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老年人牙体病的临床调查及宣教

李瑛

关键词:老年人, 牙体病, 临床宣教
摘要:老年人牙体病是我国口腔科门诊常见病之一,作者对临床中遇到的老年牙体病进行治疗的同时对老年人进行有关口卫生、口腔保健及口腔疾病预防等方面的宣传教育,提高牙体病的就诊率、治疗修复率,积极预防牙体病,达到维护口腔健康的目的.
中国保健杂志相关文献
  • 微波治疗仪治疗宫颈糜烂182例临床分析

    宫颈糜烂是已婚妇女的常见病,其发病率占已婚妇女的半数以上,积极治疗宫颈糜烂对预防宫颈癌有重大意义.我站自2005年6月~2007年3月,利用微波治疗仪治疗宫颈糜烂182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永平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浅谈CT增强扫描准备操作及心理干预与沟通

    目的:总结我院100例患者CT人工强化扫描的成功与失败经验,研究心理干预与沟通在CT强化扫描中的作用.现代医学要求医生应具备这样4个要素:良好的医德、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熟知医疗法律法规.所以精湛的医术、良好的沟通能力及心理干预在增强扫描中非常重要.方法: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06年1月100例CT强化扫描患者的资料.结果失败5例,其中血管严重渗漏1例,明显不适1例,均终止强化扫描.发生不同程度过敏反应2例,轻度1例,中度1例.结果:失败3例,其中血管严重渗漏1例,明显不适1例,均终止强化扫描.发生不同程度过敏反应2例,轻度1例,中度1例.结论:造影前的准备工作对造影是否成功至关重要,必须认真做好造影前的准备,严格掌握禁忌证,准备必要的过敏抢救药品及器械.在造影过程中护理人员必须保持高度责任心和警惕性,认真观察患者情况,随时妥善处理出现的各种问题.

    作者:汤渝;刘岩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中药汤剂煮散化的优越性

    2~4 mm颗粒饮片(以下简称A)是根据药材本身特性,经过现代科学技术、先进设备,用合适方法把原药材加工而成的.中药A调配的汤剂等同于古时的煮散剂.中药煮散是汤剂的一种,它具有传统饮片(以下简称B)所制汤液的各种优点.

    作者:齐佳林;陈军民;范腾云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有病先看营养师

    让人们转变观念,树立有病先看营养师的新观念.从阐述食物对健康的影响,使人们明确合理营养的重要性.通过合理营养的基本卫生要的说明看出我们现代人存在的营养问题,由于营养问题长期得不到改善使健康向疾病转化,由健康向疾病转化的过程得出要树立有病先看营养师的新观念.

    作者:潘锦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巴曲酶防治非心源性TIA 60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巴曲酶在非心源性TIA中的治疗作用的有效性及完全性.方法:巴曲酶首次用10Bu,后每日一次5Bu或隔日一次5Bu,共3~5次.结果:60例中,有58例TIA于疗程中发作减少至停止,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巴曲酶治疗非心源性TIA有效,方便可靠.

    作者:李向锋;买玉枝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丹芍行气活血汤对慢性盆腔炎患者热休克蛋白60抗体的影响

    目的:观察丹芍行气活血汤对抗热休克蛋白60(HSP60)抗体阳性的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74例患者随机分为丹芍行气活血汤组、阿奇霉素组和丹芍行气活血汤加阿奇霉素组.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症状、体征、血清HSP60抗体IgG、宫颈黏液CT的变化.结果:三组临床综合疗效分别为84.44%、81.11%和85.11%,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三组治疗前后血清HSP60IgG浓度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三组治疗后宫颈分泌物CT转阴率比较,丹芍行气活血汤加阿奇霉素组为100%,丹芍行气活血汤组为63.58%,阿奇霉素组为64.12%,丹芍行气活血汤加阿奇霉素组与其余两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两组之间比较无差异性.结论:三组均可改善和消除慢性盆腔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在治疗下生殖道CT感染中,丹芍行气活血汤加阿奇霉素联合治疗较单纯中药及单纯西药治疗更为有效.

    作者:冯筠;宁艳;彭小鹏;马宪丽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60例晚期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分析

    发生在产后24h以后的产后出血称为晚期产后出血,对于此类患者必须及时救治.我们对60例晚期产后出血患者进行了治疗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戴秀华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急性胰腺炎术后多枚引流管灌洗引流的护理

    急性胰腺炎是指胰腺及其周围组织被胰腺分泌的消化酶自身消化而引起的急性化学性炎症为主的疾病,是常见急腹症之一,由于急性胰腺炎的坏死是动态的变化过程,手术时尚未坏死的组织术后可继续坏死,因此,必须在胰床或后腹膜充分引流,重症病人术后通常留置多条引流管道,应熟练掌握各种管道放置位置,作用及其护理方法.

