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树国;谢仁国;王古衡;徐静;汤锦波;侯建伟;陈延荣
先天性多指(趾)畸形又称重复指(趾),是在新生儿中常见的疾病.病因尚不明确,多指(趾)畸形在手与足的先天性畸形中较常见,有时可与并指、短指或其他先天性畸形同时存在,足部畸形趾以单个较多见,多生长在拇趾或小趾胖,而第2、3、4足趾处少见[1].有关对称性多指(趾)畸形并伴有家族遗传性的报道较少见.现将我科于2009年9月收治的1例有遗传倾向的先天性对称性多指及多趾畸形并伴有独立跖骨的病例报道如下.
作者:金德山;崔虎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激光扫描三维重建后动态测量下颈椎椎间高度退变时相应节段椎间孔的变化,为临床诊治神经根型颈椎病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方法 选用6具新鲜成人尸体颈椎标本,以C5/6单节段脊柱功能单位( FSU)作为研究对象.椎间盘切除后将C5/6椎间高度置于基准高度状态,激光扫描仪扫描收集该状态下C5/6 FSU的空间关系信息,再对骨性单椎体进行全面扫描,在Geomagic Studio8.0软件中再现C5/6基准状态,并模拟6种椎间高度退变模型,即C5椎向C6椎椎体面趋于平行移动基准高度的10%、20%、30%、40%、50%和60%.多平面动态测量方法(MPDM)分别测量椎间孔容积、中间面积、内口以及外口面积.结果测量数据显示随着椎间高度持续的下降,椎间孔的容积和面积逐渐减小,当椎间高度丢失基准高度30%时,椎间孔中间面积首先开始与基准状态有显著性差异(P=0.003).结论 激光扫描三维重建原貌再现骨性表面,是获得精确测量数据的前提;动态测量的方法较为客观准确,是测量椎间孔的理想方法;测量发现在下颈椎骨性椎间孔随着椎间高度在下降而缩小,其中间面积首先发生显著缩小,提示此处容易发生狭窄而引起临床症状.
作者:杨睿;黄霖;李卫平;唐勇;王鹏;宋斌;陈铿;殷德振;沈慧勇 刊期: 2011年第05期
在教学中发现一中年女尸甲状腺异常及甲状腺下动脉缺如.报道如下:甲状腺分裂为左右两部分,其左侧部为窄长条状,上端位于甲状软骨中下部,下端近胸骨上端;右侧部为四边形,其上边由外上向内下斜行,此叶在中间部分出现一外上向内下走行的斜裂,将其分为上下两部分.左叶与右叶宽度比约为1∶2,长度大致相同.左右两叶相距窄处约1 cm,上端相距约2.5 cm,下端相距约1.5 cm.
作者:岳恺;荆洋;池嘉栋;赵立武;杨瑞;吴樾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构建携带绿色荧光蛋白的RhoA显性负效突变体(RhoAN 19)和组成型活性突变体(RhoAL63)慢病毒.方法 构建RhoAN 19和RhoAL63慢病毒表达质粒,并以酶切及序列测定方法进行鉴定.利用ViraPowerTM慢病毒表达系统包装制备RhoA突变体慢病毒上清,用其感染大鼠前皮质神经元,分别进行RhoA生物学活性检测、细胞转染效率鉴定与神经元形态学观察.结果 构建的RhoAN 19和RhoAL63慢病毒表达质粒经酶切与测序鉴定正确,包装的慢病毒滴度为1×106 TU/ml.用制备的慢病毒上清感染原代培养的前皮质神经元,生物学活性检测结果显示RhoAN 19慢病毒显著抑制溶血磷脂酸( LPA)诱导的RhoA活性的升高,而RhoAL63慢病毒感染神经元后RhoA活性显著升高.感染效率鉴定结果显示病毒上清可感染80%以上的前皮质神经元.形态学观察显示经慢病毒感染后的神经元其胞体与树突分支清晰可见.结论 成功制备了RhoA突变体慢病毒,并成功实现了慢病毒感染前皮质神经元,为进一步研究Rho蛋白家族信号通路提供了研究工具.
