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婴儿单侧唇裂鼻畸形一次整复的解剖学基础

向宇燕;邓细河;徐达传;周小兵;唐茂林;孙贺;程宁新;黎凡;崔颖秋;姜杰;翟佳羽

关键词:唇裂, 鼻畸形, 动脉, 应用解剖
摘要:目的:为单侧唇裂鼻畸形婴儿期一次整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0~3 岁正常儿童和唇裂患者的头部标本做显微解剖及铸形和透明标本.结果:正常儿童上唇部动脉主要来源于上唇动脉,大多左右侧上唇动脉吻合成动脉弓,上唇动脉有分支分布于鼻端,分布于外鼻的动脉主要有鼻背动脉、鼻外侧动脉、鼻翼动脉和鼻翼下缘动脉,且形成非常丰富的吻合.单侧完全唇裂患者的上唇动脉沿唇红缘和裂缘走行,终止于鼻翼基部(患侧)和鼻小柱基部(健侧),外鼻的动脉来源及分布与正常儿童相同.结论:本文结果对成功地施行婴儿单侧唇裂鼻畸形一次整复的手术是很重要的.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婴儿单侧唇裂鼻畸形一次整复的解剖学基础

    目的:为单侧唇裂鼻畸形婴儿期一次整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0~3 岁正常儿童和唇裂患者的头部标本做显微解剖及铸形和透明标本.结果:正常儿童上唇部动脉主要来源于上唇动脉,大多左右侧上唇动脉吻合成动脉弓,上唇动脉有分支分布于鼻端,分布于外鼻的动脉主要有鼻背动脉、鼻外侧动脉、鼻翼动脉和鼻翼下缘动脉,且形成非常丰富的吻合.单侧完全唇裂患者的上唇动脉沿唇红缘和裂缘走行,终止于鼻翼基部(患侧)和鼻小柱基部(健侧),外鼻的动脉来源及分布与正常儿童相同.结论:本文结果对成功地施行婴儿单侧唇裂鼻畸形一次整复的手术是很重要的.

    作者:向宇燕;邓细河;徐达传;周小兵;唐茂林;孙贺;程宁新;黎凡;崔颖秋;姜杰;翟佳羽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双侧示指固有伸肌起点变异1例

    在解剖1例成年男性标本时,发现其双侧示指固有伸肌起点变异,现报道如下.双侧示指固有伸肌位于示指伸肌腱尺侧,起自腕背伸肌支持带,起点处右侧宽1.0cm,左侧宽1.2cm,肌腹位于手背部,肌纤维向远端移行为肌腱止于示指近节指骨背面指背腱膜.

    作者:廖坚文;张振伟;古纪欢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利用下腹壁反射重建膀胱功能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目的:为下腹壁反射重建膀胱功能手术时脊神经前根和吻接平面的选择以及脊神经前根的定位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20具成人尸体标本上观察了硬膜内T11、T12和S2~4脊神经前根排列的位置关系、相互的距离和横截面积.结果:(1) 脊神经前根横截面积T11(0.70±0.14)mm2、T12(0.61±0.18)mm2较S3(0.61±0.07)mm2、S4(0.45±0.09)mm2前根无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小于S2前根(1.12±0.24 )mm2(P<0.05);(2) T11、T12前根出硬膜平面均高于S2~4脊神经前根出脊髓平面;(3) 在脊髓圆锥平面,S2~4脊神经前后根的辨别和序列的确认较圆锥下容易.结论:(1) 利用下腹壁反射重建膀胱功能,宜采用T11或T12前根与S3 或S4前根吻接并需作神经移植;(2) 手术宜选择在脊髓圆锥平面;(3) 该术式为利用体反射重建膀胱功能增加了一种新选择.

    作者:徐瑞生;侯春林;张世民;王诗波;王金武;刘明轩;衷鸿宾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端侧神经吻合后神经再生状况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端侧神经吻合后,神经再生的可能性和再生纤维的类型.方法:失神经后的兔耳大神经制成的端侧吻合模型,实验到期后对耳大神经纤维和相应的神经节进行HRP染色和CGRP的免疫组化染色,光镜下观察.结果:神经端侧吻合第6周,背根神经节内开始出现HRP阳性细胞,阳性细胞的数量逐渐增加,尤其是胞体直径在50μm以上的阳性细胞数增加显著;CGRP免疫组化的染色显示,背根神经节内的CGRP阳性标记细胞逐步增强,同时供神经纤维内的CGRP阳性纤维也渐增多,并跨越神经吻合口长入受神经体内,8~12周阳性标记细胞和神经纤维的增加均不显著.结论:端侧神经吻合后再生纤维可长入移植体,纤维再生的顺序是细小类的纤维首先再生.

