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尺骨冠突的临床解剖学研究进展

叶鸿凤;张世民

关键词:
摘要:尺骨冠突是尺骨近端前面的骨性突起,是尺骨半月形滑车凹关节面的一部分.冠突向前方的突起形成冠突尖,其基底外侧面形成桡骨头切迹;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大鼠皮动脉外径与其营养范围的定量测量和回归分析

    目的:探索皮动脉外径与其营养皮肤范围之间的关系,并研究皮动脉从源动脉上分出的角度和其在皮肤内的分布形态对这两者之间关系的影响.方法:SD大鼠30只,行一次性全身血管造影并配合电脑图像处理技术,观测皮动脉外径、行程及分布面积与体积,经SPSS进行统计学处理,求证出皮动脉的外径与其营养面积和体积之间的线性关系.结果:大鼠周身体被组织内共有血管区域16个,其皮动脉外径(0.53±0.12)mm,营养皮瓣而积(22.32±10.04)cm2,营养皮瓣体积(4.88±3.02)cm3,皮动脉外径与其营养面积、体积之间均呈正相关,其回归方程分别为:y=72.702x-15.928和y=20.359x-5.833.结论:(1)通过测量皮动脉外径和了解其分布情况,就可以计算出其营养的面积和体积;(2)外径相同情况下,皮动脉从源动脉上分出的角度越大,其血管内压力越大;(3)相同外径的分支型皮动脉较轴型皮动脉的营养范围大.

    作者:陶友伦;陈绍鹤;徐世敏;毛以华;涂盈盈;徐灵通;胡斯旺;梅劲;唐茂林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虎口区背侧逆行岛状皮瓣的应用解剖

    目的:研究虎口区背侧逆行岛状皮瓣的血供.方法:解剖30侧成尸手标本,观测拇指尺侧指背动脉的来源、走行、分支及分布范围.结果:拇指尺侧指背动脉起点外径(1.0±0.3)mm,走行于拇长伸肌腱尺侧,其来源有3种类型:①第1掌背动脉型,即拇指尺侧指背动脉来源于第1掌背动脉43.3%;②拇主要动脉型,即拇指尺侧指背动脉来源于拇主要动脉46.7%;③混合型,即第1掌背动脉与拇主要动脉吻合后发出拇指尺侧指背动脉10.0%.结论:虎口区背侧逆行岛状皮瓣操作简便、质地良好、外形美观、血供可靠,是修复拇指及第2掌指关节处皮肤缺损的理想皮瓣.

    作者:俞淼;史增元;尹维刚;毛海蛟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盆部内脏神经血管的解剖特点及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经腹腔镜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中盆部内脏神经和血管的保护.方法:解剖32具成人躯干标本(女15、男17)和31侧成人男性骨盆矢状标本,结合腹腔镜手术,观测有关的盆腔血管神经的形态及定位.结果:(1)骶中静脉大多1支,61%偏左,骶外侧静脉53%为两支,骶前静脉丛在骶曲处密集粗大,骶椎椎前穿通静脉在第4、5骶椎前方形成静脉窦,且与骨膜结合紧密.(2)盆从位于距直肠外侧约1.1cm和距直肠膀胱陷凹上外测约4.7cm处的骨盆侧壁.左右腹下神经分别于骶骨岬上下1.0~2.0 cm的范围内分出,其夹角约95.9°.上腹下丛位于腹主动脉分叉周围至骶骨岬下2 cm之间.(3)腹腔镜下骶前间隙主要由少量的疏松结缔组织填允容易分离,解剖层面清晰.结论:手术中应找准解剖层面,根据血管神经的定位以神经为导向进行分离,可避免损伤盆部的内脏神经及骶前静脉丛.

    作者:陈玲珑;兰宝金;郑鸣;池畔;林贤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右膝腱鞘巨细胞瘤1例及相关文献回顾

    腱鞘巨细胞瘤又称腱鞘良性滑膜瘤,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WTO)将这种肿瘤统一命名为腱鞘巨细胞瘤 [1].此病具有局部侵袭性,复发率高,偶可发生转移,属于交界性病变.起于小关节及腱鞘的滑膜层,常见于手与足部,Ignacio J.F.曾报道发生于手部的98例腱鞘巨细胞瘤,其中15例呈骨内生长 [2],表现为慢性长大的软结节,无压痛,生长自限,一般不大于2 cm.

