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变异硬脑膜窦1例

陶伟;吕友东

关键词:
摘要:笔者在解剖一老年男性尸体发现其右侧有一变异硬脑膜窦,起自蝶骨小翼下方,向外至蝶骨小翼末端弯曲向后,贴颞骨鳞部水平向后走行注入横窦末端.该硬脑膜窦走行中接受大脑中浅静脉和颞叶桥静脉的注入.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虎口区背侧逆行岛状皮瓣的应用解剖

    目的:研究虎口区背侧逆行岛状皮瓣的血供.方法:解剖30侧成尸手标本,观测拇指尺侧指背动脉的来源、走行、分支及分布范围.结果:拇指尺侧指背动脉起点外径(1.0±0.3)mm,走行于拇长伸肌腱尺侧,其来源有3种类型:①第1掌背动脉型,即拇指尺侧指背动脉来源于第1掌背动脉43.3%;②拇主要动脉型,即拇指尺侧指背动脉来源于拇主要动脉46.7%;③混合型,即第1掌背动脉与拇主要动脉吻合后发出拇指尺侧指背动脉10.0%.结论:虎口区背侧逆行岛状皮瓣操作简便、质地良好、外形美观、血供可靠,是修复拇指及第2掌指关节处皮肤缺损的理想皮瓣.

    作者:俞淼;史增元;尹维刚;毛海蛟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血管三维重建与传统解剖学方法的对比研究

    目的:将显示血管等结构的三维重建方法与传统的解剖学方法进行比较,评价其优劣.方法:新鲜成人下肢标本各2侧,分别从动脉与静脉灌注显影剂,CT扫描后利用三维软件进行分割与重建;解剖扫描后的标本,分别显示其血管系统.将三维图形与标本照片进行比较.结果:利用三维软件可分割与重建出独立的骨、血管、皮肤、肌肉,所重建的图形可以分别单独显示,也可以组合显示.可从不同角度与层面观察血管的走行、分布、吻合等情况,但有显示误差,不适合数据采集.剥制标本上可清晰地观察到血管系统,可观察任一支血管的来源、走行、分布与吻合等情况,可以进行数据测量,但不能同时显示多层结构.结论:血管灌注结合三维重建的方法对于观察人体血管的三维状态、不同角度与不同层面的走行与分布具有优势,但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剥制标本.

    作者:陈胜华;唐茂林;徐达传;丁红梅;刘畅;李泽宇;田喜光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双侧睾丸动脉走行变异1例

    笔者在解剖一具成年男尸时发现,右侧睾丸动脉穿过下腔静脉深面,左侧睾丸动脉勾绕左肾静脉沿其浅面下行(如图1).现报道如下:右侧睾丸动脉在右肾动脉起点下方约0.5cm处,以直角起自腹主动脉的右前外侧壁,向右行于下腔静脉深面(此段睾丸动脉上邻右肾动脉下缘,下贴右肾静脉上缘),约行经4.2 cm,在右肾静脉汇入下腔静脉外侧壁形成的夹角处跨过右肾静脉浅面向下走行,并与同名静脉会合,经腰大肌和输尿管浅面下行进入右侧腹股沟管.

    作者:钱彩锋;应燕萍;励园园;刘文庆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猪胸腰椎爆裂性骨折B型模型的建立

    目的:建立猪胸腰椎爆裂性骨折B型模型.方法:收集猪T13~L3节段标本30例,随机分为3纽:终板预损伤组、L1椎体预损伤组和不做预处理组.采用预损伤后逐级撞击法撞击标本,拍摄X线,CT,按Atlas对胸腰椎爆裂骨折的分类划分骨折类型并统计.测试正常标本及逐级撞击成功后符组标本三维运动范围,结果:终板预损伤组B型骨折9例.A型骨折1例;L1椎体预损伤组A型骨折5例,B型4例,C型1例.不做预处理组A型5例,B型3例,C型2例.终板损伤组B型骨折的数量明显多于L1椎体预损伤组、不做预处理组,且存在显著差异(P<0.05).L1椎体预损伤组和不做预处理组在逐级撞击产生爆裂骨折件类型上没有明显差别,统计分析没有显著差异(P>0.05).撞击成功后的符组标本前屈在后伸、左右弯、左右旋转的运动范围与正常标本相比均有明显增加,且存在显著差异(P<0.01).各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终板颅损伤逐级撞击法能够成功建立猪胸腰椎爆裂性骨折B型模型.上终板中后1/3的预损伤是B型模型成功的关键.