    作者:程飚;陈绍宗;李学拥;李跃军;李望舟;曲辉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经枕髁-颈突入路到达颈静脉孔区显微解剖学研究

    目的:了解颈静脉孔区周围组织关系,量化枕髁及髁旁组织结构,为该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采用显微外科解剖学方法,对10例成人尸体头部标本,15例干性颅骨标本,观测颈静脉孔、枕髁、颈突及舌下神经管等髁旁组织结构间关系.结果:寰枕关节面不同的比例关系,决定枕髁的磨除范围.颈突位于枕髁的后外侧,茎突和二腹肌沟的内侧,后邻椎动脉上外侧袢,组成了颈静脉孔的后壁.与颈动脉管外口、舌下神经管外口形成了三角形,出颅的后组脑神经及颈静脉球位于三角形内.结论:本入路是枕下外侧入路的改良,通过部分枕髁及颈突磨除,从后方显露颈静脉孔,避免了面神经移位及颞骨岩部的磨除.

    作者:张力伟;王忠诚;于春江;王凤梅;陈菲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臂丛C5前支穿过前斜角肌变异1例

    作者在处理一具中年男性尸体时发现其右侧臂丛的C5前支穿过前斜角肌变异,现报道如下:

    作者:曲永松;吕美玲;姜殿军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肋间动脉起始变异1例

    患者,女,52岁.主因为其女肾移植供肾入院.入院后为了解其肾动脉情况而行双肾动脉造影.腹主动脉-双肾动脉造影示:于左肾动脉水平,自腹主动脉前壁向上发出一粗大血管,并发出分支(图1).为进一步了解此血管的走行及分布而行超选择造影;此血管的分支左右对称分布,沿肋骨走行,据此证实为肋间动脉(图2).

    作者:刘丙木;刘艳茹;田春英;王国泉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Ⅵ~Ⅷ对脑神经生物塑化薄片断层解剖与MRI对照研究

    目的:对展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进行塑化切片与MRI对照研究,获得正常影像和断层解剖资料.方法:采用生物塑化技术制作脑神经横断位8例、矢状位和冠状位各1例薄层切片,同时采用FLASH-3D序列完成头颅标本及30例正常人脑干MR扫描,以MPR技术完整显示展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脑池段全程.结果:塑化薄片断层、标本和活体MR扫描,脑神经行程、解剖形态均有良好的对应关系,Dorello管和展神经海绵窦段在塑化切片上显示良好,MRI仅能部分显示.结论:生物塑化薄层切片能够对脑神经及相关结构进行准确显示,是脑神经影像学研究的重要对比方法.

    作者:张伟国;张绍祥;巫北海;陈金华;谭立文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鼻唇沟任意型皮瓣血供的解剖学基础

    目的:为鼻唇沟皮瓣血供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①30例(60侧)经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部标本,动脉灌注红色乳胶,解剖观察鼻唇沟的动脉血供及静脉回流;②在10侧头部铸型标本上,观测鼻唇沟皮肤和皮瓣蒂部的动脉血管分布及静脉回流;③1例新鲜成人尸体头颈部标本,从颈总动脉灌注明胶墨汁,切取鼻唇沟皮瓣并透明,观察血管分布及吻合.结果:鼻唇沟部皮肤血供主要来源于面动脉、眶下动脉和面横动脉的分支,上述动脉发出小动脉入浅筋膜形成皮下动脉网,再由此发出分支至真皮下层形成真皮下动脉网.皮瓣蒂部血供来源于附近区域真皮下血管网.结论:鼻唇沟皮肤血供极为丰富,任何一处均可为蒂形成真皮下血管网皮瓣,无需将主要血管包含在蒂内.

