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寰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的解剖可行性研究

马向阳;钟世镇;刘景发;尹庆水;徐达传;夏虹;吴增晖;丁自海

关键词:寰椎, 椎弓根, 螺钉, 解剖学
摘要:目的:探讨寰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的可行性.方法:利用50例干燥寰椎标本,电子游标卡尺测量其侧块中部、椎弓根以及后弓的宽度和高度.结果:寰椎侧块中部的宽度和高度分别是12.78 mm和12.95 mm;寰椎椎弓根的宽度和高度分别是8.57 mm和5.83 mm;椎动脉沟下方寰椎后弓的宽度为8.46 mm,该部内侧1/3和外侧1/3的高度分别是3.88 mm和4.25 mm.结论:进行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是可行的,其决定因素是椎动脉沟处的寰椎后弓高度.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改良单宁酸-氯化铁法媒染子宫血管的实验研究

    目的:光镜下观察大鼠子宫各部位血管构筑.方法:应用单宁酸氯化铁法(TA Fe法)灌流固定大鼠,取子宫不同位置做冰冻切片,氯化铁显色,常规脱水、透明、封片,显微摄影.结果:子宫壁出现类似电镜负染色效果,组织结构灰黑色,血管双线条状,分支明显,过管壁切面可见内皮细胞或平滑肌;子宫动脉进入肌层分支并形成一、二级血管网和多支环状动脉,环行动脉或二级血管网发出的微动脉和毛细血管进入粘膜,形成密集的三级毛细血管网.结论:经灌流的子宫标本较长时间保存在媒染固定液内,导致血管外结构也被媒染;子宫壁有三级血管网;每个子宫有多支环状动脉;各段子宫血管构筑不尽相同.

    作者:赵淑敏;孔祥玉;马泉;刘胜;韩莉;马卫军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豆状核的定位解剖与可视化研究

    目的:对豆状核进行定位解剖和三维重建,为脑立体定向手术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选用经防腐固定的肉眼观无病变的成人整脑标本60个,剥去脑膜及血管后,正中矢状切为左、右两半,通过原点(大脑前、后连合连线的中点)作三条相互垂直的坐标轴,定X轴为左右横轴、Y轴为前后纵轴、Z轴为上下竖轴,建立三维空间坐标系统.大脑半球用液体琼脂填充各脑室包埋固定,冷却后用切片机经X轴、Y轴、Z轴切面,得到各轴20个脑2 mm厚的薄片.确认各脑片上的核团轮廊,经数码相机摄片,逐一贮存在计算机内,即切片→摄片→数字化图像等过程.结果:获得逼真、平滑并可随意放大、缩小、切割和旋转的带坐标的豆状核的三维空间图像;豆状核的长宽高和坐标值.结论:豆状核的定位解剖和三维重建的空间形态,对功能和立体定向神经外科在豆状核的手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田菊霞;林支付;卢洪煊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结扎数支肋间后动脉对胸腰段脊髓血供影响

    目的:探讨在脊柱侧凸前入路手术中结扎第7~11肋间后动脉对脊髓血供的影响.方法:将11例14~50岁、无严重心血管疾病和中枢神经系统无损伤的新鲜尸体随机分在A组(不手术)、B组和C组(分别结扎左侧和双侧第7~11肋间后动脉起始部),全身墨汁福尔马林灌注,取T5~L1段脊髓作250 μm连续冰冻切片,镜下观察和拍照,并进行测量和统计分析.结果:C组标本的节段间血管数及血管密度有显著性差异;A组与B组及A组与C组某些节段的血管数或/和血管密度存在差异.结论:胸腰段脊髓的血供不存在节段间差异,双侧结扎第7~11肋间后动脉起始段对脊髓血供影响较大,单侧结扎第7~11肋间后动脉起始段对胸腰段脊髓血供有影响.

    作者:戴景兴;原林;周志涛;李鉴轶;余磊;王兴海;石瑾;洪辉文;吴坤成;齐向东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真两性畸形1例尸体解剖报道

