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关节镜下TightRope绊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

彭亮权;朱伟民;欧阳侃;柳海峰;李皓;冯文哲;陆伟;王大平

关键词:肩锁关节, TightRope袢钢板, 关节镜
摘要:目的 回顾分析关节镜下TightRope袢钢板技术治疗Rockwood Ⅲ型及以上肩锁关节脱位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 对11例Rockwood Ⅲ型及以上肩锁关节脱位患者,采用关节镜下TightRope袢钢板技术进行治疗,参照Karlsson评价标准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11例均获得随访,据疗效评价标准:优9例,良2例.结论 关节镜下TightRope袢钢板技术治疗RockwoodⅢ型及以上肩锁关节脱位,取得良好效果,是治疗该型损伤较为理想的方法.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数字化上肢三维构建研究

    目的 应用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构建上肢的解剖结构,建立虚拟神经,血管及腕管的结构和形态. 方法 采用新鲜成人上肢标本3具,灌注显影剂后经CT扫描,将得到的数据导入Mimics 13.1软件中,对皮肤、骨骼、血管及神经等主要软组织进行三维构建,利用图像的多次切割重建,构建正中、尺、桡神经、血管以及腕管部位的解剖结构.结果 建立了基于解剖结构的可视化上肢神经,血管及腕管模型,与实体解剖学基本一致.结论 皮肤、骨骼、血管、神经等主要软组织等三维构建,及腕管的可视化研究模型为虚拟现实技术提供数字化模型,尤其是神经的成功构建,对临床解剖学提供三维形态学资料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宋江涛;陈玉琼;黄潮桐;陈隆福;解秉霖;陈冬生;李敬矿;李忠华;钟世镇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小鼠哮喘模型颈静脉-结状神经节内参基因的筛选

    目的 观察12个常用看家基因在正常小鼠和哮喘小鼠颈静脉-结状神经节的表达变化, 选择合适的内参基因为进一步基因表达分析研究得到可信数据提供依据.方法 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哮喘模型组和对照组,制备哮喘模型,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经geNorm及Normfinder程序分析,评价了12个常用看家基因CYC1、UBC、RPL13、YWHAZ、18srRNA、B2M、SDHA、ATP5B、CANX、ACTB、EIF4A2和GAPDH在小鼠颈-结状神经节的表达稳定性. 结果 12个候选看家基因在小鼠神经节的表达差异较大,其中GAPDH、18srRNA、CANX、ACTB和EIF4A2表达相对稳定,而CYC1、UBC和RPL13的表达在两组小鼠神经节变化幅度较大,结合两种分析证实GAPDH是其中稳定的内参基因. 结论 本研究结果提示GAPDH是研究哮喘小鼠和正常小鼠颈静脉-结状神经节基因表达的佳内参基因,同时也为进一步认识在不同实验模型确定适宜内参基因的重要性提供依据.

    作者:林敏娟;刘晓妍;马洪明;刘升明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海南省汉族人头面部观察指标出现率的年龄变化

    目的 研究海南汉族人头面部观察指标出现率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规律.方法 在海南琼海市和万宁市的城市和乡村调查了汉族643例(男为334例,女为309例)成人16项头面部观察指标出现率,对海南汉族头面部观察指标出现率的年龄变化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 随年龄增长,海南汉族有蒙古褶率明显下降,眼裂变窄,耳垂圆形率增长,眼色变浅,上唇皮肤部高度低型率下降而高型率上升,鼻翼宽的中等型率下降而宽阔型率上升.结论 海南汉族人头面部观察指标出现率随年龄增长呈现一定的变化规律.

