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0(第18卷)分类索引

关键词:中国, 临床解剖学
摘要: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胸导管变异1例

    作者在解剖操作时,发现1例成年男性尸体的胸导管行程及注入部位变异,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晓华;赵严;余发昌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椎管内手术恢复截瘫后膀胱控制功能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恢复截瘫病人膀胱控制功能的椎管内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10例(男3,女7)成人脊柱标本上,暴露T11节段以下全部脊髓,对各神经根进行观测.结果:全部L2~S1神经根与S2神经根呈重叠关系;3例男性和2例女性L1神经根与S2神经根与S2神经根呈重叠关系.除1例男性的T12神经根和S2神经根有重叠外,其余全部T12和T11神经根之间有距离,分别为29.1 mm和52.6 mm.结论:椎管内S2神经根与上位神经根直接吻接,在男性高多数可达L1神经根,在女性可达L2神经根;少数(1例)男性可提高至T12神经根,少数(2例)女性可提高至L1神经根.

    作者:李忠华;石瑾;尹庆水;钟世镇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腰椎上关节突外缘与椎弓根中心关系的解剖学观测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腰椎上关节突外缘的形态特点及其与椎弓根中心的关系.方法:对100套成人干燥腰椎骨标本上关节突乳突的形态特点及其外缘切线与椎弓根外侧骨皮质及中心进行了观测.结果:L1 100%,L2 98.1%,L3 96.4%,L4 45.8%,L5 8.1%上关节突外缘切线位于椎弓根中心的外侧.上关节突外缘切线距椎弓根外侧骨皮质的距离为L1 (1.8±0.7)mm,L2 (1.5±0.5)mm,L3 (2.3±1.5)mm.结论:上关节突外缘多位于椎弓根中心的外侧,以它做为椎弓根螺钉进钉的定位标志过于偏外.

    作者:杜心如;张一模;赵玲秀;叶启彬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主动脉牵拉后的顺应性和强直性脊柱炎脊柱后凸矫正的关系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脊柱后凸矫正术的适应症与主动脉钙化的关系.方法:①6例新鲜尸体主动脉按10%、15%、20%、25%、30%和35%牵拉后的力学变化,用压力换能器在生理二道记录仪上记下压力值,作组织切片,光镜观察;②30例高血压主动脉钙化硬化病人在核磁共振下动态由弯腰变伸直进行弯腰试验;③41例AS合并主动脉钙化患者,脊柱后矫正前后行X线观察主动脉与椎体相对位移情况.结果:主动脉受牵拉超过原长的20%会产生血管损伤,而牵拉在15%以内则无血管损伤;弯腰试验主动脉与椎体无移位;主动脉钙化者,矫正术后均未发现主动脉损伤征象.结论:对AS脊柱后凸合并主动脉钙化患者,只要术中对主动脉的牵拉限制在20%以内脊柱矫形术是安全的.术中采用控制性低血压可以增加主动脉顺应性.

    作者:高梁斌;李佛保;陈尔瑜;黄铁柱;彭新生;潘滔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颞骨组织切片三维重建的方法及意义

    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切片技术的提高,使三维重建图像形态逼真、立体感强,各种重建的结构空间毗邻及定位准确,且已从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方向发展.该技术在颞骨内部结构中的研究,极大地促进了耳科及相关学科的发展.本文对颞骨组织切片三维重建在方法学和应用范围等方面的资料加以综述.

    作者:陈合新;钟世镇;许庚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臂后侧手术入路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臂后侧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20具尸体标本上对臂后侧手术入路有关的血管、神经进行解剖观察.结果:桡神经在肱骨内上髁上方(18.2±0.4) cm,臂后中线鹰嘴上方(13.9±1.3) cm,肱骨外上髁上方(8.4±1.4) cm跨过肱骨后面.桡神经在桡神经沟以上发出肱三头肌长头支、肱三头肌内侧头-肘肌支、内侧头支和前臂后皮神经,在桡神经沟内发出肱三头肌外侧头支.肱三头肌内侧头-肘肌支走行于臂后中线的稍外侧,于臂后中线的稍内侧切开肱三头肌内侧头可避免损伤该神经.结论:①肱骨后面中下部骨面宽阔而平坦,可放置各种类型的钢板;②肱骨下段后面无重要的血管、神经,手术较安全;③臂后侧手术入路适合于肱骨中下段骨折等手术处理.

    作者:蒋常文;徐达传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视神经管的显微外科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为视神经减压术和进一步探索视神经间接损伤的病理机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对30个成人尸头的60侧视神经管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解剖观测.测量了视神经管的口径,管壁的厚度和长度.观察了视神经管的走行特点,计算了视神经管横截面积.结果:视神经管内壁中部是视神经管管壁薄之处,厚度为(0.48±0.36) mm;视神经管狭窄的部位是中部,横截面积为(17.47±3.97) mm2;视神经管中轴与颅正中矢状面的夹角为37.46°±4.66°,与颅冠状面的夹角为21.00°±3.46°.结论:视神经间接损伤后,视神经管在管中部对视神经的束缚作用可能强,视神经减压术开放管的中部可能为重要.视神经管走行的特点是视神经间接损伤常合并于颞额部钝挫伤的解剖学基础.

