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新平;孙涛;李京;徐旭东
目的 对人与狗的颈段迷走/交感干进行比较解剖,并鉴定狗的喉上神经外支的纤维成分.方法 随机解剖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年人尸体颈部(n=50)及狗的颈部(n=10),暴露其颈交感干与喉上神经及其外支间的交通;并取狗的喉上神经外支,甲醛固定,明胶包埋,恒冷切片后用Kamovsky AchE组化方法染色并观察.结果 狗的迷走神经结状神经节与颈上神经节完全或部分融合,迷走神经干与交感神经干完全或部分融合为迷走-交感干;而人的结状神经节与颈上神经节互相分离;颈上神经节与喉上神经及其分支之间存在交通,其中颈上神经节与喉上神经外支相交通者占86%.AchE染色显示:狗的喉上神经外支含AchE阳性有髓神经纤维、AchE阴性有髓神经纤维和AchE阳性无髓神经纤维. 结论 喉上神经外支呈袢状,而非干式,含躯体运动、交感神经节后及躯体感觉纤维,因此喉上神经外支为一混合神经.
作者:许士叶;董剑平;孙善全;Kannaiyan Vijesh Ramnarayan;Joyeeta Sengupta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12个常用看家基因在正常小鼠和哮喘小鼠颈静脉-结状神经节的表达变化, 选择合适的内参基因为进一步基因表达分析研究得到可信数据提供依据.方法 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哮喘模型组和对照组,制备哮喘模型,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经geNorm及Normfinder程序分析,评价了12个常用看家基因CYC1、UBC、RPL13、YWHAZ、18srRNA、B2M、SDHA、ATP5B、CANX、ACTB、EIF4A2和GAPDH在小鼠颈-结状神经节的表达稳定性. 结果 12个候选看家基因在小鼠神经节的表达差异较大,其中GAPDH、18srRNA、CANX、ACTB和EIF4A2表达相对稳定,而CYC1、UBC和RPL13的表达在两组小鼠神经节变化幅度较大,结合两种分析证实GAPDH是其中稳定的内参基因. 结论 本研究结果提示GAPDH是研究哮喘小鼠和正常小鼠颈静脉-结状神经节基因表达的佳内参基因,同时也为进一步认识在不同实验模型确定适宜内参基因的重要性提供依据.
作者:林敏娟;刘晓妍;马洪明;刘升明 刊期: 2012年第04期
作者在为1例左侧全手皮肤脱套伤(近端于尺骨茎突平面,远端至拇指指间关节平面、示、中、环指中节中部平面、小指远侧指间关节平面)行再植手术时,见其拇主要动脉由鼻咽窝处发出,在第1骨间背侧肌浅面走行,经虎口转至拇指尺侧,直接延续为拇指尺侧固有动脉,与拇指尺侧指固有神经伴行.
作者:熊胜;巨积辉;李友;侯瑞兴 刊期: 2012年第04期
迷走右锁骨下动脉(Aberrant Right Subclavian Artery,ARSA)临床少见,易被误诊误治,正确认识ARSA,对指导临床诊疗有重要意义.2011年8月我院收治1例ARSA误诊为食管平滑肌瘤,现报告如下.患者,女性,60岁,因“吞咽不适5月”,门诊胃镜提示:距切牙25cm处食管后壁有1.0×1.0cm大小黏膜光滑隆起,以“食管平滑肌瘤”於2011年8月收入住院.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入院体检未见异常.食管钡餐见食管主动脉弓处外压(图1).胸部CT增强提示食管后异常动脉(图2),CTA三维成像诊断:ARSA(图3).因患者无进食吞咽困难,不影响生活质量,未特殊处理出院.目前随访患者生活状况良好.
作者:程功文;江会勇;张腊喜;向海鸿;黄纪木;高华 刊期: 2012年第04期
在教学中发现一成年男尸双臂的三角肌多肌腹伴肱骨附着位置异常1例.异常的三角肌由下向上呈10条放射状肌腹.经解剖学追踪发现,三角肌起自锁骨外侧1/3,肩峰和肩胛冈外侧1/3之间.10条肌腹包绕肩关节,由后上向前下旋转走行,后呈一条直线,穿过喙肱肌与肱二头肌短头之间,止于肱骨干前内侧面,其止点位于胸大肌止点的前下,呈一“√”形.于胸大肌三角肌间沟内可见头静脉末段.
