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才友;代慧珍
目的:报道膈神经移位至臂丛上干前股的临床应用,分析疗效欠佳的原因并探讨应对措施.方法:回顾自1999年3月~2005年2月行膈神经移位至臂丛上干前股术式的38例患者手术情况,对肌皮神经恢复情况进行随访并功能评定,并对影响疗效的各因素进行分析以探讨相应的防治措施.结果:获15个月以上随访患者共29例,优良率为62.1%,功能恢复优良组与非优良组患者的病程及牵拉伤比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再手术探查发现手术失败的原因有:神经吻接口张力大、存在臂丛的组成变异及多段损伤等.基于神经解剖特点,作者针对减低膈神经吻接口张力提出了手术改良措施并取得满意的疗效.结论:影响该术式疗效的因素有多种,严格把握手术适应症及术中仔细探查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通过术式改良可有效降低神经吻接口张力,有助于神经恢复.
作者:刘叶;范顺武;贺长清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前磨牙牙中牙多见,磨牙中牙中牙少见.笔者曾收治1例上颌第3磨牙巨大牙中牙患者,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才友;代慧珍 刊期: 2006年第03期
作者在解剖一老年男性尸体时,发现其肝动脉的分支分布变异,现报道如下:腹腔干发出3大分支,即脾动脉、肝总动脉和副左肝动脉.肝总动脉正常,距腹腔干1.85 cm处发出肝固有动脉和胃右动脉,肝固有动脉又发出肝左、右动脉.①副肝右动脉:起自胃右动脉,在距肝总动脉分支处0.24 cm处发出,总长为4.6 cm,跨过门静脉的前方,走行于胆总管的后方,随后分为两支进入肝右叶.
作者:任铭新;张小路;王省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在解剖一具成年女尸时,发现其左侧背阔肌有3处止端,分别位于肱骨小结节嵴、胸大肌止端腱和肩胛骨喙突.此种变异少见,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泽俊;史二栓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为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术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志愿者43人,其中男性24人(22~43岁,平均年龄31.04岁),女性19例(23~39岁,平均年龄30.16岁)测量颈椎间盘215个.测量中立、屈曲、过伸位颈椎侧位X线片C2.3、C3.4、C4.5、C5,6、C6.7椎间隙前、后缘以及椎间隙中央的高度,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中立位、屈曲位、过伸位颈椎侧位片显示各颈椎间隙高度,不同性别、间隙、部位、姿态间存在显著差异(P=0.000),屈伸运动中,椎间盘前缘的运动幅度较中部和后缘大,屈曲时颈椎间盘前份和中央部均被显著压缩.结论:生理状态,屈伸运动中,椎间盘前部的运动占整个椎间盘运动幅度的绝大部分,椎间盘设计、制造和临床运用中,维持目标椎间隙前部的高度和活动度至关重要.
作者:张亘瑷;江建明;金大地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报道耳外科新的手术入路的显微解剖与临床应用.方法:在38侧标本上对外耳血供进行解剖观察,设计了耳廓向下掀翻入路,应用于121例耳部疾患.结果:外耳血供来自颈外动脉的颞浅动脉和耳后动脉,其外侧面为颞浅动脉上、中、下耳支及耳后动脉耳廓支的穿支供应,背面为耳后动脉上、中、下耳支供应.经耳廓掀翻中耳乳突手术入路,手术野大,暴露好,未发生耳廓缺血坏死或感觉障碍.结论:耳廓掀翻是现代耳外科理想的手术进路.
