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庆水;张余;李忠华;石瑾
目的:为以足底内侧动脉深支的内侧支为蒂足内侧皮瓣设计的改进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2侧成人下肢标本及2只灌注红色乳胶成人新鲜足标本,解剖观测了足底内侧动脉深支的内侧支分支分布、吻合、外径及长度,皮瓣的静脉和神经分布.结果:内侧支长(2.6±0.2) cm,外径(1.0±0.1) mm;伴行静脉1条占75%,外径(1.3±0.3) mm,伴行静脉2条者占25%,外径(0.9±0.2) mm;皮瓣供区有隐神经终支和足背内侧皮神经内侧支分布.结论:①足内侧皮瓣可以是足底内侧动脉深皮内侧支或由跗内侧动脉供血;②静脉为动脉伴行静脉和大隐静脉深、浅两套;③皮瓣有隐神经终支和足背内侧皮神经内侧支;④游离足内侧皮瓣适用于手部创面修复的特殊要求.
作者:杨开明;徐达传;王勇;石瑾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椎板开门回植成形在SAR和SPR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12具胸腰段脊柱标本上模拟手术椎板单开门、内板及棘突纵开槽、横行掰开回植成形,分别测量成形前后的椎管横、矢径.选12具胸腰椎椎板成形的的标本,用MTS-858实验机进行生物力学测试.并将此椎板开门回植成形术应用于临床25例SAR和SPR手术中.结果:成形术后的椎管内径均略大于术前.成形术后的椎板的所能承受垂直压应力平均为78.54 kg,远远大于仰卧位时脊柱所需要承受的压应力.临床随访平均2年6个月,临床效果良好,无脊柱不稳和椎管狭窄的症状、体征和影像学依据.结论:椎板开门回植成形既满足了SAR和SPR手术的显露要求,保持了脊柱的稳定性,又达到了微创效果,值得提倡.
作者:尹庆水;昌耘冰;权日;邓建业;章莹;章凯;张余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测量腰大肌横断面积,探讨其与腰椎间盘突出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1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病人和72例正常对照组,在L4~5和L5~S1间隙水平测量双侧腰大肌横断面积.结果:①正常腰大肌横断面积(L4~5:男15.03 cm2,女8.60 cm2;L5~S1:男14.42 cm2,女8.39 cm2),男性较女性明显增大,但双侧腰大肌之间无显著差异.②双侧腰大肌横断面积的差值,腰椎间盘突出症组高于对照组.③男性组中的腰大肌横断面积,腰椎间盘突出组较正常对照组减小.结论:双侧腰大肌不对称及腰大肌萎缩变细可能均是腰椎间盘突出的解剖因素之一.
作者:孙西河;厉德凤;王滨;李秀梅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为临床MRI诊断踝、距下关节外侧韧带损伤提供断层解剖学依据.方法:利用低温冰冻技术,当足呈自然放松位时,将踝、距下关节制成3.5 mm厚的薄层断层标本,并与该区的磁共振图像相对照.结果:距腓前韧带在轴位,跟腓韧带在冠状位和斜轴位,距腓后韧带在四个方位,颈韧带在冠状位和矢状位,距跟骨间韧带在冠状位、矢状位和斜轴位,伸肌下支持带浅束在冠状位和矢状位,中束和深束在冠状位,能清楚观察各韧带的形态和毗邻关系.结论:在MRI上能清楚显示踝、距下关节外侧区的各条韧带.
作者:沙勇;张绍祥;刘正津;谭立文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脊柱后凸矫正术的适应症与主动脉钙化的关系.方法:①6例新鲜尸体主动脉按10%、15%、20%、25%、30%和35%牵拉后的力学变化,用压力换能器在生理二道记录仪上记下压力值,作组织切片,光镜观察;②30例高血压主动脉钙化硬化病人在核磁共振下动态由弯腰变伸直进行弯腰试验;③41例AS合并主动脉钙化患者,脊柱后矫正前后行X线观察主动脉与椎体相对位移情况.结果:主动脉受牵拉超过原长的20%会产生血管损伤,而牵拉在15%以内则无血管损伤;弯腰试验主动脉与椎体无移位;主动脉钙化者,矫正术后均未发现主动脉损伤征象.结论:对AS脊柱后凸合并主动脉钙化患者,只要术中对主动脉的牵拉限制在20%以内脊柱矫形术是安全的.术中采用控制性低血压可以增加主动脉顺应性.
作者:高梁斌;李佛保;陈尔瑜;黄铁柱;彭新生;潘滔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观察肝左叶静脉解剖结构,模拟左外叶活体肝移植肝静脉切取方法.方法:解剖正常人肝脏标本30具,观察肝脏铸型标本30具,测量肝左静脉长度、管径及属支分布情况.结果:肝左静脉主要由左外叶上段静脉支和下段静脉支汇合并延续而成,主要接收或不接收较有意义的属支有左后上缘静脉支和左叶间裂静脉支.结论:肝左外叶静脉血管解剖变异较多,活体取肝前应仔细研究其结构特点,设计合理的切取模式;移植前肝静脉需行必要的整形,以便与受体静脉进行吻合.少数情况下肝左外叶活体移植为禁忌证.
