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莉;蔡爱玲;王雪峰;杨慧
目的 建立等位PCR检测HBVC基因启动子(BCP)基因碱基变异的方法,并探讨检测其基因突变对于乙肝病人临床治疗的意义.方法 在3’端设计和合成与野生和突变碱基互补的引物,建立等位PCR检测碱基变异的方法,并通过核苷酸序列测定进行对比来检测慢性和急性乙肝病例、肝癌病例的血清样本.结果 经统计学处理该检测方法与核苷酸序列测定所得的结果,得到x 2=0.004,P>0.05,差异不显著.急性和慢性乙肝病例、肝癌病例的临床血清样本的检测结果为BCP基因碱基变异比例分别为3.9%、26.7%、41.2%,其中1762位及1764位双突变型血清样本在肝癌病例中的比例比慢性乙肝病例高,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该等位PCR检测HBV C基因启动子变异的方法适用于临床血清样本检测,结果可靠且简便易行.BCP基因1762位及1764位突变的检测结果说明这两个突变与乙肝以及其后期发展为肝癌正相关.通过检测这两个突变可预测病情发展,对指导临床治疗有显著的意义.
作者:周明莉;蔡爱玲;王雪峰;杨慧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建立荧光原位杂交方法(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EML4/ALK融合基因的方法.方法 依据ALK和EML4断裂重排方式,设计、制备双色荧光探针.以人外周血培养细胞为检测对象评价EML4/ALK融合基因检测探针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以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组织样本为对象进行EML4/ALK融合基因检测探针的性能评价.结果 本研究建立的FISH检测方法在人外周血培养细胞检测中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均达到100%.在对10例NSCLC腺癌患者石蜡包埋组织样本检测中,筛查出1例EML4/ALK FISH阳性样本.结论 本研究制备的双色荧光探针可用于非小细胞肺癌EML4/ALK融合基因检测.
作者:何瑰;欧焕金;陈华云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细菌16S rRNA、16S-23S rRNA基因测序分析在血流感染病原菌检测中的作用.方法 提取临床上血流感染常见的金黄色葡萄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肺炎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鲍曼不动杆菌、洛菲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化脓性链球菌、奇异变形杆菌、潘尼变形杆菌、屎肠球菌、粘质沙雷菌、宋内志贺菌、产气肠杆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腐生葡萄球菌基因组DNA,运用16S rRNA、16S-23S rRNA基因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经测序后在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中心( NCBI)上进行比对分析,确定菌种.结果 在所分析的19种临床血流感染常见细菌中,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可将除粘质沙雷菌外的细菌鉴定到种的水平,但无法完全区分近缘种属;16S-23SrRNA成功鉴定17种细菌,除大肠埃希菌、宋内志贺菌外所有细菌均成功鉴定到单一种的水平.结论 16S-23S rRNA基因可作为血流感染细菌检测较好的分子靶标.
作者:金中淦;葛平;徐蓉;陈蓉;宣瑛;刘学杰;王庆忠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建立荧光定量体外检测UCA1 mRNA的实验方法.方法 用已构建的pcDNA3.1/UCA1重组质粒作为标准品,建立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尿液、血液标本UCA1 mRNA的方法,并进行方法学评价.应用此方法检测24例膀胱癌组、30例泌尿系统非膀胱癌组(包括肾癌、前列腺癌)以及20例健康对照组的尿液和血液中UCA1 mRNA的表达,并进行临床评估.结果 膀胱癌患者血、尿标本的阳性符合率分别为91.67%和87.50%,而泌尿系统非膀胱癌患者血、尿标本的阳性符合率为63.33%和66.67%,10份消化系统肿瘤(肝癌、胃癌、食管癌、直肠癌)患者全血标本、10份肺癌患者的全血标本、20份健康人标本全血和尿液标本均为阴性.膀胱癌组阳性率高于其它系统肿瘤和健康对照组(P<0.01).在膀胱癌组中,UCA1 mRNA的表达与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结论 本研究成功建立了可用生物体液(如血液、尿液等)检测UCA1mRNA的技术.
作者:李芳;李旭;王帆;赵乐;陈葳 刊期: 2012年第03期
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的凋亡诱导配体(tumor necrosis factor-related apoptosis inducing ligand,TRAIL)能选择性诱导肿瘤细胞和恶性转化细胞凋亡,对大多数正常细胞却无杀伤作用,被认为是一种非常具有发展潜力的抗肿瘤因子,近年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许多学者发现在TRAIL联合各种药物作用于肿瘤细胞的过程中二者有协同效应,但不同药物与TRAIL协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机制各不相同.
