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双侧肾静脉异常1例

王红梅;佟玉章

关键词:现报道如下, 尸体标本, 成年男性, 肾静脉, 解剖
摘要:解剖一成年男性尸体标本时,见其双侧肾静脉均异常,现报道如下.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胶原--煅烧骨支架与成骨细胞相容性实验研究

    目的:用胶原修饰煅烧骨载体表面,增加其生物相容性.方法:牛松质骨经脱脂、脱蛋白、煅烧等工艺制成煅烧骨(True bone ceramic TBC)作为载体,载体表面经胶原处理后将体外培养的兔骨膜成骨细胞复合到TBC,分别于5日,10日和20日取材,行扫描电镜观察,设对照组.结果:5日后,煅烧骨面及孔内即有了细胞贴附生长,20日全部长满,有胶原纤维形成;对照组则没有.结论:以煅烧骨作为载体,其表面经胶原处理后与成骨细胞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

    作者:许永华;施新猷;胡蕴玉;顾为望;殷学军;张保东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寰枢椎的解剖学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为寰枢椎区病损机制和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150例中国成年人干燥寰枢椎标本上,对具有临床意义的数据进行解剖学测量.结果:寰椎上关节面内倾角、下关节面外倾角及侧块内倾角两侧不对称分别占19.3%、10.7%和7.3%;椎动脉沟处形成沟环者占16.0%;所有横突孔的前后径和横径均大于4 mm;后弓内侧半距仅为外侧半距的1/2.枢椎椎弓根内倾角变异较大(-3.5°~21.5°);齿突腰部宽度小于9 mm者占71.2%,齿突后倾角的变异较大(0°~22°);27.5%的椎动脉在经过枢椎侧块下方时会形成一动脉压迹沟,致使侧块外端和椎弓根变薄.结论:①寰枢椎的解剖学形态与其生物力学性质及损伤机制密切相关;②手术时寰椎前弓向外显露不宜超过20 mm,后弓切除向外不宜超过10 mm,经寰枢外侧关节融合或内固定术应选择在关节的内侧2/3;③大部分中国人不适宜于两枚齿突螺钉内固定术;④27.5%的中国人不适宜于经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枢椎椎弓根变异较大,手术前应作CT检测.

    作者:曹正霖;钟世镇;徐达传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骨间前神经综合征解剖学基础

    目的:探讨骨间前神经综合征发病解剖基础.方法:48侧(左右各24侧)成人防腐固定标本在肉眼或双目放大镜下解剖观察可能构成对骨间前神经卡压的解剖结构.结果:有66.6%的拇长屈肌副头由内上至外下斜过骨间前神经主干前方.横过骨间前神经的结构还有:尺侧副血管(48.3%),指浅屈肌发出至拇长屈肌的小肌束或纤维束(10.4%).骨间前神经与桡、尺骨的关系:77%骨间前神经走在桡骨颈前方下行一段,长为3.9 cm(37侧,);16.7%骨间前神经在桡、尺骨之间走行;6.3%隔指深屈肌走在尺骨的前方.结论:拇长屈肌副头、横过骨间前神经的肌束和纤维等结构可能是致骨间前神经综合征的解剖基础.

    作者:舒强;卢敏;孟凡东;凌光烈;徐恩多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颈椎前外侧沟的形态观察及临床意义

    目的:颈椎手术前方入路,以颈椎前外侧沟为标志,为避免损伤椎动脉、静脉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观察127套干燥颈椎标本的颈椎前外侧沟.解剖颈胸段脊柱标本15例,观察头颈长肌及间距.结果:①颈椎前外侧沟位于颈椎前外侧,沟中点深为1.6~4.9 mm.②两侧颈椎前外侧沟间距在19.0~42.7 mm.③左右横突孔间距为25.9~44.7 mm.④颈椎横突孔前壁厚为1.5~3.9 mm.⑤头颈长肌位颈椎前方,大部分位于颈椎前外侧沟内.结论:以颈椎前外侧沟为标志,两沟之间为颈椎手术前方入路安全区域.