作者:李良平;顾晶晶;王斌;李娟;张磊;张琳;张璐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解剖观察与腕关节镜掌侧入路建立相关的腕部结构,探索建立入路的安全区域.方法采用8例防腐标本和2例新鲜标本,模拟手术“由内向外”操作,标识掌侧入路,测量与掌侧入路建立有关的1/2、6R、6U入路和VR、VR’、VU入路与周围重要结构的近距离.结果 1/2入路与桡神经浅支的近距离是( 2.4± 1.5 )mm.6U、6R入路与尺神经腕背支的近距离是(16.2±1.3 )mm和(9.0±2.4)mm.VR、VR’入路与正中神经掌皮支的近距离是(6.7±1.1)mm和(2.8±0.9 )mm,与桡动脉的近距离是( 6.3±4.0 )mm和(10.0±3.4 )mm,并且均穿过桡侧腕屈肌腱的基底部.VU入路与尺动脉和指深屈肌腱的近距离是(3.3±1.4)mm和( 0.3±0.5 )mm.结论 腕关节镜掌侧入路的建立有一定的安全区域.
作者:邢树国;谢仁国;王古衡;徐静;汤锦波;侯建伟;陈延荣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报道低位隐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修复足背组织缺损临床效果.方法在应用解剖研究的基础上,2010年1月以来,临床采用低位隐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治疗踝足背外伤患者11例.结果 修复足背、跟腱区创面计11例,皮瓣完全成活,皮瓣面积大11.0 cm×6.0 cm,小7.0 cm×4.0 cm..经6~10个月随访,皮瓣柔软,可塑性好,色泽与受区接近,部分病例感觉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小腿内侧远端的血供具有多源性、纵向性和营养血管同源性的解剖学特点,是构成低位远端蒂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可以设计以胫后动脉肌间隙支低位隐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适宜踝足部及其远侧的组织缺损修复.
作者:刘永平;曾海滨;林松;张发惠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血管外径与皮瓣成活面积的关系.方法 采用成年家犬后肢,制备穿支蒂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模型,测量皮瓣蒂部血管外径,于一侧后肢观察不同时间点皮瓣成活情况,测量皮瓣成活比例,在另一侧后肢灌注造影,测量皮瓣造影墨染比例.结果 犬下肢腓动脉内踝上穿支外径为(1.0±0.1 )mm,皮瓣面积为(287.0±44.2 )cm2,成活区面积为(156.6±13.6) cm2,成活比例为(55.9±9.1)%,墨染面积为( 168.2± 16.4 )cm2,占皮瓣面积的(59.9±10.0)%.结论 血管外径变大,血流量相对增加,皮肤血供范围增大,相应皮瓣成活面积也增大.该方法建立的穿支蒂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模型,可以较好的通过灌注造影面积预测出外径与皮瓣成活面积之间的关系.
作者:岳素琴;陈超勇;黄连花;郑和平;张发惠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应用放射学及解剖学方法研究腹壁浅层静脉系统的血管构造.方法 取10个新鲜尸体腹壁标本(20侧),从腹壁浅静脉将X线显影剂灌注入皮瓣,在灌注过程中应用三维CT进行扫描,将所获得的数据在CT工作站上进行图像重建与分析.在CT扫描完毕后对标本静脉进行蓝色颜料灌注及解剖,并与放射学研究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1)腹壁浅静脉起源于脐周,斜向外下走向大隐静脉或股静脉;(2)腹壁浅静脉走行层次位于Scarpa筋膜浅层,靠近皮肤,走行深度为0.27~0.41;(3)腹壁深浅静脉吻合主要集中在脐周区域,可见腹壁下静脉的直接穿支与腹壁浅静脉相吻合.结论(1)腹壁浅静脉是浅层腹壁的优势回流静脉;(2)了解浅层腹壁静脉系统对腹部皮瓣尤其是DIEP皮瓣的选择、修薄有指导意义.
