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德伟;张耀;徐达传
目的:建立手的可视化模型.方法:采用新鲜成人手标本的冰冻薄层断面切片(0.2mm),在PC机上对手部骨骼、指屈肌腱、掌部筋膜间隙以及手的外形进行三维重建.结果:初步建立了基于解剖结构的可视化手模型并精确显示手掌部主要解剖结构.结论:可视化手模型为手部某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三维的形态学资料,也为虚拟现实技术提供了数字模型.
作者:白桂有;张正治;熊雁;可金星;苟俊;孙玮;潘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为下颌骨骨折机理的研究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10例新鲜颅面标本进行解剖,对咀嚼肌、(牙合)位进行观察,把下颌骨横断截开,测量各个解剖区全厚骨质厚度.结果:下颌骨各部分骨质厚度:颏部正中(12.4±0.7)mm、颏孔区(10.6±1.1)mm、磨牙区(14.1±0.9)mm、下颌角(6.8±0.5)mm、下颌孔前区(10.1±1.0)mr、下颌孔后区(6.2±0.5)mm.下颌第3磨牙阻生时,骨质变薄.牙缺失时,骨质吸收牙槽突降低.咀嚼肌在下颌骨两侧呈镜面影像,附着于下颌骨的不同部位.牙尖交错位和下颌后退接触位时上下牙列接触,髁状突与颞骨关节面无间隙,下颌姿势位时使上下牙列及髁状突与颞骨关节面之间均有间隙.结论:(1)颏部正中、下颌体部、下颌角、髁突颈部为下颌骨解剖薄弱区域,下(牙合)骨全厚骨质厚度和骨折无相关性;(2)下颌第3磨牙阻生、缺失牙、颏孔和尖牙窝使下颌骨变薄弱;(3)咀嚼肌的收缩和(牙合)位的不同可以改变下颌骨骨折的发生部位;(4)下颌骨薄弱区、咀嚼肌和(牙合)位共同影响下颌骨骨折的发生.
作者:刘阳;赵卫东;王慧君;张美超;李鉴轶;李敏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脑底动脉血管活性肠多肽能神经在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和神经节切除术,观察了高血压鼠脑底动脉血管活性肠多肽能神经纤维与蝶腭神经节和耳神经节的关系.结果:手术Ⅰ组作一侧蝶腭神经节切除术,双侧脑底动脉壁上的阳性纤维明显减少;Ⅱ组作一侧耳神经节切除术,双侧大脑后动脉和基底动脉壁上的阳性纤维密度减少;Ⅲ组作一侧颈上神经节切除术,基底动脉的阳性纤维减少.结论:自发性高血压鼠一侧脑底动脉的血管活性肠多肽能神经纤维主要起源于双侧蝶腭神经节,部分起源于耳神经节和颈上神经节.提示血管活性肠多肽能神经可能在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林雪群;黄海鹰;万丽丹;石嘉庆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构建大鼠Id2基因真核荧光表达载体,为骨骼肌的组织工程研究提供有效的分子工具.方法:利用RT-PCR的方法扩增出Id2全长cDNA,利用T4 DNA连接酶将载体pGEM-T和Id2 cDNA进行连接,构建克隆载体,经限制性内切酶EcoRI酶切pGEM-Id2克隆载体和pEGFP-C2真核表达载体,构建出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EGFP-C2-Id2,经酶切分析、PCR鉴定及DNA测序证实cDNA片段大小和序列的正确性;并通过细胞转染技术将Id2基因导入L6成肌细胞中.结果:经酶切分析和序列测定证实pEGFP-C2-Id2含大小正确的正向Id2cDNA片段,获取了转染外源性Id2基因的L6细胞.结论:我们成功构建了同时携带有G418筛选位点和增强绿色荧光蛋白的Id2真核表达载体.
