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永松;吕美玲;姜殿军
目的:探讨经关节桡骨远端骨折后主要屈、伸肌腱的动力学指标力臂的变化规律.方法:在8只成人尸体上肢标本,截骨造成经关节面桡骨远端骨折,再将骨折片分别向背侧移位1、2、3、4、5 mm,测定经关节面骨折在无移位,移位1、2、3、4、5 mm时,桡侧腕长、短伸肌腱、尺侧腕伸肌腱、桡侧腕屈肌腱和尺侧腕屈肌腱的力臂变化.结果:在腕关节屈伸活动时桡侧腕长伸肌腱的力臂在骨折背侧移位2、3、4和5 mm时较无移位时显著增大(P<0.05),而桡侧腕短伸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的力臂在背侧移位1~5 mm时均显著增大(P<0.05 或P<0.01),桡侧腕长、短伸肌腱的力臂增大数值和背侧移位成正比.结论:经关节面桡骨远端骨折背侧移位显著影响腕动力学,随移位程度增大,腕屈、伸肌腱的力臂增大.
作者:汤锦波;谢仁国;徐燕;于晓巍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为带血供的髂骨骺移植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4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臀部标本以及2侧儿童标本上,观测臀上动脉深上支的行程、分支及滋养支;选用50块髋骨,观察髂骨嵴前外侧部的滋养孔.结果:儿童臀上动脉深上支的分支、分布与成人相似,位于臀中肌深面和臀小肌上缘(相当臀前线),循髂骨嵴弓形向前,达髂前上嵴,沿途分出平均(4.2±1.1)支外径0.5~1.1 mm的髂嵴支,分布髂嵴骨膜,并发细小分支进入滋养孔.从髂前上棘至结节区,在距髂嵴缘下方2 cm范围内,平均有(22.4±6.7)个滋养孔.结论:以臀上动脉深上支及其分支为蒂,在髂嵴前部可切取带骺骨瓣,以修复长管骨骨骺缺损.
作者:陈振光;张发惠;刘经南;谭金海;阮默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确定不同骶神经根对膀胱的支配频率和支配效能.方法:总结在10例圆锥上脊髓损伤患者,从马尾骶神经根途径进行膀胱功能重建时术中骶神经根电刺激的膀胱测压结果.结果:对膀胱的支配频率,S3占100%,S4占90%,S2占25%;对膀胱的支配效能,S3占52.2%,S4占44.9%,S2占2.5%.(S3+S4)提供了膀胱压力的97%,S2无论在支配频率和支配效能方面,作用均很小.结论:膀胱逼尿肌的神经支配主要由S3和S4提供.
作者:张世民;侯春林;陈爱民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作者在处理一具中年男性尸体时发现其右侧臂丛的C5前支穿过前斜角肌变异,现报道如下:
作者:曲永松;吕美玲;姜殿军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男,11岁.因右足多趾畸形就诊,体检右足明显大于对侧,有8个趾骨,第1、2趾骨较对侧短.X线表现:右足7个跖骨,8个趾骨.其中第1、2跖骨和第1、2趾骨明显短于对侧,第3、5~8趾骨及第3~7跖骨的大小和形态与健侧相仿.第1、2趾骨并趾畸形(软组织型),第4趾骨在第3趾骨外侧分叉畸形,发育短小,未与第3跖骨形成关节.
作者:许树林;孙涛;何文涛;钱峰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作者在解剖操作时,发现一例成年女性尸体冠状窦瓣畸形,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学祥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为临床认识和治疗急、慢性肘关节不稳定提供基础.方法:解剖观察肘关节副韧带的形态结构特点,测量依序切断桡侧软组织(包括桡侧副韧带)时肘关节后外侧旋转度的变化、依序切断肘关节尺侧副韧带时其外翻旋转角度的变化.结果:①尺侧副韧带前束可分为前部纤维和后部纤维;桡侧副韧带部分止于环状韧带,部分止于尺骨冠突的外下方.②屈曲60°以前,尺侧副韧带前束的外侧部紧张而内侧部较松弛,肘关节屈曲超过60°后,前束内外侧处于同等程度的紧张状态;后束在肘关节屈曲超过90°后才被拉紧.③肘关节桡侧副韧带复合体对维持关节外侧的稳定作用约占50%,伸肌及伸肌腱膜起协同作用.结论:肘关节副韧带是维持肘关节稳定的重要结构,在肘关节的运动过程中,副韧带的不同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其中桡侧尺副韧带和尺侧副韧带前束是肘关节主要的稳定结构.