    真性两性畸形是人类性分化畸形中少见和复杂的一种,占两性畸形的20%.国内对真两性畸形的临床报道较多见,但对真两性畸形的尸体解剖国内外文献尚少见报道.我们收集到的一具无名真两性畸形尸体的解剖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沈忠飞;方马荣;王鑫泉;郭连军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胸背神经移位与肱二头肌肌支吻接重建屈肘功能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胸背神经移位与肱二头肌肌支吻接重建屈肘功能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取15具(30侧)成人尸体,对肌皮神经肱二头肌肌支和胸背神经及其伴行动脉进行解剖,观测其走行、可应用长度、横径及分支情况,并取神经标本经石蜡切片、HE染色,对有髓神经纤维进行计数.在2具(4侧)新鲜尸体上模拟设计手术入路.结果:(1)定上肢外展60°时胸锁关节与喙突间连线中外1/3交界处锁骨下缘为测量点.肌皮神经肱二头肌肌支发出点距测量点距离平均为13.1 cm,强行分离长度平均为5.0 cm.胸背神经1~3肌支距测量点平均距离分别为:9.2、11.1、12.3 cm.(2)肱二头肌肌支发出点与胸背神经各肌支发出点的横径、束数和有髓纤维数等数值相仿.(3)在新鲜尸体上设计上肢外展60°锁骨中点下缘至上臂上段内侧正中切口与背阔肌前缘斜行切口,操作简易,创伤较小.结论:应用带血供的胸背神经移位与肱二头肌肌支吻接重建屈肘功能具有可行性.

    作者:张振伟;廖坚文;卓浩;古纪欢;林冷;周可;陈泽华;庄加川;张家俊;詹伟鹏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咽旁间隙的三维断层解剖学及临床意义

    目的:为咽旁间隙疾病的影像诊断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用成人尸体头颈部标本60例,分别作冠状、矢状、横断层解剖.在经咽隐窝的断面上,观察咽旁间隙及咽旁结构的解剖学关系,利用游标卡尺及关联方格分别测量其宽度和面积.结果:咽旁间隙的冠状、矢状、横断面积分别为:(348.8±1.88) mm2(左)、(350.0±2.04) mm2(右),(425.0±2.32) mm2(左)、(424.6±2.28) mm2(右), (447.6±2.18) mm2(左)、(446.4±2.10) mm2(右).两侧咽旁间隙及咽旁结构呈对称性,断面宽度和面积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冠状、矢状、横断层是分别显示咽旁前间隙、咽旁间隙、咽旁后间隙及其结构的佳断层解剖.结论:(1)翼内肌、腭帆提肌、腭帆张肌、咽鼓管、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及茎突是MRI等影像诊断的重要解剖学标志.(2)咽旁间隙的三维断层解剖对咽旁间隙肿瘤等疾病的影像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付升旗;范锡印;郭进学;刘恒兴;崔卫刚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引文变迁分析

    目的:了解我国临床解剖学领域论文引文的一般规律和著者吸收利用科技文献的实际情况.方法: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和引文分析法,对<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1997~2002年论文引文的平均值、引文的类型等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的论文平均引文量为8.3条,中外文比例为0.9:1, 期刊占总引文量的88.8%,引文自引率为9.7%,被引文献峰值(8.9%)是在发表后的第3年,文献半衰期为7~8年.结论:期刊是本学科论文的主要引文源,并按照布拉德福的文献离散规律, 找出该领域的27种核心期刊.

    作者:王之一;李侯根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旋股外侧血管升支髂骨瓣的解剖与临床研究

    旋股外侧升支血管为蒂的髂嵴前部骨瓣,自作者1985年首先报道该骨瓣的解剖学和临床应用以来[1,2],由于骨瓣具有血管恒定、蒂长、径粗、显露容易和施术时的体位方便等优点,经临床推广应用,已成为骨缺损修复常用的骨瓣供区之一.十多年来,我们对该血管的各分支与骨瓣的设计进行较深入系统的研究,设计了以旋股外侧血管升支为主干携带其3种不同分支的髂嵴前部骨瓣及各支的组合应用[3~7],为临床手术方案的制定与选择提供了依据.现将该骨瓣系统解剖与临床应用研究分述如下.

    作者:陈振光;徐达传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腹腔镜肝脏外科手术入路肝动脉的研究

    目的:为腹腔镜肝脏外科提供肝动脉的应用解剖及手术入路设计.方法:成人尸体肝脏标本30例研究肝供血动脉的来源,包括肝总动脉、肝固有动脉及其分支类型和副肝动脉支在肝门的分布规律及变异形式,测量各动脉的长度及管径;结果:①30例肝总动脉全部起源于腹腔干,有4种分支类型.②肝右动脉与肝外胆管关系有5型.③第一肝门入肝的动脉80%为单支型.结论:腹腔镜下肝动脉结扎操作简单,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不主张单纯行腹腔镜肝动脉结扎术;经胃网膜右动脉进行肝动脉插管术入路安全,效果好;肝左外叶切除时可先处理肝动脉.

