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咀嚼肌牵动的下颌骨三维有限元建模与数值分析

吴立军;廖进民;钟世镇;樊继宏;李忠华;黎志明;王龙江;李秀忠;焦培峰;黄文华

关键词:下颌骨, 咀嚼肌, 计算生物力学, 有限元分析
摘要:目的:应用有限元方法分析咀嚼肌牵动的下颌骨应力状态.方法:采用数字中国人下颌骨CT图像三维重建,生成有限元模型,通过解剖学研究和测量,确立颞肌、咬肌、翼内肌、翼外肌的附着部位面积和肌力线方向.结果:建立了咀嚼肌牵动的下颌骨生物力学分析模式,有限元计算得到下颌骨应力分布状态,Von Mises应力主要集中于髁突,冠突,咀嚼肌附着部位和磨牙区,当右侧第1磨牙与第2磨牙咀嚼模拟时应力峰值为20.61 MPa,当第1前磨牙与第2前磨牙咀嚼模拟时应力峰值达到了22.09 MPa.结论:有限元分析技术,结合下颌骨血管神经走向及胎力与咀嚼功能测定等,为下颌骨截骨术和骨牵张术提供了一种术前设计的定量方法.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肘关节周围血管网多层构筑标本的设计与制作

    临床显微外科组织瓣研究的重点是依据血管的走行、分支分布及吻合情况,寻找有效的区域性血供保障的供区,这就要求临床医生对细微血管走行分支的形态有明确的认识.近年来,为配合显微外科的研究,我们通过探索,采用新鲜材料乳胶灌注、局部防腐、分层解剖、印模复位等技术,成功制作出肘关节周围血管网多层构筑标本,为研究提供了直观的标本.现简介如下,供临床肘关节与显微外科组织瓣应用参考.

    作者:肖建忠;王兴海;彭珍山;任家武;谭双香;刘畅;洪辉文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咀嚼肌牵动的下颌骨三维有限元建模与数值分析

    目的:应用有限元方法分析咀嚼肌牵动的下颌骨应力状态.方法:采用数字中国人下颌骨CT图像三维重建,生成有限元模型,通过解剖学研究和测量,确立颞肌、咬肌、翼内肌、翼外肌的附着部位面积和肌力线方向.结果:建立了咀嚼肌牵动的下颌骨生物力学分析模式,有限元计算得到下颌骨应力分布状态,Von Mises应力主要集中于髁突,冠突,咀嚼肌附着部位和磨牙区,当右侧第1磨牙与第2磨牙咀嚼模拟时应力峰值为20.61 MPa,当第1前磨牙与第2前磨牙咀嚼模拟时应力峰值达到了22.09 MPa.结论:有限元分析技术,结合下颌骨血管神经走向及胎力与咀嚼功能测定等,为下颌骨截骨术和骨牵张术提供了一种术前设计的定量方法.

    作者:吴立军;廖进民;钟世镇;樊继宏;李忠华;黎志明;王龙江;李秀忠;焦培峰;黄文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鼻端软组织层次和淋巴管构筑的研究及其临床应用

    目的:对鼻下端软组织层次和淋巴管构筑进行研究,探讨治疗鼻下端圆钝肥大的手术方法.方法:观察鼻下端软组织层次及淋巴管的构筑,并对18例鼻下端圆钝肥大的病人采用适当的手术方法矫治.结果:鼻下端软组织由表及里分为表皮层、真皮层(乳头层、乳头下层、网状层),浅筋膜层,纤维肌层,软骨膜层.毛细淋巴管起自乳头层,交织于乳头下层,在网状层分布较多,交织成淋巴丛,以上各层淋巴管腔内均无瓣膜,毛细淋巴管在浅筋膜层和纤维肌层分布较少,淋巴管腔内可见瓣膜.本组18例鼻下端圆钝肥大病人术后效果优良,无严重并发症.结论:(1)鼻端皮瓣减薄术不致引起鼻端部严重淋巴水肿;(2)本文手术方法是矫正圆钝肥大鼻下端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杨宏梅;柏树令;王志军;孙桂媛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泻剂引起结肠壁形态学改变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长期使用泻剂后便秘加重的形态学基础.方法:通过建立大鼠长期使用泻剂大黄后形成的泻剂结肠模型,观察了结肠肠壁结构,特别是肌间神经丛和Cajal间质细胞在光镜和电镜下的形态学变化.结果:大黄引起肠壁出现广泛的慢性炎症,全层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粘膜下层明显水肿,肌间神经丛神经元变性,Cajal间质细胞消失.结论:长期使用大黄所引起的肠壁神经系统损害、结肠慢波起搏细胞消失以及超敏炎症反应是泻剂加重慢传输型便秘的结构基础之一.

