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细胞凋亡及NOS阳性细胞的变化

毛伟峰;金国华;秦建兵;田美玲;张毅;徐慧君

关键词:创伤性脑损伤, 凋亡, 一氧化氮合酶, 大鼠
摘要:目的:探讨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不同时相皮质、海马、隔区细胞凋亡及NOS、ChAT阳性细胞的变化.方法:采用大鼠自由落体脑损伤模型,伤后1、2、3、4、5、7、10 d取脑切片,经Nissl染色,用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NADPH d组化染色观察NOS阳性细胞,ChAT免疫组化染色观察隔区ChAT阳性细胞.结果:Nissl染色可见损伤侧海马CA2、CA3区锥体细胞层细胞消失或紊乱.损伤区周围皮质凋亡细胞伤后3 d达到高峰;损伤侧海马凋亡细胞伤后5 d达到高峰;损伤侧隔区凋亡细胞7 d达到高峰.正常侧上述脑区各时相点均未见到凋亡细胞.损伤区周围皮质、损伤侧海马和隔区iNOS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增加.损伤侧隔区ChAT阳性神经元也明显减少.结论: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损伤区周围皮质和损伤侧海马、隔区细胞凋亡数量的变化与伤后时程有关.伤后细胞iNOS表达增加是导致细胞凋亡的因素.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改良单宁酸-氯化铁法媒染子宫血管的实验研究

    目的:光镜下观察大鼠子宫各部位血管构筑.方法:应用单宁酸氯化铁法(TA Fe法)灌流固定大鼠,取子宫不同位置做冰冻切片,氯化铁显色,常规脱水、透明、封片,显微摄影.结果:子宫壁出现类似电镜负染色效果,组织结构灰黑色,血管双线条状,分支明显,过管壁切面可见内皮细胞或平滑肌;子宫动脉进入肌层分支并形成一、二级血管网和多支环状动脉,环行动脉或二级血管网发出的微动脉和毛细血管进入粘膜,形成密集的三级毛细血管网.结论:经灌流的子宫标本较长时间保存在媒染固定液内,导致血管外结构也被媒染;子宫壁有三级血管网;每个子宫有多支环状动脉;各段子宫血管构筑不尽相同.

    作者:赵淑敏;孔祥玉;马泉;刘胜;韩莉;马卫军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同时显示肾微血管和细胞构筑的实验研究

    目的:在媒染微血管的同时显示肾内细胞构筑,以了解肾微血管与肾小管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用单宁酸-氯化铁法(TA Fe)媒染肾微血管,再以苏木精、H E法复染来观察肾小管细胞结构.结果:经复染的2组切片各级血管和细胞均染色良好,血管壁平滑肌纤维、内皮细胞界限清晰,细胞核蓝染,H E染色的细胞质呈深浅不同的红色.因切片较厚,保证了微血管的立体感,细胞的染色效果却不及薄切片的鲜艳.结论:TA Fe法配合苏木精或HE复染,可同时显示肾微血管和细胞构筑.

    作者:孔祥玉;赵淑敏;马泉;韩莉;颜勇;马卫军;刘胜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Caspase 3反义核酸阻抑Aβ25~35诱导的细胞凋亡的研究

    目的: 设计、合成Caspase-3 mRNA 反义寡核苷酸,并筛选出能阻抑Aβ25~35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的有效片段. 方法: 针对Caspase 3 mRNA不同区域设计出一系列17~18 mer反义寡核苷酸,用脂质体导入PC 12细胞内,并用Aβ25~35诱导细胞凋亡.用AnnexinⅤ-FITC/PI复染、流式细胞术检测观察凋亡早期细胞变化情况.结果:针对Caspase-3 mRNA编码起始区的反义寡核苷酸片段(ASODN2,-6~12, 5'-GTT GTT GTC CAT GGT CAC 3')导入PC-12细胞后,在Aβ25~35诱导下, Annexin Ⅴ/PI复染、流式细胞仪检测见早期凋亡细胞较对照组及其它反义寡核苷酸组明显减少(P<0.05);且导入后Aβ25~35诱导凋亡细胞数与无诱导组相比未见明显增多(P>0.05). 结论: 1.Caspase-3 在Aβ25~35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中起重要作用;2.Caspase-3 mRNA的反义寡核苷酸片段5'-GTT GTT GTC CAT GGT CAC 3'能有效阻止Aβ25~35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