作者:张黎声;邱小忠;余磊;秦建强;陆云涛;杨俊;欧阳钧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单枚人体皮质骨圈(allograft fusion cage,AFC)斜植融合术中椎弓根钉系统受力分布,并对临床常见断钉原理进行分析,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finiteelement method,FEM),对放置及不放置AFC的脊柱Steffee钢板固定效果进行评估.结果:未放置AFC时Steffee钢板所受大应力约为放置AFC状态下的4.8倍;椎弓根钉与螺帽交界处所受应力为大,尤其上位螺钉与靠近椎体侧螺帽交界处是应力值大点,未放置AFC时椎弓根钉大应力点约为放置AFC状态下的5.0倍.结论:螺钉与钢板交界区是容易发生断钉的区域,尤其上位螺钉与靠近椎体侧螺帽交界处是易断钉的部位;椎弓根钉系统放置AFC会明显增强融合节段稳定性,减少断钉等并发症.
作者:杨军林;张美超;赵卫东;王永胜;彭成宏;肖学军;王维;钟世镇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观测纯静脉皮瓣术后血流量和血管网面密度变化.方法:利用家兔耳背设计纯静脉皮瓣和动脉皮瓣模型①观测术后血流量;②墨汁灌注后软蜡厚蜡切片,图像分析血管网面密度.结果:①纯静脉皮瓣术后48h血流量低,第14 d恢复至术前65%.②纯静脉皮瓣术后第1~7 d的血管网面密度高于动脉皮瓣(P<0.05).结论:纯静脉皮瓣术后血流量及血管网密度变化与动脉皮瓣不同.
作者:崔成立;尹维刚;王继春;李梁;史增元;阎桂彬;陈茂林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要:探讨成年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在损伤脊髓组织液中向神经细胞分化的可能性,为神经再生及脊髓损伤的治疗提供一种新方法.方法:从大鼠骨髓中分离培养骨髓基质细胞并传至第5代,将正常、伤后1 d,伤后1周及伤后3周脊髓提取液加入细胞培养基中,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诱导后的细胞表达NSE特异性标志物.结果:加入脊髓提取液诱导后24 h,部分细胞的形态已发生改变,48 h后大部分细胞不仅在形态上表现为神经元样特征,而目NSE等特异性抗体呈阳性表达.结论:损伤脊髓组织液能将骨髓基质细胞诱导成神经元样细胞.
作者:梅晰凡;秦书俭;范广宇;郑德宇;李德超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在解剖一老年女性盆腔血管标本时,发现其闭孔动脉出现变异情况,现报道如下(图1).右髂总动脉在L4~S1椎间盘右侧分为髂内、外动脉,髂外动脉外径6 mm,沿腰大肌内侧缘下行,并于腹股沟韧带上方3.5 cm处,血管后内侧壁发出一外径2.8mm,长2.8 cm较大分支,该动脉沿髂外动脉干后内侧下行至腹股沟韧带中点后方分为3条动脉.
作者:刘畅;李泽宇;刘健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评价监测皮岛对深部移植组织瓣血供监测的可靠性.方法:从1989年9月到2003年6月,对85例因肿瘤切除、创伤导致深部组织缺损的病人实施了携带监测皮岛的各种深部游离组织瓣移植修复,术后7d内连续临床观察监测皮岛以了解深部组织瓣的血供.结果:10例监测皮岛出现异常,探查发现真正血栓9例,1例为假阳性.术后3d内出现9例,3d后(术后第5d)出现1例.监测皮岛对深部移植组织瓣血供监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和Youden's指数(正确诊断指数)分别为100%,98.7%和0.987.结论:(1)监测皮岛能可靠地监测深部移植组织瓣的血供状态;(2)应用监测皮岛,对深部移植组织瓣的血供监测3d是足够的.
作者:杨运发;徐中和;侯之启;张光明;郭奇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建立动物模型,观测输精管结扎中、长期对血清睾酮水平及睾丸和附睾的形态学影响,为评估输精管结扎术这一男性节育主要手段提供某些基础理论依据.方法:随机将40只4月龄Wistar大鼠,按4个等长的实验间期分为结扎组和对照组,在术后第4、6、8、10月时分别测定结扎组和对照组的血清睾酮(ST)浓度及其与雄激素结合蛋白(ABP)的结合率;在对受试动物的睾丸和附睾进行组织学定性观察的同时,用TAS-plus型自动图像分析仪,对睾丸切片进行了定量组织学测定.结果:除第4月实验组和对照组外,其他3个间期的实验组和对照组血清睾酮浓度均有显著变化;实验组睾丸和附睾均有无菌性炎症发生,且未随术后时间的延长而缓解.结论:结扎术对受试动物的中长期影响值得关注.
