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黄嘌呤抗视神经切断后视网膜细胞凋亡的作用

朱永红;李海标

关键词: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 凋亡, 视网膜, 视神经
摘要:目的探讨眼球玻璃体注射3-异丁基-1-甲基(IBMX)对切断视神经后视网膜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用荧光核染料33258和琼脂糖凝胶电脉技术观察切断视神经5、7和14d后成年金黄地鼠视网膜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1)视神经切断5、7、14d后,节细胞层(GCL)细胞凋亡密度(cell/mm2)分别为94.60±29.40、81.20±15.19和31.20±11.43,给予IBMX组在上述时间点凋亡密度为67.80±13.83、60.20±9.68和27.00±9.57.IBMX7d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2)琼脂糖凝胶电脉显示切断7d的视网膜细胞DNA抽提物显示典型的DNA梯形条带.其它各间间点(5d和14d)以及玻璃体内注射IBMX均未见典型DNA梯形条带.结论 IBMX有抗视神经切断后视网膜细胞凋亡的作用.
解剖学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对豚鼠庆大霉素肾毒性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庆大霉素(GE)所致豚鼠肾损伤的拮抗作用.方法 20只豚鼠随机分成三组,正常对照组(N,n=6),庆大霉素对照组(G,n=7),庆大霉素bFGF组(F,n=7).G组:GE 80mg·kg-1·d-1肌肉注射,连续15d;F组:bFGF肌肉注射800U·kg-1·d-1,相隔1~2h后加GE 80mg·kg-1·d-1肌肉注射,连续15d.第16d取肾固定,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肾小球、肾小管及肾间质.结果 F组与G组比较,F组肾小球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及内皮细胞肿胀较轻;肾小管坏死数量较少;肾小管再生、肾间质炎细胞浸润和纤维细胞增生明显.结论 bFGF对豚鼠庆大霉素肾损伤具有预防保护作用.

    作者:魏佑震;黄庆玉;申姜颖;洪岸;康颂建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肌皮神经终支合并正中神经分支替代桡神经浅支一例

    前臂外侧皮神经替代桡神经浅支,根据中国人体质调查第1集统计216例中,此种变异有6例,占(28±1.1)%,杂志上已有报道.但肌皮神经终支合并正中神经在臂部的1分支替代桡神经浅支却未见报道,在临床上肢肘部手术时,应考虑到此种变异的存在,尽量避免损伤此神经,现报道如下.

    作者:黄振文;王兴海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大鼠纹状体边缘区内神经降压肽、生长抑素、P物质及胆囊收缩素样免疫阳性反应的老年变化

    目的研究大鼠纹状体边缘区中和学习记忆有关的神经肽的年龄变化.方法用免疫组化及显微图象分析方法研究了老年大鼠和成年大鼠纹状体边缘区中神经降压肽(NT)、生长抑素(SOM)、P物质(SP)及胆囊收缩素(CCK)样免疫阳性反应的年龄变化.结果成年大鼠的神经降压肽、生长抑素、P物质及胆囊收缩素样免疫阳性纤维和胞体在纹状体边缘区中分布密集,形成一条明显的带状,带的宽度和位置与边缘区一致.老年大鼠的纹状体边缘区中也可见神经降压肽、生长抑素、P物质及胆囊收缩素样免疫阳性纤维终末,但和成年大鼠相比,阳性反应分布的范围较小,染色的深度较浅,未见阳性胞体.结论边缘区中存在较多的NT、SOM、SP和CCK免疫阳性纤维终末和胞体,老年大鼠的边缘区中上述免疫阳性纤维终末的分布显著减少,未见阳性胞体.推测老年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的下降可能和老年大鼠纹状体边缘区中NT、SOM、SP及CCK含量减少有关.

    作者:包新民;舒斯云;包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成人双侧粗大胸骨肌变异一例

    男性国人尸体一具,约65岁,身高177cm,发育正常.在解剖过程中,发现双侧较大的胸骨肌.该胸骨肌位于胸骨两侧各一块,尤以左侧更大.左胸骨肌以扁腱,起自胸骨柄中份和胸骨体上份的表面,及胸大肌表面的胸肌筋膜,肌纤维斜向外下方阔展成腱膜状,止于第六肋软骨上缘.此肌全长18.5cm,上部肌腱长6.5cm,宽1.3cm;下部肌腱长:2.5cm,宽3.8cm,肌束长9.5cm;宽处5.5cm,肌腹厚度为0.5cm.此肌血液供应和回流:内侧份有胸廓内动脉、静脉的穿支,外侧份有胸肩峰动脉、静脉的胸肌支分布,神经支配由第1~6肋间神经前皮支、胸内侧神经、胸外侧神经支配.

    作者:王乃利;曹承刚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神经干细胞的特性及其在修复脊髓损伤中的应用前景

    通常认为,成年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is system,CNS)损伤后其自身的修复能力是有限的,死亡的神经元是不能由CNS自身产生新的神经元或邻近的神经元来替换.然而,近年来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的研究已改变了这些观点,现已发现CNS的一些区域终生存在产生新神经元的能力.此外,通过移植神经干细胞来修复损伤的神经系统是有可能的.本文就神经干细胞的特性以及神经营养因子对其分化的影响和神经干细胞在修复脊髓损伤方面的作用作一简述.