    作者:单云官;魏焕萍;谷彦军;于大山;杨军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拇腕掌关节面立体测量及其意义

    目的:研究拇腕掌关节面的立体几何特征,为该关节运动分析提供形态学参数.方法:用结构光立体测量系统,测量成人尸体大多角骨远侧端关节面和第1掌骨底关节面,数据自动采集,打印出关节面立体轮廓图、等高线图、断面曲线和曲率曲线图.结果:拇腕掌关节为鞍状关节,大多角骨关节面在桡尺方向上凹,在掌背方向上凸,第1掌骨底关节面在桡尺方向上凸,在掌骨方向上凹,关节面在相互垂直方向上紧密嵌合,关节面分为五区,中央区及其周围为等曲率区.结论:结构光测量系统可得到关节面的立体几何特征,拇腕掌关节的几何形态是该关节活动形式复杂的结构基础.

    作者:田青业;刘正津;张绍祥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肝移植的解剖学基础及临床应用--背驮式肝移植1例

    目的:探讨肝脏移植的切取及移植手术方法.方法:采用背驮式的病肝切取要求,首先分离第1肝门,将肝蒂解剖至分叉以上,然后近肝游离肝周韧带,保留肝后下腔静脉(IVC)和第2肝门的3支肝静脉,第3肝门的肝短静脉应细心结扎(或缝扎)离断.供肝的切取:各管道系统保留足够长度,避免第1肝门分离,热缺血时间在10 min以内.背驮式植肝技术:供肝上IVC与肝左中静脉供干支的端端吻合.供肝门静脉与受体门静脉端端吻合.术后采用FK506、酶酚酸脂(MMF)抗排斥治疗.结果:供肝切取10例均成功,热缺血时间在10 min之内.1例肝豆状核变性(Wilson)患者,行背驮式肝移植成功,随访7个月,肝功能及血铜蓝蛋白正常.结论:掌握肝脏系统的解剖基础,有利于供肝的切取及病肝的切除,肝脏移植是唯一能挽救终末期肝病病人生命的方法,新型免疫抑制剂可预防移植肝排斥反应.

    作者:于立新;叶启发;杜传福;叶桂荣;徐健;贾英斌;姚冰;刘小友;祖强;白喜文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以足底内侧动脉深支内侧支为蒂游离足内侧皮瓣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以足底内侧动脉深支的内侧支为蒂足内侧皮瓣设计的改进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2侧成人下肢标本及2只灌注红色乳胶成人新鲜足标本,解剖观测了足底内侧动脉深支的内侧支分支分布、吻合、外径及长度,皮瓣的静脉和神经分布.结果:内侧支长(2.6±0.2) cm,外径(1.0±0.1) mm;伴行静脉1条占75%,外径(1.3±0.3) mm,伴行静脉2条者占25%,外径(0.9±0.2) mm;皮瓣供区有隐神经终支和足背内侧皮神经内侧支分布.结论:①足内侧皮瓣可以是足底内侧动脉深皮内侧支或由跗内侧动脉供血;②静脉为动脉伴行静脉和大隐静脉深、浅两套;③皮瓣有隐神经终支和足背内侧皮神经内侧支;④游离足内侧皮瓣适用于手部创面修复的特殊要求.

    作者:杨开明;徐达传;王勇;石瑾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周围神经损伤后局部一次给予重组CNTF对神经元变性和再生的作用

    作者:许家军;陈尔瑜;何成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喉上神经喉内支的分支分布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明确喉上神经喉内支的分支及分布情况.方法:对25例(50侧)成人新鲜正常喉的喉上神经在10~20倍显微镜下进行解剖观测和组织染色.结果:第1段(从发出至甲状舌骨膜)长(24.2 ±4.2) mm;第2段(位于甲状舌骨膜内)长(7.0±1.2) mm;第3段(出甲状舌骨膜至喉)长(13.4±1.6) mm.喉内支穿甲状舌骨膜后分为内上支、中间支、后下支3支,并反复分支达会厌软骨、杓会厌襞、杓状软骨粘膜、声带后2/3区、杓间区及环状软骨板后区粘膜.结论:喉内支第1段无分支且位置浅,可作为神经吻合的佳部位,并提出了喉内支在喉内分布较详细的分布模式.

