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唐任宽;李剑波
目的 探讨TLR2和TLR4在髋关节滑膜巨噬细胞中的表达.方法收集2007年至2010年因髋关节疾病在我院行髋关节手术患者的髋关节滑膜标本共47例,其中股骨颈骨折24例(A组),股骨头坏死18例(B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无菌性松动5例(C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TLR2和TLR4在3组的髋关节滑膜巨噬细胞中的表达,在高倍镜(×400)视野下对阳性的巨 噬细胞的进行观察及计数,并作统计分析.结果 各组用histoscore计算阳性巨噬细胞百分数得分,每高倍视野下A组中TLR2( 0.27±0.33),TLR4 (0.69±0.18);B组中TLR2( 0.3 1±0.19),TLR4( 0.71 ±0.31);C组中 TLR2( 1.78±0.18),TLR4( 2.00±0.39).TLR2和TLR4在C组中表达较A组、B组高(P<0.001),而且3组中TLR4均较TLR2表达要高(P<0.001).结论 TLR2及TLR4在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患者的假体周围组织巨噬细胞中表达明显增多,可能参与了巨噬细胞介导的假体无菌性松动过程.
作者:曾展鹏;丁悦;许杰;黄健斌;秦础强;文淑萍;BardenBertram 刊期: 2011年第05期
随着妇科大型手术的不断开展,对子宫颈及子宫体周围组织的损伤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损伤几率明显升高.以往研究表明,大多数损伤虽然与手术范围和手术经验有关,但究其主要原因是对子宫颈及子宫体周围组织解剖关系掌握的不够清楚.本文从解剖学和放射学两个方面对宫颈旁组织的解剖层次和损伤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的综述,以期为更好地实施临床手术,减少术中损伤和预防术后并发症提供系统的理论依据.
作者:阚菲菲;李若葆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索一期原位修薄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足远端创面缺损的可行性.方法2009年1月至2010年8月,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修复足终末端创面9例.术中皮瓣切取根据创面需要,或原位保留深层皮下脂肪和深筋膜于供区(6例),或保留全层脂肪和深筋膜于供区(3例).皮瓣供区直接缝合或中厚皮片植皮.平均手术时间为4.0 h.皮瓣大小为12 cm×8 cm~16 cm×10cm.结果 本组1例术后出现静脉危象,经探查后好转.其余8例愈合顺利,未有无边缘坏死,全部病例皮瓣供区植皮未出现坏死.随访3~16个月,皮瓣质地外观良好,比常规切取的游离穿支皮瓣厚度减少一半,术后双足穿同样尺码的鞋,患者无再次修薄的要求.结论应用一期原位修薄的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足终末端创面,血供可靠,外形更好,无需二期修薄.
作者:朱跃良;徐永清;李军;梅良斌;王毅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对照研究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腋淋巴结清扫术中对肋间臂神经的保留与否,探讨该术式对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在以往对Ⅰ期、Ⅱ期乳腺癌患者实施乳腺癌根治术Anchincloss 术式的基础上进行保留肋间臂神经改良,随机选取了150例Ⅰ、Ⅱ期女性乳腺癌患者,随机均分为保留组和切除组.结果 保留组的上臂后内侧感觉异常和疼痛等不良主诉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随访期内两者的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Ⅰ期、Ⅱ期乳腺癌患者行改良根治术保留肋间臂神经,减少了患者术后疼痛综合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临床应用具有可行性,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韩中保;周羽;韩扣兰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制备纳米羟基磷灰石/重组类人胶原基/聚乳酸复合支架材料(nano-hydroxyapatite/recombinant