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椎弓根螺钉进钉方法的研究现状

冯运垒;李立新;徐达传

关键词:椎弓根螺钉, 内固定方法, 脊柱固定术, 应用范围, 腰骶关节, 颈椎疾患, 经椎弓根, 技术, 脊柱外科, 椎体, 椎板, 治疗, 胸椎
摘要:自1959年Boucher采用长螺钉经椎板、椎弓根达椎体固定腰骶关节取得成功以来,经椎弓根脊柱固定术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成为脊柱外科后路常用的内固定方法.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这一技术认识的不断深入,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在胸椎,乃至颈椎疾患的治疗上也越来越多地采用椎弓根螺钉技术.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豆状核的定位解剖与可视化研究

    目的:对豆状核进行定位解剖和三维重建,为脑立体定向手术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选用经防腐固定的肉眼观无病变的成人整脑标本60个,剥去脑膜及血管后,正中矢状切为左、右两半,通过原点(大脑前、后连合连线的中点)作三条相互垂直的坐标轴,定X轴为左右横轴、Y轴为前后纵轴、Z轴为上下竖轴,建立三维空间坐标系统.大脑半球用液体琼脂填充各脑室包埋固定,冷却后用切片机经X轴、Y轴、Z轴切面,得到各轴20个脑2 mm厚的薄片.确认各脑片上的核团轮廊,经数码相机摄片,逐一贮存在计算机内,即切片→摄片→数字化图像等过程.结果:获得逼真、平滑并可随意放大、缩小、切割和旋转的带坐标的豆状核的三维空间图像;豆状核的长宽高和坐标值.结论:豆状核的定位解剖和三维重建的空间形态,对功能和立体定向神经外科在豆状核的手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田菊霞;林支付;卢洪煊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寰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的解剖可行性研究

    目的:探讨寰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的可行性.方法:利用50例干燥寰椎标本,电子游标卡尺测量其侧块中部、椎弓根以及后弓的宽度和高度.结果:寰椎侧块中部的宽度和高度分别是12.78 mm和12.95 mm;寰椎椎弓根的宽度和高度分别是8.57 mm和5.83 mm;椎动脉沟下方寰椎后弓的宽度为8.46 mm,该部内侧1/3和外侧1/3的高度分别是3.88 mm和4.25 mm.结论:进行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是可行的,其决定因素是椎动脉沟处的寰椎后弓高度.

    作者:马向阳;钟世镇;刘景发;尹庆水;徐达传;夏虹;吴增晖;丁自海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引文变迁分析

    目的:了解我国临床解剖学领域论文引文的一般规律和著者吸收利用科技文献的实际情况.方法: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和引文分析法,对<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1997~2002年论文引文的平均值、引文的类型等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的论文平均引文量为8.3条,中外文比例为0.9:1, 期刊占总引文量的88.8%,引文自引率为9.7%,被引文献峰值(8.9%)是在发表后的第3年,文献半衰期为7~8年.结论:期刊是本学科论文的主要引文源,并按照布拉德福的文献离散规律, 找出该领域的27种核心期刊.

    作者:王之一;李侯根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3年(第21卷)分类索引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咽旁间隙的三维断层解剖学及临床意义

    目的:为咽旁间隙疾病的影像诊断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用成人尸体头颈部标本60例,分别作冠状、矢状、横断层解剖.在经咽隐窝的断面上,观察咽旁间隙及咽旁结构的解剖学关系,利用游标卡尺及关联方格分别测量其宽度和面积.结果:咽旁间隙的冠状、矢状、横断面积分别为:(348.8±1.88) mm2(左)、(350.0±2.04) mm2(右),(425.0±2.32) mm2(左)、(424.6±2.28) mm2(右), (447.6±2.18) mm2(左)、(446.4±2.10) mm2(右).两侧咽旁间隙及咽旁结构呈对称性,断面宽度和面积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冠状、矢状、横断层是分别显示咽旁前间隙、咽旁间隙、咽旁后间隙及其结构的佳断层解剖.结论:(1)翼内肌、腭帆提肌、腭帆张肌、咽鼓管、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及茎突是MRI等影像诊断的重要解剖学标志.(2)咽旁间隙的三维断层解剖对咽旁间隙肿瘤等疾病的影像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付升旗;范锡印;郭进学;刘恒兴;崔卫刚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经口咽至斜坡区手术入路的应用解剖学

