型;应用甲氮甲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碘化丙啶(PI)染色流式细胞技术(FCM)检测细胞凋亡率,罗丹明123(Rhodamine 123,Rh123)染色FCM检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MMP),双氢罗丹明123染色FCM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含量.应用硫化氢钠(sodium hydrosulfide,NaHS)作为H2S的供体.结果 200 μmol和400μmol H2O2作用PC12细胞24 h均使细胞的存活率明显降低及凋亡率显著增加,200 μmol H2O2引起PC12细胞的MMP明显降低及ROS生成显著增多.当NaHS与H2O2(200或400μmol/L)共同作用于PC12细胞时,NaHS(100~400 μmol/L)浓度依赖性的阻断H2O2引起PC12细胞的存活率降低及细胞凋亡率增加.400 μmol NaHS明显地阻断200 μmol H2O2引起PC12细胞的MMP降低及ROS增多.结论 H2S能明显地保护PC12细胞对抗H2O2引起的损伤,阻断MMP降低及ROS生成可能是H2S的细胞保护机制之一.

    作者:杨春涛;郭瑞鲜;杨丝丝;冯鉴强;唐小卿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中枢神经系统中Nogo与Nogo-R的研究进展

    NOGO基因是近些年来发现的新基因,编码了3种蛋白:Nogo-A、Nogo-B和Nogo-C,其受体NOGO-R是一种糖基磷脂酰肌醇锚定蛋白.已证明Nogo-66与NOGO-R特异性结合对成熟中枢神经系统轴突再生有抑制作用.通过对NOGO及其受体NOGO-R的深入研究,进一步了解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修复的机制,对于中枢神经系统再生障碍的认识和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杨明;唐洪涛;鞠学红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宫颈癌COX-2、MMP-9和CD105表达与肿瘤血管生成及侵袭转移的关系

    目的 探讨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COX-2)、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在宫颈癌局部肿瘤血管生成及肿瘤侵袭转移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2例正常宫颈上皮及68例宫颈癌中COX-2、MMP-9的表达.并用CD105标记新生血管内皮细胞,计算肿瘤内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结果 COX-2、MMP-9在宫颈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宫颈上皮中的表达(P<0.01).COX-2、MMP-9阳性组的MVD均显著高于COX-2、MMP-9阴性组(P<0.01),淋巴结转移组COX-2、MMP-9阳性率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结论 COX-2、MMP-9阳性表达可能在宫颈癌血管生成和侵袭转移中起重要作用,两者在宫颈癌血管生成中可能具有协同作用.检测宫颈癌中COX-2、MMP-9表达对进一步了解宫颈癌局部血管生成情况及判断预后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作者:陈廷玉;卢春风;张东东;王景涛;李玉兰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塑化标本的血管和神经着色法

    生物塑化标本已在解剖学教学和科研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1-8].制作塑化标本,一般选择经调色乳胶或其它填充剂灌注过的或没有灌注过的标本,这两种标本在丙酮脱水、脱脂塑化后,其血管、神经颜色都很接近,不够清晰明了,达不到塑化标本的完美效果,而且灌注过的标本在丙酮脱脂的过程中会引起颜料释出,对丙酮及塑化材料造成污染,导致不能回收再用[1].

    作者:刘健华;李泽宇;刘畅;洪辉文;吴坤成;贺善礼;石小田;钟光明;胡杰威;王兴海;李忠华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两种测定氨茶碱血药浓度方法的准确度比较

    目的 通过比较用于测定血清中氨茶碱浓度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与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的准确度,确定更适用于氨茶碱临床血药浓度监测的方法.方法 分别验证用于测定氨茶碱血药浓度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与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对两种方法的回收率试验结果作t检验.结果 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的平均回收率(101.40%,RSD=2.16)较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107.78%,RSD=2.98)更符合规定;两种方法的回收率试验结果之间有良好线性关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准确度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如果监测样品量少,从检测费用角度考虑,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更适用于氨茶碱的临床检测.

    作者:杨爱群;曾佳;陈永;李艳;李江华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浅谈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理论教学体会

    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是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是研究机体细胞、组织、器官微细结构及功能之间关系的基础学科.本文介绍了本教研室在动物组学与胚胎学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体会.

    作者:高春生;李建华;刘忠虎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互动式形态学实验教学探析

    本文针对第二代数码互动设备在形态学实验课教学中,有关互动教学需要3方面的建设:教师和学生对互动实验教学认识和参与上,以及实验仪器设备熟练使用上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实验室开放,使学生尽快熟悉仪器设备使用;教师需适应新的教学环境,转变教学观念,大力提倡互动式教学;学生也要转变学习观念,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作者:刘琼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髂腹下神经的应用解剖及临床意义

    目的 为临床上阑尾切除术、腹股沟疝修补术、剖官产术、肾切除术等手术作腹壁切口时,注意髂腹下神经和切口的关系提供应用解剖学资料.方法 在33具(66侧)教学用的成人尸体上对髂腹下神经的行程进行了研究.用游标卡尺测量分析了该神经在穿腹横肌、腹内斜肌、腹外斜肌时距一些骨性点的距离.结果 髂腹下神经在腰大肌外侧1/3处穿出,经髂嵴高点与第12肋尖端的中份,穿过腹横肌腱膜,距髂前上棘内侧4 cm处,在腹横肌与腹内斜肌之间穿腹内斜肌,后在腹股沟韧带上方2.5 cm处与腹股沟韧带平行走行,并被腹外斜肌腱膜覆盖,在距耻骨联合上缘5 cm处,它的终末皮支穿过腹外斜肌腱膜.结论 在阑尾切除术时为了避免切断髂腹下神经,切口应选择在距髂前上棘至少4 cm处:在作低位的旁正中切口时切口应在距腹股沟韧带3.5 cm处进行;在作肾切除术时,在腰大肌外侧缘上1/3处易找到髂腹下神经.

    作者:董博;王学东;付能荣 刊期: 2008年第01期

解剖学研究杂志

解剖学研究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解剖学会 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