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肥大性下橄榄变性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

武雷;安红伟;孙璇;金迪;董钊;黄德晖;于生元

关键词: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 齿状核-红核-下橄榄核环路, 磁共振成像
摘要:目的: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HOD)是由原发于齿状核-红核-下橄榄核环路(DROP)区病变所继发的一种特殊的跨突触变性,具有较为独特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本文拟对HOD的临床特点进行探讨,以提高对其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HOD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男性10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53.5岁。原发病包括中脑出血1例,脑桥出血8例,脑桥梗塞1例,脑桥胶质瘤1例。HOD临床表现为头晕、视物不清、眼震、言语含混、软腭阵挛、肌张力增高、不自主运动、姿势异常、共济失调等症候组合,平均晚于原发病3.8个月出现。MRI上表现为下橄榄核体积增大和T2WI高信号。当原发病变累及单侧脑桥被盖或红核时,HOD发生在同侧,临床症状出现在对侧;当原发病变累及双侧红核或脑桥被盖时,HOD和临床症状出现在双侧。巴氯芬、氯硝安定和卡马西平可以减轻临床症状。结论 DROP区病变后要警惕HOD的发生,延迟损害是诊断的重要线索,共济失调和不自主运动是常见的临床表现,MRI检查可以帮助确诊。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大鼠不同脊柱融合模型的评价及比较

    目的:比较大鼠三种不同脊柱融合模型的优越性及融合率。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成三组,分别行椎体间(有内固定)、后外侧路(横突间)、椎体间(无内固定)三种不同术式的脊柱融合,3周、6周后进行手法触诊、X线评价、组织学观察,对三种融合模型进行分析。结果3周时椎体间(有内固定)融合组、横突间融合组和椎体间(无内固定)融合组均未出现融合;6周时椎体间(有内固定)融合率为40%、横突间融合率为40%、椎体间(无内固定)融合率为20%。结论椎体间(有内固定)及后外侧路(横突间)融合均有良好的植骨床,局部相对稳定,手术相对简单易行,且术后并发症少,是骨替代材料等等具有成骨性或骨诱导性的移植物或药物能否提高脊柱融合率适用的一种动物融合模型。

    作者:张兆飞;刘志祥;杨俊龙;赖震;江建明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肥大性下橄榄变性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

    目的: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HOD)是由原发于齿状核-红核-下橄榄核环路(DROP)区病变所继发的一种特殊的跨突触变性,具有较为独特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本文拟对HOD的临床特点进行探讨,以提高对其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HOD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男性10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53.5岁。原发病包括中脑出血1例,脑桥出血8例,脑桥梗塞1例,脑桥胶质瘤1例。HOD临床表现为头晕、视物不清、眼震、言语含混、软腭阵挛、肌张力增高、不自主运动、姿势异常、共济失调等症候组合,平均晚于原发病3.8个月出现。MRI上表现为下橄榄核体积增大和T2WI高信号。当原发病变累及单侧脑桥被盖或红核时,HOD发生在同侧,临床症状出现在对侧;当原发病变累及双侧红核或脑桥被盖时,HOD和临床症状出现在双侧。巴氯芬、氯硝安定和卡马西平可以减轻临床症状。结论 DROP区病变后要警惕HOD的发生,延迟损害是诊断的重要线索,共济失调和不自主运动是常见的临床表现,MRI检查可以帮助确诊。

    作者:武雷;安红伟;孙璇;金迪;董钊;黄德晖;于生元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A型主动脉夹层头臂血管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意义