    作者:骆华松;徐永清;陆声;张记恩;刘克斌;徐双迎;祝利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猪胸腰椎爆裂性骨折B型模型的建立

    目的:建立猪胸腰椎爆裂性骨折B型模型.方法:收集猪T13~L3节段标本30例,随机分为3纽:终板预损伤组、L1椎体预损伤组和不做预处理组.采用预损伤后逐级撞击法撞击标本,拍摄X线,CT,按Atlas对胸腰椎爆裂骨折的分类划分骨折类型并统计.测试正常标本及逐级撞击成功后符组标本三维运动范围,结果:终板预损伤组B型骨折9例.A型骨折1例;L1椎体预损伤组A型骨折5例,B型4例,C型1例.不做预处理组A型5例,B型3例,C型2例.终板损伤组B型骨折的数量明显多于L1椎体预损伤组、不做预处理组,且存在显著差异(P<0.05).L1椎体预损伤组和不做预处理组在逐级撞击产生爆裂骨折件类型上没有明显差别,统计分析没有显著差异(P>0.05).撞击成功后的符组标本前屈在后伸、左右弯、左右旋转的运动范围与正常标本相比均有明显增加,且存在显著差异(P<0.01).各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终板颅损伤逐级撞击法能够成功建立猪胸腰椎爆裂性骨折B型模型.上终板中后1/3的预损伤是B型模型成功的关键.

    作者:张亮;靳安民;陈嘉裕;高梁斌;闵少雄;赵卫东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遗传性长QT综合征HERG基因及SCN5A基因新突变

    目的:研究长QT综合征患者基因突变、致病机制及其与临床表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分析长QT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脱、心电图特点,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长QT综合征的常见突变基因KCNQ1,HERG,SCN5A的全部外显了及外显子与内含子连接部位,DNA直接测序检测基因突变位点.应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测定一个家系的成员基因表达量,以探讨其可能的致病机制.结果:在5个长QT综合征家系中,发现2个HERG基因突变位点及1个SCN5A基因突变位点,分别为HERG基因C1848A、G1120T和SCN5A基因G638T.其中HERG基因C1848A突变引起616位酪氨酸转变为终止密码子(Y616X),G1120T突变引起374位缬氨酸转变为苯丙氨酸(V374F);SCN5A基因G638T突变引起213位甘氨酸转变为缬氨酸(G213V).HERG基因Y616X突变患者家族成员外周血mRNA表达量分析,发现其HERG基因mRNA表达量明显低于无突变者.结论:发现3个长QT综合征相关的基因新突变位点,两个突变位于HERG基因,另一个位于SCN5A基因.基中HERG基因无义突变Y616X引起mRNA表达量减少,可能受无义突变介导的RNA降解(Nonsense Mediated Decay,NMD)机制有关,从而引起较轻微的临床症状.

    作者:艾旭光;李凌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新生儿臂丛损伤发生机制研究进展

    新生儿臂从损伤(neonatal brachial plexus injury,NBPP),主要是指在胎儿发育和分娩过程中,受到各种力的因素影响导致胎儿一侧或双侧臂丛损伤,临床主要表现为伤侧上肢功能障碍,也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心理发育健康,给社会及家庭带来沉重负担.NBPP的发病率各国报道为0.16‰~4‰ [1],通常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发生率更高 [2],Jaggi等 [3]提出NBPP发生率有增加趋势.揭示NBPP发生机制,为有效预防或降低NBPP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就NBPP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提高对NBPP发生规律的认识.