作者:杨瑞;韩嘉熠;王斯南;王宇;吴樾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褪黑素对APP/PS1转基因AD模型小鼠脑内小胶质细胞和炎症细胞因子COX-2的抑制效应.方法 AD转基因小鼠随机分为褪黑素处理组和对照组.14d后,取海马通过免疫荧光化学染色检测小胶质细胞、老年斑位置情况;Western blot、ELISA方法分别检测CD11b、COX-2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炎症信号通路TLR/NF-κB的变化. 结果 免疫荧光化学显示,老年斑周围有大量活化的小胶质细胞聚集;Western blot、ELISA结果显示褪黑素组小鼠脑内CD11b、COX-2表达显著减少;褪黑素组小鼠TLR/NF-κB炎症信号通路的TLR2、NF-κB-p65表达减少. 结论 褪黑素可能通过抑制TLR/NF-κB炎症信号通路来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并抑制炎症细胞因子COX-2的分泌.
作者:崔卫刚;李君艳;王庆志;彭裕文;李瑞锡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距腓前韧带和踝间后韧带的解剖学特点,探讨其功能与临床意义.方法 10侧成人踝关节标本解剖观测距腓前韧带和踝间后韧带起止、走行和比邻,并分析其作用. 结果 10侧标本中,有7侧的距腓前韧带呈双束结构,占70%,在此结构中,两束宽度之和大于单束结构的韧带的宽度.双束呈类“人”字形走行,两个束支在足处于不同的位置时呈不同的状态,当足跖屈时,下束松弛,上束绷紧;背屈位时则反之.踝间后韧带起自外踝腓骨尖后下缘向内侧走行,大体分为3束,分别止于胫骨后下缘、胫后肌腱腱鞘、距骨后结节及其内侧,此韧带对维持踝关节稳定,防止距骨后脱位有重要的作用.结论 距腓前韧带的双束结构能加强其强度,踝间后韧带的生物力学及其参与踝后软组织撞击综合征的机理值得进一步探讨.
作者:许涛;刘志刚;宋良松;陈雷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根据患者的不同需求选择Mammotome手术入路以减少乳房相关并发症的可行性.方法 30例有哺乳需求女性患者根据就近原则采用放射状入路;11例无哺乳需求女性患者根据就近原则及美容原则采用水平状入路;观察各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72 h皮肤瘀血、乳腺局部血肿形成情况,术后6天乳房皮肤感觉.术后哺乳期乳腺分泌受影响情况.结果 采用放射状入路可有效减少乳腺损伤,减少对术后泌乳的影响;采用水平状入路可有效控制血管、神经损伤.结论 选择麦默通手术入路可有效减少相关并发症满足患者的不同需求,但针对乳晕处肿物的手术方案仍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刘晓珑;金一怡;肖刚;于晓园;刘立新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第40版格式解剖学[1]中记载,meningovertebral韧带,将硬脊膜连接到衬在椎管内表面的组织上,在前方和侧方发育的较好,相似的条带把神经根鞘固定在它的通道里,本文暂将其译为“膜椎韧带”.据Newell[2]报道,硬脊膜与椎管壁间的纤维束先由Meckel(1817)和Humphry (1858)报道,Trolard (1888)和Hofmann [3](1889)详细描述了这些纤维条带,随后此韧带冠名Hofmarn韧带,本文译为“霍夫曼韧带”.硬脊膜外是局部麻醉和镇痛时,导管经常要经过的部位,也是脊柱外科进行相关手术时的必经之路,充分了解这一结构对于麻醉及外科医生来说有重要意义.
作者:史本超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甲状腺假被膜的解剖学形态特点,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在95例单侧甲状腺叶切除术中,观察甲状腺假被膜的解剖学形态,甲状腺假被膜与真被膜、甲状腺血管、甲状旁腺和喉返神经的关系.结果 在甲状腺下静脉、中静脉和上血管附着于腺体的部位,甲状腺假被膜呈“系膜”样结构附着在腺体上,切除腺叶后观察“系膜”呈“C”型的延续平面,甲状腺下静脉、中静脉和上血管分别自系膜缘穿出,喉返神经、甲状腺下动脉、甲状旁腺位于“系膜”的“C”型圈内.结论 对甲状腺假被膜的解剖新认识,有助于术者安全的完成甲状腺手术,特别是被膜解剖技术的应用.
