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内斜位X线片显示股骨距影像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安永胜;杜心如;李桂萍;石友民;孔祥玉;唐世英

关键词:股骨距, 内斜位, X线片, 影像
摘要:目的:研究内斜位X线片上股骨距的形态特征,探讨内斜位片显示股骨距的临床意义.方法:用成人干燥股骨标本143根,进行内斜位拍片,对股骨距影像进行测量分析,根据其特点进行分型.结果:在内斜45°X线片均观察到完整股骨距影像(100%),主要由线形的致密的皮质骨和密集的松质骨小梁组成.股骨距长度INL为(4.36±0.46)cm.股骨距分为:弧线型,29.5%(42例);骨小梁型,21.6%(31例);断线型,27.3%(39例);融合型,21.6%(31例).结论:内斜45°X线片显示股骨距影像清晰恒定.股骨距是股骨颈干交界后内侧重要的支撑结构,股骨上段疾病患者应常规加拍内斜位X线片,观察股骨距变化,决定诊疗方案.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活体正常脾体积的多层螺旋CT测量

    目的:探索多层螺旋CT快捷、简便、准确测量活体脾体积大小的方法.方法:应用多层螺旋CT的SSD重建技术测量了168例正常成人脾的体积,并与以往的肋单元记数法、脾厚度测量法和脾指数测量法等进行比较.结果:测得正常脾体积为(88.22~374.30 cm3),平均(171.71±24.27)cm3.其中男性92例、女性76例,年龄16~60岁,平均42岁.提示脾体积与年龄、性别因素相关,与体重、身高因素相关关系不大.经比较,SSD重建技术是目前简便、准确的测量脾体积的方法.结论:认为SSD重建技术测量脾脏体积较为准确,且简便易行.

    作者:王洪波;柳澄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缝匠肌深层肌间筋膜蒂髂骨瓣转位的应用解剖和临床应用

    目的:为带缝匠肌深层肌间隙筋膜蒂的髂前上下嵴问骨瓣转位治疗股骨颈部病变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28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下肢标本上,对缝匠肌、阔筋膜张肌和股直肌三者之间的肌间筋膜的血管分布和走行进行观察.并进行12例手术应用.结果:所需的肌间筋膜位于髂前上棘下10 em的范围内,由缝匠肌、阔筋膜张肌和股直肌三者之间的肌间的近侧段所组成.该肌间行走的主要血管:来自旋股外侧动脉的升支及其分支-髂嵴支、臀中肌支、髂前下棘支和来自旋髂浅动脉与旋股外侧动脉的缝匠肌节段性血管,上述血管相互吻合形成丰富的肌间筋膜血管网.采用缝匠肌深面肌间筋膜蒂的髂前上下棘间骨瓣移植,髂嵴支和缝匠肌的节段性血管可保留,肌筋膜蒂的长度可以达到6~8 cm.结论:采用带缝匠肌深层肌间筋膜蒂的髂前上下棘间骨瓣转位移植治疗股骨颈部病变,方法简便,是治疗股骨颈部病变中需要植骨时可选用的简便方法.

    作者:陈书连;王永奎;郑作超;史欣良;刘志成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双侧闭孔动脉变异1例

    正常闭孔动脉大约从第一骶前孔水平,从髂内动脉发出,沿小骨盆侧壁前行穿闲膜管出骨盆,至大腿内侧,分支营养大腿内侧肌群和髋关节.在制作自然腐蚀盆部铸型标本中,有1例双侧闭孔动脉的变异(附图).

    作者:王昌德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退行性腰椎不稳的临床影像解剖特征及治疗

    目的:探讨退行性腰椎不稳症的临床影像解剖特征及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42例病人,其中腰椎不稳合并腰椎管狭窄20例,退行性滑脱18例,退行性侧弯4例.全部病例均常规行X线正侧位片、左右斜位片以及腰椎动力性侧位片检查,观察脊柱不稳部位及节段;同时行CT或MRI检查,了解椎管及冲经根管情况;依据病人的病情、年龄等情况采取相应的手术方案,术后佩戴外固定支柱并进行随访.结果:全部病例随访中X线片显示,除1例因严重骨质疏松造成螺钉松动外,椎弓根断裂1例,其余固定牢固、螺钉、棒无折断,复位无丢失,无感染及脊髓冲经根损伤等并发症,植骨融合良好,优良率达93%.结论:L45过屈时移位>8%、过伸时移位>9%;L5/S1过屈时移位>6%、过伸时移位>9%;或椎体前后移位>4mm,椎体间成角>10°为退行性下腰椎不稳的影像学特征.神经减压和椎管成型辅以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及植骨融合术治疗退行性下腰椎不稳疗效优良.

