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兰;吴志海;汤莹莹;戴思琪;方芳;金晓燕;郑和平;庄跃宏
为进一步深化护理解剖学学术研究和教学改革,探讨开放教育资源和MOOCs、微课建设在护理解剖学教学中的定位,根据学术交流计划,由中国解剖学会护理解剖学分会主办,贵州省人民医院护士学校、广东省解剖学会承办的第十二届护理解剖学学术年会将于2016年7月22~25日在贵州省人民医院护士学校召开。现开始征文,凡未公开发表的论文均可投稿。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皮瓣手术的应用在人类史上已有两千多年,其发展主要经历了初的局部旋转皮瓣和后来的远位带蒂皮瓣、游离皮瓣、带血管蒂皮瓣、穿支皮瓣等阶段。近40余年来由于显微外科技术的诞生解决了小血管吻合难题和显微解剖研究深入认识了皮瓣的血供规律,先后诞生了游离皮瓣和穿支皮瓣。游离皮瓣解决了过去处理极为棘手、治疗效果不佳甚至无法修复的创面难题,是皮瓣外科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穿支皮瓣突破了深筋膜血管网是皮瓣赖以生存必备条件的传统观念,使皮瓣移植迈向了“自由王国”,实现了以小的供区损害获得佳的受区外形和功能,代表目前皮瓣外科的新进展,是皮瓣外科发展史上又一次飞跃。
作者:唐举玉;魏在荣;张世民;汪华侨;章一新;顾立强;刘元波;沈余明;路来金;王欣;徐永清;梅劲;张家平;赵洪伟;王健;章伟文;韩岩;郑和平;劳杰;陈宏;巨积辉;陈世新;王达利;柴益民;穆籣;刘小林;唐茂林;徐达传;侯春林 刊期: 2016年第01期
Denonvilliers筋膜作为盆底筋膜之一,全程走行复杂并毗邻许多重要结构,与前列腺、直肠系膜及神经血管束等结构关系密切,因而在盆腔炎症、肿瘤、外伤时常受累。完善Denonvilliers筋膜解剖学资料有助于指导肛肠外科、泌尿外科和妇产科的手术,减少手术并发症。本文就Denonvilliers筋膜应用解剖学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高炜;张雪宁;郭志;李云生;翟丽东;李亮;张亚楠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血流桥接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伴有血供障碍的手掌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9例伴有动脉血供障碍的手掌皮肤软组织缺损,应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及其分支桥接手部缺损动脉,重建手部血供;旋股外侧动脉发出的穿支(肌间隙穿支或肌皮穿支)为皮瓣血供设计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手皮肤软组织缺损。切取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及其分支长度为4~8 cm,切取皮瓣面积为7cm×9cm~11cm×16 cm。结果9例皮瓣全部成活,手部血供良好,供区植皮成活,术后3~9个月随访,皮瓣及手部末梢血供良好,皮瓣恢复保护性感觉,有排汗功能,部分供区有瘢痕增生。结论对伴有动脉血供障碍的手掌皮肤软组织缺损应用血流桥接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进行修复,,既可桥接血管,又可覆盖创面,是目前修复伴有动脉血供障碍的手掌皮肤软组织缺损一种较理想方法。
作者:谢文斌;王海文;江新明;顾荣;梅雄军;农航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为临床设计以骨间后血管为蒂的游离3叶皮瓣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新鲜前臂标本8侧,以肱骨外上髁至尺骨茎突桡侧连线为轴线,将前臂划分为4个均等区间,解剖观察远端3个区间中骨间后动脉发出的穿支的位置、走形和分支数,在深筋膜浅层和深层的穿支蒂长度。选取1例标本进行3叶皮瓣设计切取模拟手术。结果骨间后动脉在前臂平均发出4~7个穿支,其中区间I穿支数为2~4个,区间II穿支数为2~3个,区间III穿支数平均为1~3个;区间I、II、III穿支起点到深筋膜的蒂长分别为0~0.6、0.2~1.2、0.5~1.8 cm,穿支起点到浅筋膜层的蒂长分别为1.2~2.7、1.2~4.5、1.8~4.5 cm。结论以骨间后动脉为蒂,利用其不同部位的穿支组合,设计游离3叶皮瓣具有临床可行性。