作者:檀谊洪;杜国能;肖玉根;陈庞州;严国标;谭东兴;王昆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三叉神经中枢髓鞘部、周围髓鞘部与移行区的结构特点.方法 在15例尸头标本上进行解剖学研究.通过不同的颅底入路,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三叉神经的走行.然后将三叉神经脑池段(三叉神经从脑干端至美克氏腔开口的部分)完整取下,制作成组织学切片并用Luxol fast blue髓鞘染色,观察三叉神经移行区的结构特点,并测量各项数据.结果 三叉神经的中枢髓鞘伴随三叉神经出脑干,前行在脑桥小脑角池内;中枢髓鞘出脑干后(2.34±0.81)mm开始向周围髓鞘部移行,在距脑干(3.78±0.69)mm左右截止.中枢髓鞘占脑池段全长的(30.5±5.6)%,周围髓鞘占脑池段全长的(81.1±8.1)%,移行区出现在脑池段(18.8±6.5)%~(30.5±5.6)%的位置.结论 三叉神经的移行区与神经根进出脑干端处于两个不同的位置.三叉神经的中枢髓鞘部和移行区位于脑桥小脑角池内,该区域受到的血管压迫可能是导致三叉神经痛的病因之一.
作者:徐佳鸣;漆松涛;张喜安;石瑾;陆云涛;潘军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笔者在解剖1例成人男尸的过程中,发现其左头臂静脉变异,经查阅资料,未见相关记录.现报道如下,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资料[1].常规方法解剖纵膈时,发现该男性尸体左侧头臂静脉没有注入上腔静脉,而是沿纵膈下行,与主动脉约成直角相交,穿入心包,沿心壁绕行到后方,与心包斜窦相交,移行为冠状窦,有心表面静脉注入.距主动脉弓下缘约11.3 cm,于右心房与下腔静脉的交界处直接注入右心房,形成冠状窦口.
作者:乔一娴;刘营;谭叶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后路横置钢板固定骶骨骨折的可行性.方法 临床采集60例成人正常骨盆CT数据(男30例,女30例),导入Mimics 14.1行三维重建,用MedCAD模拟置钉,观测螺钉位置及毗邻,确定S1~4进钉点.测量钉道长度及其与水平面、冠状面及矢状面的夹角.解剖30侧成人尸体标本,观察进钉点毗邻.2具成人骨盆标本模拟置钉,经X线验证试验结果.结果 男性内侧钉道长度S1为(32.78±2.10)mm、S2为(28.54±2.67)mm、S3为(18.54± 1.86)mm、S4为(12.58±1.18)mm;女性内侧钉道长度S1为( 31.18±2.52 )mm、S2为(26.00±2.49)mm、S3为(16.79±2.09)mm、S4为(11.19±1.53)mm;男性外侧钉道长度S1为(35.78±1.88)mm、S2为(29.99±2.48)mm、S3为(22.53±2.21)mm、S4为(13.62±1.58)mm;女性外侧钉道长度S1为(33.03 ±2.23)mm、S2为(29.34±3.87)mm、S3为(21.00±2.12)mm、S4为(12.72±1.83)mm;验证结果满意.结论 后路横置钢板可固定骶骨纵形或斜行骨折,从形态学上具有可行性.
作者:沈乃刚;尹维刚;史增元;林荣;张楠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指动脉背侧支皮瓣血管解剖学基础及临床应用经验.方法 5侧成人新鲜上肢标本经动脉红色乳胶灌注并解剖,观察指动脉背侧支的起始处外径,走行距离及吻合支情况.1侧成人新鲜上肢标本经氧化铅灌注,分别于灌注后2、4h行X线片摄影,观察指动脉背侧支走行、分布情况.临床上设计切取以指动脉背侧支为蒂的游离皮瓣修复指腹皮肤软组织缺损共6例6指.结果 指动脉背侧支发出部位比较恒定,分别在近节指中段、近节中远1/3、中节中段及远指间关节平面,其中以近节中远1/3处的皮支发出为恒定,起始处外径约为0.2mm.临床设计游离皮瓣6例6块修复指腹软组织缺损,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18月(平均12月),皮瓣血运、质地、弹性良好,外形美观,感觉恢复S3,对供区损伤小.结论 指动脉背侧支解剖恒定,供血可靠,以指动脉背侧支为蒂的游离皮瓣修复指腹创面是一种理想的方法,临床上可依具体情况选择来修复.
