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万山;王启伟;朴仲贤;朴英杰
患者,男,44岁,因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于2003年8月12日入院等待行肝移植.器官捐献者,男,25岁,于2003年8月21日因脑外伤死亡.立即按腹内脏器联合切取方法快速获得供肝,置于盛有UW液的容器中低温保存运输,5 h后修肝时发现胆囊位于肝圆韧带裂的左侧脏面下,胆囊床位于肝左外叶脏面,肝脏、腹腔动脉、脾动脉、胃左动脉、肝总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胆总管、肝门静脉和肝后段下腔静脉未见异常.切除受者病肝后,按经典原位肝移植术式植入供肝,待下腔静脉、肝门静脉、肝动脉、胆总管吻合后,切除胆囊,见胆囊颈位于肝总管和肝固有动脉的前方,胆囊管在肝总管的前方汇入胆总管(见图1,2).
作者:刘静;郭华;陈海勇;王伟林;梁廷波;沈岩;郑树森;钟世镇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C7横突前结节与第1肋颈间异常韧带与C8颈神经前支的关系,为临床诊治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32具成人尸体标本,解剖观察C7横突前结节与第1肋颈间异常韧带及其与第1肋颈上面及中小斜角肌内缘所围成的三角形结构与C8颈神经前支的关系.结果:C7横突前结节与第1肋颈间异常韧带的出现率为15.63%,其长度为(0.98±0.18) cm,宽度为(0.39±0.11) cm,厚度为(0.06±0.02) cm.C8颈神经前支出椎间孔后经此异常韧带的深面进入三角形结构内,然后跨过中小斜角肌的内缘进入斜角肌间隙.结论:C8颈神经前支经过此三角形结构时周围结构的压迫是导致胸廓出口综合征的原因之一.
作者:曲永松;刘润涛;安月勇;吕美玲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皮神经与皮肤血供的密切关系,虽然解剖学家Quenu和Lejars(1892)及Salmon(1936)早有描述,但临床上强调皮神经营养血管丛对皮瓣的供血作用,却是皮瓣外科近10多年的新认识,由Bertelli等[1](上肢,1991)和Masquelet等[2](下肢,1992)首先报道,英文称neurocutaneous flap(神经皮瓣).1994年国内张世民和宋建良分别进行了介绍.以后,国内外不少学者对这类皮瓣进行了深入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经12年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也提出了不少新观点.笔者[3~5]曾对这类皮瓣进行过综合和评价,现结合近年的新认识,仅就这类皮瓣的命名做一探讨.
作者:张世民;徐达传;侯春林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下颌骨的血供,为有关下颌骨的外科临床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将6例墨汁灌注的新鲜下颌骨标本制作成透明标本,对其血供系统的分布、走行及吻合情况进行观测分析.结果:下牙槽动脉自上颌动脉发出后,由下颌孔进入下颌骨,走行于下颌管内,营养下颌骨体部和下颌孔以下的升支部分.每侧下牙槽动脉共发出6条分支来营养牙齿和牙周组织.下颌骨表面骨膜内有大量的血管网,以嚼肌及翼内肌附丽部分为丰富.下颌孔以上升支部分,包括髁突和冠突则完全由来自于骨膜的血管网营养.结论:下颌骨血供主要由下牙槽动脉以及骨膜动脉网分布,两者之间存在丰富的吻合,为下颌骨炎症扩散以及口腔癌的下颌骨骨转移提供了血管途径;骨膜动脉网的存在亦是正颌外科中下颌骨游离骨段的营养保证.
作者:殷学民;戴景兴;王兴海;徐达传;钟世镇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跟骨及其周围结构的解剖学特点及其在跟骨骨折治疗中的意义.方法:30侧干燥跟骨标本分3组分别从冠状面、矢状面和水平面剖开,观察跟骨骨小梁排列.解剖13例26侧成人足部标本,观察跟骨周围的肌腱、血管、神经走行,以及关节囊和韧带的附着.对其中3侧新鲜足标本分别以红黑墨水灌注胫后动脉及腓动脉,观察跟骨及其足部皮肤的血供状况.结果:跟骨骨小梁的分布特点为内、后、上致密,外、前、下稀疏.胫后动脉主要供应跟骨前下部骨质和足底前2/3皮肤,腓动脉主要供应跟骨后上方骨质和足跟底部皮肤,胫前动脉则供应跟骨中央和足背绝大部分皮肤.结论:应根据跟部皮肤的血供选择手术切口.载距突和跟骨结节可作为跟骨骨折内固定的固定点.