作者:李匡文;谢松林;刘俊;刘鸣江;黄雄杰;伍鹏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的适应症、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对采用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的39例老年肱骨近端复杂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三部分骨折15例,四部分骨折24例,采用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 VAS)对术后肩关节功能和术后疼痛程度等进行随访对比观察。结果本组病例全部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2~32个月,平均24个月,Neer评分:优15例,良18例,可5例,差1例,优良率84.6%。结论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疗效满意,术中假体的正确植入、肩袖的有效修复、大小结节的正确重建以及个体化的早期关节功能锻炼,是确保术后疗效的关键。
作者:王克平;李智明;周海宇;张富强;杨晨晖;盛晓赟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总结分析3种不同形式的胫后动脉穿支皮瓣转位修复足踝部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年1月至2014年6月,对26例外伤导致的足踝部皮肤坏死缺损患者,采用3种不同形式的胫后动脉穿支蒂皮瓣转位修复,其中顺行穿支皮瓣5例,螺旋桨穿支皮瓣5例,逆行穿支皮瓣16例,皮瓣切取面积大为15cm×8cm,小为6cm×4cm。结果22例皮瓣全部成活,1例皮瓣坏死经换药2周后行植皮修复,3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等处理后1-2月瘢痕愈合,术后随访3~36个月,平均10个月,25例皮瓣质地柔软,外观满意,1例皮瓣坏死植皮后瘢痕增生明显,5例皮瓣轻度臃肿,足踝部功能未见明显影响。结论依据足踝部创面特点采用3种不同形式的胫后动脉穿支皮瓣转位修复,临床疗效满意,是一种简单、实用的方法。
作者:刘跃飞;巨积辉;蓝波;许华龙;唐林峰;侯瑞兴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单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ORIF)治疗胫腓骨中远端骨折的手术方法及其疗效。方法2012年8月~2014年8月对40例胫腓骨中远端骨折的患者采用单切口ORIF的治疗方法,其中34例闭合性骨折,6例开放性骨折。结果对40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发现骨折均预期愈合,切口均能一期闭合;3例切口出现部分皮缘浅表干性坏死,予换药后痂皮自然脱落,局部瘢痕愈合,无感染发生。术后有4例患者由于术中牵拉出现了腓浅神经损伤的表现,但术后2~3个月后自然恢复。参照Merchant功能评定标准:优28例,良8例,差4例,优良率90%。结论单切口ORIF治疗胫腓骨中远端骨折损伤小,不影响骨折的愈合,其软组织覆盖以及血供均好于传统双切口,降低了小腿皮肤软组织感染、坏死率,是一种可选择的手术入路。
作者:陈小磊;吴春辉;李建赤;姚华灿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通过对鹅足区3肌止点位置、排列关系,及其表面的神经分布进行解剖学测量和分析,临床改良股薄肌腱、半腱肌腱自体移植的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用69例经福尔马林防腐固定的成人尸体下肢标本,解剖观测鹅足区表面神经走行及肌腱排列关系。结果鹅足区肌腱止点处排列成3种形态,腱蹼胫骨下界位于胫骨结节下缘以下(1.765±0.759) cm处,半腱肌、股薄肌、缝匠肌距胫骨嵴内侧缘平均距离分别为(1.550±0.557)、(1.376±0.551)、(1.294±0.629) cm。该区表面主要有隐神经及其发出的髌下支走行,在胫骨结节水平,隐神经主干和髌下支距胫骨嵴内侧缘距离分别为(7.071±0.696)、(4.033±0.991)cm。结论熟悉鹅足区肌腱止点的形态学特点,可以改进该区域肌腱移植时手术入路,提高手术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汪淼;冯泽坤;陆子轩;周睿;张喜;郭晓丹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腰椎融合后不同扭矩对邻近上节段椎间盘内压、关节突关节压力的影响。方法选取12具猪腰椎,随机分成2组,比较融合(L4/5)前、后两种状态下三种不同扭矩加载邻近上节段(L3/4)椎间盘内压、关节突关节压力的差异。结果融合后随着扭矩的增加椎间盘内压增加,扭矩越大椎间盘内压变化越明显(P=0.023);非融合组及融合组伴随着扭矩的增加关节突关节压力逐渐增加,扭矩越大关节突关节压力越大。融合组较非融合组关节突关节压力变化明显(P=0.046)。结论腰椎融合后,随着扭矩的增加邻近上节段腰椎间盘内压呈增高趋势;关节突关节压力随着扭矩的增加关节突压力而增加。
