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养胃冲剂对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的保护作用

王德俊;谢强敏;邓阳梅;刘晓梅;盛树青;李瑞琴;孙云

关键词:养胃冲剂, 慢性萎缩性胃炎, 组织病理学, 肠上皮化生, 胃小凹
摘要:目的观察养胃冲剂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织病理学变化的影响.方法施行胃-肠吻合术建立慢性萎缩性胃炎,连续灌胃给药3个月后,大体观察并作石蜡切片,HE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并拍照.结果养胃冲剂能明显改善胃上皮损伤程度、减少炎症浸润范围,缩小胃小凹的宽度,与模型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与阳性对照组无差别(P>0.05).结论养胃冲剂通过减轻胃黏膜炎症反应、逆转肠上皮化生能有效的修复损伤的胃黏膜,从而改善胃黏膜萎缩.
解剖学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米非司酮对人脐静脉超微结构的影响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对人脐静脉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将中孕引产病例随机分为米非司酮组(n=7)与对照组(n=5).米非司酮组在水囊引产前6h服用米非司酮150mg,对照组只行水囊引产术.胎盘娩出后,即取脐静脉制备透射电镜样品并观察.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米非司酮组的脐静脉可见下列形态改变:(1)内皮细胞胞浆呈空泡状,甚至发生断裂,粗面内质网囊泡化:(2)平滑肌细胞核染色质浓缩与边聚,核周腔扩大;线粒体空泡化;胞浆中糖原颗粒缺如或减少;(3)间质水肿.结论米非司酮可造成中期妊娠脐静脉的缺氧性损伤.

    作者:魏俊;王自能;郭祖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脐动脉血流检测与胎儿宫内发育状况的研究

    目的探讨脐动脉血流检测与胎儿宫内发育情况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超声多普勒仪器进行胎儿脐动脉血流检测,并分析胎儿及分娩前后情况与血流检测的关系.结果发现40例脐动脉血流异常者中胎儿发育迟缓、胎儿窘迫及畸形的比例及剖宫产比例明显增多.结论脐动脉血流检测是评价胎儿宫内发育状况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李家灵;黎欢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母体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胎盘转移的电镜观察

    目的探讨胎盘防止母体-胎儿恶性肿瘤转移的屏障作用.方法利用透射电镜研究2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胎盘转移的超微结构.结果在胎盘绒毛表面纤维蛋白沉积物中可见肿瘤细胞、溶解的细胞及细胞碎片.纤维蛋白沉积处及其附近常见合胞体脱落,并可见肿瘤细胞粘附于绒毛滋养层基底膜上.合胞体内有些肿瘤细胞基本保持完整的形态,有些则出现变性或坏死现象.结论胎盘能杀伤和分解转移的肿瘤细胞,进而防止母体-胎儿恶性肿瘤转移.

    作者:王自能;魏俊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肌皮神经终支合并正中神经分支替代桡神经浅支一例

    前臂外侧皮神经替代桡神经浅支,根据中国人体质调查第1集统计216例中,此种变异有6例,占(28±1.1)%,杂志上已有报道.但肌皮神经终支合并正中神经在臂部的1分支替代桡神经浅支却未见报道,在临床上肢肘部手术时,应考虑到此种变异的存在,尽量避免损伤此神经,现报道如下.

    作者:黄振文;王兴海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脊髓型颈椎病动物模型的初步建立

    目的建立脊髓型颈椎病动物模型.方法 36只短毛豚鼠按处理方法不同随机分成3组,A组:在C4~C5或C5~C6椎间盘后缘植入骨形态发生蛋白(BMP)与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复合制剂;B组:在椎间盘后缘植入PVP,C组系假手术组.分别于手术后4、8、12周以斜板试验观察实验动物的运动功能,并按计划处死动物,对实验节段颈椎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A组术后8周起出现运动功能减退;B组和C组动物术后各期运动功能无改变.组织学观察,A组术后4周起出现椎体后缘骨质增生,占据椎管,并出现不同程度的脊髓受压变形和脱髓鞘、神经元脱失等改变;B、C组术后各期椎管形态、脊髓等无改变.结论植入颈椎间盘后缘的BMP可诱导椎间盘及韧带组织骨化、椎体后缘骨质增生,并对颈脊髓造成恒定的慢性压迫,为开展脊髓型颈椎病的实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动物模型.