作者:梅炯;俞光荣;朱辉;祝晓忠;李广君;倪之挺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不同胎龄胎儿脊髓神经丝蛋白(NF)阳性神经元的形态、分布和发育变化,为脊髓-脊髓移植选择适宜的胎龄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胎儿脊髓19例,SP免疫组化染色,图像分析.结果:脊髓侧角内NF阳性神经元由中央管向外迁移;前角神经元由外向内迁移.NF阳性神经元密度在胚胎早期逐渐升高,晚期呈下降趋势.NF阳性神经元在胎龄16周时,胞体呈圆形、卵圆形,突起少沙,胞核大,有偏极现象,至32周时胞体呈锥形、梭形、多角形;胞体逐渐增大,胞浆逐渐增多,胞核多位居中央;突起增多.结论:未发育成熟的神经元内也有NF的存在.脊髓内NF阳性神经元密度随胎龄增加而逐渐增加,形态逐渐成熟,提示人脊髓-脊髓移植时以16周胎龄作供体较为适宜.
作者:王省;蔡新华;李艳萍;韩金珠;杨文亮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寻找进入海绵窦的新方法.方法:对8例成人头颅海绵窦(共16侧)结构进行显微解剖研究.结果:颅底硬脑膜有两层,内层在海绵窦内外侧膜交接处与外层分离,与眼神经等包膜融合,并同海绵窦外侧膜的内外两层形成外侧膜潜在间隙,自颅中窝撕开内外侧膜交接处的颅底硬脑膜内层后,通过该潜在间隙可直接进入海绵窦.结论:经外侧膜潜在间隙可进入海绵窦.
作者:李劲松;丁美修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为设计适合国人的肱骨头假体柄提供相关髓腔参数.方法:100根成对防腐肱骨(男28对,女22对)按肱骨头扭转角置于冠状位,行解剖颈下缘及其下20、40 mm和髓腔狭窄部4平面CT扫描,由CT软件测量冠(ML)、矢状位(AP)髓腔内参数.结果:测得部分参数值为狭窄位置(166.37±17.14) mm,颈下缘髓腔宽ML(32.85±4.21)mm ,AP(28.45±4.38)mm,狭窄部髓腔宽ML(10.29±2.08)mm ,AP(13.09±2.97)mm;进一步分组比较提示性别间多数参数差异显著,而左右间无显著差异.结论:本文结果可供设计适合国人的人工肱骨假体柄提供参考值,在设计和选择假体时需考虑干骺端性别差异.
作者:段满生;蒋电明;舒勇;韩智敏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为颈横和锁骨上神经移植修复面神经缺损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在32侧成人标本上,观测颈丛皮神经的行程、长度、横径和血供情况.结果:颈横神经和锁骨上内侧、中间和外侧神经的长度分别为(6.9±1.0)cm、(8.9±1.7)cm、(8.2±1.5)cm和(7.3±1.7)cm;横径分别为(1.8±0.5)mm、(2.0±0.5)mm、(1.9±0.9)mm、(1.8±0.4)mm.颈横和锁骨上神经的血供主要来源于甲状腺上动脉、颈升动脉和颈横动脉的肌皮支.结论:颈横和锁骨上神经可作为面神经移植的一个合适而易得的理想供体,行自体神经游离移植或吻合血管神经移植用以修复各种原因所致的面神经缺损.
作者:廖进民;陈海芳;徐达传;李忠华;钟世镇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浅静脉干对浅静脉-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成活的影响.方法: 对12例头静脉-前臂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成活情况进行观察.另于家兔(n=5)双侧前肢制作带头静脉的远端蒂皮瓣(5×1.5 cm),比较蒂部结扎头静脉组(实验组)与不结扎组(对照组)的成活面积.结果: 12例皮瓣全部成活,其中1例术后早期皮瓣远端肿胀.家兔10个皮瓣中实验组与对照组皮瓣成活面积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皮瓣蒂部保留浅静脉干对浅静脉-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筋膜皮瓣的成活无不利影响.
作者:王绥江;罗少军;汤少明;梁杰;吕端远;金玉丹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测定HHK人工腱及其各组分材料的主要生物力学指标.方法:分组将HHK人工腱两个末端分别固定于MTS 858 生物力学试验机上,进行断裂拉力和拉应力等生物力学指标的测定.结果:Z3.0、B3.0、F3.0各组平均断裂拉力分别为212、179、151 N,拉应力分别为71、60、50 MPa;ZBF1.0、ZBF1.5、ZBF3.0、ZBF6.0、ZBF9.0、ZBF12.0各组平均断裂拉力分别为75、108、194、376、508、671 N,拉应力分别为75、72、65、63、56、56 MPa.结论:HHK人工腱足以供植入人工腱的肢体、指(趾)从植入人工腱到形成自体腱的过程中,进行功能活动所需要的拉应力.