作者:蒲淼水;钟世镇;周厚伟;李忠华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用胶原修饰煅烧骨载体表面,增加其生物相容性.方法:牛松质骨经脱脂、脱蛋白、煅烧等工艺制成煅烧骨(True bone ceramic TBC)作为载体,载体表面经胶原处理后将体外培养的兔骨膜成骨细胞复合到TBC,分别于5日,10日和20日取材,行扫描电镜观察,设对照组.结果:5日后,煅烧骨面及孔内即有了细胞贴附生长,20日全部长满,有胶原纤维形成;对照组则没有.结论:以煅烧骨作为载体,其表面经胶原处理后与成骨细胞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
作者:许永华;施新猷;胡蕴玉;顾为望;殷学军;张保东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骨间前神经综合征发病解剖基础.方法:48侧(左右各24侧)成人防腐固定标本在肉眼或双目放大镜下解剖观察可能构成对骨间前神经卡压的解剖结构.结果:有66.6%的拇长屈肌副头由内上至外下斜过骨间前神经主干前方.横过骨间前神经的结构还有:尺侧副血管(48.3%),指浅屈肌发出至拇长屈肌的小肌束或纤维束(10.4%).骨间前神经与桡、尺骨的关系:77%骨间前神经走在桡骨颈前方下行一段,长为3.9 cm(37侧,);16.7%骨间前神经在桡、尺骨之间走行;6.3%隔指深屈肌走在尺骨的前方.结论:拇长屈肌副头、横过骨间前神经的肌束和纤维等结构可能是致骨间前神经综合征的解剖基础.
作者:舒强;卢敏;孟凡东;凌光烈;徐恩多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研究Le Fort Ⅰ型截骨术与其周围结构的关系.方法:对30例干燥人头颅标本及5例成人尸头标本进行直接测量分析研究.结果:翼上颌骨性融合占10%;翼腭管内侧骨壁部分缺失占40%;上颌在Le Fort Ⅰ型截骨水平上颌窦内侧壁从梨状孔边缘至翼腭管的平均距离是35.25 mm;翼腭管及梨状孔边缘至中线的距离分别是16.68 mm、12.87 mm;犁骨缘至翼上颌缝的距离为40.72 mm;鼻泪管开口至鼻底的距离15.98 mm;翼腭管长度为17.34 mm;翼腭管从后向前下与腭平面的角度为58°47′.骨性鼻中隔长度是46.27 mm;梨状孔边缘至翼腭管连线与矢状面所成的夹角为6°14′;颌内动脉距牙龈缘的距离是32.25 mm.结论:本文结果可为临床医师行Le Fort Ⅰ型截骨术避免损伤颌内动脉及分支腭降动脉提供安全指导.
作者:华泽权;董卫东;佟浩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为一期行阴茎再造解决支撑体的血运问题提供解剖依据.方法:选用30侧成人防腐固定标本,对腹壁上、下血管及肋缘软骨的血供来源、走行、分布及它们的吻合关系进行了详细解剖学观测.结果:肋缘软骨的血供主要来源于腹壁上和第8肋间血管的肋缘骨膜支和直接骨膜支;上腹部或脐旁皮瓣血供来源于腹壁上、下血管的穿支;腹壁上、下血管之间在脐上存在吻合弓;腹壁下血管起点至脐距离12 cm,而至耻骨联合距离9 cm,蒂长,直径粗.结论:可以形成以腹壁下血管为蒂的上腹部或脐旁皮瓣联合血管化的肋缘软骨瓣转移一期阴茎再造.
作者:颜玲;钟世镇;徐达传;高建华;彭田红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为眼轮匝肌蒂颞侧皮瓣转位修复中颌面软组织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30侧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头颅标本,解剖观测眼轮匝肌形态及血供.结果:①眼轮匝肌眶下部的中部、内侧部及外侧部宽分别为(2.5±0.3) cm、(0.8±0.2) cm和(2.6±0.5) cm.②眼轮匝肌眶下部血供主要来源于内眦动脉、眶下动脉及颧眶动脉等分支,其外径在0.2~0.8 mm之间.这些动脉相互间形成丰富的吻合.结论:以眼轮匝肌眶下部为蒂的颞侧皮瓣可用于转位修复中颌面软组织缺损.