    目的:对A型夹层状态下的头臂血管进行解剖学测量,为人工血管的制作和完善提供数据支持,为主动脉腔内治疗和头颈部介入操作提供参考。方法对331例A型主动脉夹层的患者行回顾性CTA三维重建,并对其分别进行形态描述,径线和角度测量。结果共计331例,标准型主动脉弓91.5%(303例),变异型主动脉弓8.5%(28例)。25.4%(77例)3分支开口均低于主动脉弓高点。3分支开口分布中,IA多见于后位,而LCCA和LSA则多见于中位。IA易被夹层累及。由IA到LSA,3分支在开口处的直径分别为(16.2±3.6)、(11.0±3.3)、(12.9±3.6)mm。3分支在距离开口2 cm处直径分别为:(12.0±3.0)、(9.0±1.9)、(9.8±2.1)mm。IA-LCCA间距平均为(10.1±5.5)mm(2.0~20.0mm)。LCCA-LSA间距平均为(14.1±5.9)mm(2.0~27.0mm)。在主动脉弓冠状面,头臂血管与主动脉弓所成角分别为(62.5±26.5)°,(57.8±23.4)°,(64.9±23.5)°。在主动脉弓横截面,头臂血管与主动脉弓所成角分别为(121.1±24.7)°,(107.3±19.4)°,(100.5±16.1)°。结论通过本研究得到了A型夹层状态下的头臂血管详细解剖数据,且和目前流行的人工血管设计数据并不一致,这为人工血管进一步完善提供了数据支持。

    作者:吴进林;张良;于存涛;姜文翔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中国南方地区女性骨盆分型及临床意义

    目的:分析近30年中国南方地区女性骨盆入口形状特点及其变化趋势,探讨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方法收集844例行盆腔CT检查的汉族女性患者影像数据集,重建骨盆数字化三维模型并测量骨盆入口横径和入口前后径,以判断其入口形态并分类。将患者按年龄分为3组,第1组20~40岁,第2组41~50岁之间,第3组大于50岁,比较3组间骨盆入口形状大小及其与年龄的关系。结果⑴844例女性骨盆入口形态分类,不同年龄组骨盆入口形态分布有显著差异(P<0.001);⑵不同年龄组间骨盆入口横径、入口前后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⑶入口前后径与年龄呈负相关(r=-0.292,P<0.001);⑷不同年龄组骨盆入口面积3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近30年中国南方女性骨盆入口形状分布中,骨盆入口横椭圆形逐渐减少,纵椭圆形逐渐增多。同时,骨盆入口面积逐渐增大,其变化趋势有利于经阴道分娩时胎头的衔接。

    作者:刘萍;王月祉;陈春林;陈兰;周建伟;王建平;廖科丹;唐连;唐雷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双侧肌皮神经变异1例

    作者在解剖一具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年男性尸体时,发现其双侧肌皮神经变异。查阅相关文献,肌皮神经变异较多发生在单侧[1~3]。本例肌皮神经的变异主要表现在3处,①双侧肌皮神经并未起自臂丛外侧束,而是由正中神经外侧根于前臂内侧发出;②肌皮神经向前外下走行过程中均未穿喙肱肌,而是经喙肱肌止点的下方进入于肱二头肌的深面。③支配喙肱肌的肌支发出位置较低接近其下缘处。因此,为积累肌皮神经变异相关解剖学资料,报道如下。

    作者:陈华佑;洪洋;麻吉元;梁伟兵;邹月华;秦向征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人脂肪源干细胞促进前交叉韧带重建后腱骨界面愈合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人脂肪源干细胞(human 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 hASCs)能否促进前交叉韧带重建后腱骨界面的愈合。方法将30只体重2.0~2.5 kg的雌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只。取同侧半腱肌作为供体肌腱,建立单侧下肢前交叉韧带重建动物模型,实验组和对照分别在胫骨和股骨隧道中注射hASCs或等量的生理盐水。分别在术后2、4和8周取材,收集胫骨-移植韧带-股骨标本行大体观察和组织学观察。结果 HE染色示对照组术后2周腱骨界面主要以炎性细胞浸润为主,4周后炎性细胞减少,8周时腱骨界面可见Sharpey纤维,形成间接止点。实验组术后4周腱骨界面可见纤维软骨细胞及少许骨细胞形成,术后8周可见新骨形成,形成直接止点的结构。结论 hASCs能促进前交叉韧带重建后腱骨界面的骨化作用,形成直接止点结构,从而促进腱骨界面的愈合。