    作者:田长庆;顾洪生;肖建德;李振宇;阎洪印;余铮;陈杨;周文钰;林建泽;颜滨;罗新乐;曾腾辉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非典型性手指中央缺如1例

    患者女性,25岁,出生时即存在右手中指、环指从近节指骨基底部以远处缺如,掌指关节残留,局部软组织呈圆锥样肉赘,无功能;示指从近指间关节以远缺如,小指近、远指间关节融合不能屈伸活动,右拇指正常.

    作者:王培信;李泽龙;曾波;庄永;谢逸波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多层螺旋CT肝门静脉成像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肝门静脉成像(MSCTP)技术在显示肝内肝门静脉解剖及其在占位性病变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70例疑有肝脏疾病患者行增强后肝门静脉期扫描,对每一例均行三维重建后处理,对二维及三维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MSCTP对肝内门静脉第5级以上分支的显示率为94.5%;170例肝内门静脉可分为3种类型;二维及三维图像对病变定位不相符合率为36.8%.结论:MSCTP可以用来准确评价肝内门静脉解剖并对肝脏病灶进行准确定位.

    作者:刘学静;武乐斌;柳澄;王道萍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数字化人脑图谱演示系统的设计与制作

    目的:设计并制作一个高精度、高速度、又易于操作的三维数字化人脑图谱,重建出人脑内部各个组织之间复杂的空间关系.方法:在PC机上使用自己开发的工具对采集到的二维人脑图像进行先期处理,并自动生成各组织的三维模型,然后使用VRML将三维模型组织在一起并在浏览器中显示出来.结果:成功构建出一个操作简单、效果逼真的脑图谱,适用于手术计划导航以及神经解剖教学.结论:利用可视化技术构建的数字化人脑图谱能够为医学研究、教学与临床提供形象而真实的模型,而且构造出的三维模型文件较小,适合于网络传输和资源共享.

    作者:黄绍辉;王博亮;黄晓阳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经腹股沟韧带髂股入路显露髋臼前内侧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暴露髋臼前内侧壁提供一种新的手术入路.方法:在尸体上作解剖,观察髂区、骨盆、腹股沟区、股三角的重要血管、神经与髋臼前内侧壁的关系,提出新的手术入路,并应用于临床.结果:经骨盆、腹膜外,保护好髂外血管、股神经等重要结构,髋臼前内侧壁、髂骨翼、耻骨上支可以得到良好的暴露,由此设计出经腹股沟韧带髂股切口新手术入路,并在临床应用中取得良好的效果.结论:经腹股沟韧带髂股入路是暴露髋臼前内侧壁的理想手术入路.

    作者:梁熙;安洪;李加乐;倪卫东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腮腺区面神经的解剖及临床意义

    目的:为腮腺区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25具50侧经防腐处理的完整头部标本上观测面神经干的长度、横径以及各个分支再分支前长度和各个分支的解剖特点.结果:颞支横径为(1.1±0.2)mm,分支有(1 7±0.8)支;颧支横径为(1.8±0.3)mm,分支有(1.6±0.6)支,位置恒定;颊支有上下颊支型、融为一支型和一支再分型3种类型,上下颊支多位于距腮腺导管上下0.5cm以内的浅层;下颌缘支横径为(1.2±0.4)mm;颈支横径为(0.9±0.2)mm,走行长度为(2.3±0.3)cm,分支有(1.1±0.4)支.结论:面神经与腮腺区关系密切,腮腺区手术时循颊支向后追踪面神经是比较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刘靖;张秋红;张春瑞;李伟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旋股外侧血管蒂复(联)合组织瓣移植的解剖学基础

    目的:为以旋股外侧血管蒂复(联)合组织瓣移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50侧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察旋股外侧动脉分支起始类型及其分布.结果:旋股外侧动脉分支起始主要有3型:Ⅰ型:旋股外侧动脉发升支、横支和降支占76%;Ⅱ型:升支、横支、降支由两干从股深动脉或股动脉发出占20%;Ⅲ型:升支、横支、降支单独从股深动脉或股动脉发出占4%.升支恒定分支分布于阔筋膜张肌和髂嵴前外侧部;横支分支分布于股外侧肌上部和大转子前外侧部;降支分支分布于股外侧肌和股前外侧部皮肤.结论:76%可以旋股外侧血管为蒂形成:①升支阔筋膜张肌皮瓣和/或髂骨瓣;②横支大转子骨瓣或骨膜瓣;③降支股前外侧皮瓣.20%则可以升支和横支或横支和降支共干形成相应两个组织瓣.

