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勇;张绍祥;刘正津;谭立文
解剖一成年男性尸体标本时,见其双侧肾静脉均异常,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红梅;佟玉章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为舌咽神经阻滞的进针入路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观测了30侧成人头、颈部标本舌咽神经的毗邻结构.结果:舌咽神经阻滞进针的深度:乳突尖端与下颌角之间连线的中点至颈静脉孔的距离,左侧为(23.2±0.4) mm(17.0~30.1 mm),右侧为(23.0±0.4) mm(16.5~33.3 mm).获得了舌咽神经的毗邻结构的观测结果.结论:为舌咽神经阻滞的进针深度和预防并发症提供了解剖学依据.
作者:邓兆宏;邹俊涛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介绍欧洲人股前外侧皮瓣的应用解剖和临床应用.方法:10具20侧新鲜白种人标本股前外侧皮瓣解剖学观察,并临床应用12例游离和带蒂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各种缺损.结果:皮瓣血供特点和走行与国人相比无较大差异,其血管蒂长,口径较粗大,第1穿支稳定及粗大,变异较少.皮瓣血管蒂以旋股外侧降支为主,少数病例为旋股外侧动脉横支.临床应用12例修复四肢及躯体缺损,均成活,效果满意.结论:欧洲人股前外侧皮瓣应用解剖与国人一致,临床应用效果肯定.
作者:罗盛康;W.Raffoul;P.Heieili;D.V.Egloff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为一期行阴茎再造解决支撑体的血运问题提供解剖依据.方法:选用30侧成人防腐固定标本,对腹壁上、下血管及肋缘软骨的血供来源、走行、分布及它们的吻合关系进行了详细解剖学观测.结果:肋缘软骨的血供主要来源于腹壁上和第8肋间血管的肋缘骨膜支和直接骨膜支;上腹部或脐旁皮瓣血供来源于腹壁上、下血管的穿支;腹壁上、下血管之间在脐上存在吻合弓;腹壁下血管起点至脐距离12 cm,而至耻骨联合距离9 cm,蒂长,直径粗.结论:可以形成以腹壁下血管为蒂的上腹部或脐旁皮瓣联合血管化的肋缘软骨瓣转移一期阴茎再造.
作者:颜玲;钟世镇;徐达传;高建华;彭田红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为臂后侧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20具尸体标本上对臂后侧手术入路有关的血管、神经进行解剖观察.结果:桡神经在肱骨内上髁上方(18.2±0.4) cm,臂后中线鹰嘴上方(13.9±1.3) cm,肱骨外上髁上方(8.4±1.4) cm跨过肱骨后面.桡神经在桡神经沟以上发出肱三头肌长头支、肱三头肌内侧头-肘肌支、内侧头支和前臂后皮神经,在桡神经沟内发出肱三头肌外侧头支.肱三头肌内侧头-肘肌支走行于臂后中线的稍外侧,于臂后中线的稍内侧切开肱三头肌内侧头可避免损伤该神经.结论:①肱骨后面中下部骨面宽阔而平坦,可放置各种类型的钢板;②肱骨下段后面无重要的血管、神经,手术较安全;③臂后侧手术入路适合于肱骨中下段骨折等手术处理.
作者:蒋常文;徐达传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为以足底内侧动脉深支的内侧支为蒂足内侧皮瓣设计的改进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2侧成人下肢标本及2只灌注红色乳胶成人新鲜足标本,解剖观测了足底内侧动脉深支的内侧支分支分布、吻合、外径及长度,皮瓣的静脉和神经分布.结果:内侧支长(2.6±0.2) cm,外径(1.0±0.1) mm;伴行静脉1条占75%,外径(1.3±0.3) mm,伴行静脉2条者占25%,外径(0.9±0.2) mm;皮瓣供区有隐神经终支和足背内侧皮神经内侧支分布.结论:①足内侧皮瓣可以是足底内侧动脉深皮内侧支或由跗内侧动脉供血;②静脉为动脉伴行静脉和大隐静脉深、浅两套;③皮瓣有隐神经终支和足背内侧皮神经内侧支;④游离足内侧皮瓣适用于手部创面修复的特殊要求.