    作者:张燕;李红岩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颞骨的断面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进一步明确颞骨的断面形态和各结构的解剖关系,为影像诊断和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将6例成人头颅标本制备成层厚0.5mm的耳颞部火棉胶横断切片,逐一观测.结果:以HRCT为参考,选取¨个典型层面:①上半规管层面;②上鼓室层面;③外半规管层面;④锤砧关节层面;⑤内耳道底下部层面;⑥前庭窗层面;⑦匙突层面;⑧后鼓室层面;⑨蜗窗层面;⑩鼓膜脐层面;(11)咽鼓管层面.对层面内主要结构的断面形态及其毗邻关系进行了描述.结论:颞骨火棉胶薄切片能很好地显示颞骨的解剖结构及其毗邻关系,对该区的影像诊断和手术治疗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靳颖;刘津平;田德润;李云生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猪升主动脉几何形态与显微结构的增龄性变化

    目的:探讨猪升主动脉几何形态与显微结构成分在增龄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为猪→人异种心脏移植吻合血管提供必要的形态学基础.方法:应用组织学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方法,对42例1~7月龄猪升主动脉进行计量形态学研究.结果:猪升主动脉的管径、壁厚、管腔面积、管壁面积与月龄间呈高度直线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98、0.98、0.99、0.99,各P值均<0.001),它们分别以1.54 mm/月、0.15 mm/月、28.26 mm2/月和12.28mm2/月的速率增加.管壁中胶原纤维含量随之增加(P<0.05);弹性纤维含量以2、3月龄高,而后维持在相对恒定水平,平滑肌的含量在增龄过程中未见明显变化(P>0.05).结论:与人类相似,猪升主动脉几何形态、显微结构成分含量与年龄密切相关.

    作者:张一飞;黄铁柱;余明华;陈家强;王金勇;李勇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尺动脉腕上皮支高位起始1例

    作者在解剖一例动脉经红色乳胶灌注的右前臂时,发现尺动脉腕上皮支变异,现报道如下.尺动脉腕上皮支在豌豆骨近侧5.7 cm处自尺动脉发出,它与尺动脉成40.角由外上向内下走行,主干长1.6 cm,直径1.8 mm,行走于尺侧腕屈肌和指深屈肌之间,在距豌豆骨4.5cm处分为升降支:升支总长7.8cm,直径1 mm,浅出深筋膜,行走于浅筋膜内,其末端呈树状分支继续向前臂近端延伸,并与尺动脉其他分支和骨间后动脉的分支吻合成网;降支沿深筋膜下向腕关节行走(主干长2.5 cm,直径1.7 mm)在距豌豆骨2.5 cm处分两支,外侧支发出两个小分支参与构成腕关节血管网,内侧支发出许多小分支营养腕上尺侧皮肤并参与构成腕背弓,其主干在距降支分叉处3.3 cm处向外下行走并穿过小鱼际肌与尺动脉的掌深支吻合(附图).

    作者:李泽宇;徐达传;王兴海;刘畅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CT图像计分在判断颅脑损伤预后的意义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的CT图像计分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521例颅脑损伤病人为研究对象,行头颅10 mm层厚CT连续平扫,测量CT图像计分,并分保守治疗组(312例),手术治疗组(209例),进行临床对照分析.结果:依CT图像计分将颅脑损伤分为轻型(≤5分)占22.6%(118例),中型(6~10分)占35.5%(185例),重型(≥11分)占41.8%(218例),各型之间的预后统计学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CT图像计分能较好评估颅脑损伤的预后,为临床判断预后提供重要的客观依据.