作者:李雪燕;杜晶春;徐霞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和分析EB病毒在儿科发热患者中的感染情况及临床表现特点.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儿科发热患者的淋巴细胞进行EB病毒检测.结果 在3429例感染患儿中检出EB病毒阳性738例,阳性率为21.52%;在EB病毒感染的发热病例中,伴有典型临床表现占76.15%,其中上呼吸道感染占46.89%、肺炎占16.67%、支气管炎占12.59%.结论 荧光定量PCR方法对EB病毒感染的检测具有早期、快速等优点.
作者:陈俊;秦海燕;邵剑春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PML-RARα融合基因检测在临床检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治疗前后的意义.研究PML-RARα融合基因含量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病变进程的关系.方法 运用RT-PCR技术检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治疗前后骨髓内PML-RARα融合基因含量.结果 所有51例初诊为APL的患者均做PML-RAR α融合基因检测,其中阳性41例,阳性率为80.4%.初诊为APL的51例患者治疗18个月后(进行随访),其中死亡3例,阳性3例,阳性率为5.9%.结论 PML-RARα融合基因的检测对APL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定期检测PML-RAR α基因可尽早发现分子学复发以及时治疗,并避免血液学复发.
作者:陈越;陈雪礼;刘晓峰;胡苏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建立登革病毒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快速检测方法及应用于临床.方法 根据1~4型登革病毒3’端非编码区的一段高度保守序列,设计一套型通用的引物和TaqMan MGB探针,以4个血清型登革病毒标准株为标准,以日本乙脑病毒和丙肝病毒作阴性对照,以包含登革病毒2型标准株(DENV-2 NGC株)3’非编码区349 bp片段的质粒DNA作标准品,对引物和TaqMan MGB探针的特异性、灵敏度进行分析,从而建立登革病毒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用该法对登革病毒野毒株和10份登革病毒患者血清进行检测.结果 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的1~4型登革病毒标准株及野毒株均为阳性,日本乙脑病毒和丙肝病毒均为阴性;检测灵敏度可达到每反应2个基因拷贝;检测的10份登革患者血清样本中,8份检测结果为阳性.结论 TaqMan MGB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是一个快速、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的检测登革病毒的方法,适用于登革病毒的临床早期诊断.
作者:罗雅艳;冯俊杰;方丹云;江丽芳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构建表达细胞转录因子PPARγ的RNA干扰(RNAi)质粒,为研究PPARγ参与的细胞信号通路以及PPARγ为靶点的基因治疗提供稳定转染的RNA干扰质粒.方法 选取PPAR γ基因的19nt特异性序列,设计针对PPARγ的shRNA序列,应用基因重组技术克隆到pSilencer 1.0-U6表达载体中,用EcoR Ⅰ、Apa Ⅰ进行双酶切和DNA测序鉴定重组克隆,在脂质体的介导下将包含PPARγ基因的RNAi重组载体转染前列腺癌细胞PC-3.转染48 h后,收集细胞裂解液,Western blotting分析对照组与转染组PPAR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双酶切证实shRNA正确插入pSilencer 1.0-U6质粒,DNA测序证实插入的序列正确;含PPARγ基因的RNAi载体转染前列腺癌细胞PC-3细胞成功;Westernblotting结果显示,与空质粒对照组相比,转染组细胞PPARγ表达下调.结论 成功构建含人PPARγ基因的RNAi载体,为研究PPARγ参与的细胞信号通路提供了稳定转染的RNA干扰质粒.同时,阻断PPAR γ的信号通路将为基因治疗提供一个较好的靶点,研究结果为以PPARγ为靶点的基因治疗提供了有利工具.
作者:龚青;徐进文;徐祖敏;高国全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Nogo-A基因3’-非翻译区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在中国广西地区人群中的分布频率,比较其在不同种族间分布的差异.方法 采用单碱基延伸的PCR技术和DNA测序法检测199例中国广西人的Nogo-A基因3’-非翻译区rs2588510 C/T、rs887 G/A多态性,并结合人类基因组计划(Hapmap)公布的四个人群(欧洲人、非洲人、日本人和中国北京人)的SNP分型数据,比较分析这五个人群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结果 在中国广西人群中存在Nogo-A基因3'-非翻译区rs2588510 C/T、rs887 G/A多态性.与欧洲及非洲人群相比,Nogo-A基因多态性的分布频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与日本人及北京人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在中国广西人群中存在Nogo-A基因多态性,但与其他种族人群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是导致一些疾病在不同种族间的发病率和临床表现存在显著不同的因素之一.