    作者:张亮;靳安民;陈嘉裕;高梁斌;闵少雄;赵卫东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微囊化兔嗅球细胞悬液移植对脊髓损伤大鼠GFAP及NF200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微囊化兔嗅球组织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大鼠胶质原纤维酸性蛋n(GFAP)及神经丝蛋白200(NF200)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分为正常组、损伤对照组、细胞悬液组、微囊化移植组.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损伤脊髓内GFAP及NF200表达,变化.结果:脊髓损伤后NF200及GFAP表达均呈进行性增高,二者有显著的相关性;微囊组术后7、14、21 d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显著低于损伤对照组;但微囊组脊髓内NF200表达显著升高.结论:微囊化兔嗅球细胞悬液移植可促进损伤脊髓内的NF200表达并抑制GFAP表达,有可能有助于脊髓功能的恢复.

    作者:刘曾旭;王向东;余庆;张玉生;马建敏;刘德明;胡维晟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髌外侧支持带松解内侧髌股韧带紧缩术治疗习惯性髌骨脱位

    目的:探讨外侧支持带松解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术治疗习惯性髌骨脱位及半脱位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经对10例(13膝)经临床检查确诊的髌骨脱位及半脱位患者,在行髌外侧支持带松解内侧髌股韧带紧缩的的基础上,配合胫骨结节内移等手术治疗.手术前后均对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进行Lysholm评分.结果:10例患者随访3~15个月(平均9个月),术后膝关节稳定性增加,无髌骨再脱位发生,恐惧试验均为阴性.Lysholm评分术前平均(69.6±3.9),术后平均(94.1±3.7).结论:髌外侧支持带松解内侧髌股韧带紧缩为主的综合术式治疗髌骨脱位能有效减轻症状防止复发,,对维持髌骨的稳定有重要作用.

    作者:黄媛霞;段永壮;徐海斌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大鼠皮动脉外径与其营养范围的定量测量和回归分析

    目的:探索皮动脉外径与其营养皮肤范围之间的关系,并研究皮动脉从源动脉上分出的角度和其在皮肤内的分布形态对这两者之间关系的影响.方法:SD大鼠30只,行一次性全身血管造影并配合电脑图像处理技术,观测皮动脉外径、行程及分布面积与体积,经SPSS进行统计学处理,求证出皮动脉的外径与其营养面积和体积之间的线性关系.结果:大鼠周身体被组织内共有血管区域16个,其皮动脉外径(0.53±0.12)mm,营养皮瓣而积(22.32±10.04)cm2,营养皮瓣体积(4.88±3.02)cm3,皮动脉外径与其营养面积、体积之间均呈正相关,其回归方程分别为:y=72.702x-15.928和y=20.359x-5.833.结论:(1)通过测量皮动脉外径和了解其分布情况,就可以计算出其营养的面积和体积;(2)外径相同情况下,皮动脉从源动脉上分出的角度越大,其血管内压力越大;(3)相同外径的分支型皮动脉较轴型皮动脉的营养范围大.

    作者:陶友伦;陈绍鹤;徐世敏;毛以华;涂盈盈;徐灵通;胡斯旺;梅劲;唐茂林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微创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时避免克氏针损伤桡神经浅支的研究

    目的:探讨微创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时避免克氏针损伤桡神经浅支的方法.方法:(1)尸体标本20例,解剖测量桡神经浅支的分布走行.(2)尸体标本18例,克氏针A南桡骨茎突尖钻入,克氏针B平行、紧贴桡-月关节而钻人;连接A、B入针点形成线段AB,克氏针C沿线段AB尽量靠近桡骨茎突尖钻入,解剖记录桡神绛浅支的分布及其与各克氏针的距离.(3)47例骨折患者,采取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沿AB线尽量靠近桡骨茎突尖经皮钻入2~3枚克氏针加强固定,于术后第1周和第4周评估患者有无桡神经浅支损伤.结果:(1)桡神经浅支的一级分支R1和U1围成神经分布的盲区.(2)仅1例(5.6%)桡神经浅支被克氏针触碰移位,线段AB均位于R1和U1围成的神经肓区.克氏针A、C、B离近的神经分支的距离分别为4.49、4.48和3.40mm.(3)2例骨折患者(4.2%)桡神经浅支被损伤.结论:沿线段AB、尽可能靠近桡骨茎突尖经皮克氏针固定桡骨远端骨折,能有效降低桡神经浅支的损伤率.

    作者:陈一心;郑欣;邱勇;朱亚文;詹朝双;董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bFGF对血管平滑肌细胞connexin43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connexin43蛋白(Cx43)表达的影响.方法:将组织贴块法培养的兔胸主动脉VSMC随机分为空白组和实验组(bFGF浓度为3 μg/L),应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检测connexin43表达.用Leica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并拍照,图片用Silicon Graphics Octane进行处理.结果:免疫荧光显示,正常VSMC中Cx43蛋白主要分布于细胞中间部和周边部.bFGF作用24 h后,VSMCs数目多于对照组.Cx43蛋白荧光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在细胞连接处增多.结论:bFGF不仅刺激成纤维细胞的分裂增殖,对血管平滑肌细胞Cx43蛋白表达有明显促进作用,揭示间隙连接表达的增多,可能对损伤后血管重塑起一定的作用.

