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颈肋2例

陈胜华;刘良燚;李保龙

关键词:影像学检查, 先天性畸型, 临床症状, 颈肋, 发生率, 游离, 女性, 骨性, 标本
摘要:颈肋为先天性畸型,发生率约0.056%~0.17%[1],亦有报道为0.5%~1%[2].女性多见,60%以上为双侧出现,其中仅10%左右产生临床症状[3].以往的报道多缘于影像学检查,作者在对游离骨性标本进行观察时发现2例颈肋,报道如下: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电针上调MCAO大鼠皮质缺血半暗带脑红蛋白的表达

    目的:探讨电针对MCAO大鼠大脑皮质缺血神经元的保护机制.方法:通过线栓法梗塞大脑中动脉建立大鼠局灶性缺血模型,在缺血1h后给予电针0.5 h(取穴为足三里、曲池),以后1次/d.在电针1d、3 d和7d分别处死,用Nissl染色观察神经元损伤,用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测定缺血半暗带脑红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电针组与非电针组和正常组比较在1d和3d两个时间段缺血半暗带脑红蛋白表达均有增高(P<0.01),7d时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非电针组与正常组比较缺血半暗带脑红蛋白表达,1d、3d两个时间有显著性增高(P<0.01),7d时差异也无显著性(P>0.05).结论:缺血能增加急性期缺血半暗带脑红蛋白的表达,而电针对该蛋白表达的提高更有显著性,可能对缺血缺氧的神经元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作者:湛湘丽;潘三强;宿宝贵;吕来清;马尚峰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上矢状窦内纤维索结构的显微解剖和临床意义

    目的:观察上矢状窦腔内纤维索的形态分类、分布,了解纤维索的功能和意义.方法:10具尸头标本,沿上矢状窦上壁长轴中线纵行剖开,体视学显微镜下观察腔内各种纤维索的形态分类、分布特点,记录各类纤维索的数目.结果:纤维索多分布于上矢状窦中段和后段,主要有3种类型:瓣膜状、小梁状和板层状.10具标本纤维索总数210个,瓣膜状纤维索100个,小梁状纤维索64个,板层状纤维索46个,分别占总数的47.62%、30.47%和21.91%.瓣膜状纤维索覆盖大脑上静脉注入上矢状窦的人口处,开口方向和静脉注入上矢状窦方向相同;小梁状纤维索以单个、多个或不同角度交叉方式出现,位于窦中央或一侧;板层状纤维索宽大,跨度长,将上矢状窦管腔分隔成两个分流腔,几乎都位于上矢状窦后段,结论:(1)上矢状窦内纤维索有瓣膜状、小梁状和板层状3种类型;(2)瓣膜状纤维索,具有防止窦内血流逆流入大脑上静脉的作用;(3)小梁状纤维索有增加窦壁弹性、增强窦壁抗压性、为瓣膜状纤维索提供摆动的着力点等作用;(4)板层状纤维索町以防止血流变慢和血液湍流、保证窦内血液迅速向窦汇回流.

    作者:刘英伟;王晓慧;董国军;刘海岩;高振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CTA图像后处理技术对血管管径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后处理技术容积重建(volume rendering,VR)中阈值、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中窗宽及窗位、视野(Field of view,FOV)对血管管径测量的影响及相关关系.方法:建立9个不同密度的血管模型,使用不同的FOV、阈值(VR)、窗宽(MIP)测鼍不同密度血管模型管径,分析标准阈值、窗宽与血管模型管径的关系,并与CT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统计临床脑血管CTA MIP重建病例30例的窗宽及窗位,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VR重建,阈值和血管模型管径呈明显负相关(r=-0.847,P=0.000);MIP重建,窗宽和血管模型管径呈明显正相关(r=0.983.P=0.000):FOV和血管模型管径无相关性(r=-0.042,P=0.381).临床脑血管CTA MIP重建窗宽明显增宽,夸大了血管真实管径.结论:CTA血管管径测量的准确性受VR重建阈值、MIP重建窗宽窗位的影响,根据血管内对比剂密度对这些参数进行调整,保证测量血管管径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作者:房文皓;吕发金;展群岭;张丽娟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面神经耳支的解剖及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面神经耳支治疗面神经瘫痪的可能性.方法:对7具(14侧)尸头标本,进行局部解剖.临床运用含面神经耳支的枕肌复合筋膜瓣矫治面瘫患者1例.结果:面神经耳支以单支形式,在茎乳窝起自面神经干,向上行于耳后乳突沟,穿耳后肌后,向后上行于枕肌下缘,其分支分布于枕肌、耳后肌.临床效果满意.结论:面神经耳支的出现与行程均恒定,可以考虑用于面瘫治疗.

