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右淋巴导管注入部位变异1例

邓建楠;陈桐君;许一超

关键词:淋巴管, 导管注入, 位变异, 右颈外静脉, 肩胛舌骨肌, 现报道如下, 成年男性, 淋巴干, 静脉角, 外径, 尸体, 解剖
摘要:笔者在解剖一成年男性尸体时,发现其右淋巴导管注入部位变异,现报道如下:右淋巴导管注入右颈内外静脉角,其末端连有3条较粗的淋巴干,另有1条较细的淋巴管在其内侧靠近注入处,右淋巴导管长7.8mm,外径3.7 mm.另外可见左、右颈外静脉的行程不同,左颈外静脉行于左肩胛舌骨肌下腹的浅面,而右颈外静脉则行于右肩胛舌骨肌下腹的深面(图1).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右淋巴导管注入部位变异1例

    笔者在解剖一成年男性尸体时,发现其右淋巴导管注入部位变异,现报道如下:右淋巴导管注入右颈内外静脉角,其末端连有3条较粗的淋巴干,另有1条较细的淋巴管在其内侧靠近注入处,右淋巴导管长7.8mm,外径3.7 mm.另外可见左、右颈外静脉的行程不同,左颈外静脉行于左肩胛舌骨肌下腹的浅面,而右颈外静脉则行于右肩胛舌骨肌下腹的深面(图1).

    作者:邓建楠;陈桐君;许一超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腹腔镜技术在腰椎微创手术中的应用进展

    传统腰椎前路手术显露过程中发生的并发症多且引发的后果严重,甚至较腰椎手术操作本身的并发症要多.因此,现代腰椎前路手术正朝微创手术入路的方向发展.而内镜技术在外科领域的迅速发展为腰椎的外科治疗微创化提供很好的发展平台.

    作者:田长庆;李振宇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锁骨下臂丛阻滞两种不同入路的比较研究

    目的:通过解剖学以及超声影像学方法比较两种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常用的入路-喙突入路与VIP入路的进针点准确性以及安全性.方法:实验分两部分,(1)应用解剖学方法分析喙突人路与VIP入路的体表进针点与臂从神经的相互关系、进针深度以及进针点与肋骨或肋间肌的关系.(2)应用超声影像学方法分析两种入路体表进针点与腋动脉前壁的相互关系、进针点皮肤至腋动脉前壁的距离以及腋动脉前壁与胸膜的关系.结果:(1)喙突入路中,进针点与喙突尖的垂直距离小于总体均数2(P<0.05);VIP入路中进针点与臂丛神经的距离与总体均数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IP入路的臂丛神经深度以及进针点与胸廓的距离分别小于喙突入路(P<0.05).(2)喙突入路中,探头中心与喙突尖的水平以及垂直距离与总体均数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IP入路中,探头中心与进针点的距离与总体均数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IP入路中的腋动脉前壁深度以及腋动脉前壁与胸膜的距离分别小于喙突入路(P<0.05).结论:两种入路相比,喙突入路较VIP入路更具有安全优势.喙突入路中2 cm的值可能偏大,需要根据患者的体型调整进针点与喙突尖的水平及垂直距离.

    作者:李佩盈;顾华华;车薛华;张军;梁伟民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SD大鼠腰骶部脊神经前根显微外科解剖学观察

    目的:为实验性高选择性腰骶神经前根小束切断术治疗圆锥上损伤的痉挛性膀胱提供可靠的神经根分束的形态学依据.方法:对6只雄性SD大鼠L1-S4节段的脊神经前根自然分束进行形态学观察和显微测量.结果:粗细不一的神经小束从脊髓发出,几个神经小束形成一个神经亚束.2~6个神经亚束构成一个神经束,或由神经小束直接形成神经束.腰骶部脊神经前根一般含有1股神经束,3~13支神经小束.L5-S2节段前根的小束数目在5支以上.每一前根内有一支神经小束较粗大,直径0.1~0.2 mm左右,其余较细小,小可至0.01 mm左右,粗细程度存在较大差异.结论:实验性高选择性腰骶部前根神经小束切断术的分束可达到神经小束水平,以7~8支为宜.