作者:方柏荣;王先成;王乃利;李文婷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区域性肝门阻断在Ⅲ型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2010年11月收治的49例Ⅲ型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资料,其中治疗组24例解剖第1、2、3肝门后进行区域性阻断后,行根治性切除;对照组25例不解剖第2、3肝门,行常规根治性切除.结果 治疗组无围手术期死亡发生,术后发生胆漏2例,肺部感染2例,均经积极非手术治疗恢复.对照组围手术期死亡2例,肝断面出血1例,胆漏2例,肺部感染2例.术后获得随访40例,随访率为82%,平均生存时间26月(2~65月).总胆红素≥300μmol/L的患者其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胆红素<300μ mol/L者(P<0.05).结论 当总胆红素≥300μmol/L时,手术前应作减黄处理;根治性切除是治疗肝门 部胆管癌有效的疗法,区域性肝门阻断可明显降低手术出血量、死亡率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张国伟;周杰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经肩峰下横切口与臂外侧近端纵切口微创间接复位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方法.方法 自2006年6月~2010年6月应用经肩峰下横切口与臂外侧近端纵切口微创间接复位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43例肱骨近端骨折,男17例,女26例,年龄17~84岁,平均67.2岁.按Neer分型,二部分骨折27例,三部分骨折13例,四部分骨折3例.结果 随访时间6~24个月,骨折全部获得愈合,愈合时间8~12周,根据肩关节Neer功能百分评分标准:优34例,良7例,可2例,优良率95%.结论 经肩峰下横切口与臂外侧近端纵切口微创间接复位钢板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不破坏骨折端的血运,同时可获得较为满意的复位和坚强的固定,术后能进行早期功能锻炼,是一种安全、微创、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李松建;陈彦;于博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合并腰骶移行椎时骶1、2椎弓根的形态学特点,为应用骶髂螺钉固定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 选取生前资料完整的标本共79例.对骶1、骶2椎体前后径、椎体高度、椎体横径、椎弓根前高、椎弓根后高、椎弓根宽度、进针深度、进针角度进行测量.结果 正常骶1椎弓根前高(18.1±3.8)mm,后高(20.6±3.6)mm,宽度(27.7±3.1)mm; Ⅱ型骶1椎弓根前高(19.9±2.0)mm,后高(19.2±2.6)mm,宽度(29.9±2.2)mm; Ⅲ型骶1椎弓根前高(18.5±3.0)mm,后高(16.9±3.1)mm,宽度(27.8±2.2)mm.正常骶2椎弓根前高(12.4±2.3)mm,后高( 14.34±2.9)mm,宽度(22.2±3.1)mm,Ⅱ型骶2椎弓根前高(10.4±1.5)mm,后高(14.4±2.4)mm,宽度(19.5±2.7)mm; Ⅲ型骶2椎弓根前高(9.5士2.0)mm,后高(14.0±3.0)mm,宽度(18.6±3.4)mm.Ⅱ型骶1椎弓根大于正常,Ⅲ型与正常接近.正常骶2椎弓根大于Ⅱ型和Ⅲ型.结论 合并腰骶移行椎时可应用骶髂螺钉固定,骶1椎弓根可容纳1~2枚螺钉,骶2椎弓根可容纳1枚螺钉.
作者:柳伟;杜心如;杨立辉;王瑞;张继宗;孔晓川;安立琨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构建KGF腺病毒表达载体并转染表皮干细胞,观察其对表皮干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RT-PCR自人成纤维细胞中扩增KGF基因片段,pAD-easy Ⅰ腺病毒系统构建KGF腺病毒表达载体,以MOI=50感染表皮干细胞;MTT法检测表皮干细胞增殖,流式分析细胞周期变化.结果 RT-PCR成功扩增KGF基因片段,成功构建的KGF腺病毒质粒经Pac Ⅰ内切酶酶切获得4.5 kbp的特异条带,MOI=50的病毒转染效率超过90%;KGF基因修饰后的表皮干细胞增殖效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并且G2/M期细胞数量明显增多.结论 成功构建腺病毒KGF表达载体,腺病毒载体介导的KGF基因修饰促进了表皮干细胞的增殖.