作者:姚女兆;彭理良;蒋杰;王文军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总结持针式单孔法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应用解剖及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3月至2013年4月,采用持针式单孔法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疝1735例。右侧892例、左侧595例、双侧248例。均为男孩,年龄23.5~36.8月,平均26.7月。结果1735例患儿均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疝囊高位结扎术。除早期出现1例髂血管血肿外,其余无与解剖因素有关的损伤或并发症。结论正确认识手术区域的解剖是手术成功与否的基础及关键,而熟练的手术操作是减少手术并发症,降低手术复发率及提高手术安全性的有力保障。
作者:彭永辉;黎灿强;林伟斌;谢志华;龚独辉;莫宇轩;聂向阳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应用Mimics及CT配套工作站,三维构建以后鞘腹膜瓣为特色的腹壁下动脉血管体,为以腹壁下动脉为蒂的多类型组织瓣的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5具新鲜成人尸体标本行全身一次性明胶/乳胶-氧化铅动脉灌注:①64排螺旋CT扫描,数据在Mimics工作站及CT配套的工作站分别进行三维建模与分析。②截取腹前壁标本行层次解剖及X线摄片。结果腹壁下动脉走行过程中分出后鞘腹膜支、肌支、外侧支以及肌皮穿支。有3支外径≥0.5 mm的后鞘腹膜支,分别与肌支、肌皮穿支共干。结论以腹壁下动脉为蒂可制备后鞘腹膜瓣、肌瓣、皮瓣,及复合组织瓣,修复人体多处多种类型的复杂缺损,尤其适用于口腔颌面部洞穿性缺损的修复。
作者:李武;于小平;崔怀瑞;潘爱华;曾勇;易孝纯;易亮;唐茂林;周晓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基于活体造影数据重建股深动脉穿动脉穿支皮瓣血供三维数字化模型的可行性,为临床股深动脉穿动脉穿支皮瓣的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择8例需行皮瓣移植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DSA结合CT血管成像技术获取一侧大腿二维断层图像数据,应用Mimics软件对股深动脉穿动脉及其穿支进行三维可视化重建,利用软件自带测量工具筛选合适穿支。结果利用Mimics软件成功重建了股深动脉穿动脉及其穿支的三维可视化模型,能清晰显示股深动脉穿动脉及其穿支的分布、走行及穿支穿出深筋膜位置。8例患者中6例发现3支穿动脉,2例发现4支穿动脉。这些穿动脉共发出66支皮肤穿支(以大于0.5 mm为标准),穿支在穿深筋膜平面内径(0.9±0.26)mm,穿支浅出深筋膜点主要分布于坐骨结节与股骨外上髁的连线附近。结论基于活体造影数据可以重建清晰股深动脉穿动脉及其穿支血管的3D立体影像,可为临床股深动脉穿动脉穿支皮瓣的术前设计与皮瓣切取提供解剖学依据。
作者:卿黎明;贺继强;唐举玉;李文政;易小平;吴攀峰;周征兵;俞芳;符劲飞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检测抑癌基因TAp73与自噬相关因子Beclin1在人骨肉瘤中的表达,探讨TAp73与肿瘤自噬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TAp73、Beclin1在48例骨肉瘤患者的瘤体组织中的表达,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TAp73在人骨肉瘤组织中的阳性率54.17%, Beclin1的阳性率为62.50%,TAp73阳性表达,其Beclin1表达程度较高(Z=-2.146,P=0.032)。在人骨肉瘤中TAp73的表达程度与Beclin1的表达程度呈正相关(r=0.470,P=0.001)。TAp73、Beclin1阳性表达的患者总体生存率优于阴性表达(80.8%vs 50.0%,P=0.000;80.0%vs 44.4%,P=0.001)。TAp73、Beclin1不同表达程度与患者的生存时间呈正相关(r=0.696,P=0.00;r=0.372,P=0.009)。结论在人骨肉瘤中TAp73可能与骨肉瘤中Beclin1依赖的肿瘤自噬活性上调有关。检测TAp73和Beclin1在人骨肉瘤中的表达水平有助于患者临床预后判断。
作者:许遵营;吕海;史本超;胡争波;蔡琛;杨潇;靳安民;严鑫平 刊期: 2016年第01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为中国解剖学会主办的解剖学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相结合的专业性学术刊物,旨在为临床医学的发展提供形态学理论依据,本刊欢迎述评、应用解剖、实验研究、临床生物力学、临床研究、组织工程、综述、技术方法、短篇报道等栏目的稿件。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1期