    作者:黄红拾;王文婷;周谋望;陈亚平;杨磊;陈庆山;周长满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股前外侧皮瓣的临床研究进展

    股前外侧皮瓣系徐达传等[1]于1983年首先发现,随后在中国、日本、美国、土耳其、加拿大等20余个国家获得了推广应用,修复的范围已遍及头颈、躯干与四肢,修复的病例年龄小至17个月[2],大至82岁[3],切取面积大达到40cm×20cm[4].

    作者:唐举玉;李康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中国北方地区成人C3~L5椎孔形态的测量及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研究中国北方地区成人椎孔形态从C3~L5的连续性变化特征,补充国人椎骨形态的数据资料.方法:选用中国北方出土的干燥椎骨(C3~L5)124套,其中男性56例,女性68例,采用人体测量方法,用电子游标卡尺测量了椎孔横、矢状径,也计算了椎孔指数.结果:(1)颈、胸、腰椎的椎孔横径男性分别为23.02、16.17和23.40mm,女性分别为22.78、16.49和22.83mm.(2)颈、胸、腰椎的椎孔矢状径男性分别为13.39、14.80和15.62 mm,女性分别为13.06、14.80和16.29 mm.(3)颈、胸、腰椎的椎孔指数男性分别为58.2、92.5和67.2,女性分别为57.4、90.4和71.7.结论:椎孔横径和矢状径有明显的地区差别,而性差不明显.

    作者:王成旭;李岩;马威;张竹峰;徐飞;隋鸿锦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CT辅助导航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路径

    目的:探讨CT辅助导航经皮骶髂螺钉内同定术的定位和路径.方法:60个成年健康志愿者行S1~3多层螺旋CT扫描,由计算机重构图像后测量通过椎弓根狭窄处中心点与正中推辞矢状面之间的角度、椎弓根高度和宽度等参数,根据这些数据确定体表进钉点、进钉角度和螺钉长度,结果:S1进针点距离后正中线(91.03±10.62)mm,同侧髂嵴后部(41.16±8.80)mm,位于通过髂后上棘连线的骶骨层面头侧(11.29±5.87)mm,进钉方向与水平而夹角(30.76±5.34)°,欠状而(48.76±9.43)°,佳长度(84.59q±5.29)mm.S2体表进针点距离后正中线(127.82±15.63)mm,同侧髂嵴后部(59.34±9.03)mm,位于通过髂后上棘连线的骶骨层而尾侧(15.35±5.50)mm,进钉方向与水平面夹角(30.76±5.34)°,矢状面(61.15±8.38)°,佳长度(64.04±6.65)mm.仰卧位和俯卧位骶骨倾斜度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经多层螺旋CT扫描图像分析确、上的体表进钉点、进钉角度和螺钉长度可直接引导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术;(2)分析确立的由CT扫描导航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手术定位和路径为临床骶髂关节修复手术提供了一种快速、准确、安全的方法.

    作者:陈练;王旻晨;杨亚安;吴开云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跟外侧神经的形态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为临床选择跟外侧神经作为受区皮神经重建足跟感觉提供解剖依据.方法:20个成人尸体下肢标本,解剖显露腓肠内侧皮神经与腓肠外侧皮神经的会合部位至各支跟外侧神经的终末支;观察各支跟外侧神经的来源、发出部位、形态、走行、分支与分布情况;测量各支跟外侧神经自腓肠神经主干发出平面至外踝尖水平面的垂直距离及其起始部的外径.结果:大部分腓肠内、外侧皮神经于外踝尖平面上8.9 cm会合成腓肠神经主干,于其后外侧部发出跟外侧神经1~3支;其中跟外侧神经第1支分别于外踝尖平面至其卜方7.2 cm发出,跟外侧神经发出后均垂直于足底平面向下走行,终支分布于足跟负重区外侧部皮肤;跟外侧神经及其分支多为类似圆柱形态;跟外侧神经有1~3支、直径分别为(1.62±0.45)mm、(1.11±0.37)mm和(0.85±0.39)mm.结论:跟外侧神经第1支解剖恒定,较为粗大,起始部离足跟外侧缘有一定距离,具备重建跟外侧感觉所要求的皮神经解剖学特点.