    作者:戎利民;李佛保;蔡道章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老年性痴呆免疫治疗的新进展

    作者:王树兴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神经干细胞的特性及其在修复脊髓损伤中的应用前景

    通常认为,成年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is system,CNS)损伤后其自身的修复能力是有限的,死亡的神经元是不能由CNS自身产生新的神经元或邻近的神经元来替换.然而,近年来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的研究已改变了这些观点,现已发现CNS的一些区域终生存在产生新神经元的能力.此外,通过移植神经干细胞来修复损伤的神经系统是有可能的.本文就神经干细胞的特性以及神经营养因子对其分化的影响和神经干细胞在修复脊髓损伤方面的作用作一简述.

    作者:丁英;曾园山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胎肺中甲状腺转录因子-1的表达及其生物学作用

    目的检测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在小鼠胎肺发育过程中的表达特征,探讨其对胎肺发育、分化和成熟的调控作用.方法不同发育阶段昆明小鼠胎肺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TTF-1的表达特征,用Tiger图象分析系统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小鼠胎肺10d开始检测到TTF-1的表达.其主要表达于正在形成呼吸道的上皮细胞核内,且处于末端位置的反应总是明显较近端者强;出生后,TTF-1主要表达在Ⅱ型上皮细胞核内.在胎肺发育过程,TTF-1的AOD值逐渐增加,表明Ⅱ型肺泡上细胞TTF-1密度呈现增加趋势,与肺泡功能的不断分化成熟相适应.结论 TTF-1参与肺组织的发生,可能具育调控上皮细胞发育的重要功能;肺泡发育过程中,TTF-1在Ⅱ型细胞的丰富表达,提示可能与肺泡功能的成熟分化,适应出生后执行功能的需要密切相关.

    作者:李贤;黄中新;夏潮涌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养胃冲剂对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的保护作用

    目的观察养胃冲剂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织病理学变化的影响.方法施行胃-肠吻合术建立慢性萎缩性胃炎,连续灌胃给药3个月后,大体观察并作石蜡切片,HE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并拍照.结果养胃冲剂能明显改善胃上皮损伤程度、减少炎症浸润范围,缩小胃小凹的宽度,与模型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与阳性对照组无差别(P>0.05).结论养胃冲剂通过减轻胃黏膜炎症反应、逆转肠上皮化生能有效的修复损伤的胃黏膜,从而改善胃黏膜萎缩.

    作者:王德俊;谢强敏;邓阳梅;刘晓梅;盛树青;李瑞琴;孙云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Aβ激活caspases引起老年性痴呆脑的神经元凋亡

    作者:李光武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人体解剖学多媒体课件教学效果探讨

    应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将静态的传统教学变为动态直观教学,优化教学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了教学质量.本文简介我们在应用自制的多媒体系统解剖学课件中获得的一些经验和体会.

    作者:龙大宏;罗秀梅;许孟杰;洪乐鹏;杨丹迪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成人双侧粗大胸骨肌变异一例

    男性国人尸体一具,约65岁,身高177cm,发育正常.在解剖过程中,发现双侧较大的胸骨肌.该胸骨肌位于胸骨两侧各一块,尤以左侧更大.左胸骨肌以扁腱,起自胸骨柄中份和胸骨体上份的表面,及胸大肌表面的胸肌筋膜,肌纤维斜向外下方阔展成腱膜状,止于第六肋软骨上缘.此肌全长18.5cm,上部肌腱长6.5cm,宽1.3cm;下部肌腱长:2.5cm,宽3.8cm,肌束长9.5cm;宽处5.5cm,肌腹厚度为0.5cm.此肌血液供应和回流:内侧份有胸廓内动脉、静脉的穿支,外侧份有胸肩峰动脉、静脉的胸肌支分布,神经支配由第1~6肋间神经前皮支、胸内侧神经、胸外侧神经支配.

    作者:王乃利;曹承刚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免疫组化研究

    目的研究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肝脏的表达情况及初步探讨其与纤维化的关系.方法采用经皮肤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法建立小鼠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模型.利用免疫组化技术研究bFGF在肝纤维化过程中的表达情况,并用VG染色显示胶原纤维的沉积情况.结果小鼠感染后6周时,出现急性血吸虫卵肉芽肿,肝内bFGF阳性细胞的分布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VG染色显示肉芽肿内无胶原沉积;8周时,许多bFGF阳性细胞聚集围绕在虫卵肉芽肿周围,且细胞形状由原来的多角形变为长梭形.同时,VG染色显示肉芽肿周围出现一些胶原纤维:10周时,bFGF阳性细胞和胶原纤维均增多.结论 bFGF与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有密切关系,可能在该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王雪莉;张玲敏;熊钟瑾;吴春云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人神经营养素-3全基因在大肠杆菌内的表达

    目的应用基因工程方法制备人神经营养素-3(hNT-3)蛋白,为研究hNT-3的生物学作用和开展应用hNT-3进行中枢神经损伤和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材料.方法将经过序列分析确定的hNT-3全基因重组至原核表达质粒pBV220中,构建了重组表达载体pBV/hNT-3,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后,SDS-PAGE法测定目的蛋白的州对分子质量,鸡胚背根节培养法检测其生物学活性.结果 pBV/hNT-3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出了三个分子质量分别为15×103、18×103和33×103的蛋白质,恰与hNT-3蛋白、其前导肽及前体的分子量相符.表达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经纯化复性后,可明显促进鸡胚背根节的存活和神经元突起的生长.结论人神经营养素-3全基因可在大肠杆菌内正确地转录和翻译,并可部分性地进行加工.