    作者:丁英;曾园山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Aβ介导了tau的神经纤维缠结的形成

    作者:李光武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肝硬化后大鼠海马结构中P物质的变化

    目的研究P物质(SP)在大鼠海马结构中的分布特点及肝硬化后对大鼠海马结构中SP的影响.方法用Wistar雄性大鼠120~150 g分别用四氯化碳和人血自蛋白免疫损伤制造大鼠肝纤维化模型,采用荧光免疫组化技术结合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结果 (1)SP样阳性纤维及终末散在分布于海马结构各部分,并见于海马全层,以锥体层较为密集,该层还可观察到较密集的SP样阳性神经元;(2)肝硬化后SP在海马结构中的分布与正常组基本一致,但阳性反应物的密集度明显增高,平均荧光强度显著增强.结论肝硬化后海马结构中SP含量较正常明显增多,很可能是脑损害的一种继发性代偿作用.

    作者:高秀来;武艳;景鹏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免疫组化研究

    目的研究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肝脏的表达情况及初步探讨其与纤维化的关系.方法采用经皮肤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法建立小鼠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模型.利用免疫组化技术研究bFGF在肝纤维化过程中的表达情况,并用VG染色显示胶原纤维的沉积情况.结果小鼠感染后6周时,出现急性血吸虫卵肉芽肿,肝内bFGF阳性细胞的分布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VG染色显示肉芽肿内无胶原沉积;8周时,许多bFGF阳性细胞聚集围绕在虫卵肉芽肿周围,且细胞形状由原来的多角形变为长梭形.同时,VG染色显示肉芽肿周围出现一些胶原纤维:10周时,bFGF阳性细胞和胶原纤维均增多.结论 bFGF与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有密切关系,可能在该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王雪莉;张玲敏;熊钟瑾;吴春云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猕猴胸腰段脊神经节nNOS免疫阳性神经元的分布

    目的观察正常猕猴胸腰段脊神经节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免疫阳性神经元的分布.方法用ABC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显示nNOS免疫阳性神经元,并用体视学方法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胸段和腰段脊神经节nNOS免疫阳性神经元的分布相似,均可见较丰富的nNOS免疫阳性神经元分布,神经元的大小不等,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胞浆着色较深,胞核位于细胞中央,不着色,细胞被神经纤维束分隔成群.nNOS免疫阳性神经元以中型神经元为主,其次为小型神经元,其胞浆呈强阳性染色,细胞直径<50μm,大型神经元较少.胸、腰段脊神经节nNOS免疫阳性神经元的密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灵长类动物中,NO可能在感觉的传导和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由于nNOS主要在中、小型神经元中表达,提示NO可能主要参与痛觉的调制.

    作者:邢旭光;郭国庆;沈伟哉;余菁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带血管蒂阔筋膜张肌及腱膜转位修补巨型腹股沟疝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带血管蒂阔筋膜张肌及腱膜转位修补巨型腹股沟疝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0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了阔筋膜张肌的动脉血管分布、神经支配、肌腹和肌腱的长度等.结果阔筋膜张肌动脉来源有旋股外侧动脉和臀上动脉;该肌由臀上神经支配,肌腹长度为(112.31±3.13)mm,髂胫束的长度为(315±6.8)mm,髂前上棘水平至腹直肌外侧缘的距离,男性为(168±7.5)mm,女性为(176±6.8)mm.结论阔筋膜张肌血供丰富,肌腱膜长,位置邻近腹胶沟区,可作为巨型腹股沟疝修补的供区.

    作者:易德保;张大顺;郭兴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嗅球成鞘细胞的移植能够促进中枢神经再生

    嗅球成鞘细胞(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s,OECs)不同于星形胶质细胞,也不同于Schwann细胞,是性质独持的单独一类胶质细胞.实验证实,它的移植对中枢神经的再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这使中枢神经的再生又有了一个新的研究思路.国外学者对它的特性、功能等方面做了一些探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对此做了一个较全面的综述.

    作者:刘霞;高秀来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养胃冲剂对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的保护作用

    目的观察养胃冲剂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织病理学变化的影响.方法施行胃-肠吻合术建立慢性萎缩性胃炎,连续灌胃给药3个月后,大体观察并作石蜡切片,HE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并拍照.结果养胃冲剂能明显改善胃上皮损伤程度、减少炎症浸润范围,缩小胃小凹的宽度,与模型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与阳性对照组无差别(P>0.05).结论养胃冲剂通过减轻胃黏膜炎症反应、逆转肠上皮化生能有效的修复损伤的胃黏膜,从而改善胃黏膜萎缩.

