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建英
报告了汶川地震后168例、214台次的手术配合.共设立了2个抗震救灾手术点,手术前认真、快速地做好伤员准备、护理人员准备和手术点器械与物品的准备.第一手术点设在抗震救灾病房附近,主要负责普通清创缝合手术、骨骼牵引手术、扩创手术、石膏外固定手术等;第二手术点设在医院底楼,主要负责各种骨科、胸外科、普外科、妇产科和泌尿外科手术等.214台次手术均顺利完成.
作者:钟建容;吴雪琼;王永芬;蔡丽;胡燕;叶玲;汪洪;孙明英 刊期: 2008年第27期
在很多临床手术科室中,因为床位少、病人多,经常采取加床措施,但有些病人因为病情重,需要长期吸氧治疗,而又无正规床位的时候,墙壁吸氧的方式就无法为病人治疗,通常采用2种方法:吸氧管与听氧管连接,到长度合适为止,但增加病人的一次性消耗费用;用橡胶管连接,湿化瓶与吸氧管较软,易被病人及重物压迫,导致无效吸氧.为了避免以上情况的发生,特向大家介绍一种引流管连接法.
作者:赵宇;许娜 刊期: 2008年第27期
目的 探讨青少年甲状腺癌患者术后放射性碘(131I)治疗期间的临床与心理护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甲状腺癌患者的病历资料.全部患者收入专用放射防护病房,配合大剂量放射性碘治疗,入院宣教与出院随访兼顾,临床与心理护理并重.结果 11例患者中131I首次治疗即存在双肺转移者有7例;放射性治疗累计剂量190~1 420mCi,中位数650 mCi.治疗期间无一例出现严重副作用,随访1~12年,9例临床好转(PR),1例病情稳定(SD),1例进展(PD).结论 青少年甲状腺癌患者多数病情较重,在接受放射性碘治疗的同时,注重临床和心理护理有助于减轻毒副作用,提高疗效.
作者:顾建英 刊期: 2008年第27期
下腰痛(low back pain,LBP)是指下腰、腰骶、骶髂、臀部或腿部一组疼痛的主观感觉,是既有伤害感受性又有病理性的一种混合性疼痛,是骨科及康复门诊遇到的常见的疾病之一.有60%~80%的成年人在生活中有过LBP的经历,是仅次于上呼吸道疾患而就诊的第2位常见的临床症状[1].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下腰痛的有关文献对其流行病学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安晶晶;宁宁 刊期: 2008年第27期
目的 分析影响老年人认知功能的相关因素,以便更好促进老年人的健康.方法 采用MMSE调查表,对全国22个省2 200名老年人进行间卷调查.结果 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26.4%.居住在农村地区,高龄,女性,文化程度低及以体力劳动为主的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高.结论 应重视老年人的认知功能,尤其是居住在农村,高龄,女性,文化程度低及以体力劳动为主的老年人.
作者:曹欢欢;陈长香;李英;高碧莲 刊期: 2008年第27期
目的 对早产儿实施发展性照顾,了解发展性照顾对早产儿血中胃动素胃泌素分泌的影响.方法 利用随机数字表进行随机化分组,对照组45例采用早产儿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45例采用发展性照顾护理措施.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早产儿血中胃动素(MOT)及胃泌素(GAS)的变化.结果 MOT在出生后第3天对照组(194.19±54.95)ng/L,观察组(227.43±85.98)ng/L;第10灭对照组(266.00±71.98)ng/L,观察组(293.42±52.02)ng/L;GAS第3天对照组(57.64±18.11)ng/L,观察组(73.88±35.90)ng/L;第10天对照组(68.25±23.53)ng/L,观察组(79.46±24.50)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用发展性照顾护理措施,能促进早产儿血中胃肠激素的释放,促进消化功能早期建立和进一步发育成熟,可增加胃肠道局部抗氧化功能,对早产儿幼嫩的肠黏膜有一定保护作用.
作者:鲍柳春;李雪芬;龚晓红 刊期: 2008年第27期
现今临床工作中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逐渐的加强,加上我科患者周转较快,手术患者居多,液体相对较多,因此为我们的护理工作带来了安全隐患.以往我们为患者输液完后,有些家属或患者会找护士问是否今天少输了,液体或多输了液体,不但影响护理工作效率,也容易造成纠纷.2007年开始,我们将输液卡运用到临床工作中,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解决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李雪;张红菊;王黎 刊期: 2008年第27期
静脉输液是临床常用的基础护理操作,也是医院治疗抢救病人的一个重要手段.输液滴速调节是其中的一个步骤,是将药物按照要求准确地滴入病人体内,发挥其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常数是指在某一变化中,保持同一数值的数.如何在繁忙的工作中,快速、准确地调节滴速?笔者在临床工作实践与教学中,总结出一种设固定常数的简便计算方法,现介绍如下.
作者:张宏菊 刊期: 2008年第27期
目的 探讨冯氏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急性期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综合护理措施及特点.方法 108例急性期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传统护理组和综合护理组.2组均采用冯氏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进行手法治疗.综合护理组除采用传统护理方法外,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干预.结果 传统护理组治愈率为56%,好转率为24%,未愈率为20%;综合护理组治愈率为72%,好转率为19%,未愈率为9%.综合护理组的患者治愈率较传统护理组显著提高(P<0.05).结论 配合冯氏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急性期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综合护理措施,能显著提高疗效,提升护理质量.
