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简评《合理用药》(第四版)

杨洪

关键词:书评, 合理用药
摘要: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因病死亡者有1/3是因不合理用药,而不是疾病本身.专家指出,我国每年药物不良反应致死的人数达50余万人,不合理用药占用药者的12%~32%.(法制晚报2005年5月20日)数字的准确性暂且不论,但合理用药的重要性不容置疑.
中国保健杂志相关文献
  • TCU380A IUD和MCU IUD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宫内节育器(IUD)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简便、经济、可逆、广大妇女易于接受的避孕器具,目前已成为我国育龄妇女的主要避孕措施,其使用率占世界IUD避孕总人数的80%,是世界上使用IUD多的国家.

    作者:康巧云;景雪梅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67例腹股沟疝气的手术治疗体会

    疝是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腹外疝中常见的类型是腹股沟疝.治疗腹股沟疝的传统手术方法存在很多不足,无张力疝修补术法能克服传统手术方法存在的不足,正在逐渐取代传统疝修补术.现将我们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67例腹股沟疝病人的粗浅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温忠景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应用单侧外固定架治疗胫、腓骨中段骨折(附56例分析)

    本院于1999年年初到2006年年末,共收治56例胫、腓骨中段骨折患者,均采用有限暴露,单侧外固定架,固定治疗,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捷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运动试验后收缩压异常升高对诊断冠心病的意义

    目的:探讨运动试验恢复期收缩压异常升高对诊断冠心病价值的意义.方法:对96例运动试验阳性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根据运动后收缩压有无异常升高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组,以运动试验后(恢复期)6min内,收缩压后期比前期升高≥10mmHg(1mmHg=0.133kPa)为收缩压异常升高,以其为阳性判断标准.结果:运动后收缩压异常升高对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均高于单纯ST段压低标准.两指标(收缩压异常升高和ST段压低)联用可显著提高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和阳性率.结论:运动试验恢复期收缩压异常升高可作为诊断冠心病的重要参考指标.

    作者:植爱容;张小云;陈长安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多功能头皮静脉穿刺车的研制与应用

    我院儿科病床与普通病床一样,床面距地50cm,这个高度护士做头皮静脉穿刺时得取半蹲位.这个体位护士穿刺时身体不稳,持针的手也不稳,若遇有燥动的患儿,手与身体的稳定性更差,这样,既影响穿刺效果,护士又感到很累,不符合儿科护士操作节力原则.另外,家属坐在床上弯腰把持患儿也很不舒服.

    作者:王淑玲;岳丽云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悬垂腹孕妇68例行腹带矫正效果观察分析

    目的:通过腹带矫正孕妇悬垂的腹部,迫使子宫不过度前屈有利于胎头衔接,促使顺利分娩.方法:用高弹性腹带将孕妇腹部包裹,力度适中.结果:66例孕妇经过腹带矫正后胎头均能顺利衔接.结论:腹带将孕妇腹部包裹后能矫正悬垂的腹部,只要力度适中不会引起孕妇不适及影响胎儿宫内活动,利于胎头衔接及分娩,降低剖宫产率,值得推广.

    作者:何真;刘利;赵丽娜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针刺腰夹脊穴对AA大鼠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5-HT含量的影响

    目的:观察针刺腰夹脊穴对AA大鼠下丘脑、中缝核群内5-羟色胺(5-HT)含量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电针组各10只.模型组、电针组均用弗氏完全佐剂造成佐剂性关节炎(AA)模型,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不予治疗,电针组每天电针腰夹脊穴30min,连续7d.7d后检测所有大鼠下丘脑、中缝核群中5-羟色胺含量.结果:模型动物下丘脑、中缝核群5-羟色胺均较正常动物升高,电针组动物下丘脑、中缝核群5-羟色胺水平均较模型组有显著升高.结论:下丘脑、中缝核群单胺类递质5-HT参与炎性痛大鼠电针腰夹脊穴镇痛的调制过程.

    作者:王健;吴富东;张永臣;赵鲁鸣;吕玉玲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吸引器的细菌监测

    我院院感科对全院内科系、外科系、手术室、ICU、介入室、新生儿吸引器、消毒前后细菌监测,发现消毒前吸引瓶内壁及吸引瓶塞接头内壁感染率为100%,存在细菌为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枸橼酸杆菌,变形杆菌,通过严格消毒处理后感染率降至0%,因此对患者使用吸引器必须严格清洁消毒处理.

    作者:徐国平;刘元枢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老年人牙体病的临床调查及宣教

    老年人牙体病是我国口腔科门诊常见病之一,作者对临床中遇到的老年牙体病进行治疗的同时对老年人进行有关口卫生、口腔保健及口腔疾病预防等方面的宣传教育,提高牙体病的就诊率、治疗修复率,积极预防牙体病,达到维护口腔健康的目的.