    作者:唐举玉;李康华;任家伍;刘俊;谢松林;刘洋波;夏小丹;李匡文;黄雄杰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后路椎间融合对不同程度小关节切除腰椎稳定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后路椎问融合对不同程度小关节切除腰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采用6具无脊柱疾患的尸体脊柱标本(L1~S5),利用大载荷为10Nm的力偶对其中L4~5节段的完整状态、腰椎不稳状态、双侧小关节切除1/3、1/2、全切除+Cage固定或全切除+Cage+TSRH等6种状态进行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轴向旋转运动试验,而后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对于L4~5节段,双侧小关节切除1/3、1/2或全切除后,加后路椎间融合器后前屈、左右侧弯运动范围较完整均显著降低,分别为4.50±2.43、2.61±0.82、3.21±1.41,4.70±1.47、3.43±0.75、4.13±0.81,5.98±2.67、3.89±0.70、4.53±1.33(P<0.01);另外,加用TSRH内固定组后该节段的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及右轴向旋转运动范围分别下降至1.49±0.58,1.60±0.98,1.21±0.34,1.29±0.41,1.60±0.87,1.53±0.98(P<0.01).结论:单纯后路椎间融合器可增加不同程度小关节切除节段的稳定性,且小关节切除越少,脊柱稳定性越好.对于小关节切除太多者,可加用椎弓根内同定增加其稳定性.

    作者:李春海;叶伟;李鉴轶;黄东生;刘尚礼;张硕凌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膕)窝中间皮动脉岛状皮瓣的解剖研究

    目的:设计以(膕)窝中间皮动脉为蒂的岛状皮瓣.方法:通过对10侧新鲜成人下肢标本的显微解剖研究,系统观测(膕)窝中间皮动脉及其上行支的起始、走行、外径、分支、伴行静脉及供血范围.结果:(膕)窝中间皮动脉均起自朋动脉;起始点位于股骨内外髁连线中点上方(28.50±4.92)mm;起点外径(1.92±0.12)mm;上行支长度(250.03±9.24)mm;末端外径(0.33±0.09)mm;皮支(21±3)条;供血范围在股后区25cm×10cm.有两条伴行静脉,外径(1.41±0.1)mm.结论:(膕)窝中间皮动脉上行支起点、走行恒定,外径较粗,有较多皮支和恒定的供血范围,可设计以股后为供区的逆行岛状皮瓣.

    作者:路来金;宋良松;宣昭鹏;刘彬;宫旭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腹腔干及分支特殊变异1例

    在解剖一具50岁老年男尸时,观察发现腹腔干及其分支有特殊变异,为积累资料及为临床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变异腹腔干在第12胸椎前方由腹主动脉前壁发出向左行,外径9.9 mm,长1.70 cm,分为脾动脉和两支胃左动脉(图1A).

    作者:安思训;何欣;王鹏;陈晓丽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胸、腰椎上关节突棘的观测及临床意义

    目的:通过对胸、腰椎上关节突棘形态的观测,为临床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选用35例成人、2例儿童的完整干燥脊柱标本及5例胎儿脊柱湿标本,观察上关节突棘,用游标卡尺进行相关测量,结果:成人的颈椎、T1和L5及儿童和胎儿的全部脊柱标本上未观测到上关节突棘的存在,成人其余的胸椎和腰椎上均观察到上关节突棘,而且卜关节突棘多出现在下胸椎和L1,随着胸椎序数的增加上关节突棘的出现率有增加的趋势;随着腰椎序数的增加,上关节突棘的出现率有减少的趋势.结论:上关节突棘是成人胸、腰椎的骨性结构,有必要对其予以命名;其参与椎管和椎间孔的构成,可造成相应结构受压.