    作者:陈平;曲戎梅;韩忠宇;杨宇超;尹玉琨;田京;张力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颈内动脉狭窄对大脑动脉环血流动力学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目的:大脑动脉环血流变化常与颈内动脉狭窄相联系。本研究试用有限元方法来研究颈内动脉狭窄对大脑动脉环内的血流动力学影响,以此探讨动脉环内交通动脉代偿机制。方法采用MIMICS10.0软件及ANSYS14.5软件,建立了一个包括血管和血流在内的流固耦合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了健康模型(颈内动脉无狭窄)及各种病理模型(颈内动脉狭窄率分别为15%、30%、45%,60%、70%、80%和90%)。通过监测前交通动脉和后交通动脉内的血流变化,掌握动脉环内血流动力学的改变。结果包括血管和血流的流固耦合有限元模型首次得以建立。随着狭窄率增加,前交通动脉与患侧后交通动脉内血流逐渐增多,狭窄率达到90%后,两条血管内血流减少;健侧后交通动脉内血流也全程逐渐增加,但量极小,基本无明显变化。结论通过以上的结果可见,随着颈内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大脑动脉环通过前交通动脉与患侧后交通动脉开放达到代偿,狭窄率达到90%后代偿失效,从机制上印证了颈内动脉狭窄与颅内缺血性病变相关。

    作者:林蔚莘;周毅强;黄学成;李义凯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手舟骨血供3D可视化模型的制备

    目的:建立手舟骨动脉血供三维数字可视化模型,为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8具尸体行一次性全身动脉造影、螺旋CT扫描,运用Mimics软件构建腕骨及手舟骨滋养动脉的3D可视化模型。结果(1)该模型能够清晰显示桡骨、尺骨远端与手部各骨及其周围血管网,并可任意旋转观察与测量;(2)手舟骨有3支主要的滋养动脉;(3)通过选择性透明或隐藏处理后,对手舟骨营养血管入骨点及其在骨内的分布情况得到了很好的显示。结论该模型可清晰的显示手舟骨及其滋养动脉的来源、分布、及空间毗邻,可为手舟骨疾患的临床诊治提供直观的数字化解剖学依据。

    作者:王敏;周小兵;赵胜;谭建国;丁茂超;梅劲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电针刺激联合BMSCs移植对脑出血大鼠出血灶周边区水通道蛋白4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与电针刺激联合治疗对脑出血大鼠出血灶周边区水通道蛋白4(AQP-4)表达的影响。方法向成年SD大鼠右侧尾状核注射肝素和胶原酶诱导脑出血,并于术后第3天向出血灶移植BMSCs后施以电针刺激(Ea-BMSCs组),同时设置BMSCs移植组(BMSCs组)、生理盐水移植组(Control组)和电针刺激组(Ea组)。各组分别于治疗后1、3、5、7和14 d收集脑组织标本,采用干湿法检测脑组织水含量,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出血灶周边区AQP-4的表达变化。采用单因素方差LSD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AQP-4表达在软脑膜、大脑皮质、侧脑室脉络组织以及出血灶周边脑区,且与GFAP共表达于星形胶质细胞上。②各实验组脑组织水含量在第3天开始升高,第5天达峰值,随后逐渐降低。③各组AQP-4蛋白在第3天开始升高,第5天达峰值,Control组和Ea组在达峰值后未见升高,而BMSCs组和Ea-BMSCs组在第14天再度出现峰值。④在第5天和第7天时,Ea-BMSCs组、BMSCs组AQP-4表达均低于Control组(P<0.05),Ea-BMSCs组与BMSCs组之间表达无差异;在第14天时,Ea-BMSCs组AQP-4表达高于Control组和BMSCs组(P<0.05)。结论电针刺激联合BMSCs移植可显著降低脑组织水含量,可能与电针刺激使移植后表达上调的AQP-4活化发挥水转运功能有关。

    作者:范光碧;先德海;邓莉;汤华军;张雁儒;杨朝鲜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胫后动脉踝上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创面