    作者:孙俊;何晓光;张德芳;俞志成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Le Fort Ⅰ型截骨术与翼腭管周围解剖结构的关系

    目的:研究Le Fort Ⅰ型截骨术与其周围结构的关系.方法:对30例干燥人头颅标本及5例成人尸头标本进行直接测量分析研究.结果:翼上颌骨性融合占10%;翼腭管内侧骨壁部分缺失占40%;上颌在Le Fort Ⅰ型截骨水平上颌窦内侧壁从梨状孔边缘至翼腭管的平均距离是35.25 mm;翼腭管及梨状孔边缘至中线的距离分别是16.68 mm、12.87 mm;犁骨缘至翼上颌缝的距离为40.72 mm;鼻泪管开口至鼻底的距离15.98 mm;翼腭管长度为17.34 mm;翼腭管从后向前下与腭平面的角度为58°47′.骨性鼻中隔长度是46.27 mm;梨状孔边缘至翼腭管连线与矢状面所成的夹角为6°14′;颌内动脉距牙龈缘的距离是32.25 mm.结论:本文结果可为临床医师行Le Fort Ⅰ型截骨术避免损伤颌内动脉及分支腭降动脉提供安全指导.

    作者:华泽权;董卫东;佟浩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椎板开门回植成形的解剖学和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探讨椎板开门回植成形在SAR和SPR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12具胸腰段脊柱标本上模拟手术椎板单开门、内板及棘突纵开槽、横行掰开回植成形,分别测量成形前后的椎管横、矢径.选12具胸腰椎椎板成形的的标本,用MTS-858实验机进行生物力学测试.并将此椎板开门回植成形术应用于临床25例SAR和SPR手术中.结果:成形术后的椎管内径均略大于术前.成形术后的椎板的所能承受垂直压应力平均为78.54 kg,远远大于仰卧位时脊柱所需要承受的压应力.临床随访平均2年6个月,临床效果良好,无脊柱不稳和椎管狭窄的症状、体征和影像学依据.结论:椎板开门回植成形既满足了SAR和SPR手术的显露要求,保持了脊柱的稳定性,又达到了微创效果,值得提倡.

    作者:尹庆水;昌耘冰;权日;邓建业;章莹;章凯;张余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脊髓圆锥部SPR和SAR手术脊神经根辨认的应用解剖学

    目的:为脊髓圆锥部进行SPR和SAR手术提供定位、入路和辨认神经根的解剖学依据.方法:选14具儿童脊柱标本,显露脊髓圆锥及其马尾神经.观测该区域神经根位置、形态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结果:脊髓圆锥末端大多数平对L1椎板.L1神经根硬膜出口亦位于L1椎板范围内,神经根在该区域按顺序排列.S1后根粗,S2明显变细,S3~5细.神经后根进入脊髓角度以L5大,S1其次,S2角度骤然变小,与脊髓接近平行.结论:仅处理L1椎板即可满意显露所需处理的神经根.6 cm皮肤切口即可达显露要求.根据终丝,L1神经根硬膜出口,S1和S2的形态特征以及节段血管等四个方面综合鉴别能准确辨认神经根.

    作者:尹庆水;张余;李忠华;石瑾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椎间隙感染的组织学观察

    目的:研究椎间隙感染的病理学进程和对抗生素的疗效.方法:通过椎间隙内注射金黄色葡萄球菌建立兔椎间隙感染的动物模型,随机分为未治疗组和治疗组,分别在术后1、2、4、8、12和16周,取兔椎间盘分别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椎间隙感染在1~8周是以椎间隙破坏为主,椎间隙炎症细胞浸润;8~16周是以增生为主,椎间隙新骨形成.抗生素治疗组,炎症细胞破坏明显较轻.结论:椎间隙感染是以炎症破坏和增生性的反应,胶原蛋白和蛋白聚糖遭破坏,导致椎间盘生理功能丧失和椎体间融合,抗生素治疗对其有效.

    作者:陈斌;靳安民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左外叶活体肝移植肝静脉的临床应用解剖

    目的:观察肝左叶静脉解剖结构,模拟左外叶活体肝移植肝静脉切取方法.方法:解剖正常人肝脏标本30具,观察肝脏铸型标本30具,测量肝左静脉长度、管径及属支分布情况.结果:肝左静脉主要由左外叶上段静脉支和下段静脉支汇合并延续而成,主要接收或不接收较有意义的属支有左后上缘静脉支和左叶间裂静脉支.结论:肝左外叶静脉血管解剖变异较多,活体取肝前应仔细研究其结构特点,设计合理的切取模式;移植前肝静脉需行必要的整形,以便与受体静脉进行吻合.少数情况下肝左外叶活体移植为禁忌证.

