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升旗;范锡印;郭进学;刘恒兴;崔卫刚
目的:为颅底外科提供展神经的显微解剖学资料.方法: 观测15例(30侧)成人头颅湿标本展神经的位置、行径及重要毗邻关系.结果: ①展神经在硬脑膜入口处两侧间距(19.71±1.79)mm; ②Dorello管顶与底间大垂直距离(2.14±0.70)mm;③展神经在海绵窦内距破裂孔硬膜环(5.69±1.45)mm.结论: 在颞骨岩部、海绵窦及眶上裂区手术,展神经必须予以辨认和保护.
作者:朱国臣;韩卉;孟庆玲;胡玉婷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为了了解<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论著国内核心著者群的变迁情况,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以该刊1995~2002年8年间刊登的论著类文章(包括基础研究、实验研究、临床生物力学、临床研究、临床报道、临床应用和专题报道)为材料来源,对其著者及发文数量,合著、合作情况,论著产生的地理及单位分布等进行了统计分析,以期供临床解剖学工作者参考.
作者:王之一;胡雁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为脐带静脉作为小口径移植材料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胎龄在37~40周自然分娩正常胎儿脐带静脉20例,在生物软组织力学试验机上测定不同段脐带静脉的压力-直径关系,计算出弹性模量.横断取材,冰冻切片,HE法染色,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量其几何形态学指标.结果:近、中、远段脐带静脉的Einc、Ep和Ev均随压力的上升而增大,近段3种弹性模量均低于远段(P<0.01),由近段到远段呈增大趋势.中膜厚度及外径值从近段到远段逐渐减小.结论:脐带静脉作为小口径动脉移植的替代材料是可行的,在血管移植时,应注意选择不同段脐带静脉,使作为移植材料的脐带静脉与宿主血管材料间的生物力学特性尽量相近,以提高移植血管的远期通畅率.
作者:李文春;张丽萍;余明华;季艳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为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直肠癌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50侧成人防腐固定的盆腔标本上解剖观测直肠系膜、Denonvilliers筋膜及直肠周围腔隙的结构特点.结果:1、直肠系膜中上段较厚,与直肠连结疏松,有纤维束伸入直肠壁;下段逐渐变薄至(2.1±1.2) mm,并有(1.59±0.47) cm长的系膜与直肠肌层连结紧密,末端借致密结缔组织与肛提肌相连.2、Denonvilliers筋膜薄而致密,薄处为(1.4±0.5) mm.64%的筋膜有细小纤维束伸入前列腺、精囊腺(或阴道)之间.3、未见明显呈束状结构直肠侧韧带.结论:直肠系膜及Denonvilliers筋膜是包裹直肠的独立结构,沿骶前间隙及直肠两侧壁锐性分离可完整游离直肠系膜,但直肠下端的系膜与直肠壁、Denonvilliers筋膜与前列腺(或阴道)之间结合紧密,分离时应慎重.
作者:陈玲珑;兰宝金;郑鸣;池畔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真性两性畸形是人类性分化畸形中少见和复杂的一种,占两性畸形的20%.国内对真两性畸形的临床报道较多见,但对真两性畸形的尸体解剖国内外文献尚少见报道.我们收集到的一具无名真两性畸形尸体的解剖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沈忠飞;方马荣;王鑫泉;郭连军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为肱三头肌外侧头的神经肌支移位和游离肌皮瓣移植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在30侧成人上肢标本上对肱三头肌外侧头的神经肌支和血管进行详细解剖观测. 结果:外侧头肌支数2~4支,一般为3支.入肌部位位于大圆肌腱下缘(5.31±2.01)、(6.06±1.21)、(5.96±1.0) cm,横径分别为(1.4±0.5)、(1.2±0.2)、(1.9±0.9) mm.肌皮神经肱二头肌平均2个肌支,入肌部位分别在大圆肌下缘以下(4.21±1.66)和(4.58±1.32) cm,横径为(1.4±0.6)和(1.2±0.8) mm.腋神经入肌部位在大圆肌下缘以上发出.肱三头肌外侧头血供来源于肱深、旋肱后及部分近侧肌支,且均与肱深血管有关. 结论: 肱三头肌外侧头肌支有足够长度和横径,在肌门处可无张力移位至肌皮神经肱二头肌支及部分腋神经肌支.以肱深血管为蒂的肱三头肌外侧头游离肌皮瓣是修复前臂肌肉皮肤缺损的良好供体.
