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睿;黄霖;李卫平;唐勇;王鹏;宋斌;陈铿;殷德振;沈慧勇
在制作一成人上肢血管神经标本时,见其第1指掌侧总动脉起于桡动脉,伴拇主要动脉走行异常,查阅相关文献,未见此类报道,现报道如下:桡动脉绕桡骨茎突,经拇指的三条长肌腱深面至手背,在手背浅面走行2.12cm后,在第1掌间背侧肌浅面呈46°发出拇主要动脉,分支前外径2.20 mm,分支后外径1.72 mm.
作者:杨秀林;杜昆峰;王刚阳;付海真;马建军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利用Motion capture运动捕捉及分析系统,获得下颌开闭口运动的6个自由度,结合上下颌骨三维数字化模型,实现下颌运动轨迹还原,为下颌运动虚拟仿真奠定了基础.方法 1例咬合关系正常的健康成年男性,Motion capture运动捕捉及分析系统采集开闭口运动过程,获得下颌运动的6个自由度.CT图像重建上下颌骨独立的三维数字模型,在Autodesk 3dsmax 8.0中实现下颌开闭口运动还原.结果在Autodesk 3dsmax 8.0中,还原了下颌开闭口运动,清楚显示上下颌骨的位置变化关系,上下颌牙列在开闭口运动中的变化,颞下颌关节结构对应变化关系.结论 Motion capture运动捕捉及分析系统采集6个自由度结合CT重建的上下颌骨三维数字化模型准确还原了下颌开闭口运动,量化可视化了下颌运动过程.
作者:王辉;刘阳;赵卫东;焦培峰;欧阳钧;黄文华;毕振宇 刊期: 2011年第05期
作者在解剖教学一成年男尸心脏时,发现其右冠状动脉缺如,仅有左冠状动脉,现报道如下:找寻右冠状动脉时,于主动脉右窦处未见右冠状动脉开口,但发现在右心耳与肺动脉之间有细小的动脉,于是沿左冠状动脉旋支的走行进行追踪.在冠状沟近房室交点处,旋支发出2支分布于右冠状动脉供血区(图1):一支走行在后室间沟内,另一支沿冠状沟右行,沿途发出分支分布到心右缘、右心室等处,其终末支变细走行于右心耳与肺动脉之间(图2).由于右冠状动脉缺如,旋支走行遥远而部分代替了右冠状动脉血供,因此左冠状动脉旋支代偿性增粗.
作者:薛志琴;杨文清;王水泉;刘旭;高雯;甘子明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TLR2和TLR4在髋关节滑膜巨噬细胞中的表达.方法收集2007年至2010年因髋关节疾病在我院行髋关节手术患者的髋关节滑膜标本共47例,其中股骨颈骨折24例(A组),股骨头坏死18例(B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无菌性松动5例(C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TLR2和TLR4在3组的髋关节滑膜巨噬细胞中的表达,在高倍镜(×400)视野下对阳性的巨 噬细胞的进行观察及计数,并作统计分析.结果 各组用histoscore计算阳性巨噬细胞百分数得分,每高倍视野下A组中TLR2( 0.27±0.33),TLR4 (0.69±0.18);B组中TLR2( 0.3 1±0.19),TLR4( 0.71 ±0.31);C组中 TLR2( 1.78±0.18),TLR4( 2.00±0.39).TLR2和TLR4在C组中表达较A组、B组高(P<0.001),而且3组中TLR4均较TLR2表达要高(P<0.001).结论 TLR2及TLR4在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患者的假体周围组织巨噬细胞中表达明显增多,可能参与了巨噬细胞介导的假体无菌性松动过程.