    作者:王德俊;谢强敏;邓阳梅;刘晓梅;盛树青;李瑞琴;孙云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脐动脉血流检测与胎儿宫内发育状况的研究

    目的探讨脐动脉血流检测与胎儿宫内发育情况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超声多普勒仪器进行胎儿脐动脉血流检测,并分析胎儿及分娩前后情况与血流检测的关系.结果发现40例脐动脉血流异常者中胎儿发育迟缓、胎儿窘迫及畸形的比例及剖宫产比例明显增多.结论脐动脉血流检测是评价胎儿宫内发育状况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李家灵;黎欢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脊神经根撕脱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死亡的机制

    脊神经根撕脱可引起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死亡.本文介绍近儿年来脊神经根撕脱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死亡的病理形态、病理机制及分子机制的研究;并对脊神经根撕脱后的运动神经元死亡的可能机制作一简要论述.

    作者:李方澜;周丽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胎肺中甲状腺转录因子-1的表达及其生物学作用

    目的检测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在小鼠胎肺发育过程中的表达特征,探讨其对胎肺发育、分化和成熟的调控作用.方法不同发育阶段昆明小鼠胎肺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TTF-1的表达特征,用Tiger图象分析系统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小鼠胎肺10d开始检测到TTF-1的表达.其主要表达于正在形成呼吸道的上皮细胞核内,且处于末端位置的反应总是明显较近端者强;出生后,TTF-1主要表达在Ⅱ型上皮细胞核内.在胎肺发育过程,TTF-1的AOD值逐渐增加,表明Ⅱ型肺泡上细胞TTF-1密度呈现增加趋势,与肺泡功能的不断分化成熟相适应.结论 TTF-1参与肺组织的发生,可能具育调控上皮细胞发育的重要功能;肺泡发育过程中,TTF-1在Ⅱ型细胞的丰富表达,提示可能与肺泡功能的成熟分化,适应出生后执行功能的需要密切相关.

    作者:李贤;黄中新;夏潮涌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黄嘌呤抗视神经切断后视网膜细胞凋亡的作用

    目的探讨眼球玻璃体注射3-异丁基-1-甲基(IBMX)对切断视神经后视网膜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用荧光核染料33258和琼脂糖凝胶电脉技术观察切断视神经5、7和14d后成年金黄地鼠视网膜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1)视神经切断5、7、14d后,节细胞层(GCL)细胞凋亡密度(cell/mm2)分别为94.60±29.40、81.20±15.19和31.20±11.43,给予IBMX组在上述时间点凋亡密度为67.80±13.83、60.20±9.68和27.00±9.57.IBMX7d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2)琼脂糖凝胶电脉显示切断7d的视网膜细胞DNA抽提物显示典型的DNA梯形条带.其它各间间点(5d和14d)以及玻璃体内注射IBMX均未见典型DNA梯形条带.结论 IBMX有抗视神经切断后视网膜细胞凋亡的作用.

    作者:朱永红;李海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Aβ激活caspases引起老年性痴呆脑的神经元凋亡

    作者:李光武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米非司酮对人脐静脉超微结构的影响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对人脐静脉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将中孕引产病例随机分为米非司酮组(n=7)与对照组(n=5).米非司酮组在水囊引产前6h服用米非司酮150mg,对照组只行水囊引产术.胎盘娩出后,即取脐静脉制备透射电镜样品并观察.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米非司酮组的脐静脉可见下列形态改变:(1)内皮细胞胞浆呈空泡状,甚至发生断裂,粗面内质网囊泡化:(2)平滑肌细胞核染色质浓缩与边聚,核周腔扩大;线粒体空泡化;胞浆中糖原颗粒缺如或减少;(3)间质水肿.结论米非司酮可造成中期妊娠脐静脉的缺氧性损伤.

    作者:魏俊;王自能;郭祖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人体解剖学多媒体课件教学效果探讨

    应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将静态的传统教学变为动态直观教学,优化教学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了教学质量.本文简介我们在应用自制的多媒体系统解剖学课件中获得的一些经验和体会.

    作者:龙大宏;罗秀梅;许孟杰;洪乐鹏;杨丹迪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麦牙醇对大鼠不完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麦芽醇(Maltol,MT)对大鼠海马组织不完全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Wistar大鼠双侧颈总动脉夹闭30min,造成不完全脑缺血,松开动脉夹即为再灌注.24只大鼠随机分为三组:(1)假手术对照组(SOC),州同手术操作,但不夹闭动脉;(2)缺血再灌注组(IR),再灌注1h;(3)麦芽醇治疗组(MT),夹闭动脉前后静脉注射700μmol·L-1麦芽醇生理盐水.3组动物均于再灌注后测海马组织中的丙二醛(MDA)值、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ATP酶活性.结果缺血再灌注组MDA明显升高(P<0.01),SOD、ATP酶活性明显降低(P<0.01),MT能降低升高的MDA值,改善ATP酶活性(P<0.01).但不能改善SOD活性.结论麦芽醇能清除氧自由基,减少脂质过氧反应,改善ATP酶活性,从而减轻海马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胡圣望;甘云波;高艳;陈拥杉;胡松林 刊期: 2001年第04期

解剖学研究杂志

解剖学研究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解剖学会 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