    作者:岳毅刚;李佩英;秦小云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多跖多趾并短跖短趾及并趾畸形1例

    男,11岁.因右足多趾畸形就诊,体检右足明显大于对侧,有8个趾骨,第1、2趾骨较对侧短.X线表现:右足7个跖骨,8个趾骨.其中第1、2跖骨和第1、2趾骨明显短于对侧,第3、5~8趾骨及第3~7跖骨的大小和形态与健侧相仿.第1、2趾骨并趾畸形(软组织型),第4趾骨在第3趾骨外侧分叉畸形,发育短小,未与第3跖骨形成关节.

    作者:许树林;孙涛;何文涛;钱峰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颞骨岩部在岩斜区手术入路中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颞骨岩部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15例成人尸头湿标本的颞骨岩部及其周围结构按手术入路分别从前、外、后三个方向进行显微解剖研究.结果:①磨除颞骨岩部尖,可以向下向外移动三叉神经;②外展神经是磨除颞骨岩部的内限;③面神经分为5段:颅内段(12.32 mm)、内耳道段(9.18 mm)、迷路段(5.14 mm)、鼓室段(11.82 mm)、乳突段(17.90 mm);④颈静脉球高度变异较大;⑤颈内动脉岩部膝距耳蜗2.65 mm,其水平段平行于岩大神经;结论:①岩大神经是从前方磨除颞骨岩部十分重要的标志;②岩乙状窦交叉点和内淋巴囊裂是从后外侧磨除颞骨岩部的重要标志.

    作者:王玉海;卢亦成;王春莉;袁国樑;廖建春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心钠素免疫反应在豚鼠耳蜗中的整体分布

    目的:研究豚鼠耳蜗中心钠素(ANP)免疫反应的分布状态,为探讨ANP在耳蜗中的作用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ANP在正常豚鼠耳蜗各组织中的分布特征.结果:在耳蜗1~4回的血管纹、螺旋缘、Corti's器、螺旋神经节和中间阶外壁的螺旋韧带均发现有ANP反应(ANP-IR)阳性产物;而耳蜗骨壁、前庭膜、鼓阶外壁的螺旋韧带和鼓阶的下壁ANP-IR为阴性.结论:耳蜗中的ANP在内耳淋巴液的生成和声信号的传导以及耳蜗血流量的调节等方面可能担负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陈合新;史剑波;邱建华;许庚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肘关节稳定性的应用解剖和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为临床认识和治疗急、慢性肘关节不稳定提供基础.方法:解剖观察肘关节副韧带的形态结构特点,测量依序切断桡侧软组织(包括桡侧副韧带)时肘关节后外侧旋转度的变化、依序切断肘关节尺侧副韧带时其外翻旋转角度的变化.结果:①尺侧副韧带前束可分为前部纤维和后部纤维;桡侧副韧带部分止于环状韧带,部分止于尺骨冠突的外下方.②屈曲60°以前,尺侧副韧带前束的外侧部紧张而内侧部较松弛,肘关节屈曲超过60°后,前束内外侧处于同等程度的紧张状态;后束在肘关节屈曲超过90°后才被拉紧.③肘关节桡侧副韧带复合体对维持关节外侧的稳定作用约占50%,伸肌及伸肌腱膜起协同作用.结论:肘关节副韧带是维持肘关节稳定的重要结构,在肘关节的运动过程中,副韧带的不同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其中桡侧尺副韧带和尺侧副韧带前束是肘关节主要的稳定结构.

    作者:杨运平;徐达传;赵卫东;张义生;钟世镇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外科和放射解剖学》杂志文题摘要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喙肩韧带移位重建喙锁韧带的解剖及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为应用喙肩韧带移位重建喙锁韧带治疗肩锁关节脱位提供形态学及生物力学基础.方法:对40个肩锁关节的喙肩韧带、喙锁韧带进行解剖学观测,并对6例带有骨块的喙肩韧带和喙锁韧带进行力学测试.结果:喙肩韧带呈三角形片状,外缘长(3.2±0.3)cm,中部厚(2.0±0.1)mm,起点宽(2.2±0.5)cm,止点宽(1.5±0.4)cm.喙锁韧带呈圆索状,其中的斜方韧带外缘长(1.5±0.2)cm,中部厚(5.0±1.0)mm,锥状韧带内缘长(1.5±0.4)cm,中部厚(4.0±2.0)mm.喙肩韧带的大抗拉伸力为227.8~582.6 N,喙锁韧带为281.6~939.4 N,二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用带骨块的喙肩韧带移位重建喙锁韧带具有形态学及生物力学基础,术式操作简单,损伤较小.