作者:曾展鹏;丁悦;许杰;黄健斌;秦础强;文淑萍;BardenBertram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应用放射学及解剖学方法研究腹壁浅层静脉系统的血管构造.方法 取10个新鲜尸体腹壁标本(20侧),从腹壁浅静脉将X线显影剂灌注入皮瓣,在灌注过程中应用三维CT进行扫描,将所获得的数据在CT工作站上进行图像重建与分析.在CT扫描完毕后对标本静脉进行蓝色颜料灌注及解剖,并与放射学研究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1)腹壁浅静脉起源于脐周,斜向外下走向大隐静脉或股静脉;(2)腹壁浅静脉走行层次位于Scarpa筋膜浅层,靠近皮肤,走行深度为0.27~0.41;(3)腹壁深浅静脉吻合主要集中在脐周区域,可见腹壁下静脉的直接穿支与腹壁浅静脉相吻合.结论(1)腹壁浅静脉是浅层腹壁的优势回流静脉;(2)了解浅层腹壁静脉系统对腹部皮瓣尤其是DIEP皮瓣的选择、修薄有指导意义.
作者:方柏荣;王先成;王乃利;李文婷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椎板关节突螺钉两种不同置钉方法的优缺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8月~2008年6月,采用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单节段下腰椎病变47例,其中开放置钉21例,瞄准器引导下经皮置钉26例.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史时间、疾病类型、病变部位、疾病严重程度方面无统计学差异.结果 两组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均朱输血,术中、术后未出现相关并发症.两组病例术中导针穿刺次数、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引流液量和术后螺钉位置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19个月,两组病例融合率无差异.随访过程中两组病例均未出现螺钉松动、移位、断裂等现象,亦未出现椎间融合器移位现象,后随访时两组JOA评分改善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开放置钉相比,瞄准器引导下经皮置钉具有创作小、操作简单、准确性和安全性高等优点,同时缩短了手术时间,因此,瞄准器可作为腰椎椎板关节突螺钉置钉的较好选择.
作者:曾忠友;陈国军;汤永华;严卫峰;吴鹏;张建乔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关节镜下用自体1/3髌骨-髌韧带-骨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技术和疗效.方法 自2003年1月至2010年1月对35例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行关节镜下自体髌骨-髌韧带-骨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其中男22例,女13例,年龄23.0岁(20.0 -28.0岁),左膝关节18例,右膝17例.35例患者均为急性损伤,受伤前均为体育运动爱好者.结果 随访1-6年,平均3.0年,采用lysholm评分标准评价膝关节功能,术前平均59.40分(45-81分),术后平均91.80分(72-100分),术后与术前相比有显著差异性(p<0.5).35例患者术后均无前叉韧带再断裂,术后34例恢复受伤前运动水平,1例运动水平较受伤前降低.术后1年有2例患者在膝极度屈曲位时有轻微膝前疼痛,但对运动水平无显著影响.结论 关节镜下自体髌骨-髌韧带-骨重建前交叉韧带是一种微创有效的手术方法,尤其对年轻、活动量大、要求早期恢复高强度运动的患者是一种较佳的选择.
作者:叶劲;董伟强;邹仲兵;白波;严广斌 刊期: 2011年第05期
随着妇科大型手术的不断开展,对子宫颈及子宫体周围组织的损伤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损伤几率明显升高.以往研究表明,大多数损伤虽然与手术范围和手术经验有关,但究其主要原因是对子宫颈及子宫体周围组织解剖关系掌握的不够清楚.本文从解剖学和放射学两个方面对宫颈旁组织的解剖层次和损伤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的综述,以期为更好地实施临床手术,减少术中损伤和预防术后并发症提供系统的理论依据.
