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椎管内手术恢复截瘫后膀胱控制功能的应用解剖

李忠华;石瑾;尹庆水;钟世镇

关键词:截瘫, 排尿功能, 神经根吻合, 脊神经
摘要:目的:为恢复截瘫病人膀胱控制功能的椎管内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10例(男3,女7)成人脊柱标本上,暴露T11节段以下全部脊髓,对各神经根进行观测.结果:全部L2~S1神经根与S2神经根呈重叠关系;3例男性和2例女性L1神经根与S2神经根与S2神经根呈重叠关系.除1例男性的T12神经根和S2神经根有重叠外,其余全部T12和T11神经根之间有距离,分别为29.1 mm和52.6 mm.结论:椎管内S2神经根与上位神经根直接吻接,在男性高多数可达L1神经根,在女性可达L2神经根;少数(1例)男性可提高至T12神经根,少数(2例)女性可提高至L1神经根.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双侧肾静脉异常1例

    解剖一成年男性尸体标本时,见其双侧肾静脉均异常,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红梅;佟玉章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手术前后腭咽测量及临床意义

    目的: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的病源定位,悬雍垂腭咽成形术(UPPP)手术范围的确定和术后疗效的评定提供依据.方法:对20例正常人及45例OSAS患者UPPP术前、术后腭咽部进行解剖测量并将相关数据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正常人和OSAS患者所测腭咽解剖指标分别为:软腭长(27.68±7.17)mm,(29.94±4.71)mm(P<0.05);悬壅垂宽(8.40±1.18)mm,(10.74±1.68)mm(P<0.01);悬雍垂长(10.20±2.85)mm,(11.94±2.48)mm(P<0.01);咽侧距(23.70±7.05)mm,(19.87±4.40)mm(P<0.05);腭咽距(12.36±3.97)mm,(9.80±2.90)mm(P<0.01),均存在显著差异.UPPP参照正常人腭咽指标保留软腭长度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同时控制了并发症的发生.结论:腭咽测量法简便实用,病源定位准确,使手术选择和切除范围更为合理,有助于提高疗效.

    作者:倪炳华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欧洲人股前外侧皮瓣应用解剖和临床应用

    目的:介绍欧洲人股前外侧皮瓣的应用解剖和临床应用.方法:10具20侧新鲜白种人标本股前外侧皮瓣解剖学观察,并临床应用12例游离和带蒂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各种缺损.结果:皮瓣血供特点和走行与国人相比无较大差异,其血管蒂长,口径较粗大,第1穿支稳定及粗大,变异较少.皮瓣血管蒂以旋股外侧降支为主,少数病例为旋股外侧动脉横支.临床应用12例修复四肢及躯体缺损,均成活,效果满意.结论:欧洲人股前外侧皮瓣应用解剖与国人一致,临床应用效果肯定.

    作者:罗盛康;W.Raffoul;P.Heieili;D.V.Egloff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踝、距下关节外侧韧带断层与MRI图像的对照研究及临床意义

    目的:为临床MRI诊断踝、距下关节外侧韧带损伤提供断层解剖学依据.方法:利用低温冰冻技术,当足呈自然放松位时,将踝、距下关节制成3.5 mm厚的薄层断层标本,并与该区的磁共振图像相对照.结果:距腓前韧带在轴位,跟腓韧带在冠状位和斜轴位,距腓后韧带在四个方位,颈韧带在冠状位和矢状位,距跟骨间韧带在冠状位、矢状位和斜轴位,伸肌下支持带浅束在冠状位和矢状位,中束和深束在冠状位,能清楚观察各韧带的形态和毗邻关系.结论:在MRI上能清楚显示踝、距下关节外侧区的各条韧带.

    作者:沙勇;张绍祥;刘正津;谭立文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颞骨组织切片三维重建的方法及意义

    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切片技术的提高,使三维重建图像形态逼真、立体感强,各种重建的结构空间毗邻及定位准确,且已从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方向发展.该技术在颞骨内部结构中的研究,极大地促进了耳科及相关学科的发展.本文对颞骨组织切片三维重建在方法学和应用范围等方面的资料加以综述.