    作者:陶海;马志中;姜荔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腰大肌横断面积与腰椎间盘突出的关系

    目的:测量腰大肌横断面积,探讨其与腰椎间盘突出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1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病人和72例正常对照组,在L4~5和L5~S1间隙水平测量双侧腰大肌横断面积.结果:①正常腰大肌横断面积(L4~5:男15.03 cm2,女8.60 cm2;L5~S1:男14.42 cm2,女8.39 cm2),男性较女性明显增大,但双侧腰大肌之间无显著差异.②双侧腰大肌横断面积的差值,腰椎间盘突出症组高于对照组.③男性组中的腰大肌横断面积,腰椎间盘突出组较正常对照组减小.结论:双侧腰大肌不对称及腰大肌萎缩变细可能均是腰椎间盘突出的解剖因素之一.

    作者:孙西河;厉德凤;王滨;李秀梅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预防大隐静脉术中股静脉损伤的应用解剖

    目的:探讨大隐静脉术中可能造成股静脉损伤的解剖学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对52条患肢和40条下肢标本的隐静脉裂孔及大隐静脉根部的局部解剖结构进行观察与测量.结果:隐静脉裂孔形态以卵圆形和盾形者为主,其纵径(40.0±12.0) mm,横径(28.0±9.0) mm,大隐静脉根部属支以3或4支为多见.结论:根据隐静脉裂孔特点及属支解剖情况,作者认为:①切口要足够大;②正确识别解剖层次;③掌握正确的高位结扎部位.是防止术中股静脉损伤的关键.

    作者:张铁民;姜洪池;许军;梁玉明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椎板开门回植成形的解剖学和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探讨椎板开门回植成形在SAR和SPR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12具胸腰段脊柱标本上模拟手术椎板单开门、内板及棘突纵开槽、横行掰开回植成形,分别测量成形前后的椎管横、矢径.选12具胸腰椎椎板成形的的标本,用MTS-858实验机进行生物力学测试.并将此椎板开门回植成形术应用于临床25例SAR和SPR手术中.结果:成形术后的椎管内径均略大于术前.成形术后的椎板的所能承受垂直压应力平均为78.54 kg,远远大于仰卧位时脊柱所需要承受的压应力.临床随访平均2年6个月,临床效果良好,无脊柱不稳和椎管狭窄的症状、体征和影像学依据.结论:椎板开门回植成形既满足了SAR和SPR手术的显露要求,保持了脊柱的稳定性,又达到了微创效果,值得提倡.

    作者:尹庆水;昌耘冰;权日;邓建业;章莹;章凯;张余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椎间隙感染的组织学观察

    目的:研究椎间隙感染的病理学进程和对抗生素的疗效.方法:通过椎间隙内注射金黄色葡萄球菌建立兔椎间隙感染的动物模型,随机分为未治疗组和治疗组,分别在术后1、2、4、8、12和16周,取兔椎间盘分别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椎间隙感染在1~8周是以椎间隙破坏为主,椎间隙炎症细胞浸润;8~16周是以增生为主,椎间隙新骨形成.抗生素治疗组,炎症细胞破坏明显较轻.结论:椎间隙感染是以炎症破坏和增生性的反应,胶原蛋白和蛋白聚糖遭破坏,导致椎间盘生理功能丧失和椎体间融合,抗生素治疗对其有效.

    作者:陈斌;靳安民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脊髓圆锥部SPR和SAR手术脊神经根辨认的应用解剖学

    目的:为脊髓圆锥部进行SPR和SAR手术提供定位、入路和辨认神经根的解剖学依据.方法:选14具儿童脊柱标本,显露脊髓圆锥及其马尾神经.观测该区域神经根位置、形态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结果:脊髓圆锥末端大多数平对L1椎板.L1神经根硬膜出口亦位于L1椎板范围内,神经根在该区域按顺序排列.S1后根粗,S2明显变细,S3~5细.神经后根进入脊髓角度以L5大,S1其次,S2角度骤然变小,与脊髓接近平行.结论:仅处理L1椎板即可满意显露所需处理的神经根.6 cm皮肤切口即可达显露要求.根据终丝,L1神经根硬膜出口,S1和S2的形态特征以及节段血管等四个方面综合鉴别能准确辨认神经根.

    作者:尹庆水;张余;李忠华;石瑾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颈部SPR术中前后根定位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目的:为颈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 SPR)提供可靠的前后根鉴别的解剖学依据.方法:在20例(男14,女6)防腐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尸体的颈椎标本上,对C4~T1节段的脊神经前、后根的位置、粗细和长度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颈部前、后根之间有齿状韧带相间隔,颈部前、后根以C6的前、后根为粗大,后根恒定粗于相应的前根,前后根之间有恒定的动脉血管.相应的颈部前、后根分别穿出硬脊膜,分别被硬脊膜包绕形成双神经根.结论:在SPR中,前后根的形态学鉴别主要依靠齿状韧带,后根位于齿状韧带的后方,直径较为粗大.