作者:阚菲菲;李若葆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肘部尺神经及其血供,为临床带血供尺神经前移术治疗肘管综合征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①动脉灌注红色乳胶并防腐固定的30侧成人上肢标本,观测肘管段尺神经及其血供情况;游离1侧肘部尺神经及其供血动脉,观察神经与供血动脉的位置关系.②动脉灌注明胶-氧化铅悬液的成人新鲜标本6侧,游离尺神经及其营养血管,行X线摄片,观察尺神经营养血管的吻合情况.③动脉灌注红色乳胶并防腐固定的30侧成人上肢标本上模拟临床尺神经前移术,测量带血供尺神经无张力前移距离.结果 肘部尺神经血供来自尺侧上副动脉( SUCA)、尺侧下副动脉(IUCA)和尺侧返动脉背侧支( PURA),3条营养血管与尺神经平均伴行长度分别是15.7、5.0和5.9 cm;至肱骨内上髁距离分别是15.0、4.5和5.0 cm;带血供尺神经无张力性平均前移距离为1.8 cm.尺神经在肘部发出1~2支关节支,2~3支肌支.结论 带血供尺神经前移术治疗肘管综合征切实可行,能很好的保护尺神经及其血供.
作者:胡忠林;彭田红;王莉;吕运成;陈胜华;王爱平;周小兵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解剖观察与腕关节镜掌侧入路建立相关的腕部结构,探索建立入路的安全区域.方法采用8例防腐标本和2例新鲜标本,模拟手术“由内向外”操作,标识掌侧入路,测量与掌侧入路建立有关的1/2、6R、6U入路和VR、VR’、VU入路与周围重要结构的近距离.结果 1/2入路与桡神经浅支的近距离是( 2.4± 1.5 )mm.6U、6R入路与尺神经腕背支的近距离是(16.2±1.3 )mm和(9.0±2.4)mm.VR、VR’入路与正中神经掌皮支的近距离是(6.7±1.1)mm和(2.8±0.9 )mm,与桡动脉的近距离是( 6.3±4.0 )mm和(10.0±3.4 )mm,并且均穿过桡侧腕屈肌腱的基底部.VU入路与尺动脉和指深屈肌腱的近距离是(3.3±1.4)mm和( 0.3±0.5 )mm.结论 腕关节镜掌侧入路的建立有一定的安全区域.
作者:邢树国;谢仁国;王古衡;徐静;汤锦波;侯建伟;陈延荣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索一期原位修薄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足远端创面缺损的可行性.方法2009年1月至2010年8月,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修复足终末端创面9例.术中皮瓣切取根据创面需要,或原位保留深层皮下脂肪和深筋膜于供区(6例),或保留全层脂肪和深筋膜于供区(3例).皮瓣供区直接缝合或中厚皮片植皮.平均手术时间为4.0 h.皮瓣大小为12 cm×8 cm~16 cm×10cm.结果 本组1例术后出现静脉危象,经探查后好转.其余8例愈合顺利,未有无边缘坏死,全部病例皮瓣供区植皮未出现坏死.随访3~16个月,皮瓣质地外观良好,比常规切取的游离穿支皮瓣厚度减少一半,术后双足穿同样尺码的鞋,患者无再次修薄的要求.结论应用一期原位修薄的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足终末端创面,血供可靠,外形更好,无需二期修薄.
作者:朱跃良;徐永清;李军;梅良斌;王毅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复方丹参注射液对严重烫伤大鼠血脑屏障通透性及脑内ZO-1 mRNA影响,探讨复方丹参对严重烫伤大鼠血脑屏障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大鼠随机分成假烫伤组、烫伤组、复方丹参治疗组.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内伊文氏蓝的含量,RT-PCR检测严重烫伤大鼠脑内ZO-1 mRNA表达变化.结果大鼠严重烫伤后3~48 h脑内ZO-1 mRNA表达下降.脑内伊文氏蓝(EB)含量从烫伤后3h开始升高,在6~12h显著升高.用复方丹参治疗后,严重烫伤大鼠脑内EB含量降低,以3、6h下降明显(P<0.010);脑内ZO-1mRNA表达升高,以烫伤3h治疗组为明显.结论 复方丹参注射液可防止严重烫伤大鼠脑内ZO-1 mRNA的下降,减轻严重烫伤对大鼠血脑屏障的损害.