    作者:陈合新;钟世镇;许庚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预防大隐静脉术中股静脉损伤的应用解剖

    目的:探讨大隐静脉术中可能造成股静脉损伤的解剖学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对52条患肢和40条下肢标本的隐静脉裂孔及大隐静脉根部的局部解剖结构进行观察与测量.结果:隐静脉裂孔形态以卵圆形和盾形者为主,其纵径(40.0±12.0) mm,横径(28.0±9.0) mm,大隐静脉根部属支以3或4支为多见.结论:根据隐静脉裂孔特点及属支解剖情况,作者认为:①切口要足够大;②正确识别解剖层次;③掌握正确的高位结扎部位.是防止术中股静脉损伤的关键.

    作者:张铁民;姜洪池;许军;梁玉明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拇腕掌关节面立体测量及其意义

    目的:研究拇腕掌关节面的立体几何特征,为该关节运动分析提供形态学参数.方法:用结构光立体测量系统,测量成人尸体大多角骨远侧端关节面和第1掌骨底关节面,数据自动采集,打印出关节面立体轮廓图、等高线图、断面曲线和曲率曲线图.结果:拇腕掌关节为鞍状关节,大多角骨关节面在桡尺方向上凹,在掌背方向上凸,第1掌骨底关节面在桡尺方向上凸,在掌骨方向上凹,关节面在相互垂直方向上紧密嵌合,关节面分为五区,中央区及其周围为等曲率区.结论:结构光测量系统可得到关节面的立体几何特征,拇腕掌关节的几何形态是该关节活动形式复杂的结构基础.

    作者:田青业;刘正津;张绍祥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舌咽神经阻滞入路相关结构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舌咽神经阻滞的进针入路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观测了30侧成人头、颈部标本舌咽神经的毗邻结构.结果:舌咽神经阻滞进针的深度:乳突尖端与下颌角之间连线的中点至颈静脉孔的距离,左侧为(23.2±0.4) mm(17.0~30.1 mm),右侧为(23.0±0.4) mm(16.5~33.3 mm).获得了舌咽神经的毗邻结构的观测结果.结论:为舌咽神经阻滞的进针深度和预防并发症提供了解剖学依据.

    作者:邓兆宏;邹俊涛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脊髓圆锥部SPR和SAR手术脊神经根辨认的应用解剖学

    目的:为脊髓圆锥部进行SPR和SAR手术提供定位、入路和辨认神经根的解剖学依据.方法:选14具儿童脊柱标本,显露脊髓圆锥及其马尾神经.观测该区域神经根位置、形态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结果:脊髓圆锥末端大多数平对L1椎板.L1神经根硬膜出口亦位于L1椎板范围内,神经根在该区域按顺序排列.S1后根粗,S2明显变细,S3~5细.神经后根进入脊髓角度以L5大,S1其次,S2角度骤然变小,与脊髓接近平行.结论:仅处理L1椎板即可满意显露所需处理的神经根.6 cm皮肤切口即可达显露要求.根据终丝,L1神经根硬膜出口,S1和S2的形态特征以及节段血管等四个方面综合鉴别能准确辨认神经根.

    作者:尹庆水;张余;李忠华;石瑾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颈椎前外侧沟的形态观察及临床意义

    目的:颈椎手术前方入路,以颈椎前外侧沟为标志,为避免损伤椎动脉、静脉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观察127套干燥颈椎标本的颈椎前外侧沟.解剖颈胸段脊柱标本15例,观察头颈长肌及间距.结果:①颈椎前外侧沟位于颈椎前外侧,沟中点深为1.6~4.9 mm.②两侧颈椎前外侧沟间距在19.0~42.7 mm.③左右横突孔间距为25.9~44.7 mm.④颈椎横突孔前壁厚为1.5~3.9 mm.⑤头颈长肌位颈椎前方,大部分位于颈椎前外侧沟内.结论:以颈椎前外侧沟为标志,两沟之间为颈椎手术前方入路安全区域.