    作者:徐朋;徐达传;李义凯;钟世镇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人腕关节动力肌腱的力臂值及意义探讨

    目的:测量人腕关节主要动力肌腱在腕运动过程中力臂的大小.方法:运用7只新鲜成人尸体上肢标本,将运动腕关节的肌腱和旋转电压计相连,在腕关节分别从屈曲至伸直,桡偏至尺偏过程中,用计算机同时记录腕动力肌腱滑动距离和腕运动角度,根据腱滑动距离和腕运动角度计算出肌腱平均力臂和力臂变化.结果:桡侧腕长伸肌腱的腕桡偏力臂大,桡侧腕短伸肌腱的伸腕力臂大,尺侧腕伸肌腱的腕尺偏力臂大,而伸腕力臂很小,桡侧、尺侧腕屈肌均有较大屈腕力臂,它们相对于伸肌桡尺偏腕关节的力臂较小.结论:腕关节的力臂分布对腕动力肌的功效起决定作用,是腕正常活动方式和常见动作的生物力学基础.

    作者:汤锦波;谢仁国;于晓巍;徐燕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拇腕掌关节面立体测量及其意义

    目的:研究拇腕掌关节面的立体几何特征,为该关节运动分析提供形态学参数.方法:用结构光立体测量系统,测量成人尸体大多角骨远侧端关节面和第1掌骨底关节面,数据自动采集,打印出关节面立体轮廓图、等高线图、断面曲线和曲率曲线图.结果:拇腕掌关节为鞍状关节,大多角骨关节面在桡尺方向上凹,在掌背方向上凸,第1掌骨底关节面在桡尺方向上凸,在掌骨方向上凹,关节面在相互垂直方向上紧密嵌合,关节面分为五区,中央区及其周围为等曲率区.结论:结构光测量系统可得到关节面的立体几何特征,拇腕掌关节的几何形态是该关节活动形式复杂的结构基础.

    作者:田青业;刘正津;张绍祥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0(第18卷)分类索引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跨区互蒂轴型皮瓣的研究进展

    轴型皮瓣又名动脉皮瓣,是一种依赖其中所包含的与其长轴平行走向的知名动脉及其伴行静脉供血的一类皮瓣,这种皮瓣问世以来即以其血供可靠、抗感染能力强、转移方式灵活多样而得到广泛应用,现就轴型皮瓣及与之密切相关的皮肤血管供区的研究情况作以回顾.

    作者:王渭滨;柳大烈;孟庆延;杨果凡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腰椎横突平分线与椎弓根侧方平分线关系的解剖学观测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腰椎横突平分线与椎弓根侧方平分线的关系.方法:对100套干燥腰椎骨标本横突平分线与椎弓根侧方平分线的关系及距离进行了观测.结果:在L1有83.1%,L2 73.1%,L3 72.4%,L4 87.5%,L5 54.1%的横突平分线位于椎弓根侧方平方分线下方,距离为L1 (2.4±1.0)mm,L2 (2.4±0.8)mm,L3 (2.3±0.9)mm, L4 (2.9±0.8)mm, L5 (2.3±0.7)mm.结论:横突平分线多不通过椎弓根中心,所以横突平分线作为腰椎椎弓根螺钉的横向定位标志欠准确.

    作者:杜心如;赵玲秀;张一模;叶启彬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肝血流阻断在肝后下腔静脉损伤中的应用

    严重的肝损伤大出血,除肝实质的损伤破裂出血外,常伴有肝静脉及肝后下腔静脉的损伤,统称为肝后、肝旁或近肝静脉损伤.肝后下腔静脉破裂出血是危险的腹部损伤之一,由于其特殊的解剖结构,出血位置隐蔽,显露困难,出血凶猛,死亡率极高,抢救成功率低.肝周或肝后纱布填塞止血法,由于有诸多缺点及疗效不确定现已不被采用.

    作者:金慧涵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颈椎前外侧沟的形态观察及临床意义

    目的:颈椎手术前方入路,以颈椎前外侧沟为标志,为避免损伤椎动脉、静脉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观察127套干燥颈椎标本的颈椎前外侧沟.解剖颈胸段脊柱标本15例,观察头颈长肌及间距.结果:①颈椎前外侧沟位于颈椎前外侧,沟中点深为1.6~4.9 mm.②两侧颈椎前外侧沟间距在19.0~42.7 mm.③左右横突孔间距为25.9~44.7 mm.④颈椎横突孔前壁厚为1.5~3.9 mm.⑤头颈长肌位颈椎前方,大部分位于颈椎前外侧沟内.结论:以颈椎前外侧沟为标志,两沟之间为颈椎手术前方入路安全区域.

    作者:单云官;魏焕萍;谷彦军;于大山;杨军 刊期: 2000年第04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