    作者:冯运垒;叶淦湖;腾范文;冯仕华;徐达传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扩散加权磁共振成像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磁共振成像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Philips GyroscanIntera 1.5T磁共振系统,对19例临床诊断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行扩散加权磁共振成像(MRI-DWI),并与常规MRI结果比较,其中男11例,女8例,年龄35~70岁,平均年龄52.5岁.结果:19例患者中,MRI-DWI在发病6 h以内提示急性脑梗死者17例,DWI和常规MRI的敏感性分别为100%和5.88%,其特异性均为100%,2例排除了脑梗死.结论:扩散加权磁共振成像对6 h以内发病的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明显高于常规MRI,并对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

    作者:刘军;张明;鱼博浪;邵莹;刘庆禄;王泽忠;孙新建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肺段的冠状断层解剖:断层标本与多层螺旋CT图像对照研究

    目的:研究肺段在冠状断面上的划分及分布.方法:利用20例胸部连续冠状断层标本、2例多层螺旋CT图像、5侧游离肺剥离标本和7侧肺管道铸型,追踪观察了肺叶和肺段的支气管、肺动脉和肺静脉,并据此在冠状断面上划分了肺段.结果:肺段主要分布于从胸骨角至脊柱的10个断面里,气管杈层面是在冠状断面上划分肺段的佳开始层面.在冠状断面上有6个划分肺段的关键层面:①升主动脉层面,划分肺段的标志性结构尖段静脉、外侧段静脉、尖后段静脉、左前段静脉和上舌段静脉均出现;②肺动脉权层面,于肺动脉权下方可见到左、右上肺静脉,在11例(55%)标本中出现尖后段静脉、前段静脉和舌静脉干同时汇入左上市静脉的情形;③气管权层面,左、右肺上叶支气管及其分支显示清晰,于气管权下方可见到左、右下肺静脉汇入左心房;④中间支气管层面,可见到两肺下叶肺段支气管、肺动脉和肺静脉的起源;⑤胸主动脉层面,主要为两肺上段和外后底段的支气管和血管;⑥脊柱层面,两肺下叶主要表现为上段、外侧底段和后底段的支气管和血管.结论:通过仔细辨认肺段支气管、肺动脉和肺静脉,可在冠状断面上精确划分肺段.

    作者:刘树伟;王怀经;柳澄;赵振美;王洪波;李振平;王政;田广平;尹群生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迎接断层影像解剖学新时代的到来

    断层影像解剖学(sectional and imaging anatomy)是针对USG、CT、MRI、SPECT与PET诊断、介入放射学和外科手术等的需要而研究机体形态结构及其基本功能的科学,有其独到的知识体系.若将其视为一项技术,它在生物学、医学、农业和其它领域又有着更为广泛的用途.

    作者:刘树伟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房室结后延伸部形态学特征及与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关系

    目的:研究人房室结双径路,尤其是慢径的解剖学基础.方法:(1)取17例尸检心脏包括房室结在内的房室交界区的组织固定、脱水、包埋后切片,HE和Masson染色,光镜观察.(2)由冠状窦口向房室结方向在心内膜下注射墨汁0.5 ml,24h后光镜观察墨汁走向.结果:17例标本均可发现房室结,房室结前向形成房室束(His束),发现47%(8例)有明确向后延伸-左后延伸和右后延伸,35%(6例)仅有右后延伸,1例发现仅有左后延伸,2例未发现有向后延伸.向后延伸由房室结自然延伸而成,其有房室结自然延伸而成,左后延伸朝左行向房间隔,右后延伸行向右,与三尖瓣隔瓣近乎平行,纤维可达冠状窦口附近.结论:房室结后延伸部可能为慢径路,作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射频消融慢径的解剖学基础.