    作者:单云官;魏焕萍;谷彦军;于大山;杨军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跨区互蒂轴型皮瓣的研究进展

    轴型皮瓣又名动脉皮瓣,是一种依赖其中所包含的与其长轴平行走向的知名动脉及其伴行静脉供血的一类皮瓣,这种皮瓣问世以来即以其血供可靠、抗感染能力强、转移方式灵活多样而得到广泛应用,现就轴型皮瓣及与之密切相关的皮肤血管供区的研究情况作以回顾.

    作者:王渭滨;柳大烈;孟庆延;杨果凡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人腕关节动力肌腱的力臂值及意义探讨

    目的:测量人腕关节主要动力肌腱在腕运动过程中力臂的大小.方法:运用7只新鲜成人尸体上肢标本,将运动腕关节的肌腱和旋转电压计相连,在腕关节分别从屈曲至伸直,桡偏至尺偏过程中,用计算机同时记录腕动力肌腱滑动距离和腕运动角度,根据腱滑动距离和腕运动角度计算出肌腱平均力臂和力臂变化.结果:桡侧腕长伸肌腱的腕桡偏力臂大,桡侧腕短伸肌腱的伸腕力臂大,尺侧腕伸肌腱的腕尺偏力臂大,而伸腕力臂很小,桡侧、尺侧腕屈肌均有较大屈腕力臂,它们相对于伸肌桡尺偏腕关节的力臂较小.结论:腕关节的力臂分布对腕动力肌的功效起决定作用,是腕正常活动方式和常见动作的生物力学基础.

    作者:汤锦波;谢仁国;于晓巍;徐燕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外科和放射解剖学>杂志文题摘要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喉上神经喉内支的分支分布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明确喉上神经喉内支的分支及分布情况.方法:对25例(50侧)成人新鲜正常喉的喉上神经在10~20倍显微镜下进行解剖观测和组织染色.结果:第1段(从发出至甲状舌骨膜)长(24.2 ±4.2) mm;第2段(位于甲状舌骨膜内)长(7.0±1.2) mm;第3段(出甲状舌骨膜至喉)长(13.4±1.6) mm.喉内支穿甲状舌骨膜后分为内上支、中间支、后下支3支,并反复分支达会厌软骨、杓会厌襞、杓状软骨粘膜、声带后2/3区、杓间区及环状软骨板后区粘膜.结论:喉内支第1段无分支且位置浅,可作为神经吻合的佳部位,并提出了喉内支在喉内分布较详细的分布模式.

    作者:孙俊;何晓光;张德芳;俞志成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眼轮匝肌蒂颞区皮瓣移位术的解剖学基础

    目的:为眼轮匝肌蒂颞侧皮瓣转位修复中颌面软组织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30侧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头颅标本,解剖观测眼轮匝肌形态及血供.结果:①眼轮匝肌眶下部的中部、内侧部及外侧部宽分别为(2.5±0.3) cm、(0.8±0.2) cm和(2.6±0.5) cm.②眼轮匝肌眶下部血供主要来源于内眦动脉、眶下动脉及颧眶动脉等分支,其外径在0.2~0.8 mm之间.这些动脉相互间形成丰富的吻合.结论:以眼轮匝肌眶下部为蒂的颞侧皮瓣可用于转位修复中颌面软组织缺损.

    作者:李晓静;郑和平;汪春兰;曹东升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子宫血管系统调节的研究进展

    子宫是孕育生命的场所,其血液供应在女性整个生命历程尤其是月经周期以及妊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且还与产后出血、子痫等疾病密切相关.所以,子宫血管系统调节的研究显得极为重要.一般而言,这一调节可从系统的和局部的两个大的方面来考虑.而系统的调节又可分为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神经、激素及局部调节是子宫血管系统调节的主要方面,三者相互协同又相互制约.现就有关文献进行综述.