    目的:为经口咽至斜坡区的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基础.方法:整颅60个,颅的水平切面20个,正中矢状切面20个;头颈部尸体标本25个,其中10个行正中矢状切面.测量切牙孔、前、后鼻棘至咽结节的距离;咽结节、正中线与卵圆孔、颈静脉、颈动脉管外口和舌下神经管外口内缘以及与枕骨大孔前端的间距;测量斜坡高及其上、中、下段的厚度.斜坡区硬膜的厚度以及观测蝶窦与斜坡的位置关系等.结果:正中线距卵圆孔内侧缘、破裂孔、颈动脉管外口、舌下神经管外口内侧缘分别为23.33±2.04 mm,10.54±2.65 mm,25.24±2.85 mm和17.18±1.86 mm.斜坡的高和上、中、下段的厚度分别为34.63±4.36 mm和17.78±3.72 mm,10.46±2.40 mm,7.36±1.91 mm.结论:切牙孔或前鼻棘至咽结节的深度为70.99 mm和78.27 mm,切开咽后壁至颅底外面,以咽结节为圆心,以20 mm为半径作圆行斜坡区开骨窗,可有效防止伤及舌下神经、颈内动脉等.

    作者:纪荣明;李玉泉;张煜辉;熊剑;刘波;周晓平;黄章翔;李亮;陈志刚;金玲艳;王群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供胰的切取保存及修整技术

    目的: 探讨胰肾联合移植术的供体器官切取、保存及修整的技术方法.方法:1998年5月~2003年9月共联合整块切取腹部多器官86例次,期间施行2例改良式胰液空肠引流胰十二指肠及肾一期联合移植术,结合我院联合整块切取腹部多器官的经验,及胰肾联合移植临床开展情况对供胰的切取与修整技术进行总结.结果:联合整块切取腹部多器官86例均成功,热缺血时间在3 min之内.施行2例改良式胰液空肠引流胰十二指肠及肾一期联合移植术,术后移植胰、肾功能均恢复正常,无其它外科并发症.结论:掌握正确的供胰切取、保存及修整方法是保证移植成功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供胰切取的速度与质量以及修整过程中的一些注意点,以尽量缩短热缺血时间,减少损伤.

    作者:于立新;姚冰;徐健;邓文锋;杜传福;刘小友;徐达传;明长生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全内脏转位并急性阑尾炎1例

    患者,男,44岁,因下腹部疼痛6h,外院治疗无好转,疼痛剧且全腹疼痛2h于2003年2月7日入院.

    作者:刘静;邹耀祥;杨爱国;周松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温热磁场与干扰电流治疗腰椎骨质疏松的仪器研制与临床应用

    目的:研制一种治疗腰椎骨质疏松的小型仪器,进一步探讨温热磁场与干扰电流对骨质疏松患者的作用.方法:借助于单片机系统,研制出了新一代的微电脑骨质疏松治疗仪.临床观察该仪对腰椎骨质疏松的治疗效果,运用该仪对30例原发性腰椎骨质疏松患者进行治疗,并于治疗前后用双能X线测定第2~4腰椎骨密度.结果:发现30例中有28例骨密度上升,上升幅度>5.5%有20例,骨痛等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结论:该仪的使用是非药物治疗腰椎骨质疏松的一个有效手段.

    作者:刘文军;陈建庭;钟世镇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断掌再植的神经解剖学基础

    目的:为断掌再植的神经修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30侧成人手标本掌部浅、深两层的主要神经分支进行解剖.以远侧腕横纹为横坐标,以掌中线为纵坐标对掌部主要神经分支的起、止点进行坐标测量.将手掌部划分为64个正方形小区,按照掌部主要神经分支起、止坐标对各神经进行小区定位,确定各神经分支的体表投影.模拟不同平面断掌,确定各断掌平面应修复的神经.结果: R1T3、R1T4、R2T2、R2T3、R2T4 5个小区集中了正中神经返支、正中神经分叉处及尺神经深支的大鱼际肌段,此区域神经分支较多,是断掌时神经修复的重要区域.U2T1、U2T2、U1T3 3个小区有尺神经深支通过,通过此三小区的断掌应仔细修复尺神经深支.结论:本文结果可供对断掌及其他手掌外伤的神经损伤修复作出较为准确的定位,并根据预测结果对掌部损伤神经进行有目的的修复.