作者:李新平;白利明;白文芳;吴志东;吴博;张鸣生 刊期: 2011年第05期
作者在解剖教学一成年男尸心脏时,发现其右冠状动脉缺如,仅有左冠状动脉,现报道如下:找寻右冠状动脉时,于主动脉右窦处未见右冠状动脉开口,但发现在右心耳与肺动脉之间有细小的动脉,于是沿左冠状动脉旋支的走行进行追踪.在冠状沟近房室交点处,旋支发出2支分布于右冠状动脉供血区(图1):一支走行在后室间沟内,另一支沿冠状沟右行,沿途发出分支分布到心右缘、右心室等处,其终末支变细走行于右心耳与肺动脉之间(图2).由于右冠状动脉缺如,旋支走行遥远而部分代替了右冠状动脉血供,因此左冠状动脉旋支代偿性增粗.
作者:薛志琴;杨文清;王水泉;刘旭;高雯;甘子明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口腭咽入路相应的解剖学结构和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在15具动脉灌注乳胶的成人尸头上模拟口腭咽入路,在显微镜下观察腭大孔、切牙孔的位置,骨嵴的比例,腭大动脉的走行,硬腭部软组织的结构特点并测量颅底重要解剖结构间的距离;对2006年3月至2010年6月经口腭咽入路行显微手术治疗的18例颅底中线区肿瘤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切牙孔距牙槽嵴前端的距离为(5.1 8±2.44)mm,骨嵴的比例为93.3%,54支腭大动脉走行于硬腭半宽的中内2/3侧,术式的暴露范围主要受限于双侧的视神经、颈内动脉、舌下神经管内口等结构;本组18例中12例全切除,6例次全切除,并发症包括1例脑脊液鼻漏,1例构音不良,无死亡、偏瘫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口腭咽入路切除颅底中线区肿瘤具有暴露充分、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的优点.该入路是切除颅底中线区肿瘤的较佳入路.
作者:陈晓雷;江力;刘宁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关节镜下用自体1/3髌骨-髌韧带-骨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技术和疗效.方法 自2003年1月至2010年1月对35例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行关节镜下自体髌骨-髌韧带-骨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其中男22例,女13例,年龄23.0岁(20.0 -28.0岁),左膝关节18例,右膝17例.35例患者均为急性损伤,受伤前均为体育运动爱好者.结果 随访1-6年,平均3.0年,采用lysholm评分标准评价膝关节功能,术前平均59.40分(45-81分),术后平均91.80分(72-100分),术后与术前相比有显著差异性(p<0.5).35例患者术后均无前叉韧带再断裂,术后34例恢复受伤前运动水平,1例运动水平较受伤前降低.术后1年有2例患者在膝极度屈曲位时有轻微膝前疼痛,但对运动水平无显著影响.结论 关节镜下自体髌骨-髌韧带-骨重建前交叉韧带是一种微创有效的手术方法,尤其对年轻、活动量大、要求早期恢复高强度运动的患者是一种较佳的选择.
作者:叶劲;董伟强;邹仲兵;白波;严广斌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致大鼠炎性疼痛后海马区CREB结合蛋白(CREB Binding Protein,CBP)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 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大鼠左侧足底皮下注射CFA和生理盐水混合溶剂100μl,建立炎性疼痛模型,分为注射CFA后6h、1d、3d、7d和14d组.采用Von Frey纤维观察不同时间点大鼠机械缩足阈值(Paw withdrawal threshold,PWT)的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CBP的表达变化.结果 足底注射CFA后1 hPWT即下降,并在6h后达到低值,3d后逐渐上调,至14d仍低于基础值.正常组大鼠海马各区均可见CBP大量表达.实验组大鼠两侧海马各区尤其是CAI区和齿状回(Dentate Gyrus,DG)区域CBP的表达随时间点变化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双相表达趋势,即注射CFA后6h、1d,CBP表达下降,至注射CFA后3d,CBP表达明显上调;7d时CBP表达再次出现下调,持续至14d.结论 CFA能诱导大鼠产生为期2周以上的炎性痛病程;炎性疼痛时海马区CBP的表达呈现出双相性表达趋势,提示海马区的基因表达变化在炎性疼痛的产生和持续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李花;曹文宇;徐杨;罗雁威;钟小林;张建伟;李昌琪;罗学港;戴茹萍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为经鼻内镜视神经减压术临床应用提供影像解剖学依据.方法 对20侧尸头视神经管及其毗邻结构进行解剖和测量,并用多层螺旋CT扫描和影像工作站测量,将两者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视神经管的类型:管型5%(1侧),半管型10%(2侧),压迹型55%(11侧),无压迹型30%(6侧).视神经管的毗邻关系:筛窦型15%(3侧),蝶窦型35%(7侧),蝶筛窦型45%(9侧),蝶鞍型5%(1侧),60%(12侧)与后筛窦相关.眼动脉在颅口80%(16侧)走行于视神经内下方,在眶口85%(17侧)走行于外下方.70%(14侧)颈内动脉管在蝶窦外壁隆起,而95%(19侧)与视神经管存在隐窝.视神经管内壁长度( 10.23±1.31 )mm.解剖测量视神经管眶口、颅口、视神经与颈内动脉隐窝到鼻小柱-鼻翼交界点的距离及夹角的结果与影像测量结果的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结论 本研究结果为经鼻内镜神经管减压术提供了解剖学参数.采用CT影像工作站能对视神经管重要解剖标志进行准确的测量.