作者:陈辉;施洪;甄泽年;陈贤明;郑和平;张发惠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合成新型神经营养因子TAT-BDNF并验证其生物活性,为进一步应用功能蛋白质治疗中枢神经损伤提供研究方法.方法:采用分子克隆方法构建带有TAT蛋白转导区序列及无信号肽序列人BDNF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pTAT-HA-BDNF.经原核表达系统表达、纯化、复性获得纯净TATBDNF融合蛋白.利用体外培养的新生大鼠小脑颗粒细胞,通过双重免疫荧光细胞染色检测其蛋白转导活性;Hoechst33342染色观察TAT-BDNF对颗粒细胞谷氨酸兴奋性毒性损伤神经保护作用.结果:重组质粒能有效的通过原核表达系统表达并获得高纯度TAT-BDNF.免疫荧光细胞染色显示TAT-BDNF能快速转导入小脑颗粒细胞中,并能显著减少由谷氨酸诱导的细胞凋亡坏死的比例,改善神经元的存活状态.结论:合成的新型神经营养因子TAT-BDNF具有蛋白转导活性及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蒋晖;金大地;鲁凯伍;金卫林;鞠躬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为腕部尺神经卡压的诊断和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20例新鲜成人上肢标本的腕部进行解剖,观测尺神经行径中可能存在的卡压因素.结果:尺神经在腕尺管内分成浅、深两支,浅支于小鱼际肌腱弓浅面出腕尺管;深支在小鱼际肌腱弓深面穿出腕尺管后,走行于小指对掌肌浅、深两头腱性起点和钩骨钩之间的间隙,小指对掌肌浅头腱性起点近侧缘锐利成腱弓样,存在率100%.腕尺管内尺神经和尺动脉之间存在3种交叉伴行关系:尺动脉发出的小鱼际肌营养血管和尺神经深支交叉占10%,尺动脉深支和尺神经浅支交叉占20%,尺动脉深支和尺神经深、浅支分别交叉占70%.结论:尺神经在腕部的行程分为腕尺管段和小鱼际肌段,小指对掌肌腱弓可以卡压尺神经深支,尺动脉和尺神经之间的多种交叉伴行关系是尺动脉卡压尺神经的基础.
作者:丁健;路来金;陈临炜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在供学生局解实验操作的48具成人尸体中,发现1例双侧盆位肾伴左侧双肱动脉变异,实属罕见,报道如下.男性成人尸体,身高170 cm.
作者:杨志甫;杜珽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已有10余年历史,国际上已为此举行了10届专题论坛,许多国外杂志均出版过穿支皮瓣专辑.第一本关于穿支皮瓣的大型专著Perforator Flaps:Anatomy,Technique & Clinical Applications也于2006年元月由美国高级医学图书出版公司(Quality Medical Publishing,QMP)出版发行.我国在这方面起步虽晚,但近年来却发展迅速,有关穿支皮瓣的报道已频见于相关刊物.
作者:唐茂林;徐达传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左半结肠切除术相关筋膜的解剖学特点和外科平面的鉴别方法.临床资料和方法:2003~2004年南方医院普通外科施行的腹腔镜左半结肠切除术15例,病例均为左半结肠癌.对腹腔镜下左半结肠后外侧、中线侧和直肠后外侧相关筋膜的解剖特点和镜下定位标志进行观察和描述.结果:在乙状结肠第一曲外侧缘肠壁与左侧腰大肌筋膜之间存在一个固定的粘连带,它是左侧Toldt's线的尾侧端点.左半结肠系膜后外侧存在肾前筋膜;中线侧存在主动脉前筋膜;直肠系膜后外侧存在盆筋膜壁层.这三个部位的筋膜相互延续.结论:乙状结肠和左侧腰大肌筋膜之间的粘连带是左半结肠切除术外侧分离的起点.肾前筋膜是衬贴于左半结肠和直肠系膜后面的一层连续筋膜,在不同的解剖位置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左半结肠切除术的外科平面统一于结直肠系膜与连续的肾前筋膜之间.