    作者:黄庆红;王岐本;谢应桂;罗明英;伍校琼;蔡维君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腹直肌形态与肌内神经分布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通过对腹直肌形态学、神经入肌点和肌内神经分支分布的研究,为腹直肌的临床肌移植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大体解剖法和改良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法.结果:(1)腹直肌肌重(47.80±12.89)g,肌长(33.18±3.38)cm,肌宽(4.55±1.87)cm,肌厚(0.55±0.24)cm,腱划长(1.06±0.32)cm.(2)腹白:肌神经入肌点在肌深面肌宽的中、外1/3交界处,自上而下呈线形排列.(3)腹直肌受第7~12胸神终前支和第1腰神经前支支配,呈节段性、重替性分布.神经主干和分支在肌内走行不受腱划分隔的影响.结论:腹直肌由多神经节段性重叠性支配,神经在肌内的行程不受腱划影响.腹直肌的神经入肌点在肌深面肌宽的中、外1/3交界处.

    作者:杨方玖;何斌;薛黔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补骨方对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症生物力学的影响

    目的:探讨补骨方对去卵巢大鼠骨生物力学和形态学的影响.方法:采用去卵巢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补骨方高、低剂量组,灌胃给药12周后处死动物,取股骨与胫骨测量生物力学参数和进行骨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补骨方的骨应力、骨弹性模量、扭距、剪切应力、剪切模量等指标与模型组比较有比较显著的提高(P<0.05);骨组织形态学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骨组织形态结构不完整,骨小梁排列稀疏而紊乱,纤细并见断裂现象,数目明显减少;补骨方高、低剂量组骨组织形态结构较完整,骨小梁分布均匀,较粗且数目较模型组明显增加.结论:补骨方能改善骨生物力学性能和形态学结构,提示具有良好的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应用前景.

    作者:钟玲;熊爱华;杨明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尺骨冠突的临床解剖学研究进展

    尺骨冠突是尺骨近端前面的骨性突起,是尺骨半月形滑车凹关节面的一部分.冠突向前方的突起形成冠突尖,其基底外侧面形成桡骨头切迹;

    作者:叶鸿凤;张世民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睾丸动脉与肾上腺下动脉共干1例

    作者上局部解剖学解剖一具成年男性尸体标本时,见其左侧睾丸动脉与肾上腺下动脉共干起始(如图1),现报道如下:左侧睾丸动脉与肾上腺下动脉于距肾动脉起端平面下方1.5cm处共干起始于腹主动脉左外侧壁,起点外径约0.3cm.

    作者:章英;周菲美斯;赵嘉璐;刘文庆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右膝腱鞘巨细胞瘤1例及相关文献回顾

    腱鞘巨细胞瘤又称腱鞘良性滑膜瘤,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WTO)将这种肿瘤统一命名为腱鞘巨细胞瘤 [1].此病具有局部侵袭性,复发率高,偶可发生转移,属于交界性病变.起于小关节及腱鞘的滑膜层,常见于手与足部,Ignacio J.F.曾报道发生于手部的98例腱鞘巨细胞瘤,其中15例呈骨内生长 [2],表现为慢性长大的软结节,无压痛,生长自限,一般不大于2 cm.

    作者:骆华松;徐永清;陆声;张记恩;刘克斌;徐双迎;祝利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改良Elmslie-Trillat术治疗髌骨不稳定的生物力学与临床研究

    目的:为改良Elmslie-Trillat术治疗髌骨不稳定提供生物力学依据并探讨临床疗效.方法:实验组新鲜冰冻膝关节完整标本制成髌骨不稳定模型,然后采用改良Elmslie-Trillat术矫正,在MTS试验机上,通过髌骨中心外侧施加相应的载荷,传感器记求髌骨移位距离.临床组关节镜下髌外侧支持带松解及改良Elmslie-Trillat术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20例21膝临床分析.结果:实验组改良Elmslie-Trillat术后标本与膝关节完整标本生物力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组术后随访平均31个月(14~52个月),未见髌骨脱位复发.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手术前后分别为(62.3±5.1)分和(90.1±5.3)分(P<0.01),CT检查显示股骨髁滑车凹中心与胫骨结节水平距离(TA-GT)从术前(17.80±1.4)mm改善为(10.60±1.6)mm(P<0.01).结论:根据生物力学原则,改良Elmslie-Trillat术能有效治疗髌骨不稳定,恢复膝关节功能.