作者:王涛;康庄;杨钦泰;刘贤;张革化;李源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为颅底外科提供颅眶孔和眶外侧沟的解剖学资料.方法 取100例(200侧)成人干颅骨和30例(60侧)成人尸头标本,观察和测量颅眶孔及其邻近结构,在形态学上对其进行分类,观察其变异情况.结果 颅眶孔的出现率为65.5%( 131侧),颅眶孔位于蝶骨的大翼,额骨或是位于或接近于蝶额缝.颅眶孔可为1~3个.眶外侧沟的出现率为24%(48侧).在湿标本中,颅眶孔内未见动脉.脑膜中动脉眶支的走行可分为3型:Ⅰ型:脑膜中动脉的眶支经颅眶孔与泪腺动脉交通;Ⅱ型:脑膜中动脉的眶支呈双干经颅眶孔和眶上裂与泪腺动脉交通;Ⅲ型:脑膜中动脉的眶支经眶上裂与泪腺动脉交通.结论 颅眶孔和眶外侧沟及其周围结构复杂,且国人颅眶孔和眶外侧沟具有高度变异性;处理该区域病变术前需关注颅眶孔和眶外侧沟变异情况.
作者:虞昊;张毅;金国华;杨洪滨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肋间臂神经( Intercostobrachial nerves,ICBN)切除治疗腋臭的可行性,并提供相关解剖学基础.方法对25具成人尸体的50侧腋区进行解剖,观测腋窝被毛区的神经支配情况;另对合并腋臭的20例乳癌患者分两组进行切除或保留ICBN的手术,观察切除ICBN对腋臭的影响.结果 ICBN可分为缺如型(4%)、单干型(10%)、单干分支型(50%)、双干型(28%)及3干型(8%);95.83%的ICBN均参与腋窝被毛区的支配,其中,单干型全部分支进入腋窝被毛区,单干分支型及多干型者则由下支或下干支配腋窝被毛区,其上支、上干单独或与臂内侧皮神经汇合进入上臂内侧;34%的第3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可发支达腋窝被毛区.乳癌根治术中切除ICBN可消除腋臭,保留ICBN者腋臭无变化.结论 切除ICBN或其上支、上干,从而消除腋窝被毛区汗腺的分泌以治疗腋臭是可行的.
作者:印国兵;郭丹;刘长安;吴诚义;杨露;范盛浩;林子晶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椎板关节突螺钉两种不同置钉方法的优缺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8月~2008年6月,采用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单节段下腰椎病变47例,其中开放置钉21例,瞄准器引导下经皮置钉26例.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史时间、疾病类型、病变部位、疾病严重程度方面无统计学差异.结果 两组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均朱输血,术中、术后未出现相关并发症.两组病例术中导针穿刺次数、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引流液量和术后螺钉位置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19个月,两组病例融合率无差异.随访过程中两组病例均未出现螺钉松动、移位、断裂等现象,亦未出现椎间融合器移位现象,后随访时两组JOA评分改善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开放置钉相比,瞄准器引导下经皮置钉具有创作小、操作简单、准确性和安全性高等优点,同时缩短了手术时间,因此,瞄准器可作为腰椎椎板关节突螺钉置钉的较好选择.
作者:曾忠友;陈国军;汤永华;严卫峰;吴鹏;张建乔 刊期: 2011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