    作者:黄循镭;李森恺;李养群;李强;唐勇;周传德;陈文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第1跖趾关节相关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第1跖趾关节既参与前足横弓的构成,又是足内侧纵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足弓牛物力学稳定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稳定性的破坏会引起前足生物力学的改变从而严苇影响足部负重和行走功能的有效行使,临床上(足)外翻、前跖痛等许多足部疾病的发生发展均与第1跖趾火节稳定性的破坏有关,本文主要就第1跖趾关节相关牛物力学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陈大伟;李兵;俞光荣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经皮椎体成形术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经皮椎体成形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椎体肿瘤和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椎体成形术能够迅速缓解病椎引发的疼痛,显示了良好的止痛效果.但其止痛的机制日前尚不明了,骨水泥对病变椎体的机械稳定作用可能是个重要原因.为此,科研人员在椎体成形术的生物力学方而做了大研究,以期对这一手术过程得到更深入的了解,进而为临床实践提供可靠的支持.本文将就骨水泥的注射量、注射的方式和骨密度对椎体成形术的生物力学影响,以及术后椎体再骨折的发生和预防性强化椎体等方面文献进行综述.

    作者:吴金涛;刘维钢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大肠癌组织中STAT3的表达及其对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响

    目的:探讨大肠癌组织中信号转导子与转录活化子3(STAT3)的表达,并研究STAT3的表达对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大肠癌中STAT3、CD34的表达情况.结果:大肠癌中STAT3蛋白表达阳性率为63.6%(21/33).显著高于正常大肠组织的阳性率(P<0.01);大肠癌组织中MVD为47.55±12.15,而正常大肠组织中MVD为11.67±1.08,两者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1);大肠癌组织中STAT3的表达和MVD与肿瘤的恶性程度、Doke's分期有关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相关分析表明STAT3表达和MVD呈显著正相关(r=0.788).结论:大肠癌组织中存在STAT3的高表达,STAT3的表达在大肠癌的病程发展及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大肠癌的发生过程中STAT3可能调控肿瘤血管的生成,STAT3可能会成为大肠癌的抗血管生成新的治疗靶点.

    作者:钱伟峰;管文贤;高源;乔志明;夏春林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颈肋2例

    颈肋为先天性畸型,发生率约0.056%~0.17%[1],亦有报道为0.5%~1%[2].女性多见,60%以上为双侧出现,其中仅10%左右产生临床症状[3].以往的报道多缘于影像学检查,作者在对游离骨性标本进行观察时发现2例颈肋,报道如下:

    作者:陈胜华;刘良燚;李保龙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经皮螺钉结合有限切开内固定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

    目的:探讨经皮骶髂螺钉结合有限切开内同定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CT引导下经皮骶髂螺钉内同定结合有限切开内同定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15例,按照Tile分型均为C型骨折,C1型9例,C2型4例,C3型2例.结果:14例复位满意;1例未完全复位,纵向移位约0.8cm.骨折愈合时间8周~5月,平均3.4月,1例耻骨联合伤口发生浅表感染,经换药治愈.15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5月~60个月,平均40个月,根据Majeed评估标准,优9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86.7%,4例术前骶丛神经损伤患者全部于3月后恢复,1例诉腰骶部疼痛,1例诉耻骨联合处疼痛.结论:经皮骶髂螺钉结合有限切开内固定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方法.