    作者:李晓平;李朝龙;徐达传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骨干骨折压力侧皮质缺损钢板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评价压力侧骨皮质缺损时钢板内固定的即刻稳定程度,明确压力侧皮质骨块复位的重要性.方法:6具新鲜股骨标本,于中段造成蝶形皮质缺损,测定正常股骨,单纯钢板内固定及对侧皮质骨块复位钢板内固定的垂直压缩、三点弯曲及抗扭转能力,比较不同固定方法在相同载荷下的位移.结果:正常股骨在500 N垂直压力下的垂直位移,300 N压力下的三点弯曲位移及10N.m下的旋转角位移分别为0.82 mm,1.56 mm和0.82°,仅应用钢板于张力侧内固定后的三项位移分别为8.29 mm,10.59 mm和9.11°,应用钢板内固定对侧皮质骨块复位后分别为1.78 mm,5.15 mm和6.75°,三项指标间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当存在压力侧骨皮质缺损时,钢板固定骨块复位时的稳定性较单纯应用钢板内固定时好.应重视恢复钢板对侧皮质骨块的复位,恢复内侧的支撑力,以防止内固定的失败.

    作者:翟文亮;丁真奇;练克俭;刘晖;郭延杰;赵卫东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全内脏转位并急性阑尾炎1例

    患者,男,44岁,因下腹部疼痛6h,外院治疗无好转,疼痛剧且全腹疼痛2h于2003年2月7日入院.

    作者:刘静;邹耀祥;杨爱国;周松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温热磁场与干扰电流治疗腰椎骨质疏松的仪器研制与临床应用

    目的:研制一种治疗腰椎骨质疏松的小型仪器,进一步探讨温热磁场与干扰电流对骨质疏松患者的作用.方法:借助于单片机系统,研制出了新一代的微电脑骨质疏松治疗仪.临床观察该仪对腰椎骨质疏松的治疗效果,运用该仪对30例原发性腰椎骨质疏松患者进行治疗,并于治疗前后用双能X线测定第2~4腰椎骨密度.结果:发现30例中有28例骨密度上升,上升幅度>5.5%有20例,骨痛等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结论:该仪的使用是非药物治疗腰椎骨质疏松的一个有效手段.

    作者:刘文军;陈建庭;钟世镇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寰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的解剖可行性研究

    目的:探讨寰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的可行性.方法:利用50例干燥寰椎标本,电子游标卡尺测量其侧块中部、椎弓根以及后弓的宽度和高度.结果:寰椎侧块中部的宽度和高度分别是12.78 mm和12.95 mm;寰椎椎弓根的宽度和高度分别是8.57 mm和5.83 mm;椎动脉沟下方寰椎后弓的宽度为8.46 mm,该部内侧1/3和外侧1/3的高度分别是3.88 mm和4.25 mm.结论:进行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是可行的,其决定因素是椎动脉沟处的寰椎后弓高度.

    作者:马向阳;钟世镇;刘景发;尹庆水;徐达传;夏虹;吴增晖;丁自海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大鼠自体移植脾组织再生的形态学研究

    目的: 探讨大鼠自体移植脾组织血管神经再生过程、VEGF及KDR表达的变化.方法: 采用Wistar大鼠105只,行脾切除自体脾组织大网膜内移植术,分别于术后7、14、30、60、90、120、180 d,采用免疫组化VEGF、KDR、NPY+神经纤维抗体染色方法,应用光镜、透射电镜、图像分析观测自体移植脾组织.结果: 自体脾组织移植术后7 d即有血管长入移植脾组织,180 d再生血管接近正常;术后30 d神经开始再生,180 d趋于正常;术后7、14 d VEGF、KDR阳性染色细胞密度迅速升高,60 d达高峰, 180 d趋于正常;术后30 d出现NPY+神经纤维,120、180 d NPY+神经纤维广泛分布.结论: 移植脾组织再生血管神经来源于大网膜;移植脾组织内VEGF、KDR表达量早期升高,血管再生完成时恢复正常水平;移植脾组织血管再生早于神经再生.