    作者:林源泉;贾军;尹夕龙;刘文峰;张浚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眶内眼神经的断层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为影像检查和眶内手术提供断层解剖学资料.方法:应用50侧成人头颅湿标本制成0.5mm的火棉胶连续切片,对额神经、鼻睫神经、泪腺神经的位置、走行和毗邻进行观测.结果:眼神经的分支额神经、鼻睫神经和泪腺神经均经眶上裂入眶.额神经发出滑车上神经和眶上神经内外支,鼻睫神经与眼动脉伴行,泪腺神经在外直肌上方前行.结论:火棉胶连续切片能够准确显示眶内眼神经的分支、走行,对影像诊断和避免手术损伤均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刘津平;靳颖;李云生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中央沟上段及其邻近沟回的体表定位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在M RI和CT图像上观测中央沟上段及其邻近沟回的特征,进行精确体表定位.方法:30例成人头颅和扫描无颅脑器质性病变10份CT,100份MRI片,在头颅正中矢状面上观测头颅外形和平行于耳眦线平面以上100mm内的前后正中线的中点及中垂线.在横位图像上观测中央沟上段及其邻近沟回的特征和二维坐标参数.结果:成人头颅近似标准球形.在82%头颅上平行耳眦线平面的正中点的的投影在垂直耳眦线过外耳道的直线上,另外18%偏离基线面中垂线小于7 mm.上段中央沟在耳眦线平面上70~95 mm.84%额上沟与中央前沟相交呈倒T字征,交点在前后中线旁24~27 mm,耳眦线平面的中垂线前2~6 mm.中央沟上段起点前后中线旁1~15mm,耳眦线平面的中垂线后12~28 mm,手结征98%.中央后沟在中央沟之后8~13 mm与其平行.结论:每人上段中央沟及其邻近沟回的特征能被MRI精确体表定位.

    作者:韩东华;薛德麟;雷霆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N-乙酰氨基葡萄糖对骨折愈合的实验性研究

    目的:观察甲壳质衍生物-N-乙酰氨基葡萄糖在新西兰兔桡骨骨折愈合中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健康新西兰兔70只,制备右桡骨中段3mm骨缺损模型,随机分成3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接骨片、N-乙酰氨基葡萄糖,每日灌胃给药.每组均分为术后9、17、30、42 d4个时间段.用X-线片、HE染色观察骨折愈合情况;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BMP)的表达.结果:X-线片和HE染色显示N-乙酰氨基葡萄糖组术后9、17 d的骨折愈合情况比生理盐水组及接骨片组好,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30、42 d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免疫组化观察在9、17 d时,N-乙酰氨基葡萄糖饲养组骨折端中BMP含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结论:N-乙酰氨基葡萄糖能促进骨折的愈合,其机制可能与其促进成骨细胞活性和早期增加BMP在骨折愈合中的表达有关.

    作者:沈若武;龚少兰;王守彪;夏玉军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基于虚拟中国人数据集的鼻部及颞骨解剖结构三维重建

    目的:为可视化虚拟人体模型鼻部及颞骨解剖结构的三维重建探索一种可行的方法.方法:利用3D-Slicer软件进行鼻部及颞骨部分解剖结构的三维重建.对单层图片进行图象分割及提取,处理后的体数据导入3D-Slicer,选择阈值进行进一步的图像分割,产生感兴趣区的标志图,进而重建出组织结构的三维表面模型.结果:成功重建了四组鼻窦,鼻中隔,中下鼻甲,颞骨,鼓室,乳突气房,乙状窦,颈内动脉的三维表面模型,并可显示不同结构间的毗邻关系与空间定位.结论:基于中国第一号虚拟人数据集,用3-D软件可以实现鼻部颞骨部分解剖结构三维可视化,便于对该部解剖结构的观察和理解.