human- like collagen/polylactic acid,nHA/RHLC/PLA),观察材料的形貌特征,探讨材料对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增殖、黏附及分化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制备nHA/RHLC/PLA复合支架材料,应用X光衍射分析(XRD)、红外光谱分析(FTIR)、ZWICK Z005测试机对样品的化学成分、机械性能测试和压缩强度进行测试,通过扫描电镜检查等方法观察材料的表征;将犬骨髓基质细胞( BMSCs)接种在支架材料上培养,检测材料-细胞的黏附情况及材料对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结果nHA/RHLC/PLA复合支架材料压缩强度均大于IMPa,达到了天然松质骨的低强度.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支架材料呈三维多孔结构,孔为不规则多边形,孔的走向多样,纵向和横向孔隙互为交通,孔径在几十微米到300微米不等,孔隙率为75%~83%.nHA/RH LC/PLA复合支架材料表面BMSCs的黏附、生长良好;而BMSCs的增殖能力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nHA/RHLC/PLA复合支架材料符合组织工程骨支架的力学要求,具有良好的微观结构,无细胞毒性,细胞与支架生物相容性良好.利用重组类人胶原代替动物源性胶原制备纳米晶骨修复材料,规避了动物胶原交叉感染的风险,有望成为一种理想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作者:吕玉明;程立明;裴国献;王玉;崔福斋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关节镜下用自体1/3髌骨-髌韧带-骨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技术和疗效.方法 自2003年1月至2010年1月对35例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行关节镜下自体髌骨-髌韧带-骨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其中男22例,女13例,年龄23.0岁(20.0 -28.0岁),左膝关节18例,右膝17例.35例患者均为急性损伤,受伤前均为体育运动爱好者.结果 随访1-6年,平均3.0年,采用lysholm评分标准评价膝关节功能,术前平均59.40分(45-81分),术后平均91.80分(72-100分),术后与术前相比有显著差异性(p<0.5).35例患者术后均无前叉韧带再断裂,术后34例恢复受伤前运动水平,1例运动水平较受伤前降低.术后1年有2例患者在膝极度屈曲位时有轻微膝前疼痛,但对运动水平无显著影响.结论 关节镜下自体髌骨-髌韧带-骨重建前交叉韧带是一种微创有效的手术方法,尤其对年轻、活动量大、要求早期恢复高强度运动的患者是一种较佳的选择.
作者:叶劲;董伟强;邹仲兵;白波;严广斌 刊期: 2011年第05期
有关肋间动脉变异报道比较少见,作者在解剖1具中年男性尸体时,见其右侧肋颈干分支及分布范围异常,报道如下:该例尸体右肋颈干起自锁骨下动脉第2部分,外径为1.5mm,于胸廓后内侧壁往外下行走,在第1肋骨颈处发出上、下两条分支.上支外径1.1mm,为颈深动脉,向内上走行.下支外径1.2 mm,为上肋间动脉,向外下行走于第2肋骨角处发出第1、2肋间动脉,分别紧贴第2肋骨上、下缘行走,外径均为0.9 mm.
作者:李灿锋;赖利丹;何咏;潘三强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解剖观察与腕关节镜掌侧入路建立相关的腕部结构,探索建立入路的安全区域.方法采用8例防腐标本和2例新鲜标本,模拟手术“由内向外”操作,标识掌侧入路,测量与掌侧入路建立有关的1/2、6R、6U入路和VR、VR’、VU入路与周围重要结构的近距离.结果 1/2入路与桡神经浅支的近距离是( 2.4± 1.5 )mm.6U、6R入路与尺神经腕背支的近距离是(16.2±1.3 )mm和(9.0±2.4)mm.VR、VR’入路与正中神经掌皮支的近距离是(6.7±1.1)mm和(2.8±0.9 )mm,与桡动脉的近距离是( 6.3±4.0 )mm和(10.0±3.4 )mm,并且均穿过桡侧腕屈肌腱的基底部.VU入路与尺动脉和指深屈肌腱的近距离是(3.3±1.4)mm和( 0.3±0.5 )mm.结论 腕关节镜掌侧入路的建立有一定的安全区域.