    作者:郭光金;张坤;蒋登金;余汇洋;邱全光;王林;张天飞;左艳芳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同时显示肾微血管和细胞构筑的实验研究

    目的:在媒染微血管的同时显示肾内细胞构筑,以了解肾微血管与肾小管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用单宁酸-氯化铁法(TA Fe)媒染肾微血管,再以苏木精、H E法复染来观察肾小管细胞结构.结果:经复染的2组切片各级血管和细胞均染色良好,血管壁平滑肌纤维、内皮细胞界限清晰,细胞核蓝染,H E染色的细胞质呈深浅不同的红色.因切片较厚,保证了微血管的立体感,细胞的染色效果却不及薄切片的鲜艳.结论:TA Fe法配合苏木精或HE复染,可同时显示肾微血管和细胞构筑.

    作者:孔祥玉;赵淑敏;马泉;韩莉;颜勇;马卫军;刘胜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引用中文期刊的调查

    为了使广大医务工作者了解掌握我国临床解剖学方面的信息,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范围内迅速查阅更多的文献资料,掌握其学科发展动向;同时使图书信息部门在选购这方面的文献时既不减少有效信息,又能尽量节约有限的经费,我们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我国临床解剖学主要期刊作了初步调查,从中找出该学科领域重要期刊(核心期刊),供广大读者和图书信息部门参阅.

    作者:刘宁宁;李成建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直肠周围筋膜的解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为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直肠癌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50侧成人防腐固定的盆腔标本上解剖观测直肠系膜、Denonvilliers筋膜及直肠周围腔隙的结构特点.结果:1、直肠系膜中上段较厚,与直肠连结疏松,有纤维束伸入直肠壁;下段逐渐变薄至(2.1±1.2) mm,并有(1.59±0.47) cm长的系膜与直肠肌层连结紧密,末端借致密结缔组织与肛提肌相连.2、Denonvilliers筋膜薄而致密,薄处为(1.4±0.5) mm.64%的筋膜有细小纤维束伸入前列腺、精囊腺(或阴道)之间.3、未见明显呈束状结构直肠侧韧带.结论:直肠系膜及Denonvilliers筋膜是包裹直肠的独立结构,沿骶前间隙及直肠两侧壁锐性分离可完整游离直肠系膜,但直肠下端的系膜与直肠壁、Denonvilliers筋膜与前列腺(或阴道)之间结合紧密,分离时应慎重.

    作者:陈玲珑;兰宝金;郑鸣;池畔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颅底段展神经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颅底外科提供展神经的显微解剖学资料.方法: 观测15例(30侧)成人头颅湿标本展神经的位置、行径及重要毗邻关系.结果: ①展神经在硬脑膜入口处两侧间距(19.71±1.79)mm; ②Dorello管顶与底间大垂直距离(2.14±0.70)mm;③展神经在海绵窦内距破裂孔硬膜环(5.69±1.45)mm.结论: 在颞骨岩部、海绵窦及眶上裂区手术,展神经必须予以辨认和保护.

    作者:朱国臣;韩卉;孟庆玲;胡玉婷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Caspase 3反义核酸阻抑Aβ25~35诱导的细胞凋亡的研究

    目的: 设计、合成Caspase-3 mRNA 反义寡核苷酸,并筛选出能阻抑Aβ25~35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的有效片段. 方法: 针对Caspase 3 mRNA不同区域设计出一系列17~18 mer反义寡核苷酸,用脂质体导入PC 12细胞内,并用Aβ25~35诱导细胞凋亡.用AnnexinⅤ-FITC/PI复染、流式细胞术检测观察凋亡早期细胞变化情况.结果:针对Caspase-3 mRNA编码起始区的反义寡核苷酸片段(ASODN2,-6~12, 5'-GTT GTT GTC CAT GGT CAC 3')导入PC-12细胞后,在Aβ25~35诱导下, Annexin Ⅴ/PI复染、流式细胞仪检测见早期凋亡细胞较对照组及其它反义寡核苷酸组明显减少(P<0.05);且导入后Aβ25~35诱导凋亡细胞数与无诱导组相比未见明显增多(P>0.05). 结论: 1.Caspase-3 在Aβ25~35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中起重要作用;2.Caspase-3 mRNA的反义寡核苷酸片段5'-GTT GTT GTC CAT GGT CAC 3'能有效阻止Aβ25~35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

    作者:王亚利;宋天保;王中卫;白明华;刘勤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第5腰椎椎板下缘的观测与临床应用

    腰椎后路手术中,准确的定位是手术成功的首要因素.临床上因定位错误导致手术失败者不乏报道[1~3].作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第5腰椎椎板下缘锐利且明显后倾,并经进一步解剖与影像学研究证实了该解剖特点的存在,作者将其称为第5腰椎椎板下缘后翘.

    作者:王大伟;苑振峰;狄玉进;徐金法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