    作者:陆志方;夏春林;刘大成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基于CT数据肠系膜上动脉三维重建及解剖学研究

    目的:研究肠系膜上动脉(SMA)CT数据三维重建方法及相关解削.方法:搜集140例患者64排螺旋CT腹部增强扫描数据,采用Mimics 10.01软件进行SMA三维重建,观察、测量3D模型中SMA的相关解剖学指标.结果:SMA 3D模型真实反映了其形态学结构,效果逼真,发现变异肝右动脉或肝总动脉来源于SMA者占9.3%(13例).SMA与腹主动脉的夹角为(62.3±18.6)°;在左肾静脉水平,SMA与腹主动脉的距离为(1.2±0.5)cm.结论:SMA 3D模型能很好显示其解剖学特征,术前可提供患者的个体化信息,将其运用于临床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卢良声;庄永敬;吴桂荣;彭燕文;邓群峰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经口前路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临床应用解剖学

    目的:为经口前路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60具成年人枢椎干骨标本,观察并确定前路枢椎椎弓根螺钉的安全进钉点,测量其与枢椎上关节面、前正中矢状面及与横突孔内侧壁的距离,前路枢柞椎弓根螺钉的骨性钉道长度,安全的进钉方向(向外倾斜角度、向下倾斜角度).结果:经口前路枢椎椎弓根螺钉的安全进钉点为:与枢椎上关节面的距离为(5.0±1.0)mm;与前正中矢状面的距离为(7.8±0.7)mm;与横突孔内侧壁的距离为(6.1±1.7)mm.前路枢椎椎弓根的骨性钉道长度为(26.4±1.5)mm.安全置钉方向为向外倾斜(18±4)°,向下倾斜(14±4)°.结论:(1)经几前路枢椎椎弓根螺钉的佳进钉点为:枢椎上父节面下5.0 mm,距离前正中失状面7.8 mm处;(2)安全进钉方向为:向外倾斜18°,向下倾斜14°,置入的枢椎椎弓根螺钉均位丁骨性钉道内,安全可靠.

    作者:吴增晖;郑轶;章凯;马向阳;尹庆水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肝细胞生长因子对肝纤维化进程中肝细胞再生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在大鼠肝纤维化进程中对肝细胞再生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alph smooth mucle actin,α-SM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20)肝70%切除后腹腔注射CCl4和生理盐水8周;实验组(n= 20)肝70%切除后腹腔注射CCl4和HGF 8周.术后8周取残肝行HE、Masson、α-SMA免疫组化染色及电镜观察.结果:HE显示,实验组肝再生指数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而Masson和α-SMA免疫组化染色分别显示胶原纤维、α-SMA的表达减少(P<0.05).电镜显示,实验组肝细胞有内大量脂滴,间质胶原纤维减少;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内脂滴较对照组减少.结论:在肝纤维化进程中,HGF可促进肝细胞增殖,抑制HSC活化,减少胶原纤维的形成和α-SMA的表达.

    作者:刘恒兴;岳学强;王环震;韩金红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双侧睾丸动脉走行变异1例

    笔者在解剖一具成年男尸时发现,右侧睾丸动脉穿过下腔静脉深面,左侧睾丸动脉勾绕左肾静脉沿其浅面下行(如图1).现报道如下:右侧睾丸动脉在右肾动脉起点下方约0.5cm处,以直角起自腹主动脉的右前外侧壁,向右行于下腔静脉深面(此段睾丸动脉上邻右肾动脉下缘,下贴右肾静脉上缘),约行经4.2 cm,在右肾静脉汇入下腔静脉外侧壁形成的夹角处跨过右肾静脉浅面向下走行,并与同名静脉会合,经腰大肌和输尿管浅面下行进入右侧腹股沟管.

    作者:钱彩锋;应燕萍;励园园;刘文庆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微囊化兔嗅球细胞悬液移植对脊髓损伤大鼠GFAP及NF200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微囊化兔嗅球组织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大鼠胶质原纤维酸性蛋n(GFAP)及神经丝蛋白200(NF200)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分为正常组、损伤对照组、细胞悬液组、微囊化移植组.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损伤脊髓内GFAP及NF200表达,变化.结果:脊髓损伤后NF200及GFAP表达均呈进行性增高,二者有显著的相关性;微囊组术后7、14、21 d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显著低于损伤对照组;但微囊组脊髓内NF200表达显著升高.结论:微囊化兔嗅球细胞悬液移植可促进损伤脊髓内的NF200表达并抑制GFAP表达,有可能有助于脊髓功能的恢复.