    目的:报道胫后动脉踝上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3例足踝部创面的患者,采用胫后动脉踝上穿支皮瓣转位修复术,其中足背创面5例,足跟部创面3例,踝部创面5例。4例急诊外伤创面伴有骨、肌腱外露者急诊修复。5例急诊创面采用VSD负压吸引后亚急诊行皮瓣修复,4例为术后皮肤坏死,二期行皮瓣修复。皮肤缺损面积为1.5 cm×2.0 cm~7.0 cm×14.0 cm,切取皮瓣面积为2.5 cm×3.5 cm~8.0 cm×15.0 cm。结果本组13例皮瓣全部成活,供区植皮均成活。术后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0个月。皮瓣质地接近周围皮肤,外观无臃肿。供区皮肤直接缝合者,术后瘢痕较小;供区植皮者,无明显瘢痕增生。踝关节活动良好,患肢均可负重行走。结论采用胫后动脉踝上穿支皮瓣转位修复足踝部创面,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安全的特点,是一种较好的术式。

    作者:陆治平;巨积辉;蒋国栋;陈建生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左头臂静脉注入冠状窦并奇静脉缺如1例

    局部解剖学教学解剖纵隔标本时,发现1例左头臂静脉注入冠状窦并奇静脉缺如的变异,此例同时伴有心静脉系的异常。现报道如下:成年男性标本,经10%福尔马林固定,解剖纵隔。发现其左、右头臂静脉并未汇合成上腔静脉,分别于纵隔两侧下行(图1),右侧注入右心房,左侧注入冠状窦。左、右头臂静脉分别由同侧颈内静脉与锁骨下静脉在胸锁关节后方汇合而成。右头臂静脉起始处直径17.0 mm,垂直下行穿纤维心包,注入右心房,注入处直径20.0 mm;左头臂静脉起始处直径13.0 mm,向左前下斜行越过主动脉弓,而后垂直下行穿纤维心包,汇入冠状窦左端(图2),汇入处直径20.0 mm,冠状窦明显增粗,其大外径24.4 mm。左头臂静脉全长24.0 cm。左头臂静脉穿纤维心包前,半奇静脉在主动脉弓的左前方汇入该静脉。进一步解剖,发现此标本无奇静脉,半奇静脉下段在胸主动脉左后方上行,沿途收纳左右两侧肋间后静脉,上段管径明显变粗,接收胸后壁上部的静脉属支,从主动脉弓左前方越过,右行汇入左头臂静脉(图3),汇入处其直径6.0 mm。

    作者:田荣华;张绪;邓广耀;柳新平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肝右动脉起自腹腔干变异1例

    笔者在解剖一具成年男性尸体时,见其肝固有动脉仅发出肝左动脉,肝右动脉起自腹腔干,为积累国人解剖学数值资料,现报道如下。腹腔干起始部管径为5.44 mm,于第12胸椎椎体前方由腹主动脉前壁发出,斜向右前方走行1.68、2.64、2.76、2.91 cm后依次发出胃左动脉、肝右动脉、肝总动脉、脾动脉(起始部外径依次为3.24、2.46、3.28、4.50 mm),其中胃左动脉、肝总动脉、脾动脉走行、分支均正常。肝右动脉自腹腔干后壁发出,于肝十二指肠韧带内、肝门静脉及胆总管下方向右前呈浅“V”型走行5.32 cm后,未发出胆囊动脉,于胆囊颈下后方入肝右叶,入肝处管径为2.38 mm(图1)。

    作者:李文晋;马建军;康鹏程;张敏;侯卜文;尚进;李鹏亮;刘俨雅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微创经皮下颈椎椎弓根置钉的三维解剖学研究

    目的:探讨颈椎椎弓根进钉参数与棘突的三维关系,为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及器械的设计提供参考。方法20例健康成人颈椎CT重建模型导入UG imageware 13.2,以70%、80%、90%边界深度为研究基础,测量椎弓根通道进钉螺钉半径、外偏角、通道长度(L)、通道与矢状面、水平面的角度;进钉轴与冠状面的交点与椎弓根的角度。B、C点到参考平面、棘突的距离。结果(1)C3~7椎弓根通道内切圆半径在2.79~3.89 mm之间。(2)通道长度、外偏角随着边界深度的增加而增大。(3)C3~7的Ac大值出现在70%边界深度。(4)B点到正中矢状面、冠状面的距离都随着边界深度增加而增大。(5)B点、C点棘突末端的距离随着边界深度增加而增大。结论颈椎椎弓根螺钉进钉参数与棘突的三维关系,为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固定器械设计提供依据。