    作者:李希平;夏寅;韩德民;魏永祥;赵媛媛;周果宏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游动胆囊扭转1例

    患者女,56岁,因右上腹反复疼痛3年余,加重3 h入院.既往有反复右上腹部疼痛,并向右肩胛区放射,曾行B超检查,提示胆总管稍粗,胆囊未探及.多次经抗菌素治疗效果不佳.查体:急性痛苦病容,面色苍白,皮肤粘膜无黄染,剑突下及右上腹部明显压痛及反跳痛,Murphy征阳性,肝脾未及,肝区无叩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血常规WBC 13.2×109/L,中性粒0.86.B超示胆囊明显增大,壁多层,胆总管轻度扩张,未见结石.

    作者:岳书勇;张云双;王成名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肌皮神经并正中神经及尺神经变异1例

    在解剖一具老年男性标本时,见左侧肌皮神经并正中神经及尺神经形态变异(附图).经查有关文献,此类变异较为少见,现报道如下:1肌皮神经以4支发自臂丛外侧束,4支沿喙肱肌内侧缘下降,均未穿过喙肱肌,分支发出处距喙突依次分别为2.5、12、13和15 cm,横径依次分别为1.5、2.0、2.5和2.0 mm.第1支长5.7cm,支配喙肱肌;第2支长3.6 cm,支配肱二头肌;第3支主干长7.7 cm,支配肱二头肌和肱肌,在距起点7 mm处尚发出一横径为1.0mm分支加入第4支.第3支在距起点2.9 cm处又发出一横径为3.7 mm的分支至肱二头肌后横径仍有4.1 mm.第4支向外下行至1.1cm处接受第3支的分支后横径为1.3mm,穿经肱二头肌和肱肌之间形成前臂外侧皮神经,该神经在肱骨外上髁下方7 cm处发一分支一直延续至鱼际桡侧l/3皮肤.

    作者:李凯丽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肱骨远端的解剖观测与肱骨假体的设计

    目的:为临床肱骨远端假体的设计与安放提供相关数据.方法:测量120块(男35对、女25对)成人干燥肱骨远端相关结构,对所测得结果用SPSS软件处理.结果:(1)肱骨远端前倾角和肱骨滑车外旋角,男女分别为(35.78±5.12)°、(36.33±5.06)°和(5.35±1.13)°、(5.55±1.22)°.(2)内上髁至外上髁大宽度、滑车内侧缘至小头外侧缘宽度、肱骨滑车和肱骨小头宽度男女分别为(58.92±4.03)、(55.75±3.85);(45.34±3.15)、(42.18±3.01);(24.82±1.74)、(21.78±1.51)和(17.69±1.23)、(16.39±1.21)mm..(3)肱骨滑车和肱骨小头大矢径男女分别为(23.35±2.06)、(23.13±2.15)和(19.47±1.38)、(19.13±2.19)mm.男女之间和左右之间各测量数据无显著性差异(P>0.05).个体间有较大差异.结论:肱骨远端各项目的测量值,可供设计与安放肱骨假体提供解剖参数.

    作者:罗滨;李启华;陈学洪;吴东保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双开门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评价

    目的:报道双开门式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和分析作者在1999~2001年期间,采用双开门式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35例患者.随访40.6个月(26~56个月).比较患者术前术后的JOA评分和X线片及CT或MRI改变.结果:末次随访JOA评分改善率:优28.6%(10例),良37.1%(13例),一般22.9%(8例),差11.4%(4例).JOA评分为(12.6±3.5)分(9~17分),与术前JOA评分情况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神经功能改善率为88.6%,优良率为65.7%.X线片及CT或MRI显示:术后椎管矢状径和椎管面积增加,两者与术前测量结果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双开门式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可通过扩大颈椎管,使脊髓后移而获得减压;只要操作得当,可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黄必留;李书纲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内皮素在蛛网膜下腔出血诱发脑血管痉挛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实验动物蛛网膜下腔出血诱发脑血管痉挛时内皮素-1(Endothelin-1,ET-1)基因在大鼠脑底动脉的表达变化及其诱发脑血管痉挛中的作用.方法:5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蛛网膜下腔出血组(2、3、7、14 d)、生理盐水组和假手术组,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以β-actin为内参照基因,分别检测各组实验动物脑基底动脉ET-1 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蛛网膜下腔出血组,在出血2d、3d组实验动物脑基底动脉ET-1 mRNA表达较正常组明显增高,出血后7 d组仍增高,14d组趋于正常.结论:ET-1参与了蛛网膜下腔出血诱发脑血管痉挛的病理生理过程,提示ET-1在蛛网膜下腔出血诱发脑血管痉挛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林雪群;祝高春;戴育成;黄海鹰;熊建忠;石嘉庆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肝右动脉变异1例