    作者:王京生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桡侧腕屈与腕长伸肌腱部分转位修复手部关节脱位应用解剖

    目的:为桡侧腕屈与腕长伸肌腱部分转位修复桡尺远侧及第1腕掌关节脱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30侧成人上肢标本,分别对桡侧腕屈肌腱、桡侧腕长伸肌腱进行形态学测量.结果:桡侧腕长伸肌腱性部长(17.8±2.6)cm,肌腱的上、中、下段宽分别为(13.7±3.1)、(5.6±1.1)和(4.6±0.57)mm肌腱的上、中、下段厚分别为(1.5±0.5)、(2.0±0.3)和(2.4±0.3)mm.桡侧腕屈肌腱性部长(14.3±1.1)cm,肌腱的上、中、下段宽分别为(9.11.4)、(5.5±0.9)和(4.0±0.4),肌腱的上、中、下段厚分别为(2.4±0.6)、(2.2±0.4)和(2.6±0.5)mm.结论:采用桡侧腕屈肌腱和桡侧腕长伸肌腱部分转位,有足够的长度和强度,适用于桡尺远侧关节或第1腕掌关节脱位的修复,临床应用获得良好效果.

    作者:张发惠;刘凯;关夷;宋一平;钟桂午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三角肌的血供特点及临床意义

    目的:为临床应用三角肌皮(骨)瓣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50侧成人上肢标本(10侧动脉铸型标本),观察三角肌形态、血供来源、分布特点及神经支配;2例新鲜上肢标本经锁骨下动脉灌注含有银珠粉的显影剂,X线拍片,观察动脉在三角肌内的分布、构筑特点.结果:三角肌前部肌束血供来源于胸肩峰动脉的三角肌支和肩峰支,其血管神经束在肩峰角下5.6 cm入肌;中后部肌束血供主要来源于旋肱前动脉和旋肱后动脉;三角肌由腋神经支配, 其主干的体表投影位于肩峰平面下方(5.3±1.7)cm;三角肌后缘前方(4.2±1.2)cm和肩峰前角与三角肌粗隆连线后方(1.3±1.1)cm处.结论:三角肌血供丰富为多源性,血管径粗、蒂长、体表易定位,有神经伴行,可以制成带感觉的肌皮骨瓣用以修复软(骨)组织缺损.

    作者:许本柯;徐达传;谢则平;舒先涛;熊绍虎;刘兵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细胞因子在肌腱损伤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肌腱损伤后的粘连是手外科领域的难题之一,国内外不少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肌腱愈合存在内源性愈合和外源性愈合两种机制[1],其中外源性愈合被认为是粘连发生的病理基础.因此,不少学者认为应设法抑制外源性愈合而促进内源性愈合.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细胞因子逐渐被学者们所认识并被证实其可调控细胞增殖分化,故在损伤修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者:白贵友;张正治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肱三头肌外侧头神经肌支和血供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肱三头肌外侧头的神经肌支移位和游离肌皮瓣移植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在30侧成人上肢标本上对肱三头肌外侧头的神经肌支和血管进行详细解剖观测. 结果:外侧头肌支数2~4支,一般为3支.入肌部位位于大圆肌腱下缘(5.31±2.01)、(6.06±1.21)、(5.96±1.0) cm,横径分别为(1.4±0.5)、(1.2±0.2)、(1.9±0.9) mm.肌皮神经肱二头肌平均2个肌支,入肌部位分别在大圆肌下缘以下(4.21±1.66)和(4.58±1.32) cm,横径为(1.4±0.6)和(1.2±0.8) mm.腋神经入肌部位在大圆肌下缘以上发出.肱三头肌外侧头血供来源于肱深、旋肱后及部分近侧肌支,且均与肱深血管有关. 结论: 肱三头肌外侧头肌支有足够长度和横径,在肌门处可无张力移位至肌皮神经肱二头肌支及部分腋神经肌支.以肱深血管为蒂的肱三头肌外侧头游离肌皮瓣是修复前臂肌肉皮肤缺损的良好供体.

    作者:王斌;邵新中;郑桓;卢爱东;李淑芹;李康华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真两性畸形1例尸体解剖报道

    真性两性畸形是人类性分化畸形中少见和复杂的一种,占两性畸形的20%.国内对真两性畸形的临床报道较多见,但对真两性畸形的尸体解剖国内外文献尚少见报道.我们收集到的一具无名真两性畸形尸体的解剖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沈忠飞;方马荣;王鑫泉;郭连军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论著著者变迁分析

    为了了解<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论著国内核心著者群的变迁情况,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以该刊1995~2002年8年间刊登的论著类文章(包括基础研究、实验研究、临床生物力学、临床研究、临床报道、临床应用和专题报道)为材料来源,对其著者及发文数量,合著、合作情况,论著产生的地理及单位分布等进行了统计分析,以期供临床解剖学工作者参考.

