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淑敏;孔祥玉;马泉;刘胜;韩莉;马卫军
为了使广大医务工作者了解掌握我国临床解剖学方面的信息,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范围内迅速查阅更多的文献资料,掌握其学科发展动向;同时使图书信息部门在选购这方面的文献时既不减少有效信息,又能尽量节约有限的经费,我们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我国临床解剖学主要期刊作了初步调查,从中找出该学科领域重要期刊(核心期刊),供广大读者和图书信息部门参阅.
作者:刘宁宁;李成建 刊期: 2003年第06期
旋股外侧升支血管为蒂的髂嵴前部骨瓣,自作者1985年首先报道该骨瓣的解剖学和临床应用以来[1,2],由于骨瓣具有血管恒定、蒂长、径粗、显露容易和施术时的体位方便等优点,经临床推广应用,已成为骨缺损修复常用的骨瓣供区之一.十多年来,我们对该血管的各分支与骨瓣的设计进行较深入系统的研究,设计了以旋股外侧血管升支为主干携带其3种不同分支的髂嵴前部骨瓣及各支的组合应用[3~7],为临床手术方案的制定与选择提供了依据.现将该骨瓣系统解剖与临床应用研究分述如下.
作者:陈振光;徐达传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为肱三头肌外侧头的神经肌支移位和游离肌皮瓣移植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在30侧成人上肢标本上对肱三头肌外侧头的神经肌支和血管进行详细解剖观测. 结果:外侧头肌支数2~4支,一般为3支.入肌部位位于大圆肌腱下缘(5.31±2.01)、(6.06±1.21)、(5.96±1.0) cm,横径分别为(1.4±0.5)、(1.2±0.2)、(1.9±0.9) mm.肌皮神经肱二头肌平均2个肌支,入肌部位分别在大圆肌下缘以下(4.21±1.66)和(4.58±1.32) cm,横径为(1.4±0.6)和(1.2±0.8) mm.腋神经入肌部位在大圆肌下缘以上发出.肱三头肌外侧头血供来源于肱深、旋肱后及部分近侧肌支,且均与肱深血管有关. 结论: 肱三头肌外侧头肌支有足够长度和横径,在肌门处可无张力移位至肌皮神经肱二头肌支及部分腋神经肌支.以肱深血管为蒂的肱三头肌外侧头游离肌皮瓣是修复前臂肌肉皮肤缺损的良好供体.
作者:王斌;邵新中;郑桓;卢爱东;李淑芹;李康华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为实现颅面结构三维可视化并对其全面、准确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应用Visual C++ 语言设计开发出一个多功能应用软件包,其功能模块包括:三维重建、精确测量、电子解剖等.借助所开发的软件包,将面向多边形的表面绘制显示方法应用于颅面软组织、骨组织结构的三维重建研究. 结果: 由二维断层CT图像构建出颅面皮肤软组织和骨组织立体结构模型,其立体模型可旋转以利于不同角度的观察分析,可以任一剖面显示及操作其局部结构.结论: 为颅面外科临床提供了定性和定量诊断分析的新技术,实现了颅面电子解剖.为解剖学、人类学和医学美学研究提供了立体分析模型和新方法.
作者:杨斌;黄洪章;李晶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研究经颞骨岩部乙状窦前入路进行岩斜区直接手术的方法,寻找出该入路的标志点和颞骨岩部的磨除方法,并观察手术的暴露范围和优缺点.方法:用15例血管经彩色乳胶灌注的成人尸头标本,显微镜下(×6~25)解剖经颞骨岩部乙状窦前入路.结果:岩乙状窦交叉点、内淋巴囊裂是磨除颞骨岩部后面的重要标志,用内淋巴囊裂可以初步定位前庭小管、总脚和后半规管.此入路能够暴露从鞍背到延髓中上部的区域,以暴露中岩斜区佳.离断内淋巴囊,可扩大骨磨除的面积,增加手术的暴露.结论:以岩乙状窦交叉点、内淋巴囊裂为标志为安全磨除颞骨岩部后面提供了保证.经颞骨岩部乙状窦前入路具有手术距离短、视野暴露充分的特点,特别适用于骑跨颅中、后窝而以颅后窝为主的岩斜区病变.