    作者:郑连斌;包金萍;闫春燕;张兴华;武亚文;宋瓘兰;龚忱;王志博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前下壁入路听小骨标本的设计制作

    听小骨为人体内小的一组骨,含锤骨、砧骨和镫骨,三者相连成骨链将声波由鼓膜经鼓室传至内耳.原态原位听小骨标本在解剖实验教学中十分紧缺,初学者不易正确建立听小骨空间结构模型,对听小骨的相关学习造成一定的影响,笔者在制作过程中摸索出由前下壁入路制作听小骨标本的方法,介绍如下:1 材料与方法

    作者:陈红浩;马建军;潘子涵;王俊魁;王小芳;王鹏;张佩佩;曹学辉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双侧三角肌多肌腹伴肱骨附着位置异常1例

    在教学中发现一成年男尸双臂的三角肌多肌腹伴肱骨附着位置异常1例.异常的三角肌由下向上呈10条放射状肌腹.经解剖学追踪发现,三角肌起自锁骨外侧1/3,肩峰和肩胛冈外侧1/3之间.10条肌腹包绕肩关节,由后上向前下旋转走行,后呈一条直线,穿过喙肱肌与肱二头肌短头之间,止于肱骨干前内侧面,其止点位于胸大肌止点的前下,呈一“√”形.于胸大肌三角肌间沟内可见头静脉末段.

    作者:杨瑞;韩嘉熠;王斯南;王宇;吴樾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关节软骨损伤临床治疗新进展

    关节软骨(articular cartilage,AC)缺乏直接的血液供应、淋巴循环和神经支配,并具有低代谢的生理特点,当外伤或疾病而发生缺损时通常不能自行修复,持续发展会导致骨关节炎[1].随着全民健身运动普及和社会老龄化等因素,因各种原因导致软骨缺损的发病率逐年递增,寻找行之有效的临床治疗手段迫在眉睫.目前临床修复关节软骨损伤的方法很多,大体分为刺激关节软骨再生及生物移植技术两大类.

    作者:陈康;王大平;朱伟民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全反式维甲酸促鼠胚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中BMP-2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retinoic-acid,ATRA)体外促NSCs分化为神经元的过程中,BMP-2表达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1.0 μmol/L ATRA诱导体外培养的鼠胚神经干细胞,诱导3、5、7、9d后,采用免疫细胞化学、qPCR、Western-Blot检测BMP-2表达变化. 结果 无ATRA干预时BMP-2表达量较高,随着诱导时间的延长,BMP-2表达逐渐降低,分化7~9 d时表达低.结论 BMP-2在NSCs体外分化的的早期表达较高,在NSCs分化为神经元过程中逐渐下调,表明ATRA诱导NSCs向神经元的分化与BMP-2信号的抑制有关.

    作者:钟德君;李森;康敏;徐双;魏书一;王清;王松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骶骨骨折后路横置钢板固定的影像解剖学研究

    目的 研究后路横置钢板固定骶骨骨折的可行性.方法 临床采集60例成人正常骨盆CT数据(男30例,女30例),导入Mimics 14.1行三维重建,用MedCAD模拟置钉,观测螺钉位置及毗邻,确定S1~4进钉点.测量钉道长度及其与水平面、冠状面及矢状面的夹角.解剖30侧成人尸体标本,观察进钉点毗邻.2具成人骨盆标本模拟置钉,经X线验证试验结果.结果 男性内侧钉道长度S1为(32.78±2.10)mm、S2为(28.54±2.67)mm、S3为(18.54± 1.86)mm、S4为(12.58±1.18)mm;女性内侧钉道长度S1为( 31.18±2.52 )mm、S2为(26.00±2.49)mm、S3为(16.79±2.09)mm、S4为(11.19±1.53)mm;男性外侧钉道长度S1为(35.78±1.88)mm、S2为(29.99±2.48)mm、S3为(22.53±2.21)mm、S4为(13.62±1.58)mm;女性外侧钉道长度S1为(33.03 ±2.23)mm、S2为(29.34±3.87)mm、S3为(21.00±2.12)mm、S4为(12.72±1.83)mm;验证结果满意.结论 后路横置钢板可固定骶骨纵形或斜行骨折,从形态学上具有可行性.