作者:巩念明;刘执玉;毕玉顺;胡坚利;田广平;宋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研究经颈前路建立内镜微创入路的安全性、可行性及其对手术器械的要求.方法:使用Metrx椎间盘镜手术系统,共对5具C3~7椎体间的10个间隙进行内镜辅助下的颈椎前路减压操作.通过颈右前外侧约2 cm的皮肤切口,经血管鞘与内脏鞘间放入直径18 mm的工作套筒并将其通过可曲自由臂固定在手术床边.内镜固定在工作套筒上.在内镜辅助下行颈椎间盘切除及椎体后缘骨质刮除术.结果:未发现手术入路周围重要软组织结构的损伤;使用环锯、垂体钳、刮匙减压的5个间隙及单纯使用垂体钳、刮匙减压的5个间隙的间盘组织切除均较干净.由于工作套筒过长,垂体钳、刮匙等减压器械的可操作空间较小,环锯组椎体后缘有明显骨赘形成的6个椎体,3个发现有部分的骨赘被刮除,其余3个椎体的后缘骨赘无改变;单纯使用垂体钳、刮匙组,椎体后缘有明显骨赘形成的8个椎体仅3个发现有部分的骨赘被刮除,其余5个椎体的后缘骨赘无改变.未发现硬膜囊损伤.结论:内镜下的颈椎前路减压是可行的,工作套简及用于减压的器械的有待改进
作者:熊传芝;鹿均先;唐天驷;王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A)是骨科常见病,其发生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了,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有关其病理变化多集中于关节软骨退变、骨质增生、滑膜炎等,而关于半月板径向移位的病理变化还未引起临床上足够重视.
作者:金合;刘玉新;李金松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在解剖一具成年男性标本时,发现其右侧低位尺浅动脉,桡动脉发骨间总动脉的异常,此种变异较为少见,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健华;刘畅;王兴海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为减少手术中对脊髓血供损伤和设计合理脊柱手术入路提供基础.方法:20俱尸体运用解剖、血管铸型及9例成年人常规进行超选择性脊柱脊髓血管造影等方法,对脊柱脊髓血管应用解剖较系统地研究,了解脊柱脊髓血供及代偿通路.结果:①节段动脉在肋横突关节内侧椎间孔部发出根髓动脉.②胸段毗邻的肋间动脉吻合主要是椎间孔周围和骶棘肌内两处;而腰段还有椎体侧面的髂腰肌和腰大肌中的吻合.③超选择性血管造影显示胸、腰段,毗邻的节段动脉之间及与对侧同名动脉之间有广泛吻合.胸段动脉多见以横向连接吻合,而腰段除此之外还可见明显的动脉上下2~3节段侧支吻合.结论:①脊柱前路矫形应在根髓动脉分支前,结扎多个节段血管,脊髓血供可以通过后方代偿,能避免累及脊髓根髓动脉产生脊髓损伤;②侧前入路应在根髓动脉分支后,经胸、腰段毗邻的动脉之间,椎间盘切除或椎间隙减压伤及根髓动脉出现脊髓损伤机率小.③后入路截骨选择经过椎弓、椎体中部截骨损伤血管少.
作者:高梁斌;李佛保;李健;张亮;王兴海;石瑾;刘畅;洪辉文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进一步为临床应用大转子骨(膜)瓣移位术提供解剖学基础及手术方式.方法:在52侧经股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重点对旋股外侧动脉横支、升支的臀中肌支走行、分布及臀中肌的形态、血供来源进行解剖学观测.结果:旋股外侧动脉横支起始点外径(2.5±0.8)mm,其上行支分布于大转子前外侧部,供血范围4.0 cm×2.0 cm×3.5 cm,下行支分布于股骨前外侧的骨膜,供血范围9.7cm×4.6 cm.臀中肌支起点至入肌点的距离为(3.5±0.8)cm,血管在近臀中肌止点处有小动脉穿出至大转子上部和外侧面.臀中肌由多条血管供血,诸血管肌支在肌肉内形成丰富的血管吻合网.结论:可设计旋股外侧动脉横支联合升支的臀中肌支为蒂大转子骨(膜)瓣,移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股骨颈骨折、股骨中上段缺损的手术方式,并具有血供可靠、操作简便、术式灵活多样等特点.