作者:肖应庆;赵卫东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天鹅型形状记忆接骨器(SMC)对长骨干骨形态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30只新西兰大白兔双侧肱骨干截骨后,随机选取一侧用天鹅型形状记忆接骨器固定(SMC组),对侧用4孔加压接骨板(DCP)固定(DCP组),分别在术后2、4、8、12、16周时取材,行CT扫描和三点折弯力学测定,观察固定段骨结构和力学性能变化.结果:术后8周开始,DCP组板下皮质骨出现骨萎缩和骨质疏松,随固定时间的延长而加重(P<0.05或P<0.01),而SMC组皮质骨厚度和密度保持正常.术后4周开始,SMC组力学性能优于DCP组(P<0.05或P<0.01).结论:SMC与DCP相比,具有材料和几何构型上的优势,在本器固定下,骨折愈合无骨质疏松和骨萎缩的发生,并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
作者:康庆林;张春才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手是劳动的产物,也是劳动的器官.在生产劳动中手外伤很多,因此手外科十分重要,在局部解剖学教学中手的解剖特别是手掌部的层次解剖是重点内容,由于手的结构非常复杂,使得学生难以理解手掌部的层次、结构.所以教学中亟需制作精致的层次解剖标本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为此我们设计制作了手掌部层次解剖标本以配合教学,教学效果较好,特将设计和制作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洪永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肩袖间隙的组成部分和解剖学特点,及其在肩关节运动中的稳定机制.方法:在12具成人尸体24例肩关节标本上,解剖观察肩袖间隙的位置、组成和形态学特点,以及在肩关节活动中的稳定作用.结果:肩袖间隙是冈上肌腱与肩胛下肌腱之间的三角形区域,主要由喙肱韧带和盂肱上韧带组成;在肩内收位时有限制肩关节外旋和肱骨头下移的作用.结论:①肩袖间隙结构的研究对于RI病变的临床诊治具有重要意义;②肩袖间隙损伤后的修补对于维持肩关节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陈疾忤;陈世益;张鹏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链型血供皮瓣类型的血管基础与临床意义.方法:从皮瓣的血管解剖和临床应用方面总结作者的研究和文献资料.结果:营养肢体被组织的穿支血管在浅出过程中,于深筋膜表面和皮神经、浅静脉周围,形成环环相扣的纵向链式吻合血管丛.临床将皮瓣的长轴与血管丛的轴向保持一致,成活的长宽比例可达5∶1.结论:链型血供是随意型血供和轴型血供的中间过渡形式,对带皮神经浅静脉筋膜皮瓣的临床应用有指导意义.
作者:张世民;徐达传;顾玉东;侯春林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先天性十二指肠隔膜型闭锁是一种极少见的先天性疾病,本文报道1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病例.
作者:刘军;李秀红;钟广琦;刘连波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为带尺神经手背支营养血管的皮瓣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在30侧成人上肢标本上,观测尺神经手背支营养血管及其与周围皮肤的供血情况.结果:尺神经手背支的血供近侧端来自尺动脉腕上皮支降支,起始处外径为(0.9±0.3)mm;远端为第4或第3掌背动脉.起始处外径分别为(0.6±0.2)mm和(0.7±0.2)mm.其神经支在神经束间和神经旁相互吻合成纵行血管网,并借分支与筋膜皮支构成丰富的皮下筋膜血管网.结论:以尺神经手背支及其营养血管为蒂可形成手背尺侧筋膜皮瓣,可顺行或逆行转位修复邻近部位的组织缺损.
作者:李忠华;廖进民;刘桂淑;张振伟;林冷;刘畅;钟世镇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近年来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十分迅速,已渗透到了临床的各个学科.肝脏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很高,所以肝脏的介入诊疗就成了临床介入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要做好肝脏的介入诊疗工作,必须熟悉肝动脉的解剖.特别是了解肝动脉的解剖变异,对日常介入诊疗技术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连祥;孙立国;盛希中;张丽萍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 为腓肠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筋膜皮瓣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采用巨微解剖、全身动脉放射显影及电脑图像分析技术,解剖观察了腓肠外侧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的起始、走行、分支与分布情况.结果: 腓肠外侧皮神经于腓骨头上方(7.1±1.3)cm,中线外侧(1.8±0.6)cm起自腓总神经,分支分布于小腿后外侧上2/3部,末端与腓肠内侧皮神经相吻合.其营养动脉主要为腘窝外侧皮动脉,于腓骨头水平面上方(4.6±2.3)cm处发自腘动脉,并于腓骨头上(4.6±1.2)cm,中线外侧(2.1±0.5)cm处开始伴行腓肠外侧皮神经下降,下端主要与腓动脉穿支吻合, 形成一营养血管链.结论: 以腓肠外侧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链为蒂可以设计近端或远端蒂岛状筋膜皮瓣.
作者:陈胜华;谭建国;唐茂林;向宇燕;曾效恒;王泽军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比较研究人与猪肝门静脉生物力学特性的异同,为猪→人异种肝移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人与不同月龄猪肝门静脉,利用软组织生物力学试验机测量压力-直径关系数据,推导出其弹性模量和顺应性.结果:猪肝门静脉的弹性模量随月龄的增大和血管内压力的升高而增大;顺应性则随月龄的增大而下降.与人肝门静脉相比,6月龄猪肝门静脉的弹性模量和顺应性与人相近.结论:6月龄猪肝门静脉的力学特性与成人相近,在行猪→人异种肝移植时,人与6月龄猪肝门静脉的吻合是可行的.
作者:王配军;李文春;孙万群;张兴华;张一飞;黄铁柱 刊期: 200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