    作者:王之一;胡雁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经颞骨岩部乙状窦前入路处理岩斜区病变的应用解剖

    目的:研究经颞骨岩部乙状窦前入路进行岩斜区直接手术的方法,寻找出该入路的标志点和颞骨岩部的磨除方法,并观察手术的暴露范围和优缺点.方法:用15例血管经彩色乳胶灌注的成人尸头标本,显微镜下(×6~25)解剖经颞骨岩部乙状窦前入路.结果:岩乙状窦交叉点、内淋巴囊裂是磨除颞骨岩部后面的重要标志,用内淋巴囊裂可以初步定位前庭小管、总脚和后半规管.此入路能够暴露从鞍背到延髓中上部的区域,以暴露中岩斜区佳.离断内淋巴囊,可扩大骨磨除的面积,增加手术的暴露.结论:以岩乙状窦交叉点、内淋巴囊裂为标志为安全磨除颞骨岩部后面提供了保证.经颞骨岩部乙状窦前入路具有手术距离短、视野暴露充分的特点,特别适用于骑跨颅中、后窝而以颅后窝为主的岩斜区病变.

    作者:王玉海;王春莉;卢亦成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不同段脐带静脉的生物力学特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为脐带静脉作为小口径移植材料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胎龄在37~40周自然分娩正常胎儿脐带静脉20例,在生物软组织力学试验机上测定不同段脐带静脉的压力-直径关系,计算出弹性模量.横断取材,冰冻切片,HE法染色,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量其几何形态学指标.结果:近、中、远段脐带静脉的Einc、Ep和Ev均随压力的上升而增大,近段3种弹性模量均低于远段(P<0.01),由近段到远段呈增大趋势.中膜厚度及外径值从近段到远段逐渐减小.结论:脐带静脉作为小口径动脉移植的替代材料是可行的,在血管移植时,应注意选择不同段脐带静脉,使作为移植材料的脐带静脉与宿主血管材料间的生物力学特性尽量相近,以提高移植血管的远期通畅率.

    作者:李文春;张丽萍;余明华;季艳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直肠周围筋膜的解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为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直肠癌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50侧成人防腐固定的盆腔标本上解剖观测直肠系膜、Denonvilliers筋膜及直肠周围腔隙的结构特点.结果:1、直肠系膜中上段较厚,与直肠连结疏松,有纤维束伸入直肠壁;下段逐渐变薄至(2.1±1.2) mm,并有(1.59±0.47) cm长的系膜与直肠肌层连结紧密,末端借致密结缔组织与肛提肌相连.2、Denonvilliers筋膜薄而致密,薄处为(1.4±0.5) mm.64%的筋膜有细小纤维束伸入前列腺、精囊腺(或阴道)之间.3、未见明显呈束状结构直肠侧韧带.结论:直肠系膜及Denonvilliers筋膜是包裹直肠的独立结构,沿骶前间隙及直肠两侧壁锐性分离可完整游离直肠系膜,但直肠下端的系膜与直肠壁、Denonvilliers筋膜与前列腺(或阴道)之间结合紧密,分离时应慎重.

    作者:陈玲珑;兰宝金;郑鸣;池畔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腹腔镜肝脏外科手术入路肝动脉的研究

    目的:为腹腔镜肝脏外科提供肝动脉的应用解剖及手术入路设计.方法:成人尸体肝脏标本30例研究肝供血动脉的来源,包括肝总动脉、肝固有动脉及其分支类型和副肝动脉支在肝门的分布规律及变异形式,测量各动脉的长度及管径;结果:①30例肝总动脉全部起源于腹腔干,有4种分支类型.②肝右动脉与肝外胆管关系有5型.③第一肝门入肝的动脉80%为单支型.结论:腹腔镜下肝动脉结扎操作简单,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不主张单纯行腹腔镜肝动脉结扎术;经胃网膜右动脉进行肝动脉插管术入路安全,效果好;肝左外叶切除时可先处理肝动脉.

    作者:李晓平;李朝龙;徐达传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