    作者:周子嘉;孙秋敏;温超轮;陈熙;王爱平;刘方;曹奇;周小兵;李严兵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股骨足印中心定位法单束解剖重建ACL临床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急性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断裂后镜下单束解剖重建术中股骨骨道实用定位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对ACL断裂患者行关节镜下自体半腱股薄肌腱单束解剖重建术,术中股骨侧骨道采用足印中心定位法,同时术中寻找股骨外侧髁间嵴、分叉嵴等骨性标志对定位点准确性进行校对。术前、术后进行膝关节功能检查及评分,包括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pivot shift试验、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IKDC评分。结果(1)镜下100%可见股骨外髁间嵴,但分叉嵴的出现率仅有42%(48/115)。(2)术后前抽屉试验阴性率79%(术后3个月)、77%(术后24月);Lachman试验阴性率80%(术后3个月)、71%(术后24月)、pivot shift试验阴性率97%(术后3个月)、95%(术后24月)。(3) 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及IKDC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CL单束解剖重建股骨足印区中心点法能提供足够膝关节稳定性,取得满意临床效果,但对股骨止点残留韧带依赖性高;股骨外侧髁间嵴镜下易于辨认,但分叉嵴辨别率低。

    作者:徐丛;王永为;李嘉;曹向宇;刘文涛;杜元良;戴海峰;刘清晨;吕永明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6年(第34卷)分类索引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质粒重编程诱导多潜能干细胞及定向分化神经干细胞

    目的:探讨游离质粒载体重编程诱导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ouse embryonic fibroblasts, MEFs)为非整合型诱导多潜能干细胞,并在体外定向分化为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 NSCs),为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神经损伤提供稳定、安全的细胞来源。方法使用电转仪将质粒pEP4-EO2S-ET2K转入小鼠MEFs,经诱导培养重编程为诱导多潜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Cs), iPSCs在不同诱导培养基中经2次悬浮及贴壁培养分化为NSCs,在体内及体外实验鉴定iPSCs多向分化潜能特性及NSCs特性。结果体内外实验显示iPSCs具有与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 ESCs)相似的多向分化潜能,且不整合外源性基因。iPSCs进一步分化的NSCs其相关标志基因表达与野生型NSCs相近,且较iPSCs显著增加,免疫荧光显示NSCs高表达NSC标志物NESTIN及PAX6,在体外存活能分化为神经元、少突胶质细胞及星形胶质细胞。结论游离质粒能重编程诱导非整合型iPSCs,并定向分化为神经干细胞及神经元,是神经损伤修复的理想种子细胞。

    作者:林成楷;戎利民;刘斌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拇指腕掌关节周围韧带的解剖学分析

    目的:解剖拇指腕掌关节周围各条韧带及观察其组织形态学特征,探讨其在拇指腕掌关节稳定性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大体解剖学方法对10例新鲜冰冻手标本进行解剖,识别拇指腕掌关节周围韧带的连接部位与方向性,对韧带的宽度、长度、厚度进行形态学对比分析。并组织学观察拇指腕掌关节背侧和掌侧韧带细胞数。结果确定拇指腕掌关节周围存在7条主要韧带:即由3条背侧韧带(桡背侧韧带、背侧中央韧带、后斜韧带)组成的复合体,厚度分别为(1.24±0.12)、(1.91±0.15)、(1.61±0.12) mm。2条掌侧韧带(前斜韧带、尺侧副韧带),厚度分别为(0.78±0.11) mm、(1.03±0.11) mm。2条尺侧韧带(大多角骨-第1掌骨背侧韧带,第1、2掌骨间韧带),厚度分别为(0.78±0.19) mm、(0.89±0.19) mm。背侧韧带明显厚于掌侧韧带(P<0.01),桡背侧韧带、背侧中央韧带、后斜韧带的细胞数多于前斜韧带,后斜韧带的细胞数也多于尺侧副韧带,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3条背侧韧带组成粗厚坚韧的复合体,在拇指腕掌关节的稳定中,前斜韧带起着更大的作用。