    作者:沈乃刚;尹维刚;史增元;林荣;张楠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L-NAME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VE-cadherin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N-硝基-L-精氨酸甲酯(L-NAME)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eNOS、VE-cadherin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HUVEC传代培养并用CD31特异性抗体进行鉴定,实验分为对照组、0.1 mmol/L L-NAME组、1.0 mmol/L L-NAME组,运用MTT比色法检测L-NAME对HUVEC细胞活性的影响,并采用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法或Western blot检测实验各组HUVEC细胞的eNOS、VE-cadherin等蛋白的表达,以观察LNAME对HUVEC的eNOS蛋白、VE-cadherin蛋白的影响. 结果 95%以上传代后的细胞为CD31免疫阳性细胞.MTT比色法结果显示,随着L-NAME的浓度增加,HUVEC的细胞活力值逐渐减弱.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或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0.1 mmol/L L-NAME组和1.0 mmol/L L-NAME组HUVEC中eNOS的表达减弱(P<0.01),并呈剂量依赖性降低;与对照组比较,0.1 mmol/L L-NAME组和1.0 mmol/L L-NAME组HUVEC中VE-cadherin的表达增强(P<0.01),呈剂量依赖性增加.结论 L-NAME能抑制HUVEC的eNOS表达和细胞活性,并影响细胞粘附连接的主要蛋白—VE-cadherin的表达.

    作者:杨宝林;伍校琼;罗明英;朱武;叶峰;刘丽华;关莹露;蔡维君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股骨髓内钉进针点对股骨近端血供影响的解剖学研究

    目的 推导股骨髓内钉进针点对股骨近端血供的影响. 方法 正常成人防腐髋关节标本68侧,观测旋骨外侧动脉、旋骨内侧动脉、臀上动脉和臀上动脉在股骨近端的分布、位置及与肌肉的关系,以及在股骨近端的血管吻合情况. 结果 10.3%(7侧)在臀小肌附着处旋股外侧动脉升支与旋股内侧动脉深支吻合,89.7%( 61侧)旋股内侧动脉深支与臀下动脉相吻合,70.6%( 48侧)旋股内侧动脉深支与臀上动脉相吻合.结论 当旋股内侧动脉损伤时其血供可由臀上、臀下动脉吻合补偿,而并非为旋股外侧动脉代偿.

    作者:黄祖成;梅炯;窦帮;欧毅;张鹏;熊文峰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腰椎前路手术中保护生殖股神经的临床解剖学

    目的 为腰椎前路手术中避免生殖股神经(Genitofemoral nerve,GFN)损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15具成年尸体标本上选择易于触及的椎间盘中点为标志,观察GFN在腰大肌中走行、分支的形态特点及穿出点位置,测量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GFN穿出腰大肌的位置主要集中在L3~4节段;GFN自腰大肌内穿出前未分支者占83.33%( 25侧),穿出前已分支者占16.67%(5侧);根据GFN的走行分3型:Ⅰ型,在腰大肌内远离腰椎体走行;Ⅱ型,紧贴腰椎体走行;Ⅲ型,生殖支和股支分别穿出腰大肌,且两支在腰大肌内隔有肌纤维组织.结论 在显露L2-4椎体前外侧时容易损伤GFN.Ⅰ型剥离腰大肌时紧贴椎体并向外侧牵开肌肉;Ⅱ型及Ⅲ型采用经腰大肌入路劈开肌纤维束,可避免损伤GFN.

    作者:王永为;高亚贤;马泉;孔祥玉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三叉神经移行区的显微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三叉神经中枢髓鞘部、周围髓鞘部与移行区的结构特点.方法 在15例尸头标本上进行解剖学研究.通过不同的颅底入路,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三叉神经的走行.然后将三叉神经脑池段(三叉神经从脑干端至美克氏腔开口的部分)完整取下,制作成组织学切片并用Luxol fast blue髓鞘染色,观察三叉神经移行区的结构特点,并测量各项数据.结果 三叉神经的中枢髓鞘伴随三叉神经出脑干,前行在脑桥小脑角池内;中枢髓鞘出脑干后(2.34±0.81)mm开始向周围髓鞘部移行,在距脑干(3.78±0.69)mm左右截止.中枢髓鞘占脑池段全长的(30.5±5.6)%,周围髓鞘占脑池段全长的(81.1±8.1)%,移行区出现在脑池段(18.8±6.5)%~(30.5±5.6)%的位置.结论 三叉神经的移行区与神经根进出脑干端处于两个不同的位置.三叉神经的中枢髓鞘部和移行区位于脑桥小脑角池内,该区域受到的血管压迫可能是导致三叉神经痛的病因之一.

