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水英;杜丽娜;李晓峰
我院自2004年利用电视系统实行腹腔镜手术以来,已在外科、泌尿外科广泛应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是一项外科新技术,与常规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外观美、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并发症少等特点.护理人员要根据腹腔镜的特点和要求,周密地做好术前的物品准备,确保术中密切配合及术后的仪器处理.现将护理配合介绍如下:
作者:韩凤英;吴淑宁 刊期: 2008年第30期
跌倒是指患者突然或非故意的停顿,倒于地面或倒于比初始位置更低的地方.这是偏瘫患者在家或住院时常发生的意外事件之一,也是护理问题的难点之一,大多数患者跌倒之后会造成二次损伤,如骨折、软组织损伤、脱臼等.
作者:韩立晶 刊期: 2008年第30期
随着抗感染药的广泛运用和新的广谱抗生素的不断出现,临床不仅耐药菌株日益增长,而且严重的ADR也日益增多,故抗感染药的合理使用更显重要.呼吸道感染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呼吸科是医院使用抗感染药的主要科室,为了了解抗感染药的使用情况,笔者对我院呼吸内科住院病例进行调查分析,以期获得抗感染药与ADR的关系,促进抗感染药物合理使用,减少临床ADR的发生.
作者:张源;吕文辉 刊期: 2008年第30期
休克是指机体受到强烈致病因素侵袭有效循环量锐减,全身器官组织的微循环灌注不足,机体发生缺氧和各种代谢紊乱,包括细胞内病理改变及多器官功能衰竭.2006年9月~2008年6月我院妇产科共抢救失血性休克病人15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陈霞;张洪侠;王海琳 刊期: 2008年第30期
目的:统计15例骨梗死的影像学表现,探讨骨梗死的X线和MRI诊断要点.方法:15例病人均行X线平片及MRI检查;将X线平片上无明显异常改变,而MRI表现为异常者确定为早期骨梗死.X线平片上表现为斑点状骨密度增高者,确定为晚期骨梗死.结果:3例病人被认定为早期骨梗死,13例病人认定为晚期骨梗死.早期骨梗死,X线平片无明显异常,MRI表现为典型的地图样表现.晚期骨梗死,X线平片可见不规则的斑片状骨密度增高影.MRI在T1WI和,T2WI上病变中心区出现高低不等的混杂信号,其中T2WI可见多发囊样高信号病变.结论:X线检查对晚期骨梗死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MRI检查对早期骨梗死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当怀疑骨梗死时,应常规行X线和MRI检查.
作者:马质君;徐刚;栾国仕 刊期: 2008年第30期
为改善产儿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本文对2000年1月~2004年1月在西宁市妇幼保健中心出生的早产儿118例进行早期干预,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单月仙;张庆林 刊期: 2008年第30期
目的:探讨大剂量静脉输入氨茶碱中毒的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静脉输入大剂量氨茶碱中毒患儿原因、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结果:医务人员责任心不强及药物使用不当是导致静脉输入大剂量氨茶碱中毒的原因.血液灌流是目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结论:静脉输入大剂量氨茶碱中毒为医源性中毒.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掌握适应证及剂量.警惕用药过程中不良反应出现是预防中毒的关键.
作者:李会平;张朝霞;钟斌 刊期: 2008年第30期
人性化护理服务指人性化的服务语言、人性化的服务行为、人性化的服务环境、人性化的服务流程及人性化的服务品牌.人性化护理模式就是以病人的需求为导向,以护理服务为基础,以人性化的护理理念为保证,为病人提供温馨、高效、便捷、舒适、安全的高品质护理服务.
作者:孙广荣;王红艳;李宵 刊期: 2008年第30期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手术治疗的手术配合.方法:45例胃癌伴有不同程度贫血患者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实施胃癌根治术.由专业护士进行手术配合.结果:麻醉及手术过程顺利,术后均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结论:手术室护士娴熟的配合技术是手术顺利进行的有力保证.
作者:李婧;岳智玲 刊期: 2008年第30期
目的:减少新生儿皮肤感染的发生率.方法:通过抗感染治疗、皮肤护理、局部消毒、对家长进行健康教育等措施来减少皮肤感染.结果:细致全面的护理可有效减少新生儿皮肤感染.结论:新生儿的护理是一项认真而又需要耐心的工作,要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做好此项工作,减少新生儿皮肤病的发生率.
作者:彭玉兰;李海虹 刊期: 2008年第30期
目的:观察应用国产微量注射泵持续泵入硝普钠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将硝普钠溶于0.9%的生理盐水50ml中,用国产微量泵持续泵入.结果:显效136例,占87%,有效20例,占13%.结论:国产微量泵持续泵入硝普钠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提高了疗效,缩短了治疗时间,在泵药过程中周密细致的观察与护理十分重要.