作者:杨开明;徐达传;王勇;石瑾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大隐静脉术中可能造成股静脉损伤的解剖学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对52条患肢和40条下肢标本的隐静脉裂孔及大隐静脉根部的局部解剖结构进行观察与测量.结果:隐静脉裂孔形态以卵圆形和盾形者为主,其纵径(40.0±12.0) mm,横径(28.0±9.0) mm,大隐静脉根部属支以3或4支为多见.结论:根据隐静脉裂孔特点及属支解剖情况,作者认为:①切口要足够大;②正确识别解剖层次;③掌握正确的高位结扎部位.是防止术中股静脉损伤的关键.
作者:张铁民;姜洪池;许军;梁玉明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研究椎间隙感染的病理学进程和对抗生素的疗效.方法:通过椎间隙内注射金黄色葡萄球菌建立兔椎间隙感染的动物模型,随机分为未治疗组和治疗组,分别在术后1、2、4、8、12和16周,取兔椎间盘分别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椎间隙感染在1~8周是以椎间隙破坏为主,椎间隙炎症细胞浸润;8~16周是以增生为主,椎间隙新骨形成.抗生素治疗组,炎症细胞破坏明显较轻.结论:椎间隙感染是以炎症破坏和增生性的反应,胶原蛋白和蛋白聚糖遭破坏,导致椎间盘生理功能丧失和椎体间融合,抗生素治疗对其有效.
作者:陈斌;靳安民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为临床MRI诊断踝、距下关节外侧韧带损伤提供断层解剖学依据.方法:利用低温冰冻技术,当足呈自然放松位时,将踝、距下关节制成3.5 mm厚的薄层断层标本,并与该区的磁共振图像相对照.结果:距腓前韧带在轴位,跟腓韧带在冠状位和斜轴位,距腓后韧带在四个方位,颈韧带在冠状位和矢状位,距跟骨间韧带在冠状位、矢状位和斜轴位,伸肌下支持带浅束在冠状位和矢状位,中束和深束在冠状位,能清楚观察各韧带的形态和毗邻关系.结论:在MRI上能清楚显示踝、距下关节外侧区的各条韧带.
作者:沙勇;张绍祥;刘正津;谭立文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椎板开门回植成形在SAR和SPR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12具胸腰段脊柱标本上模拟手术椎板单开门、内板及棘突纵开槽、横行掰开回植成形,分别测量成形前后的椎管横、矢径.选12具胸腰椎椎板成形的的标本,用MTS-858实验机进行生物力学测试.并将此椎板开门回植成形术应用于临床25例SAR和SPR手术中.结果:成形术后的椎管内径均略大于术前.成形术后的椎板的所能承受垂直压应力平均为78.54 kg,远远大于仰卧位时脊柱所需要承受的压应力.临床随访平均2年6个月,临床效果良好,无脊柱不稳和椎管狭窄的症状、体征和影像学依据.结论:椎板开门回植成形既满足了SAR和SPR手术的显露要求,保持了脊柱的稳定性,又达到了微创效果,值得提倡.
作者:尹庆水;昌耘冰;权日;邓建业;章莹;章凯;张余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腰椎上关节突外缘的形态特点及其与椎弓根中心的关系.方法:对100套成人干燥腰椎骨标本上关节突乳突的形态特点及其外缘切线与椎弓根外侧骨皮质及中心进行了观测.结果:L1 100%,L2 98.1%,L3 96.4%,L4 45.8%,L5 8.1%上关节突外缘切线位于椎弓根中心的外侧.上关节突外缘切线距椎弓根外侧骨皮质的距离为L1 (1.8±0.7)mm,L2 (1.5±0.5)mm,L3 (2.3±1.5)mm.结论:上关节突外缘多位于椎弓根中心的外侧,以它做为椎弓根螺钉进钉的定位标志过于偏外.
作者:杜心如;张一模;赵玲秀;叶启彬 刊期: 2000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04期
作者:许家军;陈尔瑜;何成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研究拇腕掌关节面的立体几何特征,为该关节运动分析提供形态学参数.方法:用结构光立体测量系统,测量成人尸体大多角骨远侧端关节面和第1掌骨底关节面,数据自动采集,打印出关节面立体轮廓图、等高线图、断面曲线和曲率曲线图.结果:拇腕掌关节为鞍状关节,大多角骨关节面在桡尺方向上凹,在掌背方向上凸,第1掌骨底关节面在桡尺方向上凸,在掌骨方向上凹,关节面在相互垂直方向上紧密嵌合,关节面分为五区,中央区及其周围为等曲率区.结论:结构光测量系统可得到关节面的立体几何特征,拇腕掌关节的几何形态是该关节活动形式复杂的结构基础.