作者:王斌;邵新中;郑桓;卢爱东;李淑芹;李康华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在媒染微血管的同时显示肾内细胞构筑,以了解肾微血管与肾小管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用单宁酸-氯化铁法(TA Fe)媒染肾微血管,再以苏木精、H E法复染来观察肾小管细胞结构.结果:经复染的2组切片各级血管和细胞均染色良好,血管壁平滑肌纤维、内皮细胞界限清晰,细胞核蓝染,H E染色的细胞质呈深浅不同的红色.因切片较厚,保证了微血管的立体感,细胞的染色效果却不及薄切片的鲜艳.结论:TA Fe法配合苏木精或HE复染,可同时显示肾微血管和细胞构筑.
作者:孔祥玉;赵淑敏;马泉;韩莉;颜勇;马卫军;刘胜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了解我国临床解剖学领域论文引文的一般规律和著者吸收利用科技文献的实际情况.方法: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和引文分析法,对<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1997~2002年论文引文的平均值、引文的类型等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的论文平均引文量为8.3条,中外文比例为0.9:1, 期刊占总引文量的88.8%,引文自引率为9.7%,被引文献峰值(8.9%)是在发表后的第3年,文献半衰期为7~8年.结论:期刊是本学科论文的主要引文源,并按照布拉德福的文献离散规律, 找出该领域的27种核心期刊.
作者:王之一;李侯根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为胸背神经移位与肱二头肌肌支吻接重建屈肘功能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取15具(30侧)成人尸体,对肌皮神经肱二头肌肌支和胸背神经及其伴行动脉进行解剖,观测其走行、可应用长度、横径及分支情况,并取神经标本经石蜡切片、HE染色,对有髓神经纤维进行计数.在2具(4侧)新鲜尸体上模拟设计手术入路.结果:(1)定上肢外展60°时胸锁关节与喙突间连线中外1/3交界处锁骨下缘为测量点.肌皮神经肱二头肌肌支发出点距测量点距离平均为13.1 cm,强行分离长度平均为5.0 cm.胸背神经1~3肌支距测量点平均距离分别为:9.2、11.1、12.3 cm.(2)肱二头肌肌支发出点与胸背神经各肌支发出点的横径、束数和有髓纤维数等数值相仿.(3)在新鲜尸体上设计上肢外展60°锁骨中点下缘至上臂上段内侧正中切口与背阔肌前缘斜行切口,操作简易,创伤较小.结论:应用带血供的胸背神经移位与肱二头肌肌支吻接重建屈肘功能具有可行性.
作者:张振伟;廖坚文;卓浩;古纪欢;林冷;周可;陈泽华;庄加川;张家俊;詹伟鹏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为断掌再植的神经修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30侧成人手标本掌部浅、深两层的主要神经分支进行解剖.以远侧腕横纹为横坐标,以掌中线为纵坐标对掌部主要神经分支的起、止点进行坐标测量.将手掌部划分为64个正方形小区,按照掌部主要神经分支起、止坐标对各神经进行小区定位,确定各神经分支的体表投影.模拟不同平面断掌,确定各断掌平面应修复的神经.结果: R1T3、R1T4、R2T2、R2T3、R2T4 5个小区集中了正中神经返支、正中神经分叉处及尺神经深支的大鱼际肌段,此区域神经分支较多,是断掌时神经修复的重要区域.U2T1、U2T2、U1T3 3个小区有尺神经深支通过,通过此三小区的断掌应仔细修复尺神经深支.结论:本文结果可供对断掌及其他手掌外伤的神经损伤修复作出较为准确的定位,并根据预测结果对掌部损伤神经进行有目的的修复.