    作者:曲永松;吕美玲;于海萍;安月勇;裴燕芳;徐伟善;董翠玲;刘承双;纪冬维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不同损伤模型内源性BDNF在背根节和损伤脊髓中的表达及其作用

    目的:探讨不同损伤模犁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n,BDNF)在背根节(dorsal rootganglion,DRG)和损伤脊髓的表达及作用.方法:建立单纯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单纯脊髓背索损伤模型以及合并损伤(坐骨神经损伤1周后冉损伤脊髓背索)模型,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方法观察不同模型中BDNF在DRG和损伤脊髓的表达,从脊髓损伤处嘴侧5mm处注入快蓝(Fast Blue,FB)以逆行标记DRG中感觉神经元,并结合FB逆行示踪观察FB阳性神经元BDNF的表达情况.结果:坐骨神经损伤1周后损伤侧的腰4、5背根节中BDNF蛋白表达上调.与单纯脊髓损伤组相比,合并损伤组在脊髓损伤的尾侧端可见较多的BDNF阳性纤维,这些纤维呈膨体样结构,主要分布于坐骨神经损伤侧脊髓尾侧端的白质里,合并损伤组FB标记的感觉神经元数目也较单纯脊髓损伤组多,且大部分FB标记的感觉神经元是BDNF阳性的神经元.结论:坐骨神经损伤后内源性的BDNF在DRG和损伤脊髓中表达上调,可能参与坐骨神经损伤引起的脊髓损伤后再生过程.

    作者:李芳;蔡艳;张建一;周兴富;罗学港;鞠躬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正常与抑郁症成人女性海马体积的磁共振研究

    目的:探讨正常成人女性海马的体积以及分析女性抑郁症患者海马体积的变化特征.方法:利用3.0T磁共振分别对各30名的正常和抑郁症女性整体海马及海马的各部体积进行测量,并利用平均层面积和层数对各部形态进行分析.结果:抑郁症组的双侧海马及尾部体积明显小于正常组(P<0.05);虽然抑郁症组双侧海马头、海马体的体积与正常组相比没有差异性,但抑郁症组左侧海马头的平均层面积小于正常组(P<0.05),层数却大于正常组(P<0.05);抑郁症组双侧尾部层数均小于正常组(P<0.05).结论:海马的体积变化与抑郁症的发病有一定的相关关系.

    作者:李月峰;姜平;王冬青;尉传社;李国海;赵亮;朱习文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正常腕关节运动时腕中关节运动学在体研究

    目的:确定腕关节在屈伸、桡尺偏运动时腕中关节的运动学.方法:选健康志愿者10名,腕关节CT扫描后,在自行开发的外科手术模拟系统内三维重建,计算出舟骨、月骨的质心、转动惯量轴,在头状骨上人为建立参照坐标系,用有限螺旋轴表达舟月骨相对于头状骨的旋转及平移运动.结果:腕关节尺偏40°时,舟骨绕头状骨背伸(19.2±10.3)°,桡偏(19.3±6.2)°,月骨背伸(27.8±11.6)°,桡偏(14.0±4.8)°;腕关节桡偏20°时,舟骨绕头状骨掌屈(12.2±5.4)°,尺偏(15.0±3.8)°,月骨掌屈(9.9±3.9)°,尺偏(15.3±3.9)°;腕关节掌屈60°时,舟骨绕头状骨背伸(32.6±5.2)°,月骨背伸(41.5±6.9)°;腕关节背伸600时,舟骨绕头状骨掌屈(7.9±3.9)°,月骨掌屈(20.7±5.0)°.结论:腕关节桡-尺偏,舟、月骨相对于头状骨除了尺-桡偏外,还有较大的非平面运动.当腕关节屈-伸运动,舟骨、月骨相对于头状骨的相对运动主要为伸-曲运动,非平面旋转运动较小.舟骨相对头状骨的运动小于月骨,即舟骨跟随远侧列腕骨一起运动,但又不同于远侧列腕骨之间的微动,舟骨起着远近侧列腕骨的桥梁作用.

    作者:樊志强;徐永清;李晶;刘力;朱跃良;陈斌;姜楠;丁薇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常见金属盐防腐效果的试验研究及其影响因素探讨

    人们早就知道金属盐具有一定的防腐效果.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也常用食盐腌菜,起到防腐作用.但食盐低浓度时防腐作用持续时间短,高浓度时脱水作用太强,易造成标本干硬,故通常不用于尸体和解剖标本防腐固定.