    肝动脉的变异已有报道.作者在解剖一标本(男性,身长180 cm)结肠上区时发现其肝右动脉变异,为增加临床医生了解更多的肝动脉变异类型,报道如下:变异的肝右支(附图).起于腹主动脉右前壁,距腹腔干起点的距离为3.2 cm;斜向右上走行于肝门静脉、肝管下段的右后方,经胆囊三角内上升,在右肝管的右前方入肝,起始处外径3.7 cm,入肝处外径3.0 cm,长6.1 cm.自变异的肝右支发出两支胆囊动脉,上支距离起始点5.8 cm,起始处外径1.3 cm下支距离起始点5.5 cm,起始处外径2.0 cm.肝左支起于肝总动脉,走行于肝门静脉左支的左前方,在肝圆韧带左侧2.0 cm处入肝,起始处外径2.0 cm,入肝处外径3.3 cm,长1.1 cm.肝右支起自胃十二指肠动脉,走行于肝门静脉右支的左前方,在肝圆韧带右侧1.5 cm处入肝,处起始处外径2.2 cm,入肝处外径1.8 cm,长2.8 cm,肝右支未见发出胆囊动脉,其他结构未见变异.

    作者:林宁;刘芳;熊绍虎;蒋尔鹏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旋转成形术对骨肿瘤保肢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旋转成形术应用于骨肿瘤保肢的方法与临床解剖学.方法:1992年7月至2002年7月共收治7例,其中股骨下段骨肉瘤5例,软骨肉瘤1例.恶性骨巨细胞瘤l例,年龄18~28岁,平均年龄22岁.全部病例均行大腿中下段瘤段截除,仅保留坐骨神经,然后小腿旋转上移再植,以踝代膝,小腿上端分别用钢板、髓内钉及DHS内固定.肿瘤病人均行正规的术前后化疗.结果:所有患者均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8个月,无肿瘤复发.术后可早期下地活动,8周后安装假肢可扶拐基本正常行走与下蹲并能参加轻体力劳动.结论:旋转成形术应用于骨肿瘤保肢有以下特点:(1)可以达到完整根治性切除肿瘤的目的;(2)用功能良好的小腿代替大腿,向后旋转180.的踝关节代替膝关节;(3)术后安装假肢方便容易及轻便,可保留较好的下肢功能.

    作者:张光明;徐中和;王建炜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电视胸腔镜肺门迷走神经切断术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电视胸腔镜肺门迷走神经切断治疗支气管哮喘提供解剖依据.方法:观察4例甲醛固定尸体的双侧肺门迷走神经的分支,解剖1例成人新鲜尸体,重点观察双侧迷走神经分支进入肺门的情况,及其与临近的解剖关系.并在电视胸腔镜下解剖雄犬2条,了解犬的肺门迷走神经分支是否与人相似,进行实验动物模型的手术.结果:胸腔内迷走神经主干在肺根处分前后支进入肺门支配支气管,个体不同分支数量和分支直径有所不同,左右侧不同,肺前支1~3支,肺后支2~6支,左侧分支直径比右侧略大,两侧在肺根的解剖关系相同.犬双侧肺门迷走神经分支的解剖与人相似.结论:肺门迷走神经分支,在肺根处从主干分出前支及后支,容易辨认,但要注意肺前支,因其分支少且细小,手术中不要遗漏.还要注意避免损伤支气管动静脉等周围结构,特别是左侧要避免损伤喉返神经.

    作者:赵云鹏;任家武;蒋穗斌;周坤;胡弼;王元星 刊期: 2004年第04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