    作者:彭扬国;王京亮;翁阳华;李忠辉;陈继宗;李培;欧耀芬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可吸收手舟骨螺钉的研制和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研制一种应用于手舟骨骨折髓内同定的可吸收螺钉,通过实验了解该螺钉在标本内的抗弯曲、抗拉伸强度及嗣定骨折的实际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设计制作出可吸收手舟骨螺钉.疲劳试验:成人新鲜手腕标本20例,制作成舟骨腰部骨折模型,分为可吸收螺钉固定组、克氏针同定组各10例,复位、固定.用MTS模拟手腕屈伸活动2000次,运动范围为掌屈5°~背伸25°.MTS实验前后标本行CT扫描,用数字化三维医学影像交互式处理系统(MIMICS)和游标卡尺两种方法测量舟骨骨折间隙位移量.生物力学测试:将标本舟骨取出,可吸收螺钉组、克氏针组各10例行抗拉伸试验.再取10%福尔马林溶液浸泡的舟骨标本10例,建立骨折模型后用ASS同定,行抗弯曲试验.结果:试验模型建立:游标卡尺测量法,ASS组与克氏针组测量舟骨骨折间隙位移量均为0 mm;MIMICS测量法,ASS组与克氏针组测量位移量(0.16±0.02)mm、(0.22±0.02)mm;ASS组与克氏针组两种测量方法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疲劳试验:游标卡尺测量法,屈伸500、1000、2000次两组测量的位移量为0 mm、(0.23±0.03)mm,0 mm、(0.49±0.1)mm,0 mm、(1.38±0.1)mm;MIMICS测量法,ASS组与克氏针组测量位移量(0.21±0.03)mm、(1.52±0.07)mm;ASS组与克氏针组两种测量方法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拉伸试验:ASS组与克氏针组抗拉伸强度为(0.95±0.02)Mpa、(0.63±0.02)Mpa;ASS组与克氏针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ASS组抗弯曲试验,弯曲强度(2.71±0.20)Mpa.结论:手舟骨可吸收螺钉对手舟骨腰部骨折的固定效果较克氏针理想,是一种可行的手舟骨骨折固定材料.

    作者:王毅;徐永清;陈东源;汤逊;梅良斌;陈卫军;张帷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活体肝移植肝右静脉的临床解剖研究

    目的:为活体肝移植(LDLT)提供有关肝右静脉(RHV)的形态学资料.方法:利用50例无病变成人尸体肝脏进行剥离解剖,对RHV和副肝静脉进行观察,测量RHV主干及相关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RHV 80.0%(40/50)开口于下腔静脉(IVC)肝后段上份10:00处,其肝外段长(5.8±3.5)mm,外科干长(7.0±5.5)mm,主干长(68.3±30.2)mm,汇入IVC处内径为(10.7±2.4)mm;主干在距IVC 1 cm、2 cm、3 cm、4cm及主干汇合起始处上壁距肝膈面的距离分别为(10.8±5.3)mm、(22.7±7.0)mm、(32.8±8.2)mm、(40.1±7.3)mm、(33.5±9.8)mm;RHV与IVC的夹角为(40.5±9.4)°;根据RHV的引流范围及有无直径≥5.0 mm的副肝右静脉将RHV分为两型,各型再分为两个亚型.直径≥3.0mm和≥5.0mm的副肝右静脉出现率分别为60.0%(30/50)、32.0%(16/50).结论:RHV解剖变异较大,其引流范围受副肝右静脉和肝中静脉的影响,LDLT术前应掌握其结构特点,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

    作者:刘本菊;周庭永;钱学华;张琳;王剑华;李彦彦;吕发金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椎弓根钉固定与椎体成形术治疗爆裂型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评价用椎弓根钉系统固定并同时经椎弓根人工骨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生物力学效果,为临床术式选择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采用12具国人新鲜脊柱标本(T11~L3),预损伤后压缩法模拟失去前柱支持,完全不稳的L1椎体爆裂性骨折.实验分完整状态组、椎弓根钉同定组和椎弓根钉同定并椎体成形术组.测试标本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及左、右轴向旋转状态下同定节段(T11~L3)的运动范围(ROM)以及极限载荷,并计算刚度,进行统计学处理,比较各组间差异.结果:椎弓根钉同定并椎体成形术与单纯椎弓根钉固定两种手术方式进行比较.在屈伸、左右侧弯时,二者运动范围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轴向旋转时,前者[左旋:(72.42±16.33)%,右旋:(70.30±1 1.58)%]运动范围小于后者[左旋:(106.92±12.0)%,右旋:(105.02±14.31)%](p<0.05).极限载荷和刚度之间比较,前者均大于后者(P<0.05).结论:采用椎弓根钉固定并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段爆裂型骨折,能够提高生物力学稳定性.稳定效果要优于单纯的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同定,同时也可以增加固定节段承受的极限载荷和刚度.