作者:杨运平;徐达传;赵卫东;张义生;钟世镇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腰椎上关节面方位及对腰段脊柱稳定性的影响.方法:测量45套成人腰椎上关节面边缘的相互距离,并计算出上关节面的方位角.结果:腰椎上关节面的方位角自上而下由大逐渐变小,男性右侧L1为69.9°±10.5°,L5为61.5°±10.0°,女性右侧L1为66.4°±8.5°,L5为60.2°±17.8°,同一节段上关节面的方位角右侧大于左侧,相邻节段间无显著性差异;男性L1~L4节段左右两侧方位角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2.15~4.43,P<0.05),女性仅L4节段左右两侧方位角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2.25,P<0.05);男女两性方位角比较,仅L4节段左侧方位角有显著性差异(t=2.01,P<0.05).结论:腰椎上关节面的方位由近矢状位逐渐过渡到近冠状位,腰椎两侧上关节面方位角不对称.
作者:孟庆兰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神经细胞培养是神经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方法之一,成功的神经细胞培养模型是许多再续工作的基础.由于神经细胞属于分裂后期细胞,不具备分化能力,神经细胞的体外培养较其他组织细胞培养更困难.脊髓是神经系统的特殊部分,主要是由长行的传导束组成,神经元分散,数量较大脑皮层(或小脑)神经元少.因而合理取材,尽可能获得足够的细胞,是成功培养脊髓神经元的首要条件.既往有关脊髓神经细胞培养文献较少,现将我们的经验与体会简介如下:
作者:余磊;潘树义;秦建强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伸指腱器终腱的解剖学特点和槌状指损伤的病理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新鲜成人尸体示、中、环、小指各20指的伸指腱器终腱特点进行了解剖学测量,并对终腱的滑动距离进行了动态观察和测量.结果:各指伸指腱器终腱的形态结构大体相似,但是中指(17.12±3.3) mm和环指(16.33±2.9) mm的长度明显长于示指(14.73±4.1) mm和小指(10.91±2.5) mm,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并测出了各指终腱薄弱区的位置5.5~8.6 mm;同时检测了终腱运动功能与外力的关系,当近侧指间关节(PIP)伸直时终腱的滑动距离较PIP屈曲时减少40%以上,表明终腱对外力的缓冲能力也减少了40%.结论:伸指腱器终腱的薄弱区是断裂的易发部位,也是功能重建的关键部位;终腱的形态结构、运动功能和外力是产生槌状指的三要素.种
作者:刘志刚;路来金;于家傲;陈雷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 对胸腰椎前路K形钢板内固定系统(K-plate)进行生物力学稳定性评价.方法: 6例新鲜成人尸体胸腰椎(T11~L3)标本,制成前、中柱损伤模型,椎体间模拟植骨后,分别以Z-plate、K-plate固定,采用脊柱三维运动试验系统测试完整、损伤、Z-plate和K-plate等4种状态下脊柱节段的运动范围(ROM).结果: K-plate固定后,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运动方向上ROM与完整、损伤状态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左、右轴向旋转运动方向上ROM与损伤状态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与完整状态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Z-plate、K-plate固定状态之间6个运动方向上ROM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胸腰椎前路K形钢板内固定系统能有效恢复失稳胸腰椎的稳定性.
作者:张海强;瞿东滨;陈建庭;金大地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评价腰椎间盘源性疾病的人工间盘置换.方法:在确诊为椎间盘源性疾病的患者中按拟定人工间盘置换的指征进行SB ChariteⅢ型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并进行相关评价.结果:34例患者共41个椎间盘给予人工间盘置换,平均随访时间18.6个月(3~38个月),34例患者的优良率90.1%(JOA评价标准),其中椎间盘突出伴不稳4例,术后腰椎动力位摄片证实手术节段椎体间无异常位移,25例行L4~5节段椎间盘置换术后的椎间大前屈后伸活动度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15例L4~5椎间隙狭窄手术后椎间隙高度和椎间孔面积比术前显著增加(P<0.01).结论:对腰椎间盘源性疾病进行人工间盘置换,除能恢复腰椎节段的运动功能外,还可以重建椎间隙高度,扩大椎间孔面积,有利于腰椎的稳定,因而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徐义春;刘尚礼;黄东生;郑召民;李春海;马若凡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肩锁关节完全脱位治疗的解剖学基础.方法:观测12侧喙突及其周围结构、肌皮神经、肱二头肌短头腱的形态及血供.结果:喙突至肩峰距离为(4.6±0.5)cm,喙突尖至锁骨肩峰端距离为(4.2±0.5)cm,肱二头肌短头长约(20.0±2.3)cm,肱二头肌短头腱长(8.3±1.2)cm,中部宽(1.1±0.3)cm,中部厚(1.0±0.5)cm,喙突上和各肌腱的血供为多源性.结论:用肱二头肌短头肌修复肩锁关节脱位具有可行性.临床应用4例,效果满意.