    作者:李瑛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的护理体会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疾病,而是由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哮喘这三种疾病过程及相互交叉发展终引起的不可逆性气道阻塞[1].在呼吸道感染、饱餐、饮酒过度等不良诱因作用下导致疾病的急性发作.

    作者:李海兰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基层医院如何预防高血压病

    高血压病是世界各国普遍流行的一种古老的疾病,患病率较高,在临床工作中发现不论是大医院还是小诊所每天都有不少的患者就诊.

    作者:李麟;苏莉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高频电波刀联合保妇康栓治疗宫颈糜烂临床观察

    慢性宫颈炎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宫颈糜烂是常见和主要的病理改变,以阴道分泌物增多和接触性出血为主要临床症状.近年研究发现宫颈糜烂的发生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以及宫颈癌的发生密切相关[1].可发展为宫颈上皮内瘤变、慢性输卵管炎、不良妊娠结局、不育症等.临床治疗方法虽多,但效果不十分理想.我院采用高频电波刀(LEEP)联合保妇康栓治疗宫颈糜烂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符琳鑫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浅谈要重视片剂外观性状不合格药品的抽验

    片剂以其服用方便、剂量准确、质量稳定的优点,已经成为了药品市场上的主流剂型.在我们近年来抽验的情况来看,含量及其它检查项目不合格的药品比较少,西药片剂,由于其生产工艺简便、易压,外观性状的质量也相对较少,质量问题多的就是中药片剂外观性状,我们在监督抽验中经常遇到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作者:郑海燕;张春华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运动、β-内啡肽和糖尿病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模式的现代化和人口老龄化,糖尿病患病率呈现出世界性的上升趋势.糖尿病作为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其发病、预防和治疗的研究也得到空前的重视.

    作者:袁民绍;韩先章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32例

    近年来,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2例,并与西药治疗组32例对比观察,疗效显著,报道如下:

    作者:孙日成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痰热清治疗慢性胆囊炎70例

    用痰热清治疗慢性胆囊炎70例,较西药常规治疗对照组有明显疗效.70例中治愈56例(80.00%),有效10例(14.29%),无效4例(5.71%),总有效率为94.29%.对照组70例治愈25例(35.71%),有效18例(25.71%),无效27例(38.57%),总有效率61.42%.两组治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根据胆囊炎症期长的特点,以痰热清清热解毒消炎,控制和治疗感染,收到良好临床效果.

    作者:吴二光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医学高职高专院校档案管理工作现代化浅议

    现代化技术手段在医学高职高专院校档案管理中的应用,是社会发展对档案工作的新要求,同时也是高等教育和高职高专院校档案工作自身发展的要求.为此,要加快实现医学高职高专院校档案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建设.

    作者:胡丹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脑出血的原因、治疗及护理

    1 脑出血的原因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出血称为脑出血,又叫脑溢血,不包括外伤性脑出血,多发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脑出血的常见原因是高血压,有资料表明80%以上的脑出血病人有高血压病史,由于长期的高血压,脑内小动脉形成粟粒样大小的瘤体破裂而发生脑出血,长期有高血压还可使脑小动脉内膜变损,脂质沉积透明样变,管壁脆性增强,更易破裂出血,此外脑动脉硬化,脑血管畸形也是出血的常见原因,凡是能使血压骤然升高的因素,如情绪激动、剧烈活动,饮酒过度,大便用力等都是脑出血的诱发因素.

    作者:崔金虹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腹水直接回输治疗肝硬化顽固性腹水15例分析

    近年来腹水直接回输疗法作为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的治疗措施,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注意,本院自1996年2月~2001年5月,用本法治疗肝硬化顽固性腹水15例,获得满意效果.

    作者:张相朝;黄凤香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产后出血对乳汁分泌影响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对乳液分泌的影响.方法:选择52例产后24h内出血量≥1000ml者为观察组,随机抽样同期74例产后失血<400ml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住院期间出现泌乳的始动时间,以及两组产后泌乳量的关系.结果:对照组67.6%泌乳时间在产后第2d内,而观察组59.6%的泌乳时间在产后第3d内;对照组产后1个月内68.9%母乳是足够的,而观察组产后1个月内母乳足够者仅30.8%;至产后9个月,观察组无乳者达40.4%,对照组为17.6%(P<0.01).结论:产后出血者出现泌乳时间延迟,泌乳量少.为了促进母乳喂养,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积极预防和控制产后出血是我们医护人员的重要责任.

    作者:阮志琴;陈金莲;陈小乐 刊期: 2007年第14期

中国保健杂志

中国保健杂志

主管:卫生部

主办: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