作者:刘曾旭;余庆;王向东;周聪发;李耀斌;刘德明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区域性肝门阻断在Ⅲ型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2010年11月收治的49例Ⅲ型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资料,其中治疗组24例解剖第1、2、3肝门后进行区域性阻断后,行根治性切除;对照组25例不解剖第2、3肝门,行常规根治性切除.结果 治疗组无围手术期死亡发生,术后发生胆漏2例,肺部感染2例,均经积极非手术治疗恢复.对照组围手术期死亡2例,肝断面出血1例,胆漏2例,肺部感染2例.术后获得随访40例,随访率为82%,平均生存时间26月(2~65月).总胆红素≥300μmol/L的患者其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胆红素<300μ mol/L者(P<0.05).结论 当总胆红素≥300μmol/L时,手术前应作减黄处理;根治性切除是治疗肝门 部胆管癌有效的疗法,区域性肝门阻断可明显降低手术出血量、死亡率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张国伟;周杰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激光扫描三维重建后动态测量下颈椎椎间高度退变时相应节段椎间孔的变化,为临床诊治神经根型颈椎病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方法 选用6具新鲜成人尸体颈椎标本,以C5/6单节段脊柱功能单位( FSU)作为研究对象.椎间盘切除后将C5/6椎间高度置于基准高度状态,激光扫描仪扫描收集该状态下C5/6 FSU的空间关系信息,再对骨性单椎体进行全面扫描,在Geomagic Studio8.0软件中再现C5/6基准状态,并模拟6种椎间高度退变模型,即C5椎向C6椎椎体面趋于平行移动基准高度的10%、20%、30%、40%、50%和60%.多平面动态测量方法(MPDM)分别测量椎间孔容积、中间面积、内口以及外口面积.结果测量数据显示随着椎间高度持续的下降,椎间孔的容积和面积逐渐减小,当椎间高度丢失基准高度30%时,椎间孔中间面积首先开始与基准状态有显著性差异(P=0.003).结论 激光扫描三维重建原貌再现骨性表面,是获得精确测量数据的前提;动态测量的方法较为客观准确,是测量椎间孔的理想方法;测量发现在下颈椎骨性椎间孔随着椎间高度在下降而缩小,其中间面积首先发生显著缩小,提示此处容易发生狭窄而引起临床症状.
作者:杨睿;黄霖;李卫平;唐勇;王鹏;宋斌;陈铿;殷德振;沈慧勇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腘窝囊肿形成的解剖因素.方法 对30个成人膝关节标本进行解剖:(1)观察半膜肌与腓肠肌内侧头滑液囊(GSB)是否存在,GSB与膝关节滑膜囊的关系;(2)是否存在GSB与膝关节滑膜囊的通道口;(3)向膝关节腔内注射生理盐水,观察当关节腔内压力增大后,关节内液体是否向GSB内外流.结果 (1)所有标本均存在GSB,40%(12个)标本的GSB与膝关节滑膜腔相通,其余60%(18个)均存在与膝关节滑膜腔相关联的薄弱区;(2)当膝关节腔内压力增大时关节液流向GSB内.结论 半膜肌与腓肠肌内侧头滑液囊(GSB)是形成腘窝囊肿的解剖基础.
作者:朱敏;丁晶;徐永清;朱跃良;刘宗良;邬江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心肌桥(MB)存在及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AS)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法医尸解中发现的87例心肌桥的形态特点与AS的关系.结果 MB检出率34.7%,并随年龄呈阶梯样增加,心肌桥主要出现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及右主干,单个MB多,占90.8%(79例).MB桥前段发生AS有43.7%(38例),管腔狭窄程度大多在Ⅲ级以上占86.8%(33例);桥后段有8%(7例)发生AS,管腔狭窄程度均在Ⅱ级以下,二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桥下段无AS;存在AS的MB长度大多2.0cm以上.结论大多数MB是解剖变异,随着年龄增加可导致桥前段和桥后段AS,桥前段更易发生AS.