    作者:王亚利;宋天保;王中卫;白明华;刘勤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颈椎生理弯曲的弧度法测量及临床意义

    目的:为临床颈椎功能评定建立参考指标并为颈椎椎体间融合器的研制和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对378例正常人体颈椎中间位侧位片弦、弧长度进行测量,通过二元一次方程求解计算出正常颈椎生理曲度.结果:男女颈椎生理曲度平均值为(34.57±5.26)°,95%的正常值范围为24.27°~44.88°,男女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别(P >0.05).低年龄组(11~30岁)颈曲较大,随年龄增长颈曲减小;31~60岁之间男女颈曲呈波动变化;高龄组(60岁以上)颈曲随年龄的增加又有增大趋势.结论:人体生理颈曲与年龄存在相关性,但非线性相关;颈曲的变化是颈椎基础力学失衡的结果,维持和恢复颈椎生理曲度对预防和治疗颈椎疾患有积极作用.

    作者:吴广森;靳安民;袁岱军;童斌辉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皮质下动脉硬化脑病MRI分型与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MRI分型,为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帮助.方法:回顾分析经MRI诊断的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病例86例(男62,女24),平均年龄80.8岁,合并高血压病72例,糖尿病45例,腔隙性脑梗死78例;根据MRI侧脑室周围白质病变范围融合程度将皮质下动脉硬化脑病分为轻、中、重型,并采用MMSE和ADL对每例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估.结果:(1)皮质下脑白质的缺血程度与年龄有一定关系(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脑白质缺血程度愈重,伴随高血压、糖尿病、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可加重脑白质缺血.(2)认识障碍、日常生活能力与脑白质损害范围有显著相关性(P<0.001),脑白质损害范围愈大,认知功能障碍愈重,日常生活能力愈低.结论:皮质下动脉硬化脑病发生与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因素密切相关,早期诊断及治疗可延缓痴呆的发生,MRI可作为一种早期诊断的方法.

    作者:楼慧玲;黄玉宇;梁剑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经颞骨岩部乙状窦前入路处理岩斜区病变的应用解剖

    目的:研究经颞骨岩部乙状窦前入路进行岩斜区直接手术的方法,寻找出该入路的标志点和颞骨岩部的磨除方法,并观察手术的暴露范围和优缺点.方法:用15例血管经彩色乳胶灌注的成人尸头标本,显微镜下(×6~25)解剖经颞骨岩部乙状窦前入路.结果:岩乙状窦交叉点、内淋巴囊裂是磨除颞骨岩部后面的重要标志,用内淋巴囊裂可以初步定位前庭小管、总脚和后半规管.此入路能够暴露从鞍背到延髓中上部的区域,以暴露中岩斜区佳.离断内淋巴囊,可扩大骨磨除的面积,增加手术的暴露.结论:以岩乙状窦交叉点、内淋巴囊裂为标志为安全磨除颞骨岩部后面提供了保证.经颞骨岩部乙状窦前入路具有手术距离短、视野暴露充分的特点,特别适用于骑跨颅中、后窝而以颅后窝为主的岩斜区病变.

    作者:王玉海;王春莉;卢亦成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细胞凋亡及NOS阳性细胞的变化

    目的:探讨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不同时相皮质、海马、隔区细胞凋亡及NOS、ChAT阳性细胞的变化.方法:采用大鼠自由落体脑损伤模型,伤后1、2、3、4、5、7、10 d取脑切片,经Nissl染色,用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NADPH d组化染色观察NOS阳性细胞,ChAT免疫组化染色观察隔区ChAT阳性细胞.结果:Nissl染色可见损伤侧海马CA2、CA3区锥体细胞层细胞消失或紊乱.损伤区周围皮质凋亡细胞伤后3 d达到高峰;损伤侧海马凋亡细胞伤后5 d达到高峰;损伤侧隔区凋亡细胞7 d达到高峰.正常侧上述脑区各时相点均未见到凋亡细胞.损伤区周围皮质、损伤侧海马和隔区iNOS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增加.损伤侧隔区ChAT阳性神经元也明显减少.结论: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损伤区周围皮质和损伤侧海马、隔区细胞凋亡数量的变化与伤后时程有关.伤后细胞iNOS表达增加是导致细胞凋亡的因素.