    作者:叶劲;陈艺;莫茅;白波;陈伟明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面中部表情肌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目的:探讨面中部表情肌的构筑学特点及其附着点空间坐标,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8例尸体的颧大肌、提口角肌、颧小肌、提上唇肌、提上唇鼻翼肌进行大体解剖、肌构筑学测量、扫描肌肉附着起止点.结果:颧大肌、提口角肌、颧小肌、提上唇肌、提上唇鼻翼肌的肌重分别为1.52、0.69、1.00、1.06、0.72 g;肌长分别为56.24、34.35、47.28、28.48、48.35 mm;生理横切面积分别为30.97、21.37、23.83、42.53、16.52mm2;5条表情肌起点的空问坐标(mm)分别为(49.55,-63.86,-6.35),(67.80,-30.59,-21.02).(63.27,-55.94,-10.44),(74.98,-31.57,-7.10),(83.22,-8.04,15.47),颧大肌、提口角肌止点坐标是(70.83,-36.65,-49.85),颧小肌、提上唇肌、提上唇鼻翼肌止点坐标是(80.23,-26.84,-30.98).结论:面中部表情肌收缩力量小,各有其不同的肌力矢量,合成后的生理横切面积是121.86 mmm2,方向是与X轴夹角105.36°与Y轴夹角104.38°、与Z轴夹角21.29°.

    作者:王量;胡志奇;赵卫东;翟圣涵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关节镜下过顶位与解剖位(月国)绳肌腱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比较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过顶位与解剖位自体胴绳肌腱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效果.方法:关节镜证实为前交叉韧带断裂的24例患者,按重建方法分成A组:过顶位;B组:解剖位,各12例,均行6-8股自体腘绳肌腱单束重建.术后摄X片与三维CT,膝关节功能采用关节伸屈功能、Lachman与轴移试验、IKDC、Lycholm评分判断.结果:随访时间平均10个月,Lysholm评分、IKDC评分、关节伸屈功能变化均明显改善,两组无显著性差异.X片:A、B组胫骨骨道中心分别位于胫骨髁间前后距的37.7%、34.2%,股骨骨道中心平均位于Blumensaat's线后21.4%、19.8%;Lachman试验:A组Ⅰ度2例;B组均阴性;轴移试验试验:A组Ⅰ度3例;B组Ⅰ度1例;A组4例更换工作.结论:过顶位与解剖位腘绳肌腱单柬重建前交叉韧带均可达到临床满意的效果,但解剖位重建有更好的旋转功能体查结果.

    作者:陆伟;王大平;韩云;欧阳侃;周可;柳海峰;朱伟民;冯文哲;李皓;肖德明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指掌侧固有动脉蒂骨膜瓣转移修复指骨骨不连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设计指掌侧固有动脉蒂近节指骨骨膜瓣转移修复指骨骨不连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7例手部标本逐层解剖观察指骨骨膜动脉的来源与分布,并测量相关数据.结果:指掌侧固有动脉在近、中节指骨每侧均发出两条较为恒定的骨膜支,骨膜血管向对侧走行与对侧骨膜支相互吻合成网状,并与肌腱筋膜血管形成交通支,血运丰富.近节指骨近端骨膜支(除拇指外)外径为:(0.54±0.07)mm,如旋转点定在中节指骨基底部,近端骨膜支到旋转点距离(31.83±4.24)mm,旋转点到指端距离(36.00±3.88)mm.结论:指掌侧同有动脉蒂近节指骨骨膜瓣逆行转移是修复手指中、远节指骨骨不连的理想方法.