    作者:蒲淼水;钟世镇;周厚伟;李忠华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腰椎横突平分线与椎弓根侧方平分线关系的解剖学观测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腰椎横突平分线与椎弓根侧方平分线的关系.方法:对100套干燥腰椎骨标本横突平分线与椎弓根侧方平分线的关系及距离进行了观测.结果:在L1有83.1%,L2 73.1%,L3 72.4%,L4 87.5%,L5 54.1%的横突平分线位于椎弓根侧方平方分线下方,距离为L1 (2.4±1.0)mm,L2 (2.4±0.8)mm,L3 (2.3±0.9)mm, L4 (2.9±0.8)mm, L5 (2.3±0.7)mm.结论:横突平分线多不通过椎弓根中心,所以横突平分线作为腰椎椎弓根螺钉的横向定位标志欠准确.

    作者:杜心如;赵玲秀;张一模;叶启彬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主动脉牵拉后的顺应性和强直性脊柱炎脊柱后凸矫正的关系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脊柱后凸矫正术的适应症与主动脉钙化的关系.方法:①6例新鲜尸体主动脉按10%、15%、20%、25%、30%和35%牵拉后的力学变化,用压力换能器在生理二道记录仪上记下压力值,作组织切片,光镜观察;②30例高血压主动脉钙化硬化病人在核磁共振下动态由弯腰变伸直进行弯腰试验;③41例AS合并主动脉钙化患者,脊柱后矫正前后行X线观察主动脉与椎体相对位移情况.结果:主动脉受牵拉超过原长的20%会产生血管损伤,而牵拉在15%以内则无血管损伤;弯腰试验主动脉与椎体无移位;主动脉钙化者,矫正术后均未发现主动脉损伤征象.结论:对AS脊柱后凸合并主动脉钙化患者,只要术中对主动脉的牵拉限制在20%以内脊柱矫形术是安全的.术中采用控制性低血压可以增加主动脉顺应性.

    作者:高梁斌;李佛保;陈尔瑜;黄铁柱;彭新生;潘滔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跨区互蒂轴型皮瓣的研究进展

    轴型皮瓣又名动脉皮瓣,是一种依赖其中所包含的与其长轴平行走向的知名动脉及其伴行静脉供血的一类皮瓣,这种皮瓣问世以来即以其血供可靠、抗感染能力强、转移方式灵活多样而得到广泛应用,现就轴型皮瓣及与之密切相关的皮肤血管供区的研究情况作以回顾.

    作者:王渭滨;柳大烈;孟庆延;杨果凡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枢椎齿突骨折的研究进展

    枢椎齿突骨折约占全部颈椎损伤的5%~15%[1],近20年来,由于交通事故和建筑事故的增多,齿突骨折呈上升的趋势.因枢椎齿突有其独特的形态结构和重要的生物力学功能,常见的齿突基底部骨折的不愈合率平均达33%[2,3],若处理不及时或不正确造成寰椎脱位,颈脊髓受压,导致瘫痪,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作者:张振辉;吴增晖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胸导管变异1例

    作者在解剖操作时,发现1例成年男性尸体的胸导管行程及注入部位变异,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晓华;赵严;余发昌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氯仿/甲醇处理同种异体肌腱移植的生物力学变化

    目的:探讨氯仿/甲醇(CM)处理的同种异体肌腱移植后的生物力学性质.方法:24只新西兰兔随机选择1侧跟腱行CM腱移植,另一侧行自体移植.按术后1、2、6、12周行生物力学测试.结果:自体腱移植组和CM肌腱移植组的拉伸强度和刚度在术后1、2周,6周与术前、术后12周分别有显著性差异(P<0.01).自体腱移植组与CM腱移植组术后12周的拉伸强度和刚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M腱移植组与自体腱移植组在各个时间点的力学变化相近,无统计学变异,可以用来替代自体腱.

    作者:庄颜峰;金明新;欧阳钧;徐浩;卢森桂;符臣学 刊期: 2000年第04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