    作者:孙贺;陈铭锐;赵卫东;向宇燕;徐达传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脊髓神经细胞培养的方法

    神经细胞培养是神经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方法之一,成功的神经细胞培养模型是许多再续工作的基础.由于神经细胞属于分裂后期细胞,不具备分化能力,神经细胞的体外培养较其他组织细胞培养更困难.脊髓是神经系统的特殊部分,主要是由长行的传导束组成,神经元分散,数量较大脑皮层(或小脑)神经元少.因而合理取材,尽可能获得足够的细胞,是成功培养脊髓神经元的首要条件.既往有关脊髓神经细胞培养文献较少,现将我们的经验与体会简介如下:

    作者:余磊;潘树义;秦建强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腰椎上关节面方位角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腰椎上关节面方位及对腰段脊柱稳定性的影响.方法:测量45套成人腰椎上关节面边缘的相互距离,并计算出上关节面的方位角.结果:腰椎上关节面的方位角自上而下由大逐渐变小,男性右侧L1为69.9°±10.5°,L5为61.5°±10.0°,女性右侧L1为66.4°±8.5°,L5为60.2°±17.8°,同一节段上关节面的方位角右侧大于左侧,相邻节段间无显著性差异;男性L1~L4节段左右两侧方位角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2.15~4.43,P<0.05),女性仅L4节段左右两侧方位角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2.25,P<0.05);男女两性方位角比较,仅L4节段左侧方位角有显著性差异(t=2.01,P<0.05).结论:腰椎上关节面的方位由近矢状位逐渐过渡到近冠状位,腰椎两侧上关节面方位角不对称.

    作者:孟庆兰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侧颅底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颅底外科作为神经外科、耳鼻外科、口腔外科及肿瘤外科之间的边缘学科,近10年发展很快,其中侧颅底手术更是方兴未艾.但侧颅底区位置深在,解剖结构复杂,有重要的神经和血管,随着显微外科技术及神经影像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侧颅底解剖产生了新的兴趣.本文就近年来侧颅底解剖研究及其临床意义的相关文献作一综述.

    作者:邱明国;张绍祥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床突间隙的显微外科解剖分型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床突间隙(CS)及周围结构进行显微解剖分型,为经该区的直接显微手术提供依据.方法:用30例成人头颅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对床突间隙及周围结构直接进行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床突间隙根据其对手术操作的影响和与颈内动脉(ICA)的相互关系来看,侧位相可分为全ICA型(68.33%)、半ICA型(26.67%)和无ICA型(5%)三型,冠状位相可分为ICA内侧型(95%)和ICA外侧型(5%),其中大多数情况是全ICA型和ICA内侧型,而ICA外侧型的CS空间较小,影响手术操作. 结论:CS分型具体量化了CS的空间大小,为途经CS的手术入路提供了显微解剖学资料.

    作者:尹嘉;曹瑞华;丁学华;廖建春;张光霁;楼美清;骆纯;卢亦成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腰椎间盘源性疾病人工间盘置换的评价

    目的:评价腰椎间盘源性疾病的人工间盘置换.方法:在确诊为椎间盘源性疾病的患者中按拟定人工间盘置换的指征进行SB ChariteⅢ型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并进行相关评价.结果:34例患者共41个椎间盘给予人工间盘置换,平均随访时间18.6个月(3~38个月),34例患者的优良率90.1%(JOA评价标准),其中椎间盘突出伴不稳4例,术后腰椎动力位摄片证实手术节段椎体间无异常位移,25例行L4~5节段椎间盘置换术后的椎间大前屈后伸活动度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15例L4~5椎间隙狭窄手术后椎间隙高度和椎间孔面积比术前显著增加(P<0.01).结论:对腰椎间盘源性疾病进行人工间盘置换,除能恢复腰椎节段的运动功能外,还可以重建椎间隙高度,扩大椎间孔面积,有利于腰椎的稳定,因而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徐义春;刘尚礼;黄东生;郑召民;李春海;马若凡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