作者:李晓静;郑和平;汪春兰;曹东升 刊期: 2000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为经股动脉施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时,插入导管的长度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用导管线及游标卡尺先测量从股动脉起始点至冠状动脉口的总长度.然后,测量从耻骨联合上缘至甲状软骨上缘中点的间距,再计算出它们之间的线性关系.结果:从左、右股动脉起始点经髂外动脉、髂总动脉、主动脉至右冠状动脉口的长度分别为(62.7±3.0) cm和(63.2±3.2) cm;从左、右股动脉起始点经髂外动脉、髂总动脉、主动脉至左冠状动脉口的长度分别为(61.4±2.8) cm和(61.9±2.9) cm;从右股动脉起始点经髂外动脉、髂总动脉、主动脉至左冠状动脉口的长度与从耻骨联合上缘至甲状软骨上缘中点的间距存在线性关系,其回归方程为=35.5±0.5x(r=0.4, t检验,P<0.001).结论:本文结果可提供经股动脉施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导管研究及置管长度的解剖学参考值.
作者:陈海燕 刊期: 2000年第04期
作者:许家军;陈尔瑜;何成 刊期: 2000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为视神经减压术和进一步探索视神经间接损伤的病理机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对30个成人尸头的60侧视神经管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解剖观测.测量了视神经管的口径,管壁的厚度和长度.观察了视神经管的走行特点,计算了视神经管横截面积.结果:视神经管内壁中部是视神经管管壁薄之处,厚度为(0.48±0.36) mm;视神经管狭窄的部位是中部,横截面积为(17.47±3.97) mm2;视神经管中轴与颅正中矢状面的夹角为37.46°±4.66°,与颅冠状面的夹角为21.00°±3.46°.结论:视神经间接损伤后,视神经管在管中部对视神经的束缚作用可能强,视神经减压术开放管的中部可能为重要.视神经管走行的特点是视神经间接损伤常合并于颞额部钝挫伤的解剖学基础.
作者:陶海;马志中;姜荔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颈椎手术前方入路,以颈椎前外侧沟为标志,为避免损伤椎动脉、静脉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观察127套干燥颈椎标本的颈椎前外侧沟.解剖颈胸段脊柱标本15例,观察头颈长肌及间距.结果:①颈椎前外侧沟位于颈椎前外侧,沟中点深为1.6~4.9 mm.②两侧颈椎前外侧沟间距在19.0~42.7 mm.③左右横突孔间距为25.9~44.7 mm.④颈椎横突孔前壁厚为1.5~3.9 mm.⑤头颈长肌位颈椎前方,大部分位于颈椎前外侧沟内.结论:以颈椎前外侧沟为标志,两沟之间为颈椎手术前方入路安全区域.
作者:单云官;魏焕萍;谷彦军;于大山;杨军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研究拇腕掌关节面的立体几何特征,为该关节运动分析提供形态学参数.方法:用结构光立体测量系统,测量成人尸体大多角骨远侧端关节面和第1掌骨底关节面,数据自动采集,打印出关节面立体轮廓图、等高线图、断面曲线和曲率曲线图.结果:拇腕掌关节为鞍状关节,大多角骨关节面在桡尺方向上凹,在掌背方向上凸,第1掌骨底关节面在桡尺方向上凸,在掌骨方向上凹,关节面在相互垂直方向上紧密嵌合,关节面分为五区,中央区及其周围为等曲率区.结论:结构光测量系统可得到关节面的立体几何特征,拇腕掌关节的几何形态是该关节活动形式复杂的结构基础.
作者:田青业;刘正津;张绍祥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研究椎间隙感染的病理学进程和对抗生素的疗效.方法:通过椎间隙内注射金黄色葡萄球菌建立兔椎间隙感染的动物模型,随机分为未治疗组和治疗组,分别在术后1、2、4、8、12和16周,取兔椎间盘分别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椎间隙感染在1~8周是以椎间隙破坏为主,椎间隙炎症细胞浸润;8~16周是以增生为主,椎间隙新骨形成.抗生素治疗组,炎症细胞破坏明显较轻.结论:椎间隙感染是以炎症破坏和增生性的反应,胶原蛋白和蛋白聚糖遭破坏,导致椎间盘生理功能丧失和椎体间融合,抗生素治疗对其有效.
作者:陈斌;靳安民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腰椎横突平分线与椎弓根侧方平分线的关系.方法:对100套干燥腰椎骨标本横突平分线与椎弓根侧方平分线的关系及距离进行了观测.结果:在L1有83.1%,L2 73.1%,L3 72.4%,L4 87.5%,L5 54.1%的横突平分线位于椎弓根侧方平方分线下方,距离为L1 (2.4±1.0)mm,L2 (2.4±0.8)mm,L3 (2.3±0.9)mm, L4 (2.9±0.8)mm, L5 (2.3±0.7)mm.结论:横突平分线多不通过椎弓根中心,所以横突平分线作为腰椎椎弓根螺钉的横向定位标志欠准确.
作者:杜心如;赵玲秀;张一模;叶启彬 刊期: 2000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