作者:邢树国;谢仁国;王古衡;徐静;汤锦波;侯建伟;陈延荣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激光扫描三维重建后动态测量下颈椎椎间高度退变时相应节段椎间孔的变化,为临床诊治神经根型颈椎病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方法 选用6具新鲜成人尸体颈椎标本,以C5/6单节段脊柱功能单位( FSU)作为研究对象.椎间盘切除后将C5/6椎间高度置于基准高度状态,激光扫描仪扫描收集该状态下C5/6 FSU的空间关系信息,再对骨性单椎体进行全面扫描,在Geomagic Studio8.0软件中再现C5/6基准状态,并模拟6种椎间高度退变模型,即C5椎向C6椎椎体面趋于平行移动基准高度的10%、20%、30%、40%、50%和60%.多平面动态测量方法(MPDM)分别测量椎间孔容积、中间面积、内口以及外口面积.结果测量数据显示随着椎间高度持续的下降,椎间孔的容积和面积逐渐减小,当椎间高度丢失基准高度30%时,椎间孔中间面积首先开始与基准状态有显著性差异(P=0.003).结论 激光扫描三维重建原貌再现骨性表面,是获得精确测量数据的前提;动态测量的方法较为客观准确,是测量椎间孔的理想方法;测量发现在下颈椎骨性椎间孔随着椎间高度在下降而缩小,其中间面积首先发生显著缩小,提示此处容易发生狭窄而引起临床症状.
作者:杨睿;黄霖;李卫平;唐勇;王鹏;宋斌;陈铿;殷德振;沈慧勇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构建携带绿色荧光蛋白的RhoA显性负效突变体(RhoAN 19)和组成型活性突变体(RhoAL63)慢病毒.方法 构建RhoAN 19和RhoAL63慢病毒表达质粒,并以酶切及序列测定方法进行鉴定.利用ViraPowerTM慢病毒表达系统包装制备RhoA突变体慢病毒上清,用其感染大鼠前皮质神经元,分别进行RhoA生物学活性检测、细胞转染效率鉴定与神经元形态学观察.结果 构建的RhoAN 19和RhoAL63慢病毒表达质粒经酶切与测序鉴定正确,包装的慢病毒滴度为1×106 TU/ml.用制备的慢病毒上清感染原代培养的前皮质神经元,生物学活性检测结果显示RhoAN 19慢病毒显著抑制溶血磷脂酸( LPA)诱导的RhoA活性的升高,而RhoAL63慢病毒感染神经元后RhoA活性显著升高.感染效率鉴定结果显示病毒上清可感染80%以上的前皮质神经元.形态学观察显示经慢病毒感染后的神经元其胞体与树突分支清晰可见.结论 成功制备了RhoA突变体慢病毒,并成功实现了慢病毒感染前皮质神经元,为进一步研究Rho蛋白家族信号通路提供了研究工具.
作者:李良平;顾晶晶;王斌;李娟;张磊;张琳;张璐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为颅底外科提供颅眶孔和眶外侧沟的解剖学资料.方法 取100例(200侧)成人干颅骨和30例(60侧)成人尸头标本,观察和测量颅眶孔及其邻近结构,在形态学上对其进行分类,观察其变异情况.结果 颅眶孔的出现率为65.5%( 131侧),颅眶孔位于蝶骨的大翼,额骨或是位于或接近于蝶额缝.颅眶孔可为1~3个.眶外侧沟的出现率为24%(48侧).在湿标本中,颅眶孔内未见动脉.脑膜中动脉眶支的走行可分为3型:Ⅰ型:脑膜中动脉的眶支经颅眶孔与泪腺动脉交通;Ⅱ型:脑膜中动脉的眶支呈双干经颅眶孔和眶上裂与泪腺动脉交通;Ⅲ型:脑膜中动脉的眶支经眶上裂与泪腺动脉交通.结论 颅眶孔和眶外侧沟及其周围结构复杂,且国人颅眶孔和眶外侧沟具有高度变异性;处理该区域病变术前需关注颅眶孔和眶外侧沟变异情况.