作者:黄广智;王璐;阮彩莲;袁新建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对自行研制的腰椎峡部裂记忆合金节段内固定器进行生物力学评价.方法:采用MTS-858材料试验机先在0℃条件下测试10件内固定器的抗拉力情况,内固定器在常温下恢复原形状后,随机分成2组,分别在37℃及40℃条件下测量其抗拉力情况;2件内固定器施加20~200N进行循环拉伸载荷(1Hz)测试,观察内固定器的形变情况.结果:0℃条件下内固定器的抗拉力能力明显低于37℃及40℃组(P<0.01),在37℃及40℃条件下内固定器被拉开2mm均需200N以上拉力,且2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1);2件内固定器发生形变6%时抵抗拉伸载荷次数分别为9 576次和10 028次.结论:腰椎峡部裂记忆合金节段内固定器是一种简便易行、固定可靠的新型内固定器械.
作者:张辉;靳安民;赵卫东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腰椎活动节段有限元模型的建立.方法:选取一正常自愿者L4~L5节段为研究对象,通过CT扫描、图像数字化处理及计算机辅助设计建立了腰椎活动节段的有限元模型,通过Super-SAP有限元分析软件包对模型进行了应力分析.结果:建立了L4~L5活动节段的有限元模型,并分析了生理载荷下腰椎活动节段不同组成部分的应力分布.结论:为腰椎活动节段有限元模型的建立提供了一种简便、准确的方法,为分析和研究该模型在各种情况下的生物力学表现创造了条件.
作者:袁野;靳安民;何丽英;朱赞凌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患者,男,52岁.因右侧腹痛一周入院.入院前在外院B超提示右下腹低回声包块,肠间积液.拟诊急性阑尾炎,给予菌必治、灭滴灵抗炎对症治疗5d,效果欠佳而转诊本院.
作者:李家福;夏春咸;立全晰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为下腹壁反射重建膀胱功能手术时脊神经前根和吻接平面的选择以及脊神经前根的定位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20具成人尸体标本上观察了硬膜内T11、T12和S2~4脊神经前根排列的位置关系、相互的距离和横截面积.结果:(1) 脊神经前根横截面积T11(0.70±0.14)mm2、T12(0.61±0.18)mm2较S3(0.61±0.07)mm2、S4(0.45±0.09)mm2前根无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小于S2前根(1.12±0.24 )mm2(P<0.05);(2) T11、T12前根出硬膜平面均高于S2~4脊神经前根出脊髓平面;(3) 在脊髓圆锥平面,S2~4脊神经前后根的辨别和序列的确认较圆锥下容易.结论:(1) 利用下腹壁反射重建膀胱功能,宜采用T11或T12前根与S3 或S4前根吻接并需作神经移植;(2) 手术宜选择在脊髓圆锥平面;(3) 该术式为利用体反射重建膀胱功能增加了一种新选择.
作者:徐瑞生;侯春林;张世民;王诗波;王金武;刘明轩;衷鸿宾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为颞骨岩部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15例成人尸头湿标本的颞骨岩部及其周围结构按手术入路分别从前、外、后三个方向进行显微解剖研究.结果:①磨除颞骨岩部尖,可以向下向外移动三叉神经;②外展神经是磨除颞骨岩部的内限;③面神经分为5段:颅内段(12.32 mm)、内耳道段(9.18 mm)、迷路段(5.14 mm)、鼓室段(11.82 mm)、乳突段(17.90 mm);④颈静脉球高度变异较大;⑤颈内动脉岩部膝距耳蜗2.65 mm,其水平段平行于岩大神经;结论:①岩大神经是从前方磨除颞骨岩部十分重要的标志;②岩乙状窦交叉点和内淋巴囊裂是从后外侧磨除颞骨岩部的重要标志.
作者:王玉海;卢亦成;王春莉;袁国樑;廖建春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报道先天性高肩胛症的病理及局部解剖特征及其手术疗效.方法:临床观察了12例先天性高肩胛症软组织和骨骼的局部解剖特点,并采用肩胛骨上部切除和改良Woodward手术联合治疗.结果:随访12~30个月,肩胛骨下移1~2肋间隙,平均1.7肋间隙,肩部外观、肩关节功能均明显改善.结论:先天性高肩胛症为软组织和骨骼的复合病变,联合手术可明显改善畸形和关节功能.
作者:冯峰;张志勇;张春健;刘兴才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