    作者:姜吉良;吴斌;罗特坚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多指再植可吸收髓内钉与克氏针内固定效果比较研究

    目的:探讨PDLLA混合壳聚糖可吸收髓内钉与克氏针在多指再植指骨内固定的疗效.方法:2001年9月~2006年5月,对36例102指离断伤进行再植,采用自行研发的PDLLA混合壳聚糖可吸收髓内钉与克氏针对比的原则固定指骨,其中采用髓内钉同定49指,克氏针同定53指,术后对两种固定进行比较.结果:髓内钉固定组:再植成活42指,克氏针组成活44指,成活指伤口愈合良好,髓内钉固定组无皮下积液及窦道形成.而且较克氏针组骨折断端骨痂数量多,密度高,中、后期骨痂质量好,成熟程度高,成活病例进行随访,时间3~10个月,平均4个月.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比较,经统计分析,髓内钉组疗效优于克氏针组.结论:PDLLA混合壳聚糖可吸收髓内钉在多指再植指骨同定方面较克氏针有明显的优势.

    作者:秦金桥;黄潮桐;陈隆福;李敬矿;朱家恺;陈冬生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指髓解剖和组织形态学研究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指髓解剖和组织形态学特点,为临床治疗指端感染提供理论基础.方法:男性成人新鲜手指标本240例(示、中、环、小指各60例,左侧30,右侧30),用尖刀在手指末节正中纵向切开至骨膜,用摆锯纵向劈开末节指骨,完整显露手指末节矢状面,用游标卡尺(0.02 mm)分别测量手指末节长度L1(指端至指远纹的长度)和指髓间隙L2(指端处远纤维隔至近端近纤维隔的距离),做冠状面和矢状面的HE染色.结果:双侧示、中、环、小指L.和L2的长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双侧示、中、环、小指的L2/L1,均大于50%;组织学研究表明,指髓是由若干垂直走行的纤维隔形成的密闭间隙,纤维隔将脂肪分成脂肪小叶,其间有血管和神经末梢分布.结论:指髓特殊的解剖和组织形态学决定了在指端感染切开过程中尽可能保留指髓的解剖结构,为防止感染沿近端,出肌腱鞘扩散,切开范围不应超过其相应手指末节长度的50%.

    作者:魏壮;刘飙;刘浩宇;尹维田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数字技术在研究薄型股前外侧皮瓣中的应用

    目的:探索数字技术模拟皮瓣供血结构的变化对皮瓣皮肤血供的影响,为薄型股前外侧皮瓣中的应用提供数字解剖学依据.方法:6侧动脉灌沣氧化铅.明胶的新鲜成人下肢标本,显微解剖观察股前外侧区皮肤穿支血管的走行、结构,在去脂肪修薄皮肤的过程中,分步拍摄X线片并行螺旋CT连续扫描,观察、分析皮肤血管结构.分别对保留和破坏筋膜支的标本行螺旋CT连续扫描,同时应用计算机软件分别对源于旋股外侧动脉的各条皮穿支进行血管三维重建.结果:三维重建的数字化模型可准确反映皮瓣筋膜丛及真皮下血管从的基本情况,可准确直观模拟皮瓣修薄前后各皮穿支的基本供血结构;三维重建的数字化模型与显微解剖、X线片观察结果一致.结论:数字化模拟技术能够客观模拟各皮穿支在皮瓣修簿前后供血区域的变化;缺乏筋膜从的区域,真皮下血管从较发达,皮瓣修薄后,其皮肤血供不受影响.

    作者:江奕恒;徐达传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右冠状动脉缺如1例

    随着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技术的普及,各种冠脉畸形(coronary artery anomalies CAA)的检出日益增多,但右冠状动脉开口异常的畸形病例报告却很少见[1,2].作者自1991年开展冠状动脉造影以来共检查冠脉介入诊疗病人5000例,其中发现仅1例此种畸形.

    作者:王连祥;李桂杰;周祝谦;侯应龙 刊期: 2009年第01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