作者:王玉海;王春莉;卢亦成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为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直肠癌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50侧成人防腐固定的盆腔标本上解剖观测直肠系膜、Denonvilliers筋膜及直肠周围腔隙的结构特点.结果:1、直肠系膜中上段较厚,与直肠连结疏松,有纤维束伸入直肠壁;下段逐渐变薄至(2.1±1.2) mm,并有(1.59±0.47) cm长的系膜与直肠肌层连结紧密,末端借致密结缔组织与肛提肌相连.2、Denonvilliers筋膜薄而致密,薄处为(1.4±0.5) mm.64%的筋膜有细小纤维束伸入前列腺、精囊腺(或阴道)之间.3、未见明显呈束状结构直肠侧韧带.结论:直肠系膜及Denonvilliers筋膜是包裹直肠的独立结构,沿骶前间隙及直肠两侧壁锐性分离可完整游离直肠系膜,但直肠下端的系膜与直肠壁、Denonvilliers筋膜与前列腺(或阴道)之间结合紧密,分离时应慎重.
作者:陈玲珑;兰宝金;郑鸣;池畔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为桡侧腕屈与腕长伸肌腱部分转位修复桡尺远侧及第1腕掌关节脱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30侧成人上肢标本,分别对桡侧腕屈肌腱、桡侧腕长伸肌腱进行形态学测量.结果:桡侧腕长伸肌腱性部长(17.8±2.6)cm,肌腱的上、中、下段宽分别为(13.7±3.1)、(5.6±1.1)和(4.6±0.57)mm肌腱的上、中、下段厚分别为(1.5±0.5)、(2.0±0.3)和(2.4±0.3)mm.桡侧腕屈肌腱性部长(14.3±1.1)cm,肌腱的上、中、下段宽分别为(9.11.4)、(5.5±0.9)和(4.0±0.4),肌腱的上、中、下段厚分别为(2.4±0.6)、(2.2±0.4)和(2.6±0.5)mm.结论:采用桡侧腕屈肌腱和桡侧腕长伸肌腱部分转位,有足够的长度和强度,适用于桡尺远侧关节或第1腕掌关节脱位的修复,临床应用获得良好效果.
作者:张发惠;刘凯;关夷;宋一平;钟桂午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为断掌再植的神经修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30侧成人手标本掌部浅、深两层的主要神经分支进行解剖.以远侧腕横纹为横坐标,以掌中线为纵坐标对掌部主要神经分支的起、止点进行坐标测量.将手掌部划分为64个正方形小区,按照掌部主要神经分支起、止坐标对各神经进行小区定位,确定各神经分支的体表投影.模拟不同平面断掌,确定各断掌平面应修复的神经.结果: R1T3、R1T4、R2T2、R2T3、R2T4 5个小区集中了正中神经返支、正中神经分叉处及尺神经深支的大鱼际肌段,此区域神经分支较多,是断掌时神经修复的重要区域.U2T1、U2T2、U1T3 3个小区有尺神经深支通过,通过此三小区的断掌应仔细修复尺神经深支.结论:本文结果可供对断掌及其他手掌外伤的神经损伤修复作出较为准确的定位,并根据预测结果对掌部损伤神经进行有目的的修复.
作者:王京生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了解我国临床解剖学领域论文引文的一般规律和著者吸收利用科技文献的实际情况.方法: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和引文分析法,对<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1997~2002年论文引文的平均值、引文的类型等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的论文平均引文量为8.3条,中外文比例为0.9:1, 期刊占总引文量的88.8%,引文自引率为9.7%,被引文献峰值(8.9%)是在发表后的第3年,文献半衰期为7~8年.结论:期刊是本学科论文的主要引文源,并按照布拉德福的文献离散规律, 找出该领域的27种核心期刊.
作者:王之一;李侯根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不同时相皮质、海马、隔区细胞凋亡及NOS、ChAT阳性细胞的变化.方法:采用大鼠自由落体脑损伤模型,伤后1、2、3、4、5、7、10 d取脑切片,经Nissl染色,用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NADPH d组化染色观察NOS阳性细胞,ChAT免疫组化染色观察隔区ChAT阳性细胞.结果:Nissl染色可见损伤侧海马CA2、CA3区锥体细胞层细胞消失或紊乱.损伤区周围皮质凋亡细胞伤后3 d达到高峰;损伤侧海马凋亡细胞伤后5 d达到高峰;损伤侧隔区凋亡细胞7 d达到高峰.正常侧上述脑区各时相点均未见到凋亡细胞.损伤区周围皮质、损伤侧海马和隔区iNOS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增加.损伤侧隔区ChAT阳性神经元也明显减少.结论: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损伤区周围皮质和损伤侧海马、隔区细胞凋亡数量的变化与伤后时程有关.伤后细胞iNOS表达增加是导致细胞凋亡的因素.