    作者:潘永谦;李健;高梁斌;赵洪普;张平;陈应超;赵卫东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新型组合式腰椎间融合器的研制和生物力学评价

    目的:介绍新型组合式腰椎间融合器的设计原卵和构型,并对其进行生物力学评价.方法:采用聚醚醚削材料研制一种具有组合式构型的腰椎椎间融合器,在新鲜小牛脊柱功能节段标本上测试正常组(完整状态)、椎间盘摘除组(不稳组)、自体植骨融合组、传统PEEK融合器组(与新型融合器材料大小形状相同)、新型PEEK融合器组合组(融合器在组合状态)、新型PEEK融合器分开组(融合器在分开状态)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状态下的活动角度值(Range of Motion,ROM)和压缩载荷和拔出力(分别在装载植骨,未装载植骨时.结果:(1)新型分开组与正常组、不稳组和植骨组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4种状态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2)与传统融合组、新型组合组相比,P>0.05,无统计学差异;(3)新型分开组左、右旋转状态与正常组和植骨组相比,P>0.05,无显著统计学意义,但与传统融合组、新型组合组相比,ROM数值增大,P<0.05,有统计学差异.(4)新型融合器分开组在未植骨和植骨时的压缩载倚值大于传统融合器组、新型融合器组合组,但无统计学差异;(5)新型融合器分开组拔出力在植骨和未植骨时均低于传统融合器组和新型融合器组合组,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新型组合式腰椎间融合器体外生物力学实验显示具有良好的植入运动稳定性和抗压缩载荷、抗拔出性能,能满足临床植入的生物力学要求,尤其是微创脊柱外科手术中.

    作者:丁金勇;钱莘;吴小程;田华科;刘涛;周跃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人体胸廓胸外按压的生物力学测试

    目的:探讨胸外按压时胸廓受力变形的机制,为胸外按压效果的研究提供生物力学理论依据.方法:选择1例男性新鲜尸体标本,实验前摄片以排除胸廓原有疾病的存在.标本胸部双排螺旋CT扫描后,通过MTS材料试验机,采用0-200N的已知重力,测试垂直加压情况下人体胸廓的位移.结果:在模拟受压的情况下,载荷力由0-200N变化时,随着载荷的增加,胸廓各测量点的位移随之增加;载荷力相同时,不同测量点的位移不同;相同按压点的动态位移小于静态位移.结论:人体胸廓在静态加压与动态加压时的载荷-位移关系的测试,为我们了解人体胸廓在外力作用下的应力特点,以及将胸外按压时下压力度的化、提高胸外按压的临床效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数据.

    作者:胡辉莹;何忠杰;张美超;李丽娜;赵卫东;钟世镇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变异硬脑膜窦1例

    笔者在解剖一老年男性尸体发现其右侧有一变异硬脑膜窦,起自蝶骨小翼下方,向外至蝶骨小翼末端弯曲向后,贴颞骨鳞部水平向后走行注入横窦末端.该硬脑膜窦走行中接受大脑中浅静脉和颞叶桥静脉的注入.

    作者:陶伟;吕友东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仰、俯卧位下肾结肠位置变化与相对位移的影像解剖学研究

    目的:测量仰、俯卧位下肾与结肠的解剖位置变化和相对位移,探讨俯卧位是否会增加经皮肾穿刺时结肠损伤的风险.方法:回顾分析30例患者的20侧左肾和13侧右肾的肾CT+CTU影像资料(肾CT为仰卧位,CTU为俯卧位).分别测昔仰、俯卧位时,肾与结肠的水平和垂直距离、肾与结肠间的短距离,结肠到模拟经皮肾穿刺线的距离.从影像学上测量肾与结肠的位置变化及两者间的相对位移.结果:左肾垂直距离在仰、俯卧位时分别为(8.35±14.6)mm、(-3.71±13.8)mm,左结肠垂直距离在仰、俯卧位时分别为(23.1±21.7)mm、(12.23±18.7)mm,均有统计学差异.右肾、结肠垂直距离在仰、俯卧位时无统计学差异.左侧结肠到模拟经皮肾穿刺线的距离在仰、俯卧位是分别为(15.4±16.2)mm、(11.05±14.9)mm,有统计学差异;右侧结肠到模拟经皮肾穿刺线的距离在仰、俯卧位时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俯卧位时,双侧肾、结肠向腹侧移位,但肾与结肠间的相对位置无明显变化;俯卧位不会增加经皮肾穿刺术中结肠损伤的风险.

    作者:袁小旭;司徒杰;王劲;孟小春;邱剑光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结合CT扫描制作肝脏分段分色铸型标本

    铸型标本是采用管道灌注的方法研究人体各种管道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制备铸型标本是从事人体管道研究的一项新技术,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管道研究不可缺少的技术之一.肝脏是人体重要的器官,解剖结构复杂,生理功能重要.

    作者:张健飞;刘学静;于胜波;隋鸿锦;刘杰;宫瑾;赵龙仕;白剑;石炳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