作者:王京生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为咽旁间隙疾病的影像诊断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用成人尸体头颈部标本60例,分别作冠状、矢状、横断层解剖.在经咽隐窝的断面上,观察咽旁间隙及咽旁结构的解剖学关系,利用游标卡尺及关联方格分别测量其宽度和面积.结果:咽旁间隙的冠状、矢状、横断面积分别为:(348.8±1.88) mm2(左)、(350.0±2.04) mm2(右),(425.0±2.32) mm2(左)、(424.6±2.28) mm2(右), (447.6±2.18) mm2(左)、(446.4±2.10) mm2(右).两侧咽旁间隙及咽旁结构呈对称性,断面宽度和面积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冠状、矢状、横断层是分别显示咽旁前间隙、咽旁间隙、咽旁后间隙及其结构的佳断层解剖.结论:(1)翼内肌、腭帆提肌、腭帆张肌、咽鼓管、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及茎突是MRI等影像诊断的重要解剖学标志.(2)咽旁间隙的三维断层解剖对咽旁间隙肿瘤等疾病的影像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付升旗;范锡印;郭进学;刘恒兴;崔卫刚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肌腱损伤后的粘连是手外科领域的难题之一,国内外不少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肌腱愈合存在内源性愈合和外源性愈合两种机制[1],其中外源性愈合被认为是粘连发生的病理基础.因此,不少学者认为应设法抑制外源性愈合而促进内源性愈合.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细胞因子逐渐被学者们所认识并被证实其可调控细胞增殖分化,故在损伤修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者:白贵友;张正治 刊期: 2003年第06期
自70年代起,有限单元法(finite element method,FEM)开始应用于脊柱生物力学研究[1].由于传统的力学试验研究需有完善的实验设备及较多的人力和物力,一旦实验条件发生变化,实验又将重新开始,增大了研究成本,延长了实验周期.随着计算机的发展,人们可以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生物力学实验近似获得求解,显示了极大的优越性.近年来,FEM在脊柱生物力学应用中已取得迅猛发展.
作者:张平;李健;程立明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 设计、合成Caspase-3 mRNA 反义寡核苷酸,并筛选出能阻抑Aβ25~35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的有效片段. 方法: 针对Caspase 3 mRNA不同区域设计出一系列17~18 mer反义寡核苷酸,用脂质体导入PC 12细胞内,并用Aβ25~35诱导细胞凋亡.用AnnexinⅤ-FITC/PI复染、流式细胞术检测观察凋亡早期细胞变化情况.结果:针对Caspase-3 mRNA编码起始区的反义寡核苷酸片段(ASODN2,-6~12, 5'-GTT GTT GTC CAT GGT CAC 3')导入PC-12细胞后,在Aβ25~35诱导下, Annexin Ⅴ/PI复染、流式细胞仪检测见早期凋亡细胞较对照组及其它反义寡核苷酸组明显减少(P<0.05);且导入后Aβ25~35诱导凋亡细胞数与无诱导组相比未见明显增多(P>0.05). 结论: 1.Caspase-3 在Aβ25~35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中起重要作用;2.Caspase-3 mRNA的反义寡核苷酸片段5'-GTT GTT GTC CAT GGT CAC 3'能有效阻止Aβ25~35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
作者:王亚利;宋天保;王中卫;白明华;刘勤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在脊柱侧凸前入路手术中结扎第7~11肋间后动脉对脊髓血供的影响.方法:将11例14~50岁、无严重心血管疾病和中枢神经系统无损伤的新鲜尸体随机分在A组(不手术)、B组和C组(分别结扎左侧和双侧第7~11肋间后动脉起始部),全身墨汁福尔马林灌注,取T5~L1段脊髓作250 μm连续冰冻切片,镜下观察和拍照,并进行测量和统计分析.结果:C组标本的节段间血管数及血管密度有显著性差异;A组与B组及A组与C组某些节段的血管数或/和血管密度存在差异.结论:胸腰段脊髓的血供不存在节段间差异,双侧结扎第7~11肋间后动脉起始段对脊髓血供影响较大,单侧结扎第7~11肋间后动脉起始段对胸腰段脊髓血供有影响.