    作者:毛伟峰;金国华;秦建兵;田美玲;张毅;徐慧君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真两性畸形1例尸体解剖报道

    真性两性畸形是人类性分化畸形中少见和复杂的一种,占两性畸形的20%.国内对真两性畸形的临床报道较多见,但对真两性畸形的尸体解剖国内外文献尚少见报道.我们收集到的一具无名真两性畸形尸体的解剖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沈忠飞;方马荣;王鑫泉;郭连军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供胰的切取保存及修整技术

    目的: 探讨胰肾联合移植术的供体器官切取、保存及修整的技术方法.方法:1998年5月~2003年9月共联合整块切取腹部多器官86例次,期间施行2例改良式胰液空肠引流胰十二指肠及肾一期联合移植术,结合我院联合整块切取腹部多器官的经验,及胰肾联合移植临床开展情况对供胰的切取与修整技术进行总结.结果:联合整块切取腹部多器官86例均成功,热缺血时间在3 min之内.施行2例改良式胰液空肠引流胰十二指肠及肾一期联合移植术,术后移植胰、肾功能均恢复正常,无其它外科并发症.结论:掌握正确的供胰切取、保存及修整方法是保证移植成功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供胰切取的速度与质量以及修整过程中的一些注意点,以尽量缩短热缺血时间,减少损伤.

    作者:于立新;姚冰;徐健;邓文锋;杜传福;刘小友;徐达传;明长生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肝胆外科解剖标本的设计和制作

    临床肝胆外科的发展,要求临床医生对肝脏内管道走行分支的形态有明确的认识.传统的解剖教科书或肝胆外科专著中,涉及到肝内管道的形态时多以线条图示意,给人有不真实的感觉.为肝胆外科的研究提供直观的肝内管道标本一直是我们解剖学工作者的大愿望.

    作者:王兴海;王雪莲;降央泽仁;张兴华;刘畅;洪辉文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细胞因子在肌腱损伤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肌腱损伤后的粘连是手外科领域的难题之一,国内外不少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肌腱愈合存在内源性愈合和外源性愈合两种机制[1],其中外源性愈合被认为是粘连发生的病理基础.因此,不少学者认为应设法抑制外源性愈合而促进内源性愈合.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细胞因子逐渐被学者们所认识并被证实其可调控细胞增殖分化,故在损伤修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者:白贵友;张正治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论著著者变迁分析

    为了了解<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论著国内核心著者群的变迁情况,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以该刊1995~2002年8年间刊登的论著类文章(包括基础研究、实验研究、临床生物力学、临床研究、临床报道、临床应用和专题报道)为材料来源,对其著者及发文数量,合著、合作情况,论著产生的地理及单位分布等进行了统计分析,以期供临床解剖学工作者参考.

    作者:王之一;胡雁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外科与放射解剖学》杂志文题摘要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豆状核的定位解剖与可视化研究

    目的:对豆状核进行定位解剖和三维重建,为脑立体定向手术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选用经防腐固定的肉眼观无病变的成人整脑标本60个,剥去脑膜及血管后,正中矢状切为左、右两半,通过原点(大脑前、后连合连线的中点)作三条相互垂直的坐标轴,定X轴为左右横轴、Y轴为前后纵轴、Z轴为上下竖轴,建立三维空间坐标系统.大脑半球用液体琼脂填充各脑室包埋固定,冷却后用切片机经X轴、Y轴、Z轴切面,得到各轴20个脑2 mm厚的薄片.确认各脑片上的核团轮廊,经数码相机摄片,逐一贮存在计算机内,即切片→摄片→数字化图像等过程.结果:获得逼真、平滑并可随意放大、缩小、切割和旋转的带坐标的豆状核的三维空间图像;豆状核的长宽高和坐标值.结论:豆状核的定位解剖和三维重建的空间形态,对功能和立体定向神经外科在豆状核的手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田菊霞;林支付;卢洪煊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颅底段展神经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颅底外科提供展神经的显微解剖学资料.方法: 观测15例(30侧)成人头颅湿标本展神经的位置、行径及重要毗邻关系.结果: ①展神经在硬脑膜入口处两侧间距(19.71±1.79)mm; ②Dorello管顶与底间大垂直距离(2.14±0.70)mm;③展神经在海绵窦内距破裂孔硬膜环(5.69±1.45)mm.结论: 在颞骨岩部、海绵窦及眶上裂区手术,展神经必须予以辨认和保护.

    作者:朱国臣;韩卉;孟庆玲;胡玉婷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全内脏转位并急性阑尾炎1例

    患者,男,44岁,因下腹部疼痛6h,外院治疗无好转,疼痛剧且全腹疼痛2h于2003年2月7日入院.