作者:赵德伟;张耀;徐达传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了解不同浓度的基底膜成分对体外培养雪旺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的基底膜成分修饰培养板底,并设置空白对照,将纯化的雪旺氏细胞以相同数量接种至各组孔内;观察细胞生长,培养72 h后以MTT法和3H-TdR掺入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情况,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层粘连蛋白、纤维粘连蛋白和Ⅳ型胶原促雪旺细胞分裂增殖的低浓度分别是:10μg/m1、10μg/ml、3μg/ml;发挥大促进效应的浓度分别是:500μg/ml、300μg/ml和100μg/m1.结论:不同的基底膜组份和修饰浓度对雪旺细胞分裂增殖所发挥的作用强度不同,本实验为组织工程化神经桥接体的优化修饰提供了实验基础.
作者:武雷;罗艳芬;杨俊;廖华;秦建强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利用有限元方法分析椎体成形术对相邻椎体终板应力变化的影响.方法:在已建立的胸腰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三维有限元模型上,模拟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过程在胸12椎体中置入骨水泥,分析轴向压缩、前屈和后伸3种加载状态下手术前后相邻椎体终板的应力变化.结果:胸11下位终板和腰1上位终板手术前后总体应力变化不大.但两终板中间部分的应力在各种状态下术后较术前均有增加.结论:注入较小剂量(胸12 4.0 ml)骨水泥,PVP不足以引起由于应力集中而造成相邻椎体骨折可能性增加.PVP中较小剂量的骨水泥注入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徐晖;李健;程立明;高梁斌;张平;张美超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应用MRI图像数据建立脑梗塞病人脑部的三维模型.方法:应用个人计算机设备,对病人的脑部MRI图像数据进行配准、分隔和边界提取,通过三维图像重建软件,进行病人脑部的三维模型重建.结果:应用病人1 mm层面的脑部MRI图像数据建立了脑部三维模型,精确显示了脑组织内部的侧脑室、基底节和病灶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三维测量结果显示病灶大小为21.85 mm×14.96 mm×16.16mm,侵犯基底节深度为7.30 mm.结论:应用MRI图像数据建立病人脑组织结构的三维模型,可以从不同角度演示病灶的形状、大小以及和毗邻结构的关系,并能在三维模型上进行解剖学测量,尤其在颅脑外科中有实用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龙江;刘晓加;戴景兴;金梅;张辉;原林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介绍一种甲床部分缺失的指端横断性缺损的修复方法.方法:对16例指端横断性缺损,以甲床扩大延长术结合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进行修复,皮瓣平均面积约1.5 cm×1.0 cm.结果:本组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8~20个月,平均15个月.修复后的指端外观良好,质地柔软,手指无明显触痛,活动功能正常.术后指甲平均延长3.5 mm.其中指甲与甲床完全附着12例,附着3/4的4例.结论:甲床扩大延长术结合指动脉侧方岛状皮瓣修复指端,手术简单,指甲美观,是重建指端外形的好方法.
作者:李文庆;王利;杨涛;朱小弟;陈传煌;王文胜;欧迪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建立L4/L5节段正常及人工腰椎间盘置换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用于进一步的腰椎生物力学研究.方法:取新鲜成人腰椎标本,通过螺旋CT扫描、图像数字化处理、三维图像重建技术及自由造型系统进行图像表面光滑处理,再对表面图像矢量化,转入有限元软件,建立L4/L5腰椎节段和SMH人工腰椎间盘的有限元模型,模仿腰椎前路椎间盘摘除术,建立人工腰椎间盘置换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用不同的材料参数仿真腰椎和人工椎间盘各结构特性.结果:建立了L4/L5节段人工腰椎间盘置换的有限元模型,模型由皮质骨、松质骨、椎间盘、韧带和人工椎间盘等结构组成.模型分为53 452个单元,86 329个结点,其中包括53 408个固体单元,44个缆绳单元.结论:通过CT扫描可以获得准确的腰椎几何构型数据,并可在此基础上建立高仿真脊柱节段有限元模型.
作者:迟增德;刘尚礼;张美超;李春海;黄东生 刊期: 200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