    作者:孟令东;周聊生;李群;李莹;娄兹谟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建立及MRI分析

    目的:从行为学和MRI表现上评价6-OHDA分别毁损大鼠黑质及纹状体制备的偏侧帕金森病模型.方法:4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黑质毁损组20只,纹状体毁损组18只,假手术组2只.应用立体定向仪,分别作单点黑质毁损与两点纹状体毁损术.观察术后不同时期阿朴吗啡诱导的大鼠旋转行为,并进一步用高场强MRI活体检测帕金森病大鼠黑质、纹状体的毁损情况.结果:黑质毁损后第2周内有7只大鼠诱发出明显的旋转行为,且旋转次数>7转/min,模型成功率为35%.纹状体毁损后第2周有11只大鼠诱发出旋转行为,旋转次数<4转/min,第3周内旋转次数<5转/min,至术后第5周达到7转/min以上并保持稳定,模型成功率为61.1%.MRI显示:模型大鼠第3周内毁损侧黑质和纹状体较对侧出现了明显的MRI低信号区,且随着时间的延长低信号区逐渐减小,至第5周已基本消失.结论:应用6-OHDA小剂量两点毁损纹状体制备的偏侧帕金森病大鼠模型更加符合临床帕金森病病人的病程进展并具有较高的成功率,是帕金森病研究较为理想的模型.MRI扫描可以活体连续观察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毁损情况,是客观评价和检测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一种有效工具.

    作者:高波;刘树伟;雷皓;侯中煜;方可;林祥涛;李振平;刘买利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原发性脑淋巴瘤的MRI表现特点与诊断

    目的:分析颅内原发性淋巴瘤的MRI表现特点,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资料.方法:回顾分析28例经病理证实颅内原发性淋巴瘤的MRI资料,所有病例均行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病灶单发6例,多发22例,分布于幕上14例,幕下4例,幕上幕下同时存在10例,大多位于深部脑白质,病灶多呈圆形或不规则形,T1WI呈低信号,T2WI呈等或高信号,瘤周水肿较轻,增强扫描病灶均呈团块状显著强化.结论:颅内淋巴瘤的MRI表现缺乏特异性,需手术或活检才可作出定性诊断.

    作者:楼慧玲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前、后囟穿刺术解剖标本制作新方法

    采集婴幼儿静脉血时,在四肢、头皮或颈部浅静脉穿刺难以成功时,常改用前、后囟穿刺取血以供检查.但因局部解剖关系不熟悉,常有穿刺失败者.为提高临床前、后囟穿刺成功率和护理解剖学教学效果,我们设计、制作了前、后囟穿刺术解剖标本并行穿刺针仿真穿刺,清楚地显示了穿刺部位、方向、角度和层次.其方法如下.

    作者:付茶生;鲁纯纠;万丽丹;邵立健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左肾静脉走行及注入部位变异1例

    正常成人左肾静脉多在第1或第2腰椎高度出肾门从左肾动脉前方横行注入下腔静脉,末端位于腹主动脉的前方,紧贴肠系膜上动脉起点下方,平均长约7.5 cm.作者在解剖腹腔血管时,发现左肾静脉走行及注入下腔静脉的部位变异.此种变异较为少见,为积累人类学资料,为临床肾脏等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丰刚;张凤鸣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左颈总动脉与头臂干共干起始1例

    主动脉弓分支两支型少见,在解剖一成年男性尸体时发现其主动脉弓只发出了两大分支.一支是左锁骨下动脉,另一支是左颈总动脉与头臂干的共干.现报道如下.

    作者:程玉泉;史欣良;姚震;李伟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内斜位X线片显示股骨距影像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内斜位X线片上股骨距的形态特征,探讨内斜位片显示股骨距的临床意义.方法:用成人干燥股骨标本143根,进行内斜位拍片,对股骨距影像进行测量分析,根据其特点进行分型.结果:在内斜45°X线片均观察到完整股骨距影像(100%),主要由线形的致密的皮质骨和密集的松质骨小梁组成.股骨距长度INL为(4.36±0.46)cm.股骨距分为:弧线型,29.5%(42例);骨小梁型,21.6%(31例);断线型,27.3%(39例);融合型,21.6%(31例).结论:内斜45°X线片显示股骨距影像清晰恒定.股骨距是股骨颈干交界后内侧重要的支撑结构,股骨上段疾病患者应常规加拍内斜位X线片,观察股骨距变化,决定诊疗方案.

    作者:安永胜;杜心如;李桂萍;石友民;孔祥玉;唐世英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