    作者:杜冬;侯致典;焦阳;庄永清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右肾动脉、睾丸动脉及肾上腺下动脉变异1例

    笔者在解剖一具成年男性尸体时,发现其右肾动脉、右睾丸动脉及右肾上腺下动脉变异.经查文献资料,此种变异的报道很少,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丰刚;安淑红;刘帅;赵振美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中国北方地区成人椎弓根形态的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中国北方地区成人C3~L5椎弓根形态的连续性变化及其地区差和性别差.方法:选用中国北方出土的干燥椎骨(C3~L5)124套(其中男112侧,女136侧),采用人体测量方法,测量了椎弓根的横、矢状径和长度.结果:1.颈椎的椎弓根横径、椎弓根矢状径和椎弓根长(x±s,mm)男性分别为6.12±0.60、7.27±0.85和7.27±0.89,女性分别为5.33±0.79、6.73±0.85和7.29±0.96.胸椎的椎弓根横径、椎弓根矢状径和椎弓根长(x±s,mm)男性分别为6.69±0.65、13.52±0.85和11.46±0.94.女性分别为5.97±0.86、12.38±0.99和11.42±1.03.腰椎的椎弓根横径、椎弓根矢状径和椎弓根长(x±s,mm)男性分别为13.81±0.78、15.71±0.81和12.62±0.95,女性分别为11.71±0.89、14.64±1.09和12.14±1.05.2.椎弓根横径、矢状径和长度均具有明显的性别差.3.中国北方地区与十堰地区的椎弓根的横径、矢状径和长度有较明显的差别.结论:椎弓根的横、矢状径和长度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和地区差.

    作者:马岩;李岩;马威;徐飞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颈横动脉变异1例

    颈横动脉是甲状颈干的重要分支,我们在解剖一正常青年男尸时,发现其起点位于前斜角肌外侧缘,穿臂丛上、中干深方进入枕三角.此类变异较为罕见[1,2],现报道如下:

    作者:廖晨;曾方政;胡松;陈卫军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两种膝关节后外侧角重建术的生物力学对比性研究

    目的:对LaPrade和Bicos两种膝关节后外侧角重建方法进行生物力学研究,评价这两种方法恢复膝关节后外侧稳定性的作用,方法:应用上述两种方法对8例新鲜尸体膝关节进行膝关节后外侧角的重建.分别于膝关节屈曲0°、30°、60°、90°时对胫骨施加外旋及内翻扭距,测量膝关节外旋及内翻变化.结果:切断膝关节后外侧角后膝关节外旋及内翻角度均明显增加,屈膝30°增加到大,分别为(20.58±2.11)°和(8.68±1.22)°,在任何角度卜均与完整膝关节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种重建术均能有效的恢复膝关节内翻及外旋稳定性,与完整膝关节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两种膝关节后外侧角的重建术均能有效的恢复膝关节静力稳定性,但LaPrade的操作技术较Bicos的技术更为复杂.

    作者:张焱;杨柳;谭洪波;杨滨;陈光兴;郭林;段小军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经穹窿间中间帆锁孔入路的显微解剖

    目的:为经穹窿间中间帆锁孔入路提供显微外科解剖基础.方法:导航辅助下在16尸头标本上模拟左、右经穹窿间中间帆锁孔入路手术,显微镜下观察第三脑室、松果体区的手术显露范围,并比较左、右锁骨孔入路对手术显露的影响.结果:导航辅助下经穹窿间中间帆锁孔入路手术能在尸头上顺利完成,可清晰显露乳头体之后的第三脑室后大部.松果体区,显露的深处为小脑中央小叶与小舌,上界达胼胝体压部下表面.对侧锁孔入路对第三脑室侧壁、松果体区外侧部的手术显露好于同侧锁孔入路.结论:经穹窿间中间帆锁孔入路技术上可行,适用于侵犯第三脑室后部的松果体区中间部肿瘤的手术治疗.

    作者:朱玉辐;兰青 刊期: 2009年第03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