作者:李国新;丁自海;张策;黄祥成;钟世镇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索一种新的、更精细且简便易行的血管3D可视化研究技术.方法:利用改良的明胶-氧化铅血管标识技术更精细的标识动脉血管,CT扫描后应用3D-Doctor(演示版)软件经计算机处理以获得三维数码图像.结果:利用3D-Doctor获得了非常清晰的血管三维重建图像,诸如大脑前动脉的分支,耳前、耳后动脉,耳动脉的三级分支等小血管均清晰可辨.结论:应用氧化铅标识血管后,可非常方便地对血管进行定位,分割与配准等3D可视化研究.较之其它的三维重建方法而言,此法简便易行、快捷,可在几分钟内轻松地完成局部血管的三维重建.
作者:张志浩;李严斌;梅劲;彭田红;Christopher R.Geddes;唐茂林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趾移植再造拇指ⅢB缺损时鱼际及虎口处皮肤缺损的修复方法.方法: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对资料完整的7例拇指ⅢB缺损再造术进行回顾:所有病例均为陈旧性损伤,行游离第二足趾移植后单纯鱼际处缺损2例,鱼际处及虎口皮肤同时缺损5例.采用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修复鱼际处及虎口处的皮肤缺损,皮瓣切取面积为4 cm×8 cm~6 cm×14 cm.结果:所有皮瓣均成活,2例因旋转点蒂部缝合过紧造成皮瓣远端1/5部分皮肤坏死,经植皮后愈合.所有病例经3个月~2年的随访,再造拇指成活,鱼际处饱满,无跖骨及屈肌腱外露,虎口无明显挛缩.第1跖骨与第2掌骨夹角大于30°.外形满意,功能好.结论: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是修复拇指ⅢB缺损行游离第二足趾移植时形成的鱼际及虎口处皮肤缺损的良好方法,具有血运可靠,易操作,风险小等优点.
作者:张志宏;张发惠;郑和平;庄颜峰;吕琦;陈庆泉;王万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保护胆囊床内血管提供形态学基础;探讨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肝中静脉的意义.方法:(1)对30例正常成人肝标本在超声影像下观察胆囊床血管的位置、大小及与胆囊床的毗邻关系;(2)对30例超声观察后的肝标本进行解剖,观察胆囊床内超声显示的血管的位置、来源,测量其长度和直径,比较超声下血管与解剖观察血管的形态和走行;(3)对20例肝铸型标本胆囊床血管进行观察;(4)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168例正常成人活体肝脏进行观测,记录胆囊床血管的直径、位置及毗邻关系,并与解剖观察结果比较.结果:30例成人肝标本胆囊床超声影像下观察到5例直径大于2mm,长度大于2 cm的变异血管;解剖证实,这些血管均为肝中静脉起始部或其属支,距胆囊床表面0~3mm,其中位于胆囊床正中的2例,位于左、右缘的分别为1例和2例,均与胆囊床长轴平行.胆囊床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影像检查,距胆囊床0~3 mm范围内内径超过2 mm的肝中静脉或其属支有29例,肝门静脉分支1例.结论:直径超过2 mm,距胆囊床表面0~3 mm的胆囊床变异血管为肝中静脉起始段或其属支,出现率为17.3%.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前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能明确胆囊床内肝中静脉或其属支及肝门静脉分支的位置及与胆囊床的关系.
作者:丁冉;原林;龚渭冰;丁自海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椎间盘退变、小关节骨关节炎与腰椎退变性不稳3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分析120个下腰痛患者的核磁共振影像与脊柱功能位X线片,腰椎不稳分为成角不稳,旋转不稳和水平不稳;椎间盘退变根据T2加权相被分为5级;小关节骨关节炎在T1加权相上被分为4级.结果:椎间盘退变程度和年龄成正相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有26.8%(93个)节段出现腰椎不稳,其中以椎间盘退变程度为1,2级的节段为多见,与其他各级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椎间盘退变和小关节骨关节炎呈正相关(r=0.937,P<0.05),向前水平不稳和椎间盘退变和小关节骨关节炎明显相关,差异成极显著性(P<0.01).结论:放射影像测量的腰椎不稳定和小关节骨关节炎和椎间盘退变有明确的相关性.