作者:段丽娜;齐建林;甄鹰;何文宇 刊期: 2008年第27期
报告了在汶川地震后24 h内对地震伤员进行紧急救治与转运的情况,以及对伤员进行清创处理的体会.根据救援现场条件差、伤员多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将场地划分为收容、急救、后送等3个区域,并根据伤员的伤情轻重给予相应处理.认为现场救援必须有紧迫感,现场救护必须有科学的管理方法,才能为进一步治疗奠定基础.
作者:赖力;张燕;李霞 刊期: 2008年第27期
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由于位置较深、瘤体体积巨大,单纯采取手术夹闭难度较大[1].以往治疗此类巨大动脉瘤多采用血管内治疗方法,即直接以球囊或结扎的方式闭塞颈内动脉近端,但对于颅内侧枝循环代偿不好的患者,单纯闭塞颈内动脉容易造成脑缺血进而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因此,对于这些患者有必要先行颅内外搭桥术,为颈内动脉远端脑组织提供充足的血供,从而为孤立或切除动脉瘤创造条件.
作者:刘丹;张敏惠;赵体玉 刊期: 2008年第27期
报告了在四川地震灾区组建临时产房并顺利展开工作的经验.根据灾区特点和专科需要,采用简易活动板房代替帐篷作为产房;配备产房必要的设施和药品;针对专业护理人员少、经验少的现状,因地制宜对护理人员进行有效的培训,并进行科学、规范的护理管理.在临时产房成立后的15 d中,共完成11例产妇的接产,无一例感染发生,亦无差错、事故发生.
作者:赵敬茹;陈淼 刊期: 2008年第27期
报告了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在24 h内紧急接收400余例地震伤员的应急管理模式.主要包括:在信息管理方面,将地震伤员与普通病人区别开来;在办理入院手续方面,立即建立快速入院治疗绿色通道;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根据需要灵活排班;在工作方式方面,积极、主动地深入病房现场办公.
作者:刘兴红;袁素平 刊期: 2008年第27期
目的 了解院前急救护士工作压力源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北京急救中心院前急救护士的工作压力源、心理健康及其相互关系进行调查.结果 院前急救护士工作压力较大,压力源得分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 压力源是影响院前急救护士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建议管理层有意识地减轻护士工作压力源,以维护其心理健康.
作者:王桂玲;朱秀 刊期: 2008年第27期
目的 探讨辩证与非辩证使用中药沣射剂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护理观察.方法 将符合研究标准的急性期脑梗死病例随机分为辩证用药和非辩证用药两组.辩证用药绀兼热象者给予丹参注射液治疗,无热象者给予川芎嗪注射液治疗;非辩证用药组随机抽签分别给予丹参注射液或川芎嗪注射液,疗程为2周,并于治疗后3个月进行随访分析比较.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MBI)及中医证候学综合评价两组疗效.结果 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MMSE、MB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辩证组患者在神经功能好转的同时中医证候一并好转,而非辩证用药组虽然神经功能好转,但出现不良反应者较多.结论 辩证与非辩证使用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期脑梗死虽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上比较没有显著差异,但辩证用药对中医学证候改善具有较好作用,提示中药注射剂的使用要遵循辩证施治的原则.护士在应用中药注射液过程中观察患者的证候学变化以及有无用药不良反应及副反应的发生起着至关重要作用.
作者:范丽梅;帅冬梅 刊期: 2008年第27期
报告了采用多种护理方法对四川汶川大地震伤员进行护理的体会.主要包括:取得伤员的信任与合作,密切观察伤情,认真倾听并理解伤员的心理感受,鼓励伤员说出担心和焦虑,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正确进行健康指导,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等.
作者:韦仕秀;扈远余 刊期: 2008年第27期
目的 探讨内瘘穿刺方法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使用新内瘘终末期肾病患者52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采用逆血流方向和顺血流方向两种不同的穿刺方法,对2组患者内瘘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血管瘤、内瘘狭窄、闭塞、皮下血肿等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疖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改进穿刺方法,可以有效保护动静脉内瘘,延长内瘘使用效率和时间.
作者:王君梅 刊期: 2008年第27期
临床工作当中常见也是多的任务就是更换输液瓶,更换液体瓶要求护士端治疗盘到病人床旁进行操作,并且换下来的液体瓶要及时处理.护士行为规范准则要求护士在端治疗盘时应双手端起治疗盘的外边缘,而换完液体在处理液体瓶的过程中不能够保证双手端盘的要求,不仅影响护士端庄的形象而且单手端盘易造成治疗盘的打翻,也会给护士的操作带来很多不便.针对上述缺点,结合临床需要,我们设计并制作了一种能够替换治疗盘的简易器皿来解决以上问题,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张帆;李子榕;王云艳 刊期: 2008年第27期
报告了1例地震伤后左下肢截肢创面感染大出血伤员的抢救与护理.大出血发生在创面换药时,出血量约3 800ml,伤员很快出现失血性休克.立即给予紧急气管插管呼吸机支持呼吸,多条静脉通路补血、补液,局部按压止血,但出血仍无法控制.遂急行介入止血,以弹簧圈行左髂总动脉栓塞,出血停止.术后伤员恢复良好.
作者:刘帆 刊期: 2008年第27期
报告了对12例地震伤导致气性坏疽患者实施高压氧治疗的护理.治疗前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治疗中注意截肢的幻觉疼痛护理,严密观察患者的治疗反应,保护好留置尿管;治疗后严格实施消毒隔离措施,确认空气和物体表面细菌培养阴性后再为普通患者治疗.本组均顺利接受了高压氧治疗,1周后除1例患者伤口分泌物涂片仍有革兰氏阳性杆菌并有荚膜外,其余11例均未查见细菌.
作者:杨俊华;何述萍 刊期: 2008年第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