作者:毛伟峰;金国华;秦建兵;田美玲;张毅;徐慧君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胰肾联合移植术的供体器官切取、保存及修整的技术方法.方法:1998年5月~2003年9月共联合整块切取腹部多器官86例次,期间施行2例改良式胰液空肠引流胰十二指肠及肾一期联合移植术,结合我院联合整块切取腹部多器官的经验,及胰肾联合移植临床开展情况对供胰的切取与修整技术进行总结.结果:联合整块切取腹部多器官86例均成功,热缺血时间在3 min之内.施行2例改良式胰液空肠引流胰十二指肠及肾一期联合移植术,术后移植胰、肾功能均恢复正常,无其它外科并发症.结论:掌握正确的供胰切取、保存及修整方法是保证移植成功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供胰切取的速度与质量以及修整过程中的一些注意点,以尽量缩短热缺血时间,减少损伤.
作者:于立新;姚冰;徐健;邓文锋;杜传福;刘小友;徐达传;明长生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为经口咽至斜坡区的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基础.方法:整颅60个,颅的水平切面20个,正中矢状切面20个;头颈部尸体标本25个,其中10个行正中矢状切面.测量切牙孔、前、后鼻棘至咽结节的距离;咽结节、正中线与卵圆孔、颈静脉、颈动脉管外口和舌下神经管外口内缘以及与枕骨大孔前端的间距;测量斜坡高及其上、中、下段的厚度.斜坡区硬膜的厚度以及观测蝶窦与斜坡的位置关系等.结果:正中线距卵圆孔内侧缘、破裂孔、颈动脉管外口、舌下神经管外口内侧缘分别为23.33±2.04 mm,10.54±2.65 mm,25.24±2.85 mm和17.18±1.86 mm.斜坡的高和上、中、下段的厚度分别为34.63±4.36 mm和17.78±3.72 mm,10.46±2.40 mm,7.36±1.91 mm.结论:切牙孔或前鼻棘至咽结节的深度为70.99 mm和78.27 mm,切开咽后壁至颅底外面,以咽结节为圆心,以20 mm为半径作圆行斜坡区开骨窗,可有效防止伤及舌下神经、颈内动脉等.
作者:纪荣明;李玉泉;张煜辉;熊剑;刘波;周晓平;黄章翔;李亮;陈志刚;金玲艳;王群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评价压力侧骨皮质缺损时钢板内固定的即刻稳定程度,明确压力侧皮质骨块复位的重要性.方法:6具新鲜股骨标本,于中段造成蝶形皮质缺损,测定正常股骨,单纯钢板内固定及对侧皮质骨块复位钢板内固定的垂直压缩、三点弯曲及抗扭转能力,比较不同固定方法在相同载荷下的位移.结果:正常股骨在500 N垂直压力下的垂直位移,300 N压力下的三点弯曲位移及10N.m下的旋转角位移分别为0.82 mm,1.56 mm和0.82°,仅应用钢板于张力侧内固定后的三项位移分别为8.29 mm,10.59 mm和9.11°,应用钢板内固定对侧皮质骨块复位后分别为1.78 mm,5.15 mm和6.75°,三项指标间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当存在压力侧骨皮质缺损时,钢板固定骨块复位时的稳定性较单纯应用钢板内固定时好.应重视恢复钢板对侧皮质骨块的复位,恢复内侧的支撑力,以防止内固定的失败.