作者:蓝艳;潘国刚;王春芳;王俊利;韦叶生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对比评价即时检验( POCT)法和化学发光法检测肌钙蛋白I(cTnI)的临床检测效能和可靠性.方法 收集60例临床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分别采用POCT法和化学发光法对cTnI进行测定,对两种方法的测定结果进行比较和线性相关分析.结果 在cTnI阴性和高浓度时,POCT法无法检测,而化学发光法能检测;在低和中浓度时两种方法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具有很强的相关性.结论 POCT法快速简便,适于急诊快速诊断AMI患者;化学发光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和准确性好,适于AMI患者的临床确诊和治疗监测.
作者:李祥云;潘峰;黄玲玲;刘玉华;楼洪萍 刊期: 2012年第03期
人类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 killer cell immunoglobulin like receptor,KIR)是主要表达于NK细胞和部分T细胞表面的一组免疫球蛋白样超家族成员,具有高度多态性.近年来随着对分子生物学方面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妊娠、移植排斥反应、血液系统疾病等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杭红蕾;李丽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不同程度溶血IL对荧光定量PCR检测不同含量HBV DNA的影响.方法 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研究溶血对其检测不同含量HBV DNA的影响,并利用SPSSI7.0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极重度溶血组(12.0 g/LHb)分别与高、中、低3个拷贝程度(106~107 IU/mL、104~105 IU/mL、102~103 IU/mL HBV DNA)的对照组比较,其结果差异具统计学上意义(P<0.05).极重度溶血时HBVDNA定量结果偏低,而轻度溶血组(1.5 g/LHb)、中度溶血组(3.0 g/LHb)及重度溶血组(6.0 g/L Hb)的HBV DNA定量测定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上意义(P>0.05).结论低拷贝到高拷贝组HBV DNA的荧光定量检测均受极重度溶血的影响.对于此类样本,临床必须重新留样检测.而重度溶血、中度溶血及轻度溶血则对各拷贝组的HBV DNA荧光定量检测没有多大影响,无须重新留样.
作者:吴禹湘;吴瑞珊;林晓丹;温旺荣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肿瘤抑制基因WWOX与乳腺癌疾病相关性,为进一步研究WWOX基因的作用机制及功能奠定基础.方法 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4.0/Myc-His-WWOX,并转染至MDA-MB-231细胞中,采用RT-PCR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WWOX mRNA及融合蛋白在MDA-MB-231细胞中的表达.结果 测序结果显示,RT-PCR法获得的WWOX序列与GenBank中报道的一致.真核表达载体pcDNA4.0/Myc-His-WWOX转染MDA-M B-231细胞48 h后,从RT-PCR及Western blot结果中观察到WWOX基因的有效转录.结论 成功构建了肿瘤抑制基因WWOX真核表达载体pcDNA4.0/Myc-His-WWOX,为进一步研究WWOX在乳腺癌发生和进展中的作用及其靶向基因治疗奠定了实验基础.
作者:翟洪顺;邹德学;吴志成;聂李平;颜存粮;周宇;常靖雯 刊期: 2012年第03期
肿瘤DNA甲基化的异常包括基因组整体甲基化水平降低或和某些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水平异常升高.前者可导致原癌基因活化及基因组不稳定等,而基因启动子区域发生异常高甲基化则可导致基因转录沉默,使重要基因如抑癌基因等低表达或不表达及增加点突变,并通过影响多条细胞信号转导通路来干预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等,从而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和治疗.了解抑癌因子DNA高甲基化与肿瘤的研究现状,可望为揭示肿瘤发生机制提供新的思路,为肿瘤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标记物和靶点.
作者:刘琴;杨惠玲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督脉电针对脊髓挫伤大鼠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激活作用以及对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2组(n=5):单纯脊髓挫伤组和脊髓挫伤后督脉电针组.单纯脊髓挫伤组建模成功后不给予其任何干预,对电针组大鼠则给予督脉电针刺激,然后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检测2组大鼠损伤区的nestin阳性细胞反应情况,用Western blot检测2组大鼠损伤头端2mm脊髓nestin的表达情况,用BBB评分评估2组大鼠运动功能的恢复.结果 脊髓挫伤后电针组大鼠损伤区nestin阳性细胞增加数目及损伤头端nestin的表达都多于单纯脊髓挫伤组及正常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电针组BBB评分改善优于单纯脊髓挫伤组.结论 督脉电针能够促进促进脊髓挫伤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生及促进大鼠神经功能恢复.
作者:杨湘伟;林敏 刊期: 2012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