    作者:刘静;邹耀祥;杨爱国;周松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温热磁场与干扰电流治疗腰椎骨质疏松的仪器研制与临床应用

    目的:研制一种治疗腰椎骨质疏松的小型仪器,进一步探讨温热磁场与干扰电流对骨质疏松患者的作用.方法:借助于单片机系统,研制出了新一代的微电脑骨质疏松治疗仪.临床观察该仪对腰椎骨质疏松的治疗效果,运用该仪对30例原发性腰椎骨质疏松患者进行治疗,并于治疗前后用双能X线测定第2~4腰椎骨密度.结果:发现30例中有28例骨密度上升,上升幅度>5.5%有20例,骨痛等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结论:该仪的使用是非药物治疗腰椎骨质疏松的一个有效手段.

    作者:刘文军;陈建庭;钟世镇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儿童四肢长骨的生物力学性质及其意义

    目的: 研究儿童四肢长骨在静态和动态作用力下三点弯曲的性质.方法: 11具2~12岁的儿童尸体由亲属捐赠用于该项实验测试.分别取双侧肱骨、尺骨、桡骨、股骨、胫骨和腓骨,随机取一侧为静态施载组(5 mm/min),另一侧则为动态施载组(500 mm/min).在万能材料试验机上进行三点弯曲测试.结果: 将测试结果进行多次回归得出以下公式:Y =X + α1V+ α2S +α3A, Y代表力、大变形、刚度或能量吸收,X为截距,V为速度参数,S为性别参数,α为年龄参数,α1、α2、α3为常数系数.结论: 随儿童年龄增长,其长骨的动、静态抗弯曲力的能力提高,同龄男孩的长骨较女孩长骨的抗弯曲能力强.

    作者:欧阳钧;朱青安;赵卫东;徐永清;陈炜生;钟世镇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三角肌的血供特点及临床意义

    目的:为临床应用三角肌皮(骨)瓣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50侧成人上肢标本(10侧动脉铸型标本),观察三角肌形态、血供来源、分布特点及神经支配;2例新鲜上肢标本经锁骨下动脉灌注含有银珠粉的显影剂,X线拍片,观察动脉在三角肌内的分布、构筑特点.结果:三角肌前部肌束血供来源于胸肩峰动脉的三角肌支和肩峰支,其血管神经束在肩峰角下5.6 cm入肌;中后部肌束血供主要来源于旋肱前动脉和旋肱后动脉;三角肌由腋神经支配, 其主干的体表投影位于肩峰平面下方(5.3±1.7)cm;三角肌后缘前方(4.2±1.2)cm和肩峰前角与三角肌粗隆连线后方(1.3±1.1)cm处.结论:三角肌血供丰富为多源性,血管径粗、蒂长、体表易定位,有神经伴行,可以制成带感觉的肌皮骨瓣用以修复软(骨)组织缺损.

    作者:许本柯;徐达传;谢则平;舒先涛;熊绍虎;刘兵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经口咽至斜坡区手术入路的应用解剖学

    目的:为经口咽至斜坡区的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基础.方法:整颅60个,颅的水平切面20个,正中矢状切面20个;头颈部尸体标本25个,其中10个行正中矢状切面.测量切牙孔、前、后鼻棘至咽结节的距离;咽结节、正中线与卵圆孔、颈静脉、颈动脉管外口和舌下神经管外口内缘以及与枕骨大孔前端的间距;测量斜坡高及其上、中、下段的厚度.斜坡区硬膜的厚度以及观测蝶窦与斜坡的位置关系等.结果:正中线距卵圆孔内侧缘、破裂孔、颈动脉管外口、舌下神经管外口内侧缘分别为23.33±2.04 mm,10.54±2.65 mm,25.24±2.85 mm和17.18±1.86 mm.斜坡的高和上、中、下段的厚度分别为34.63±4.36 mm和17.78±3.72 mm,10.46±2.40 mm,7.36±1.91 mm.结论:切牙孔或前鼻棘至咽结节的深度为70.99 mm和78.27 mm,切开咽后壁至颅底外面,以咽结节为圆心,以20 mm为半径作圆行斜坡区开骨窗,可有效防止伤及舌下神经、颈内动脉等.

    作者:纪荣明;李玉泉;张煜辉;熊剑;刘波;周晓平;黄章翔;李亮;陈志刚;金玲艳;王群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