    作者:张煜;徐南伟;孙荣彬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骶髂关节正位放射学分型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骨盆正位X线片上骶髂关节的放射学分型,以指导临床对骶髂关节的认知。方法对950例(男475,女475)正常骶髂关节的骨盆正位X线片进行观测。根据骶髂关节间隙的数量及间隙的走行特点,对骶髂关节进行放射学分型。结果正常骶髂关节的放射学分型大致可分为3种类型:①I型为双侧单间隙型,男女分别为8.8%(42例)和25.7%(122例);②Ⅱ型为双侧双间隙型,男女分别为79.2%(376例)和46.7%(222例);③Ⅲ型为一侧单间隙,一侧双间隙型,男女分别为12%(57例)和27.6%(131例)。II型又分为四个亚型:①“2”型双间隙,男女分别为0.8%(3例)和6.6%(15例);②“12”型双间隙,男女分别为56.4%(212例)和69.8%(155例);③“21”型双间隙,男女分别为2.1%(8例)和1.8%(4例);④“121”型双间隙,男女分别为41.8%(157例)和19.8%(44例);III型也分为两个亚型:①左侧单间隙,右侧双间隙型的男女分别为26.3%(15例)和49.6%(65例);②左侧双间隙,右侧单间隙型的男女分别为73.7%(42例)和50.4%(66例)。结论正常人骶髂关节的放射学分型以双侧双间隙型常见,其中又以“12”型双间隙所占构成比大,但各型构成上有性别差异。

    作者:杨先文;张少群;谌祖江;李义凯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3D打印技术指导胫骨平台SchatzkerⅡ、Ⅲ型骨折复位的初步应用

    目的:探讨3D打印等技术对胫骨平台SchatzkerⅡ、Ⅲ型骨折关节面复位的应用价值。方法采集胫骨平台SchatzkerⅡ、Ⅲ型骨折CT数据11例进行胫骨3D打印(3D打印组),并采集胫骨平台SchatzkerⅡ、Ⅲ型骨折16例进行传统手术(传统组),对比两组关节面复位后的大阶梯高度、手术时间,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D打印组平均手术时间为(112.3±6.8)min,略低于传统组的(121.7±12.8) min (t=2.223,P=0.036);3D打印组平均大阶梯高度为(2.8±0.4)mm,少于传统组为(3.1±0.5) mm(t=2.123,P=0.044)。结论3D打印技术可提高胫骨平台SchatzkerⅡ、Ⅲ型骨折关节面复位效果。

    作者:邱卫华;孔祥雪;李鉴轶;林荔军;罗春强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糜蛋白酶抑制剂保护糖尿病仓鼠肾功能的机制研究

    目的:观察糜蛋白酶抑制剂对糖尿病仓鼠肾脏的保护作用,进而探讨其保护肾脏损伤的机理。方法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法制备仓鼠糖尿病模型。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免疫印记技术检测各组动物糜蛋白酶,RAS成分:ACE、肾素、ANG-I、ANG-II;氧化应激水平:8-OhdG, NOX-4,p22phox,以及TGF-β1的表达情况。结果糜蛋白酶抑制剂抑制了糖尿病仓鼠肾内ANG-II升高,同时明显降低了8-OHdG分泌水平。NOX-4和p22phox染色表明糖尿病组血管球和肾小管区域氧化产物显著增高,而糜蛋白酶抑制剂抑制氧化产物的升高(P<0.01)。Western blot证实了糖尿病组血管球NOX-4和p22phox蛋白的水平较对照组高,糜蛋白酶抑制剂显著降低了其表达。血管球TGF-β1表达糖尿病组高于对照组,同样糜蛋白酶抑制剂治疗后大大降低了TGF-β1水平。结论糜蛋白酶抑制剂能保护糖尿病仓鼠的肾功能,其机制是通过降低肾内ANG-II水平和氧化应激水平来保护糖尿病肾脏损伤。

    作者:张孟姝;刘金磊;刘学政;周红丽;张荣明 刊期: 2016年第06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