作者:虞昊;张毅;金国华;杨洪滨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致大鼠炎性疼痛后海马区CREB结合蛋白(CREB Binding Protein,CBP)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 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大鼠左侧足底皮下注射CFA和生理盐水混合溶剂100μl,建立炎性疼痛模型,分为注射CFA后6h、1d、3d、7d和14d组.采用Von Frey纤维观察不同时间点大鼠机械缩足阈值(Paw withdrawal threshold,PWT)的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CBP的表达变化.结果 足底注射CFA后1 hPWT即下降,并在6h后达到低值,3d后逐渐上调,至14d仍低于基础值.正常组大鼠海马各区均可见CBP大量表达.实验组大鼠两侧海马各区尤其是CAI区和齿状回(Dentate Gyrus,DG)区域CBP的表达随时间点变化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双相表达趋势,即注射CFA后6h、1d,CBP表达下降,至注射CFA后3d,CBP表达明显上调;7d时CBP表达再次出现下调,持续至14d.结论 CFA能诱导大鼠产生为期2周以上的炎性痛病程;炎性疼痛时海马区CBP的表达呈现出双相性表达趋势,提示海马区的基因表达变化在炎性疼痛的产生和持续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李花;曹文宇;徐杨;罗雁威;钟小林;张建伟;李昌琪;罗学港;戴茹萍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血管外径与皮瓣成活面积的关系.方法 采用成年家犬后肢,制备穿支蒂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模型,测量皮瓣蒂部血管外径,于一侧后肢观察不同时间点皮瓣成活情况,测量皮瓣成活比例,在另一侧后肢灌注造影,测量皮瓣造影墨染比例.结果 犬下肢腓动脉内踝上穿支外径为(1.0±0.1 )mm,皮瓣面积为(287.0±44.2 )cm2,成活区面积为(156.6±13.6) cm2,成活比例为(55.9±9.1)%,墨染面积为( 168.2± 16.4 )cm2,占皮瓣面积的(59.9±10.0)%.结论 血管外径变大,血流量相对增加,皮肤血供范围增大,相应皮瓣成活面积也增大.该方法建立的穿支蒂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模型,可以较好的通过灌注造影面积预测出外径与皮瓣成活面积之间的关系.
作者:岳素琴;陈超勇;黄连花;郑和平;张发惠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构建KGF腺病毒表达载体并转染表皮干细胞,观察其对表皮干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RT-PCR自人成纤维细胞中扩增KGF基因片段,pAD-easy Ⅰ腺病毒系统构建KGF腺病毒表达载体,以MOI=50感染表皮干细胞;MTT法检测表皮干细胞增殖,流式分析细胞周期变化.结果 RT-PCR成功扩增KGF基因片段,成功构建的KGF腺病毒质粒经Pac Ⅰ内切酶酶切获得4.5 kbp的特异条带,MOI=50的病毒转染效率超过90%;KGF基因修饰后的表皮干细胞增殖效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并且G2/M期细胞数量明显增多.结论 成功构建腺病毒KGF表达载体,腺病毒载体介导的KGF基因修饰促进了表皮干细胞的增殖.
作者:李新平;白利明;白文芳;吴志东;吴博;张鸣生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应用放射学及解剖学方法研究腹壁浅层静脉系统的血管构造.方法 取10个新鲜尸体腹壁标本(20侧),从腹壁浅静脉将X线显影剂灌注入皮瓣,在灌注过程中应用三维CT进行扫描,将所获得的数据在CT工作站上进行图像重建与分析.在CT扫描完毕后对标本静脉进行蓝色颜料灌注及解剖,并与放射学研究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1)腹壁浅静脉起源于脐周,斜向外下走向大隐静脉或股静脉;(2)腹壁浅静脉走行层次位于Scarpa筋膜浅层,靠近皮肤,走行深度为0.27~0.41;(3)腹壁深浅静脉吻合主要集中在脐周区域,可见腹壁下静脉的直接穿支与腹壁浅静脉相吻合.结论(1)腹壁浅静脉是浅层腹壁的优势回流静脉;(2)了解浅层腹壁静脉系统对腹部皮瓣尤其是DIEP皮瓣的选择、修薄有指导意义.
作者:方柏荣;王先成;王乃利;李文婷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改良膝降动脉为蒂的大收肌腱骨皮瓣修复跟区跟腱复合组织缺损方法及效果.方法对3例外伤致足跟区跟腱止点伴跟骨及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采用以膝降动脉为蒂的隐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跟区皮肤缺损,以膝降动脉关节支为蒂的大收肌腱骨瓣移植修复跟区复合组织缺损.其中跟区皮肤缺损面积为7 cm×9 cm~5 cm×7 cm,跟腱缺损长度为6~8 cm,切取皮瓣面积为8 cm×10cm~6 cm×8cm,大收肌腱切取长度为7~9cm.结果 3例复合组织瓣全部顺利成活,术后随访6~12个月,皮瓣感觉恢复S3-4,双足提踵试验及单足提踵试验均阴性,步态恢复均正常.结论应用隐动脉穿支设计皮瓣,皮瓣设计于大腿内侧,改良了隐动脉皮瓣设计于小腿内侧,造成切口过大,分离血管蒂较长等缺点,疗效可靠,是目前较理想修复方法.