作者:翟文亮;丁真奇;练克俭;刘晖;郭延杰;赵卫东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在脊柱侧凸前入路手术中结扎第7~11肋间后动脉对脊髓血供的影响.方法:将11例14~50岁、无严重心血管疾病和中枢神经系统无损伤的新鲜尸体随机分在A组(不手术)、B组和C组(分别结扎左侧和双侧第7~11肋间后动脉起始部),全身墨汁福尔马林灌注,取T5~L1段脊髓作250 μm连续冰冻切片,镜下观察和拍照,并进行测量和统计分析.结果:C组标本的节段间血管数及血管密度有显著性差异;A组与B组及A组与C组某些节段的血管数或/和血管密度存在差异.结论:胸腰段脊髓的血供不存在节段间差异,双侧结扎第7~11肋间后动脉起始段对脊髓血供影响较大,单侧结扎第7~11肋间后动脉起始段对胸腰段脊髓血供有影响.
作者:戴景兴;原林;周志涛;李鉴轶;余磊;王兴海;石瑾;洪辉文;吴坤成;齐向东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为颅底外科提供展神经的显微解剖学资料.方法: 观测15例(30侧)成人头颅湿标本展神经的位置、行径及重要毗邻关系.结果: ①展神经在硬脑膜入口处两侧间距(19.71±1.79)mm; ②Dorello管顶与底间大垂直距离(2.14±0.70)mm;③展神经在海绵窦内距破裂孔硬膜环(5.69±1.45)mm.结论: 在颞骨岩部、海绵窦及眶上裂区手术,展神经必须予以辨认和保护.
作者:朱国臣;韩卉;孟庆玲;胡玉婷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大鼠自体移植脾组织血管神经再生过程、VEGF及KDR表达的变化.方法: 采用Wistar大鼠105只,行脾切除自体脾组织大网膜内移植术,分别于术后7、14、30、60、90、120、180 d,采用免疫组化VEGF、KDR、NPY+神经纤维抗体染色方法,应用光镜、透射电镜、图像分析观测自体移植脾组织.结果: 自体脾组织移植术后7 d即有血管长入移植脾组织,180 d再生血管接近正常;术后30 d神经开始再生,180 d趋于正常;术后7、14 d VEGF、KDR阳性染色细胞密度迅速升高,60 d达高峰, 180 d趋于正常;术后30 d出现NPY+神经纤维,120、180 d NPY+神经纤维广泛分布.结论: 移植脾组织再生血管神经来源于大网膜;移植脾组织内VEGF、KDR表达量早期升高,血管再生完成时恢复正常水平;移植脾组织血管再生早于神经再生.
作者:郭光金;张坤;蒋登金;余汇洋;邱全光;王林;张天飞;左艳芳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研制一种治疗腰椎骨质疏松的小型仪器,进一步探讨温热磁场与干扰电流对骨质疏松患者的作用.方法:借助于单片机系统,研制出了新一代的微电脑骨质疏松治疗仪.临床观察该仪对腰椎骨质疏松的治疗效果,运用该仪对30例原发性腰椎骨质疏松患者进行治疗,并于治疗前后用双能X线测定第2~4腰椎骨密度.结果:发现30例中有28例骨密度上升,上升幅度>5.5%有20例,骨痛等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结论:该仪的使用是非药物治疗腰椎骨质疏松的一个有效手段.
作者:刘文军;陈建庭;钟世镇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儿童四肢长骨在静态和动态作用力下三点弯曲的性质.方法: 11具2~12岁的儿童尸体由亲属捐赠用于该项实验测试.分别取双侧肱骨、尺骨、桡骨、股骨、胫骨和腓骨,随机取一侧为静态施载组(5 mm/min),另一侧则为动态施载组(500 mm/min).在万能材料试验机上进行三点弯曲测试.结果: 将测试结果进行多次回归得出以下公式:Y =X + α1V+ α2S +α3A, Y代表力、大变形、刚度或能量吸收,X为截距,V为速度参数,S为性别参数,α为年龄参数,α1、α2、α3为常数系数.结论: 随儿童年龄增长,其长骨的动、静态抗弯曲力的能力提高,同龄男孩的长骨较女孩长骨的抗弯曲能力强.
作者:欧阳钧;朱青安;赵卫东;徐永清;陈炜生;钟世镇 刊期: 2003年第06期
自1959年Boucher采用长螺钉经椎板、椎弓根达椎体固定腰骶关节取得成功以来,经椎弓根脊柱固定术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成为脊柱外科后路常用的内固定方法.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这一技术认识的不断深入,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在胸椎,乃至颈椎疾患的治疗上也越来越多地采用椎弓根螺钉技术.
作者:冯运垒;李立新;徐达传 刊期: 200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