    作者:徐佳鸣;漆松涛;张喜安;石瑾;陆云涛;潘军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Mammotome乳腺手术入路的临床分析与解剖学基础

    目的 探讨根据患者的不同需求选择Mammotome手术入路以减少乳房相关并发症的可行性.方法 30例有哺乳需求女性患者根据就近原则采用放射状入路;11例无哺乳需求女性患者根据就近原则及美容原则采用水平状入路;观察各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72 h皮肤瘀血、乳腺局部血肿形成情况,术后6天乳房皮肤感觉.术后哺乳期乳腺分泌受影响情况.结果 采用放射状入路可有效减少乳腺损伤,减少对术后泌乳的影响;采用水平状入路可有效控制血管、神经损伤.结论 选择麦默通手术入路可有效减少相关并发症满足患者的不同需求,但针对乳晕处肿物的手术方案仍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刘晓珑;金一怡;肖刚;于晓园;刘立新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肝总动脉及腹腔干共同缺如1例

    在解剖1例成年女性整尸过程中,发现其肝总动脉及腹腔干共同缺如(图1),此变异罕见[1],为累积解剖资料及为临床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打开腹腔,见腹主动脉前壁于第1腰椎水平发出肠系膜上动脉,在其上方1.47cm处,腹主动脉前壁发出胃脾动脉干.该动脉干起始处外径4.20 mm,其主干向右上走行,后转折向左行于胰腺上方,延为脾动脉入脾,全长11.35 cm.胃左动脉(外径2.68 mm)在距动脉干起点0.98cm处由动脉干上壁发出,其在贲门处发出一食管支,本干沿胃小弯向右走行10.84 cm后,与胃右动脉吻合,吻合处外径0.86 mm.

    作者:方建超;马建军;李德媛;何巍;曹学辉;李亚;段嘉;杨璐璐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人与狗迷走/交感干的比较解剖及其喉上神经外支纤维成分

    目的 对人与狗的颈段迷走/交感干进行比较解剖,并鉴定狗的喉上神经外支的纤维成分.方法 随机解剖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年人尸体颈部(n=50)及狗的颈部(n=10),暴露其颈交感干与喉上神经及其外支间的交通;并取狗的喉上神经外支,甲醛固定,明胶包埋,恒冷切片后用Kamovsky AchE组化方法染色并观察.结果 狗的迷走神经结状神经节与颈上神经节完全或部分融合,迷走神经干与交感神经干完全或部分融合为迷走-交感干;而人的结状神经节与颈上神经节互相分离;颈上神经节与喉上神经及其分支之间存在交通,其中颈上神经节与喉上神经外支相交通者占86%.AchE染色显示:狗的喉上神经外支含AchE阳性有髓神经纤维、AchE阴性有髓神经纤维和AchE阳性无髓神经纤维. 结论 喉上神经外支呈袢状,而非干式,含躯体运动、交感神经节后及躯体感觉纤维,因此喉上神经外支为一混合神经.

    作者:许士叶;董剑平;孙善全;Kannaiyan Vijesh Ramnarayan;Joyeeta Sengupta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沿下颌缘支逆向解剖面神经在腮腺肿瘤手术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 分析沿下颌缘支逆向解剖面神经方法切除腮腺肿瘤的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折2002~2010年我科施行腮腺肿瘤切除术43例.腮腺浅叶切除31例,腮腺全切除12例.全部病例均采用下颌缘支逆行法解剖面神经. 结果 全组术后随访10~60个月,无肿瘤复发病例.2例术后腮腺瘘,14~23 d痊愈.无永久性面瘫、术后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沿下颌缘支逆向解剖面神经的腮腺肿瘤手术方法解剖标志清楚,容易寻找,可有效降低面瘫的发生,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吴文艺;张丽婷;王朝阳;朱世泽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人丘脑及相关重要结构的断面解剖学研究

    目的 为丘脑及其相关重要结构的影像诊断提供形态学依据和相关测值.方法 采用30例正常成人头颅标本(男17例,女13例),取平行于眦耳线平面制成片厚5mm的连续横断面.各选取丘脑及其相关重要结构所在的3个连续断面,对其进行观测,数据经标准化处理后进行相关统计处理. 结果 丘脑面积、横径和矢径在性差和侧差方面未见显著性差异.丘脑面积与尾状核头面积、以及与尾状核头横径呈负相关(P<0.05),丘脑横径与尾状核头面积、矢径呈负相关(P<0.05);丘脑长与端脑长、丘脑宽与端脑宽分别呈正相关(P<0.05),左丘脑长与脑型呈负相关(P<0.05),左丘脑型与脑型呈正相关(P<0.05),丘脑夹角与脑型呈正相关(P<0.05),丘脑长与右三角区至前角间距存在相关关系(P<0.05).结论 丘脑形态学是否存在性差与侧差需要进一步探讨,丘脑参数与其相关重要结构参数存在线性关系,相关测值变化可为丘脑形态学变化提供信息.