作者:张宏军;范顺武;方向前;赵凤东;刘叶;马江涛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肝静脉之间的吻合情况;方法:观察88个铸型标本中肝静脉侧支吻合的出现率,并对一例有丰富吻合支的肝脏用游标卡尺测量吻合中点处的直径;结果:88个肝铸型标本中有侧支吻合22例,显示率25%;1例丰富吻合标本,其中有17处吻合,大直径为2.28 mm,小直径为0.62 mm,副肝静脉与肝静脉吻合3处;结论:在肝静脉结扎或病理变化后,侧支循环开放、增多,受累肝段与未受累肝段间发生浅表和深部肝静脉侧支吻合,使得肝内血管解剖变得异常复杂而完全不同于正常解剖结构,为肝外科手术中处理肝静脉提供了解剖学依据.
作者:王岐本;王兴海;吴坤成;刘畅;曾志成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在解剖一成年男尸(身高166cm)时发现左锁骨下动脉分支变异,这种变异较少见,报道如下:
作者:祝高春;李桂林;林雪群;万丽丹;邵立健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索穿支皮瓣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基础形态学定位、定量研究方法.方法:应用一次性全身血管造影术并配合电脑图像处理技术对人体皮动脉的来源、走向及其分布范围等进行定位、定量分析.结果:人体全身体被组织内共有血管体区域128个,计有外径≥0.5mm的穿支总数为440支,其平均外径为0.7 mm,每个穿支的分布面积为36 cm2,每100 cm2的体表面积内有3支穿支.结论:采用血管造影与图像处理技术对穿支进行定位、定量研究,科学可靠,简便易行,值得推广.
作者:梅劲;宋铁山;戴开宇;胡斯旺;Christopher R.Geddes;唐茂林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脊髓Nogo-A蛋白表达量的影响.方法:采用allen's打击方法,将大鼠分为正常组、急性脊髓损伤组(对照组)和急性脊髓损伤+大剂量MP组,损伤大鼠T8-T10节段,分别于术后3、7、14 d取受损节段大鼠脊髓,运用Western-blot方法测定各时相点Nogo-A表达量及其变化,并以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对受损脊髓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Nogo-A蛋白在各组大鼠脊髓组织中均呈阳性表达,损伤后对照组与MP组各个时相点Nogo-A表达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7d时高,后逐渐下降,但14d的表达量仍高于正常组.其中大剂量MP组与对照组在各个时间点的表达量具有显著差异(P<0.05),MP组在各个时间点的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Nogo-A是SCI后脊髓神经纤维再生的主要抑制因子,大剂量MP对Nogo-A的表达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作者:王宏;闫慧博;廖华;邱小忠;鲁凯伍;江建明;余磊;赖桂华;王晓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为股后区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6具(12侧)动脉灌注明胶-氧化铅混悬液的新鲜成人整尸标本,解剖观测股后区外径≥0.5 mm的穿支,测量其管径及其走行、分支与分布情况等.取下整个下肢被覆组织拍摄X线片,观测皮动脉的数量以及彼此间的吻合情况等.利用Photoshop与ScionImage分析穿支供血的趋向性及每个分支的供血面积等.结果:股后区共有穿支(外径≥0.5mm)27支,其中65%为皮穿支,35%为肌皮穿支.平均外径为0.8 mm,平均蒂长为2.93cm.自股深动脉之穿动脉发出者平均长度为6.81cm.每侧穿动脉在股后区供血面积平均为229 cm2,平均每个穿支供血面积为43 cm2.结论:股后区的皮肤穿支管径较粗,营养皮肤面积较大,以股后诸穿支为蒂设计的穿支皮瓣可为下肢或身体其它部位皮肤移植提供:①游离皮瓣;②近端蒂皮瓣;③远端蒂皮瓣.
作者:戴开宇;胡斯旺;梅劲;唐茂林 刊期: 200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