作者:莫秀琼 刊期: 2008年第30期
目的:探讨穿孔性阑尾炎的手术时机.方法:对2005年6月~2007年6月间经治的30例穿孔性阑尾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均早期手术治疗,29例治愈,1例好转.结论:对于穿孔性阑尾炎,特别是穿孔时间较长形成阑尾周围脓肿的病例,应尽早手术治疗,可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且疗效满意,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胡柯 刊期: 2008年第30期
目的:探讨割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发生的时间、病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2003年7月~2008年7月48例剖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病原因依次为子宫切口感染、裂开、愈合不良,子宫复旧不良,胎盘、蜕膜残留,子宫内膜炎.发生时间以剖宫产术后2w以上占多数(79.2%),部分病例(16.7%)在6w以上.结论:剖宫产手术后晚期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是子宫切口感染、裂开、愈合不良,出血时间不仅仅局限在产褥期内.正确处理第三产程、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提高剖宫产技术、加强产褥护理,可有效降低晚期产后出血发生率.
作者:张振武;吕荣君;孙丽娟 刊期: 2008年第30期
随着临床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及医疗设备的不断更新,CT检查已得到了广泛的临床应用,准确的CT扫描检查及诊断报告,为提高临床诊断率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而对各种需进行CT扫描检查病人的护理准备也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护理准备可提高对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减少不必要的步骤,缩短了检查时间,使病人尽快得到及时准确的诊治,通过总结8年来CT科护理工作经验,我们对CT扫描检查病人进行了分类准备及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检查效果,共分以下四类:
作者:鲍明燕 刊期: 2008年第30期
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候群,为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其发病率高,5年存活期与恶性肿瘤相仿[1].随着对心衰病理生理的进一步研究,认识到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病人疾病严重程度及逐渐加重的过程中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起着重要作用,通过β受体阻滞剂的治疗可以拮抗这种作用.
作者:郑观芸;孙京峰 刊期: 2008年第30期
探讨影响食管癌术后复发转移及其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本院1998年1月~2004年12月收治的132例食管癌术后复发转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病例均按临床TNM分期(1987年UICC分期法)Ⅰ期12例、Ⅱ期45例、Ⅲ期75例.维族73例,汉族59例.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复发和生存影响因素采用COX多因素分析方法,生存率计算采用Kaplan-Meier法并用Logrank检验,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淋巴结转移75例,占56.8%;血行性转移14例,占10.6%;混合型转移26例,占19.7%;吻合口复发17例,占12.88%.3、5年复发率为76.4%、89.28%.中位生存时间为18.5个月.3、5年无瘤生存率为24.6%、11.72%.复发后的3、5年生存率为15.26%、0%.民族、手术方式、TNM分期、术后有无化疗和放疗是食管癌术后复发转移的影响因素.手术方式、TNM分期、术后有无化疗和放疗是影响食管癌复发转移患者生存期的重要因素.结论:以规范性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放、化疗等)措施,可提高食管癌患者的生存期和生存质量.
作者:赵继革;艾海提·买买提 刊期: 2008年第30期
由于在现代医学中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滥用、长期使用抗生素的情况不断发生,导致耐药菌感染的病人不断增多,故科学的合理的正确的隔离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我院在对这类病人的护理中取得了一定的经验,总结我科对8例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的护理体会如下:
作者:尹丽;曾满秀;李素臻 刊期: 2008年第30期
目的:为了更好地落实临床健康宣教,提高宣教质量.方法:通过认知健康教育存在问题,找出对策,采取完善的评估、实施、评价、再实施、再评价的宣教方式,落实班职责和做好宣教质量评分的管理.结果:病人对疾病知识的知晓率和配合度分别由原来的86%、90%提高到92%和98%,结论:完善的宣教方式、班责的落实、做好宣教质量评分的管理是取得宣教成效的关键.
作者:范永嫦;区秀丽;罗燕霞;冯天妹 刊期: 2008年第30期
1 病例报告患者,老年男性,87岁,因反复头昏、心悸6年,复发1个月、腹泻10d第2次人院.病员患高血压、冠心病6年,长期服用单硝酸异山梨酯、肠溶阿司匹林、倍他乐克等药治疗,症状可控制.3年前第1次住我院,诊断同上.1月前头晕、心悸加重且伴有心前区压榨感住外院,仍诊断高血压、冠心病,当时无腹泻,但有肺部感染,经抗感染(头孢哌酮舒巴坦钠、美洛西林、阿奇霉素等药)、降压、扩冠、抗心衰治疗十几天,头晕、心悸、心前区压榨感减轻,但继之出现腹泻,初为每日2~3次,黄色糊状,无黏液脓血及里急后重感,无畏寒、发热,后每日十余次,为黏液脓血便,伴里急后重感,继续院外治疗(不详)无效,病员自动出院前来我院就诊,第2次住我院.
作者:苟雪琴 刊期: 2008年第30期
肝纤维化是一切慢性肝病的共同病理基础,肝纤维化进一步发展造成肝小叶重建、假小叶和结节形成,形成肝硬化.由于肝硬化是肝脏实质性病变,不可逆转,因此,研究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对于预防肝硬化的发生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本文旨在对当前国内外肝纤维化发生机制的新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作者:姜宪辉;叶华;孙雷 刊期: 2008年第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