作者:刘云;唐任宽;李剑波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血管外径与皮瓣成活面积的关系.方法 采用成年家犬后肢,制备穿支蒂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模型,测量皮瓣蒂部血管外径,于一侧后肢观察不同时间点皮瓣成活情况,测量皮瓣成活比例,在另一侧后肢灌注造影,测量皮瓣造影墨染比例.结果 犬下肢腓动脉内踝上穿支外径为(1.0±0.1 )mm,皮瓣面积为(287.0±44.2 )cm2,成活区面积为(156.6±13.6) cm2,成活比例为(55.9±9.1)%,墨染面积为( 168.2± 16.4 )cm2,占皮瓣面积的(59.9±10.0)%.结论 血管外径变大,血流量相对增加,皮肤血供范围增大,相应皮瓣成活面积也增大.该方法建立的穿支蒂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模型,可以较好的通过灌注造影面积预测出外径与皮瓣成活面积之间的关系.
作者:岳素琴;陈超勇;黄连花;郑和平;张发惠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对照研究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腋淋巴结清扫术中对肋间臂神经的保留与否,探讨该术式对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在以往对Ⅰ期、Ⅱ期乳腺癌患者实施乳腺癌根治术Anchincloss 术式的基础上进行保留肋间臂神经改良,随机选取了150例Ⅰ、Ⅱ期女性乳腺癌患者,随机均分为保留组和切除组.结果 保留组的上臂后内侧感觉异常和疼痛等不良主诉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随访期内两者的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Ⅰ期、Ⅱ期乳腺癌患者行改良根治术保留肋间臂神经,减少了患者术后疼痛综合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临床应用具有可行性,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韩中保;周羽;韩扣兰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为颅底外科提供颅眶孔和眶外侧沟的解剖学资料.方法 取100例(200侧)成人干颅骨和30例(60侧)成人尸头标本,观察和测量颅眶孔及其邻近结构,在形态学上对其进行分类,观察其变异情况.结果 颅眶孔的出现率为65.5%( 131侧),颅眶孔位于蝶骨的大翼,额骨或是位于或接近于蝶额缝.颅眶孔可为1~3个.眶外侧沟的出现率为24%(48侧).在湿标本中,颅眶孔内未见动脉.脑膜中动脉眶支的走行可分为3型:Ⅰ型:脑膜中动脉的眶支经颅眶孔与泪腺动脉交通;Ⅱ型:脑膜中动脉的眶支呈双干经颅眶孔和眶上裂与泪腺动脉交通;Ⅲ型:脑膜中动脉的眶支经眶上裂与泪腺动脉交通.结论 颅眶孔和眶外侧沟及其周围结构复杂,且国人颅眶孔和眶外侧沟具有高度变异性;处理该区域病变术前需关注颅眶孔和眶外侧沟变异情况.
作者:虞昊;张毅;金国华;杨洪滨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构建KGF腺病毒表达载体并转染表皮干细胞,观察其对表皮干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RT-PCR自人成纤维细胞中扩增KGF基因片段,pAD-easy Ⅰ腺病毒系统构建KGF腺病毒表达载体,以MOI=50感染表皮干细胞;MTT法检测表皮干细胞增殖,流式分析细胞周期变化.结果 RT-PCR成功扩增KGF基因片段,成功构建的KGF腺病毒质粒经Pac Ⅰ内切酶酶切获得4.5 kbp的特异条带,MOI=50的病毒转染效率超过90%;KGF基因修饰后的表皮干细胞增殖效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并且G2/M期细胞数量明显增多.结论 成功构建腺病毒KGF表达载体,腺病毒载体介导的KGF基因修饰促进了表皮干细胞的增殖.
作者:李新平;白利明;白文芳;吴志东;吴博;张鸣生 刊期: 2011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