    作者:刘曾旭;王向东;余庆;张玉生;马建敏;刘德明;胡维晟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国产球囊应用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初步报告

    目的:应用国产球囊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评价其在治疗疼痛性椎体压缩骨折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05.7~2007年9月收治的19例26椎严格选抒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应用国产可膨胀性扩骨球囊行 PKP手术.观察患者手术前后疼痛和功能改善情况,观察骨水泥在椎体内的分布以及病椎的高度改变:结果:所有患者均安全完成手术,均采用单侧穿刺.本组患者术后VAS和ODI评分均较术前减少.结果有显著性筹异(P<0.05).X线片观察:奉组单侧穿刺的26个椎体有23个见骨水泥越过中线到达柞体对侧,骨水泥充填满意.术后椎体前缘和中线高度恢复较明显.本组有2例3椎出现椎间隙少量渗漏,椎旁少量渗漏1例1椎,无临床症状.结论:应用国产球囊进行的PKP手术治疗疼痛性椎体压缩骨折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范学辉;董智勇;邝冠明;郑召民;张奎渤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胎儿大脑皮质层状结构发育的MRI分析

    目的:用3.0T与7.0T胎儿标本MRI分析大脑皮质发育过程中层状结构的变化.方法:46例14~37周胎儿标本,3.0T MRI扫描;并从中选取11例14~27周标本行7.0T MRI扫描,选取不同场强中成像清晰的图像,观察在此阶段内胎脑皮质层状结构的发育变化.结果:在3.0T或7.0T标本MRJ上,14~16周时,可观察到4~6层结构;18~23周时,层状结构发育典型,MRI与组织学切片上均显示为7层结构,且此时连续的室周层和外囊纤维可以观察到;24~28周时,层状结构变得不典型;30周后,脑皮质层状结构消失并逐渐成熟.发育中的层状结构在MRI及组织学切片上都以枕叶及海马周围区明显.3.0T MRJT1加权图像上,不同孕龄皮质下层内正在迁移的丘脑皮质纤维分别显示为其下、中、上部的高信号条带.结论:胎脑皮质层状结构的发育遵循特定时空规律,且应用较高场强的标本MRI冠状位顶枕叶部图像可以佳的显示其发育变化.

    作者:张忠和;刘树伟;林祥涛;滕皋军;耿鹤群;于台飞;方芳;臧凤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己烯雌酚防治去卵巢大鼠股骨颈骨质疏松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己烯雌酚对去卵巢大鼠股骨颈松质骨的影响.方法:采用3月龄SPF级SD雌性大白鼠33只,随机分为4组:基础对照组、假手术组、去卵巢组和去卵巢+DES治疗组,后者灌胃4.5mg·L-1的己烯雌酚(5ml·kg1·d-1),每周6次,90d后处死,取股骨颈经不脱钙骨制片进行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参数测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去卵巢大鼠静态参数的骨小梁面积百分数和骨小梁数量分别减少了35.5%(P<0.01)和27.3%(P<0.01),骨小梁间隙增大了83.9%(P<0.01);动态参数的每毫米破骨细胞数和破骨细胞贴壁表面长度分别增加了130.0%(P<0.01)和181.0%(P<0.01),骨矿化沉积率则减少了26.3%(P<0.01).与去卵巢组比较,去卵巢+DES组动态参数每毫米破骨细胞数和破骨细胞贴壁表面长度分别减少了43.4%(P<0.05)和47.6%(P<0.05),骨矿化沉积率、单位骨小梁周长骨形成率和单位骨小梁面积骨形成率也分别减少了27.2%(P<0.01)、58.0%(P<0.05)和58.1%(P<0.05);静态参数骨小梁面积、数量分别增加了19.0%和13.3%(尽管其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大鼠去卵巢后能导致大鼠股骨颈骨量显著减少,已烯雌酚则能阻止去卵巢所致大鼠股骨颈骨量丢失.