作者:金光哲;巨积辉;李雷;周荣;侯瑞兴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趾长屈肌的亚部划分,为临床外科“半肌”移位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大体解剖法、肌构筑法、改良Sihler's染色法.结果 ①可依劈开趾长屈肌肌内腱板,把该肌分为胫侧和腓侧两个亚部;②胫侧亚部各构筑学值大于腓侧亚部;③两亚部存在单独神经支配.结论 ①趾长屈肌可分为胫侧亚部和腓侧亚部,两亚部有独立的神经支配;②趾长屈肌的两个亚部均为半羽肌,胫侧亚部产生的肌力大于腓侧亚部.
作者:李寿田;吴小艳;薛黔 刊期: 2012年第04期
关节软骨(articular cartilage,AC)缺乏直接的血液供应、淋巴循环和神经支配,并具有低代谢的生理特点,当外伤或疾病而发生缺损时通常不能自行修复,持续发展会导致骨关节炎[1].随着全民健身运动普及和社会老龄化等因素,因各种原因导致软骨缺损的发病率逐年递增,寻找行之有效的临床治疗手段迫在眉睫.目前临床修复关节软骨损伤的方法很多,大体分为刺激关节软骨再生及生物移植技术两大类.
作者:陈康;王大平;朱伟民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推导股骨髓内钉进针点对股骨近端血供的影响. 方法 正常成人防腐髋关节标本68侧,观测旋骨外侧动脉、旋骨内侧动脉、臀上动脉和臀上动脉在股骨近端的分布、位置及与肌肉的关系,以及在股骨近端的血管吻合情况. 结果 10.3%(7侧)在臀小肌附着处旋股外侧动脉升支与旋股内侧动脉深支吻合,89.7%( 61侧)旋股内侧动脉深支与臀下动脉相吻合,70.6%( 48侧)旋股内侧动脉深支与臀上动脉相吻合.结论 当旋股内侧动脉损伤时其血供可由臀上、臀下动脉吻合补偿,而并非为旋股外侧动脉代偿.
作者:黄祖成;梅炯;窦帮;欧毅;张鹏;熊文峰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海南汉族人头面部观察指标出现率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规律.方法 在海南琼海市和万宁市的城市和乡村调查了汉族643例(男为334例,女为309例)成人16项头面部观察指标出现率,对海南汉族头面部观察指标出现率的年龄变化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 随年龄增长,海南汉族有蒙古褶率明显下降,眼裂变窄,耳垂圆形率增长,眼色变浅,上唇皮肤部高度低型率下降而高型率上升,鼻翼宽的中等型率下降而宽阔型率上升.结论 海南汉族人头面部观察指标出现率随年龄增长呈现一定的变化规律.
作者:郑连斌;包金萍;闫春燕;张兴华;武亚文;宋瓘兰;龚忱;王志博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回顾分析关节镜下TightRope袢钢板技术治疗Rockwood Ⅲ型及以上肩锁关节脱位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 对11例Rockwood Ⅲ型及以上肩锁关节脱位患者,采用关节镜下TightRope袢钢板技术进行治疗,参照Karlsson评价标准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11例均获得随访,据疗效评价标准:优9例,良2例.结论 关节镜下TightRope袢钢板技术治疗RockwoodⅢ型及以上肩锁关节脱位,取得良好效果,是治疗该型损伤较为理想的方法.
作者:彭亮权;朱伟民;欧阳侃;柳海峰;李皓;冯文哲;陆伟;王大平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无柄髋关节置换治疗中青年股骨头坏死患者的中近期疗效.方法 对19例中青年股骨头坏死患者19髋采用无柄髋关节置换术,对其临床效果进行评述分析.结果 19例患者疗效满意,术后随访6~65个月,按Harris评分为平均(89.4±6.5)分.优13例,良5例,中1例.优良率为94.7%.结论 无柄髋关节置换术,适用于中青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晚期患者,中近期疗效好,能有效保存骨量,但远期效果有待长时间观察.
作者:吴春辉;邓洁瑜;李建赤;陈小磊;蔡跃波;罗玉琛 刊期: 2012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