    作者:董志宏;任惠民;姚志彬;杨广笑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介入诊疗动脉管道标本制作方法

    介入放射学作为新兴的边缘学科,既依赖传统临床诊疗学和影像诊断学基础,又创造性地拓展了诊断学和影像的学科领域,成为一门崭新的介于传统内科学和外科学之间的临床学科.介入技术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临床诊疗学内容,选择性及超选择性血管插管技术仍是目前常规采用的介入操作技术.正确选择操作入路,明确操作区域的解剖学关系,可提高插管成功率并减少并发症,有利于疾病的诊断及提高疗效.针对选择性及超选择性插管技术的临床操作特点,设计制作了暴露充分、显示清楚的实物标本,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操作,制作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崔林;王兴海;雷涛;易传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黄嘌呤抗视神经切断后视网膜细胞凋亡的作用

    目的探讨眼球玻璃体注射3-异丁基-1-甲基(IBMX)对切断视神经后视网膜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用荧光核染料33258和琼脂糖凝胶电脉技术观察切断视神经5、7和14d后成年金黄地鼠视网膜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1)视神经切断5、7、14d后,节细胞层(GCL)细胞凋亡密度(cell/mm2)分别为94.60±29.40、81.20±15.19和31.20±11.43,给予IBMX组在上述时间点凋亡密度为67.80±13.83、60.20±9.68和27.00±9.57.IBMX7d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2)琼脂糖凝胶电脉显示切断7d的视网膜细胞DNA抽提物显示典型的DNA梯形条带.其它各间间点(5d和14d)以及玻璃体内注射IBMX均未见典型DNA梯形条带.结论 IBMX有抗视神经切断后视网膜细胞凋亡的作用.

    作者:朱永红;李海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带血管蒂阔筋膜张肌及腱膜转位修补巨型腹股沟疝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带血管蒂阔筋膜张肌及腱膜转位修补巨型腹股沟疝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0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了阔筋膜张肌的动脉血管分布、神经支配、肌腹和肌腱的长度等.结果阔筋膜张肌动脉来源有旋股外侧动脉和臀上动脉;该肌由臀上神经支配,肌腹长度为(112.31±3.13)mm,髂胫束的长度为(315±6.8)mm,髂前上棘水平至腹直肌外侧缘的距离,男性为(168±7.5)mm,女性为(176±6.8)mm.结论阔筋膜张肌血供丰富,肌腱膜长,位置邻近腹胶沟区,可作为巨型腹股沟疝修补的供区.

    作者:易德保;张大顺;郭兴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弱智儿童手纹特征

    目的对弱智儿童手纹特征观察和分析,为鉴定弱智儿童提供一定的形态学指标,为国人皮纹学、人类学、遗传学、临床医学等领域的研究积累资料.方法采用亚铁氰化钾溶液敏化卡,用FeCl3溶液拭手按压于卡上,获取250例10~14岁弱智儿童的手纹(男l40人,女110人),并与国内有关资料作了比较和分析.结果弱智儿童中男性斗纹、女性弓纹、总指纹嵴数、掌部真实花纹、掌褶悉尼线型及小鱼际区皮嵴离解等均高于正常儿童对照组.结论弱智儿童手纹在许多方面呈现一定特异性.

    作者:涂腊根;宋永春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嗅球成鞘细胞的移植能够促进中枢神经再生

    嗅球成鞘细胞(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s,OECs)不同于星形胶质细胞,也不同于Schwann细胞,是性质独持的单独一类胶质细胞.实验证实,它的移植对中枢神经的再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这使中枢神经的再生又有了一个新的研究思路.国外学者对它的特性、功能等方面做了一些探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对此做了一个较全面的综述.

    作者:刘霞;高秀来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脊神经根撕脱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死亡的机制

    脊神经根撕脱可引起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死亡.本文介绍近儿年来脊神经根撕脱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死亡的病理形态、病理机制及分子机制的研究;并对脊神经根撕脱后的运动神经元死亡的可能机制作一简要论述.

    作者:李方澜;周丽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解剖学研究杂志

解剖学研究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解剖学会 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