    作者:廖进民;黄连芳;陈艳;吴天秀;陈文双;凌绢;吴铁;崔燎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带血管蒂大转子骨瓣转移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应用三维有限元方法检测带血管蒂大转子骨瓣移植修复前后股骨近端的力学特性变化,验证该术式力学安全性及有效性,指导临床工作.方法:选取单侧ARCO Ⅲ期股骨头坏死并行带血管蒂大转子骨瓣移植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行股骨近段的螺旋CT扫描,应用专业医学建模软件MIMICS及HYPERMESH建立正常、坏死和修复三组三维有限元模型.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模拟人体站立及运动等小同情况,设置边界条件和加载条件,执行计算.结果:三组模型大转子及股骨颈前方均表现为低应力低应变区;坏死模型可见部分压力骨小梁被破坏呈囊性变,其与正常骨小梁交接处存在应力集中;修复模型股骨近端的力学特性与正常模型相近,结果明显优于坏死模型.结论:带血管蒂大转子骨瓣转移方法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赵德伟;田丰德;郭林;杨磊;王本杰;陈秉智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左侧甲状腺下动脉缺如1例

    据中国人体质调查报道,甲状腺下动脉缺如占3.6%.作者在局部解剖一成年男性尸体标本时,发现其左侧甲状腺下动脉缺如,而右侧正常.现报道如下:

    作者:应燕萍;张健;王家成;刘文庆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膝交叉韧带的血供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交叉韧带血管构筑特点、为韧带损伤的重建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通过股动脉红色乳胶灌注并解剖观察、墨汁灌注组织透明、组织切片等方法,研究交叉韧带的动脉来源、分布特点并测量韧带内微血管密度.结果:前、后交叉切带的动脉分别来源于膝中动脉、髌下脂肪垫以及膝下外动脉的分支.多数韧带内血管沿长轴走行,同时也有横向交通的小血管,血管网呈梯状或半行的从状.近侧端和远侧端较密而中间部相对稀疏.结论:交叉韧带血供存在如下特点:①中心区为明显的乏血管区;②中间段边缘区也相对乏血管;③韧带两端血供丰富,且近侧段好于远侧段.

    作者:王守安;张胜昌;钟震亚;陈克功;庄志强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桁架结构内固定装置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生物力学探讨

    目的:根据股骨近端骨小梁的生物力学特点,设计出桁架结构内固定装置并进行力学实验.方法:尸体股骨25例,首先,采用CT对股骨上段进行扫描;然后,随机将20例股骨标本仿Evan'S股骨转子间骨折分型,人工形成骨折,随机分为桁架结构固定组、Gamma钉固定组、Richard钉固定组、AO钢板固定组,每组各5例标本,并与正常标本组比较;通过万能试验机上进行压缩试验.结果:(1)桁架结构强度比Richard's钉、AO钢板强度高8%和14%;刚度高30%和33%;与Gamma钉和正常股骨相当,(P<0.05).(2)桁架结构极限力学性能与Gamma钉、正常股骨相当.(3)在1200 N载荷作用下,桁架结构张开角比Richard's钉、AO钢板固定组小(P<0.05),桁架结构与Gamma钉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4)桁架结构应力遮挡牢低于Gamma钉,只有17.39%.结论:根据股骨近端生物力学结构设计的桁架结构内固定器械,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有效的内固定装置.

    作者:梁磊;于胜波;王以进;桑原田;佟颖彪;隋鸿锦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跟骨、距骨的计算机三维重建及其解剖学测量

    目的:建立跟骨、距骨数字化计算机三维模型,测量相关解剖数据,为踝部的手术设计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正常成人志愿者40例,男性20例,女性20例,进行CT扫描,扫描层厚5 mm,以1.25mm层厚、0.6 mm层间隔进行重建,重建后的图像用Mimics软件进行处理,进行三维测量.测量指标包括距骨与跟骨的相关解部学参数.结果:重建的跟骨、距骨数字化虚拟可视模型能够从多角度、多平而进行观察及测量,距骨上关节而前中后宽度,弧形关节面半径,跟骨长度,跟骨前部、沟部及后部的高度和宽度,载距突的长、宽、高的测量值男性大于女性,同性别间左右两侧比较无明显差异,Gissane's角的测量值同性别间、左右两侧及男女间同侧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本研究获取的踝部解剖学数据可能对跟距骨手术器械的设计、手术方案的制定有一定参考意义.

    作者:金丹;王丹;罗吉伟;韩路军;张玉忠;余斌;覃承诃;裴国献 刊期: 2009年第05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