2013年7月11日,田某,女,20岁,因在湖中溺死而进行尸体解剖。解剖过程中发现其肺脏为8叶肺变异,且左肺存在3支肺叶支气管。肺分叶异常多见单侧,双侧异常的报道不多,现报道如下。
作者:牛鑫;王志丽;周美新;叶飞宇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枢椎经椎管4层皮质骨椎弓根螺钉置钉策略的可行性及技术方法。方法利用PACS系统调阅92例正常成人枢椎椎弓根水平横断面MRI图像,测量椎弓根内侧壁切线(tangent of pedicle medial wall,TPMW)与脊髓切线(tangent of spinal cord,TSC)、硬膜切线(tangent of dura mater, TDM)间距离及椎管内侧壁切线(tangent of spinal canal medial wall,TSCMW)与TSC、TDM间距离,以及脊髓和椎管横径、矢状径等参数。结果同性别双侧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性枢椎TPMW与TSC的距离为9.05 mm,女性为8.57 mm;男性TPMW与TDM的距离为5.04 mm,女性为4.76 mm。男性TSCMW与TSC的距离为7.14 mm,女性为6.70 mm;男性及女性TSCMW与TDM的距离均为3.28 mm。结论在枢椎椎弓根水平,经椎管行枢椎4层皮质骨椎弓根螺钉理论上可行,但需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个性化的策略。
作者:周鑫;马向阳;杨进城;邱锋;肖曜升;胡海生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利用激光多普勒对大鼠背部3种皮瓣的血流动力学特点进行研究。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按照皮瓣切取方式等分为3组:穿支皮瓣组、穿支筋膜蒂皮瓣组及随意皮瓣组。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对以上3组皮瓣的Ⅰ、Ⅱ与Ⅲ区在多个时间点进行测量。术后7 d,对皮瓣外观及髂腰动脉与骶尾部穿支血管间的筋膜血管网进行拍照。对3组大鼠的坏死率,及穿支皮瓣与穿支筋膜蒂皮瓣Ⅰ、Ⅱ及Ⅲ区术后即刻、术后1d的血流灌注值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穿支皮瓣、穿支筋膜蒂皮瓣及随意皮瓣的坏死率分别为0.087±0.07、0.071±0.05及0.267±0.11。3组皮瓣坏死率有极显著统计学差异,但穿支皮瓣与穿支筋膜蒂皮瓣的坏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即刻穿支皮瓣Ⅰ区与Ⅱ区的血流灌注值显著大于穿支筋膜蒂皮瓣的Ⅰ区与Ⅱ区;随意皮瓣3个血管区的血流灌注值在术后7d内均小于穿支皮瓣与穿支筋膜蒂皮瓣。术后7 d,随意皮瓣骶尾部穿支与髂腰动脉穿支间的筋膜血管网管径显著增大。结论穿支皮瓣与穿支筋膜蒂皮瓣存活能力无显著差异。随意皮瓣存活主要依赖于蒂部与蒂部周围潜在穿支之间筋膜血管网的扩张。
作者:薛兰;吴志海;汤莹莹;戴思琪;方芳;金晓燕;郑和平;庄跃宏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通过对成人肩胛背动脉的解剖学观察及测量,研究从体表标志确定肩胛背动脉走行路线。方法解剖尸体26具(共52侧),显露肩胛背动脉,测量肩胛背动脉直径及其与肩胛骨内侧缘距离,所得数据经SPSS12.0统计软件处理。结果肩胛背动脉与肩胛骨上角距离为(0.34±0.25) cm,与肩胛冈内侧端为(1.58±0.41) cm,与肩胛骨下角为(3.45±0.28) cm,得出肩胛背动脉走行于肩胛骨内侧缘内侧,在距离肩胛骨上角0.34 cm、肩胛冈内侧端1.58 cm、肩胛骨下角3.45 cm三点处做一连线,该连线即为肩胛背动脉的体表投影。结论肩胛背动脉的体表投影为医务工作者应该掌握的知识要点,可避免操作过程中的动脉损伤,并可为确定肩胛背动脉皮瓣的中轴核心提供解剖学依据。
作者:马春明;鞠晓华 刊期: 2016年第01期
随着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之间的融合不断加深。新时期的皮瓣研究者眼界得到前所未有的开阔,为顺应时代的发展,也必须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无论是已经存在的临床问题,还是潜在的临床问题都要求我们勇于探索,善于利用新知识、新方法。本文将对近年来与穿支皮瓣领域发展密切相关的新概念、新技术和新方法做一述评。
作者:梅劲;唐茂林;徐达传 刊期: 201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