    作者:张玉华;王丽娟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针刺腰夹脊穴对AA大鼠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5-HT含量的影响

    目的:观察针刺腰夹脊穴对AA大鼠下丘脑、中缝核群内5-羟色胺(5-HT)含量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电针组各10只.模型组、电针组均用弗氏完全佐剂造成佐剂性关节炎(AA)模型,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不予治疗,电针组每天电针腰夹脊穴30min,连续7d.7d后检测所有大鼠下丘脑、中缝核群中5-羟色胺含量.结果:模型动物下丘脑、中缝核群5-羟色胺均较正常动物升高,电针组动物下丘脑、中缝核群5-羟色胺水平均较模型组有显著升高.结论:下丘脑、中缝核群单胺类递质5-HT参与炎性痛大鼠电针腰夹脊穴镇痛的调制过程.

    作者:王健;吴富东;张永臣;赵鲁鸣;吕玉玲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37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分析

    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常见的并发症,多数表现为突然发生大量呕血或黑便,易引起出血性休克、诱发肝性脑病、腹水形成等.我们对37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了治疗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田国志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112例慢性胃炎报告

    我科自2004年1月以来,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慢性胃炎112例,效果显著,报告如下:

    作者:李先合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67例腹股沟疝气的手术治疗体会

    疝是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腹外疝中常见的类型是腹股沟疝.治疗腹股沟疝的传统手术方法存在很多不足,无张力疝修补术法能克服传统手术方法存在的不足,正在逐渐取代传统疝修补术.现将我们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67例腹股沟疝病人的粗浅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温忠景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57例子宫肌瘤患者的治疗分析

    子宫肌瘤是卵巢甾体激素依赖性肿瘤,在子宫肌瘤细胞中,雌、孕激素受体含量较高.米非司酮(RU486)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激素,它具有抗孕激素作用,可以使子宫肌瘤萎缩.现将我们采用米非司酮治疗57例子宫肌瘤患者的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马秋菊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金双歧与思密达联合治疗新生儿腹泻86例临床分析

    金双歧是由长双歧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组成的活菌制剂,我科于2005年1~6月应用内蒙古双奇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金双歧并加用思密达治疗新生儿腹泻86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保华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健康教育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体会

    综述健康教育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实现途径及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进一步证明健康教育在护理过程中的重要性.

    作者:赵银花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中国成人正常腰围计算方法

    目的:探讨中国成人正常腰围计算方法.方法:男性:身高(cm)÷2-11(cm),女性:身高(cm)÷2-14(cm),±5%为正常范围.结果:所测人群的腰围只要在公式计算的正常范围内,体重指数几乎都在正常范围,腰围低于或超出正常值范围的百分数和与之相应的体重指数降低或升高的百分数也基本相符.结论:公式能较正确地计算出中国成人正常腰围值,既准确又方便、实用性优于体重指数,对早期预防肥胖症、糖尿病、心血管等疾病具有积极作用.

    作者:王志清;朱伯兰;仲怀琴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58例青年人脑卒中的临床和实验室指标分析

    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40岁以下的青年人脑卒中患者已不少见.我们对58例青年人脑卒中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指标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郝桂敏;孙洪珍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氟尿嘧啶皮损内注射与液氮冷冻联合治疗掌跖疣的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微创治疗掌跖疣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氟尿嘧啶皮损内注射疗法,液氮冷冻疗法,联合疗法治疗掌跖疣.结果:注射疗法,冷冻疗法,联合疗法痊愈率分别为63.2%、57.9%,88.9%.结论:联合疗法优于皮损内注射疗法,液氮冷冻疗法.

    作者:胥兴文;邓勇;蒋亚辉;万焰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糖尿病的心理护理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大多数糖尿病患者想到疾病将伴随终生心理很难过,表现为精神抑郁,心情不畅.此种心情,必然会削弱机体的免疫功能,使抵抗力下降,不利于糖尿病的控制,严惩影响治疗效果.

    作者:黄美仙;陈素萍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25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分析

    目的:探讨颅内大动脉脑血流异常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25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及25例正常新生儿的颅内大动脉血流速度和血流参数,并进行比较.结果:生后第1d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脑血流速度多减少,RI增高;生后第3d脑病患儿的脑血流速度较正常儿增加,RI降低;升后第7d脑病患儿与正常组比较差别不显著.结论:经颅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脑血流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早期诊断及判断预后有一定意义.

    作者:高科;伊学;刘桂华 刊期: 2007年第14期

中国保健杂志

中国保健杂志

主管:卫生部

主办: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