    作者:潘剑威;章明;任天荣;谢幸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臂后侧手术入路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臂后侧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20具尸体标本上对臂后侧手术入路有关的血管、神经进行解剖观察.结果:桡神经在肱骨内上髁上方(18.2±0.4) cm,臂后中线鹰嘴上方(13.9±1.3) cm,肱骨外上髁上方(8.4±1.4) cm跨过肱骨后面.桡神经在桡神经沟以上发出肱三头肌长头支、肱三头肌内侧头-肘肌支、内侧头支和前臂后皮神经,在桡神经沟内发出肱三头肌外侧头支.肱三头肌内侧头-肘肌支走行于臂后中线的稍外侧,于臂后中线的稍内侧切开肱三头肌内侧头可避免损伤该神经.结论:①肱骨后面中下部骨面宽阔而平坦,可放置各种类型的钢板;②肱骨下段后面无重要的血管、神经,手术较安全;③臂后侧手术入路适合于肱骨中下段骨折等手术处理.

    作者:蒋常文;徐达传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左外叶活体肝移植肝静脉的临床应用解剖

    目的:观察肝左叶静脉解剖结构,模拟左外叶活体肝移植肝静脉切取方法.方法:解剖正常人肝脏标本30具,观察肝脏铸型标本30具,测量肝左静脉长度、管径及属支分布情况.结果:肝左静脉主要由左外叶上段静脉支和下段静脉支汇合并延续而成,主要接收或不接收较有意义的属支有左后上缘静脉支和左叶间裂静脉支.结论:肝左外叶静脉血管解剖变异较多,活体取肝前应仔细研究其结构特点,设计合理的切取模式;移植前肝静脉需行必要的整形,以便与受体静脉进行吻合.少数情况下肝左外叶活体移植为禁忌证.

    作者:蒲淼水;钟世镇;周厚伟;李忠华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肝移植的解剖学基础及临床应用--背驮式肝移植1例

    目的:探讨肝脏移植的切取及移植手术方法.方法:采用背驮式的病肝切取要求,首先分离第1肝门,将肝蒂解剖至分叉以上,然后近肝游离肝周韧带,保留肝后下腔静脉(IVC)和第2肝门的3支肝静脉,第3肝门的肝短静脉应细心结扎(或缝扎)离断.供肝的切取:各管道系统保留足够长度,避免第1肝门分离,热缺血时间在10 min以内.背驮式植肝技术:供肝上IVC与肝左中静脉供干支的端端吻合.供肝门静脉与受体门静脉端端吻合.术后采用FK506、酶酚酸脂(MMF)抗排斥治疗.结果:供肝切取10例均成功,热缺血时间在10 min之内.1例肝豆状核变性(Wilson)患者,行背驮式肝移植成功,随访7个月,肝功能及血铜蓝蛋白正常.结论:掌握肝脏系统的解剖基础,有利于供肝的切取及病肝的切除,肝脏移植是唯一能挽救终末期肝病病人生命的方法,新型免疫抑制剂可预防移植肝排斥反应.

    作者:于立新;叶启发;杜传福;叶桂荣;徐健;贾英斌;姚冰;刘小友;祖强;白喜文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腰椎横突平分线与椎弓根侧方平分线关系的解剖学观测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腰椎横突平分线与椎弓根侧方平分线的关系.方法:对100套干燥腰椎骨标本横突平分线与椎弓根侧方平分线的关系及距离进行了观测.结果:在L1有83.1%,L2 73.1%,L3 72.4%,L4 87.5%,L5 54.1%的横突平分线位于椎弓根侧方平方分线下方,距离为L1 (2.4±1.0)mm,L2 (2.4±0.8)mm,L3 (2.3±0.9)mm, L4 (2.9±0.8)mm, L5 (2.3±0.7)mm.结论:横突平分线多不通过椎弓根中心,所以横突平分线作为腰椎椎弓根螺钉的横向定位标志欠准确.

    作者:杜心如;赵玲秀;张一模;叶启彬 刊期: 2000年第04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