作者:田青业;刘正津;张绍祥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为寰枢椎区病损机制和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150例中国成年人干燥寰枢椎标本上,对具有临床意义的数据进行解剖学测量.结果:寰椎上关节面内倾角、下关节面外倾角及侧块内倾角两侧不对称分别占19.3%、10.7%和7.3%;椎动脉沟处形成沟环者占16.0%;所有横突孔的前后径和横径均大于4 mm;后弓内侧半距仅为外侧半距的1/2.枢椎椎弓根内倾角变异较大(-3.5°~21.5°);齿突腰部宽度小于9 mm者占71.2%,齿突后倾角的变异较大(0°~22°);27.5%的椎动脉在经过枢椎侧块下方时会形成一动脉压迹沟,致使侧块外端和椎弓根变薄.结论:①寰枢椎的解剖学形态与其生物力学性质及损伤机制密切相关;②手术时寰椎前弓向外显露不宜超过20 mm,后弓切除向外不宜超过10 mm,经寰枢外侧关节融合或内固定术应选择在关节的内侧2/3;③大部分中国人不适宜于两枚齿突螺钉内固定术;④27.5%的中国人不适宜于经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枢椎椎弓根变异较大,手术前应作CT检测.
作者:曹正霖;钟世镇;徐达传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的病源定位,悬雍垂腭咽成形术(UPPP)手术范围的确定和术后疗效的评定提供依据.方法:对20例正常人及45例OSAS患者UPPP术前、术后腭咽部进行解剖测量并将相关数据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正常人和OSAS患者所测腭咽解剖指标分别为:软腭长(27.68±7.17)mm,(29.94±4.71)mm(P<0.05);悬壅垂宽(8.40±1.18)mm,(10.74±1.68)mm(P<0.01);悬雍垂长(10.20±2.85)mm,(11.94±2.48)mm(P<0.01);咽侧距(23.70±7.05)mm,(19.87±4.40)mm(P<0.05);腭咽距(12.36±3.97)mm,(9.80±2.90)mm(P<0.01),均存在显著差异.UPPP参照正常人腭咽指标保留软腭长度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同时控制了并发症的发生.结论:腭咽测量法简便实用,病源定位准确,使手术选择和切除范围更为合理,有助于提高疗效.
作者:倪炳华 刊期: 2000年第04期
作者在解剖操作时,发现1例成年男性尸体的胸导管行程及注入部位变异,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晓华;赵严;余发昌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氯仿/甲醇(CM)处理的同种异体肌腱移植后的生物力学性质.方法:24只新西兰兔随机选择1侧跟腱行CM腱移植,另一侧行自体移植.按术后1、2、6、12周行生物力学测试.结果:自体腱移植组和CM肌腱移植组的拉伸强度和刚度在术后1、2周,6周与术前、术后12周分别有显著性差异(P<0.01).自体腱移植组与CM腱移植组术后12周的拉伸强度和刚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M腱移植组与自体腱移植组在各个时间点的力学变化相近,无统计学变异,可以用来替代自体腱.
作者:庄颜峰;金明新;欧阳钧;徐浩;卢森桂;符臣学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骨间前神经综合征发病解剖基础.方法:48侧(左右各24侧)成人防腐固定标本在肉眼或双目放大镜下解剖观察可能构成对骨间前神经卡压的解剖结构.结果:有66.6%的拇长屈肌副头由内上至外下斜过骨间前神经主干前方.横过骨间前神经的结构还有:尺侧副血管(48.3%),指浅屈肌发出至拇长屈肌的小肌束或纤维束(10.4%).骨间前神经与桡、尺骨的关系:77%骨间前神经走在桡骨颈前方下行一段,长为3.9 cm(37侧,);16.7%骨间前神经在桡、尺骨之间走行;6.3%隔指深屈肌走在尺骨的前方.结论:拇长屈肌副头、横过骨间前神经的肌束和纤维等结构可能是致骨间前神经综合征的解剖基础.
作者:舒强;卢敏;孟凡东;凌光烈;徐恩多 刊期: 2000年第04期
枢椎齿突骨折约占全部颈椎损伤的5%~15%[1],近20年来,由于交通事故和建筑事故的增多,齿突骨折呈上升的趋势.因枢椎齿突有其独特的形态结构和重要的生物力学功能,常见的齿突基底部骨折的不愈合率平均达33%[2,3],若处理不及时或不正确造成寰椎脱位,颈脊髓受压,导致瘫痪,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作者:张振辉;吴增晖 刊期: 2000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