作者:戴景兴;原林;周志涛;李鉴轶;余磊;王兴海;石瑾;洪辉文;吴坤成;齐向东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对豆状核进行定位解剖和三维重建,为脑立体定向手术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选用经防腐固定的肉眼观无病变的成人整脑标本60个,剥去脑膜及血管后,正中矢状切为左、右两半,通过原点(大脑前、后连合连线的中点)作三条相互垂直的坐标轴,定X轴为左右横轴、Y轴为前后纵轴、Z轴为上下竖轴,建立三维空间坐标系统.大脑半球用液体琼脂填充各脑室包埋固定,冷却后用切片机经X轴、Y轴、Z轴切面,得到各轴20个脑2 mm厚的薄片.确认各脑片上的核团轮廊,经数码相机摄片,逐一贮存在计算机内,即切片→摄片→数字化图像等过程.结果:获得逼真、平滑并可随意放大、缩小、切割和旋转的带坐标的豆状核的三维空间图像;豆状核的长宽高和坐标值.结论:豆状核的定位解剖和三维重建的空间形态,对功能和立体定向神经外科在豆状核的手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田菊霞;林支付;卢洪煊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为桡侧腕屈与腕长伸肌腱部分转位修复桡尺远侧及第1腕掌关节脱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30侧成人上肢标本,分别对桡侧腕屈肌腱、桡侧腕长伸肌腱进行形态学测量.结果:桡侧腕长伸肌腱性部长(17.8±2.6)cm,肌腱的上、中、下段宽分别为(13.7±3.1)、(5.6±1.1)和(4.6±0.57)mm肌腱的上、中、下段厚分别为(1.5±0.5)、(2.0±0.3)和(2.4±0.3)mm.桡侧腕屈肌腱性部长(14.3±1.1)cm,肌腱的上、中、下段宽分别为(9.11.4)、(5.5±0.9)和(4.0±0.4),肌腱的上、中、下段厚分别为(2.4±0.6)、(2.2±0.4)和(2.6±0.5)mm.结论:采用桡侧腕屈肌腱和桡侧腕长伸肌腱部分转位,有足够的长度和强度,适用于桡尺远侧关节或第1腕掌关节脱位的修复,临床应用获得良好效果.
作者:张发惠;刘凯;关夷;宋一平;钟桂午 刊期: 2003年第06期
患者,男,44岁,因下腹部疼痛6h,外院治疗无好转,疼痛剧且全腹疼痛2h于2003年2月7日入院.
作者:刘静;邹耀祥;杨爱国;周松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光镜下观察大鼠子宫各部位血管构筑.方法:应用单宁酸氯化铁法(TA Fe法)灌流固定大鼠,取子宫不同位置做冰冻切片,氯化铁显色,常规脱水、透明、封片,显微摄影.结果:子宫壁出现类似电镜负染色效果,组织结构灰黑色,血管双线条状,分支明显,过管壁切面可见内皮细胞或平滑肌;子宫动脉进入肌层分支并形成一、二级血管网和多支环状动脉,环行动脉或二级血管网发出的微动脉和毛细血管进入粘膜,形成密集的三级毛细血管网.结论:经灌流的子宫标本较长时间保存在媒染固定液内,导致血管外结构也被媒染;子宫壁有三级血管网;每个子宫有多支环状动脉;各段子宫血管构筑不尽相同.
作者:赵淑敏;孔祥玉;马泉;刘胜;韩莉;马卫军 刊期: 200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