    作者:张华;周庭永;钱学华;郑登儒;刘智华;白桂芹;吕发金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脊柱硬脊膜外腔“膜椎韧带”的研究进展

    第40版格式解剖学[1]中记载,meningovertebral韧带,将硬脊膜连接到衬在椎管内表面的组织上,在前方和侧方发育的较好,相似的条带把神经根鞘固定在它的通道里,本文暂将其译为“膜椎韧带”.据Newell[2]报道,硬脊膜与椎管壁间的纤维束先由Meckel(1817)和Humphry (1858)报道,Trolard (1888)和Hofmann [3](1889)详细描述了这些纤维条带,随后此韧带冠名Hofmarn韧带,本文译为“霍夫曼韧带”.硬脊膜外是局部麻醉和镇痛时,导管经常要经过的部位,也是脊柱外科进行相关手术时的必经之路,充分了解这一结构对于麻醉及外科医生来说有重要意义.

    作者:史本超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与体位关系的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 对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与体位的关系进行生物力学研究,探讨下胫腓联合各韧带在踝关节何种体位上更容易损伤.方法 8只(左、右各4只)新鲜成人小腿,完全暴露下胫腓联合各韧带后白踝关节上方20cm横断,上端用牙托粉包埋模拟上胫腓关节.足底自跟骨前方横断,保留距下、距舟、跟骰关节,同样用牙托粉平行足底板包埋置于生物材料实验系统上.固定踝关节于中立、背伸(15°)、跖屈(20°)、内翻(15°)、外翻(20°)、内旋(10°)、外旋(5°)7个体位,逐步缓慢轴向加载500N和外旋方向5N.m扭矩后测出各韧带相对于中立位未受力时的长度变化,计算出各韧带的应变.结果 下胫腓前韧带在踝关节处于内翻、跖屈位时应变大和次大,分别为(0.1294±0.0030)、(0.1150±0.0018);下胫腓骨间韧带也在踝关节处于内翻、跖屈位时应变大和次大,分别为(0.1331±0.0030)、(0.1138±0.0053);下胫腓后韧带(包括深层的下胫腓横韧带)亦在踝关节处于内翻、跖屈位时应变大和次大,分别为(0.0427±0.0016),(0.0285±0.0015),统计分析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下胫腓前韧带在内翻位或内翻、跖屈复合体位(即旋后位)时应变大因此受力大更易损伤,同理下胫腓骨间韧带、后韧带也均在内翻位或旋后位时更易损伤.

    作者:邹明;张焱;柏广富;骆宇春;刘树坤;赵卫东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褪黑素对AD模型小鼠脑内小胶质细胞的影响

    目的 探讨褪黑素对APP/PS1转基因AD模型小鼠脑内小胶质细胞和炎症细胞因子COX-2的抑制效应.方法 AD转基因小鼠随机分为褪黑素处理组和对照组.14d后,取海马通过免疫荧光化学染色检测小胶质细胞、老年斑位置情况;Western blot、ELISA方法分别检测CD11b、COX-2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炎症信号通路TLR/NF-κB的变化. 结果 免疫荧光化学显示,老年斑周围有大量活化的小胶质细胞聚集;Western blot、ELISA结果显示褪黑素组小鼠脑内CD11b、COX-2表达显著减少;褪黑素组小鼠TLR/NF-κB炎症信号通路的TLR2、NF-κB-p65表达减少. 结论 褪黑素可能通过抑制TLR/NF-κB炎症信号通路来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并抑制炎症细胞因子COX-2的分泌.

    作者:崔卫刚;李君艳;王庆志;彭裕文;李瑞锡 刊期: 2012年第04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