作者:王海文;顾荣;江新明;曾德庆;江吉勇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肋间臂神经( Intercostobrachial nerves,ICBN)切除治疗腋臭的可行性,并提供相关解剖学基础.方法对25具成人尸体的50侧腋区进行解剖,观测腋窝被毛区的神经支配情况;另对合并腋臭的20例乳癌患者分两组进行切除或保留ICBN的手术,观察切除ICBN对腋臭的影响.结果 ICBN可分为缺如型(4%)、单干型(10%)、单干分支型(50%)、双干型(28%)及3干型(8%);95.83%的ICBN均参与腋窝被毛区的支配,其中,单干型全部分支进入腋窝被毛区,单干分支型及多干型者则由下支或下干支配腋窝被毛区,其上支、上干单独或与臂内侧皮神经汇合进入上臂内侧;34%的第3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可发支达腋窝被毛区.乳癌根治术中切除ICBN可消除腋臭,保留ICBN者腋臭无变化.结论 切除ICBN或其上支、上干,从而消除腋窝被毛区汗腺的分泌以治疗腋臭是可行的.
作者:印国兵;郭丹;刘长安;吴诚义;杨露;范盛浩;林子晶 刊期: 2011年第05期
在教学中发现一中年女尸甲状腺异常及甲状腺下动脉缺如.报道如下:甲状腺分裂为左右两部分,其左侧部为窄长条状,上端位于甲状软骨中下部,下端近胸骨上端;右侧部为四边形,其上边由外上向内下斜行,此叶在中间部分出现一外上向内下走行的斜裂,将其分为上下两部分.左叶与右叶宽度比约为1∶2,长度大致相同.左右两叶相距窄处约1 cm,上端相距约2.5 cm,下端相距约1.5 cm.
作者:岳恺;荆洋;池嘉栋;赵立武;杨瑞;吴樾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腘窝囊肿形成的解剖因素.方法 对30个成人膝关节标本进行解剖:(1)观察半膜肌与腓肠肌内侧头滑液囊(GSB)是否存在,GSB与膝关节滑膜囊的关系;(2)是否存在GSB与膝关节滑膜囊的通道口;(3)向膝关节腔内注射生理盐水,观察当关节腔内压力增大后,关节内液体是否向GSB内外流.结果 (1)所有标本均存在GSB,40%(12个)标本的GSB与膝关节滑膜腔相通,其余60%(18个)均存在与膝关节滑膜腔相关联的薄弱区;(2)当膝关节腔内压力增大时关节液流向GSB内.结论 半膜肌与腓肠肌内侧头滑液囊(GSB)是形成腘窝囊肿的解剖基础.
作者:朱敏;丁晶;徐永清;朱跃良;刘宗良;邬江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利用Motion capture运动捕捉及分析系统,获得下颌开闭口运动的6个自由度,结合上下颌骨三维数字化模型,实现下颌运动轨迹还原,为下颌运动虚拟仿真奠定了基础.方法 1例咬合关系正常的健康成年男性,Motion capture运动捕捉及分析系统采集开闭口运动过程,获得下颌运动的6个自由度.CT图像重建上下颌骨独立的三维数字模型,在Autodesk 3dsmax 8.0中实现下颌开闭口运动还原.结果在Autodesk 3dsmax 8.0中,还原了下颌开闭口运动,清楚显示上下颌骨的位置变化关系,上下颌牙列在开闭口运动中的变化,颞下颌关节结构对应变化关系.结论 Motion capture运动捕捉及分析系统采集6个自由度结合CT重建的上下颌骨三维数字化模型准确还原了下颌开闭口运动,量化可视化了下颌运动过程.
作者:王辉;刘阳;赵卫东;焦培峰;欧阳钧;黄文华;毕振宇 刊期: 2011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