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互动式术前访视在老年前列腺电切手术患者中的应用

吴美燕

关键词:术前访视, 互动式, 前列腺电切, 老年
摘要:目的 探讨互动式术前访视在老年前列腺电切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356例前列腺电汽切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78例,观察组尝试使用互动式访视方法进行访视,对照组采用传统访视方法,访视前后指导患者填写状态-特质焦虑问卷和手术相关知识的问卷及访视满意率调查.结果 两组患者访视后焦虑评分均降低,观察组的焦虑评分降低明显优于对照组,同组患者访视前后焦虑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访视后对手术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对术前访视的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互动式术前访视提高了访视率和满意度,降低患者焦虑恐惧心理,明显改善访视效果.
护理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肺癌手术患者机械通气脱机前不同时机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肺癌术后使用呼吸机患者试脱机中佳护理干预时机,以提高气管插管拔管成功率.方法 将符合条件的患者按手术时间分成两组各75例.对照组在自主呼吸实验开始前给予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开始实施计划性脱机方案时行护理干预.结果 两组首次气管插管拔管成功率分别为84%、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已拔管患者24 h内再次行气管插管率分别为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试脱机中,于开始实施计划性脱机方案时(即患者麻醉-清醒),行护理干预可满足患者心理和机体需求,提高气管插管拔管成功率.

    作者:王君慧;杜立敏;易绚丽;董翠萍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护士夜查房对冠心病患者的影响及护理对策

    目的 探讨护士夜间查房对冠心病患者的影响,并研究护理对策,提高整体护理质量,促进患者康复.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先行预调查,总结护士夜查房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对病区内86例冠心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护士夜间查房对冠心病患者的影响.结果 护士夜间查房对冠心病患者的影响:59例患者反映夜查房对其有影响占69%,其中31例知道护士几点钟进来,但要1 h及以上时间才能入睡,夜查房影响其睡眠质量,18例容易被夜查房惊醒且再难以入睡,9例出现心慌、气促等自觉症状.分析其主要原因为患者在入院初期对护理查房及周围环境不适应,可避免性夜查房次数过多,护士夜查房观察病情方法欠妥.结论 夜查房是夜班护士的重点工作,但是夜间出入病房观察病情,对患者来说是一种干扰.应加强评估入科患者的一般资料,在入院宣教常规内容中加入夜查房事宜,对护士进行统一培训,强化夜间观察病情的方法等,以减轻夜查房对患者的影响,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于亚群;刘喜梅;王明岩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血液透析相关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及护理

    总结血液透析患者透析相关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心律失常类型以室性早搏、房性早搏、窦性心动过速和心房纤颤多见,除窦性心动过缓多发生在透析后第1小时内,其他心律失常多发生在透析开始2 h以后.老年、重度贫血、透析后低血钾及脱水量多的血液透析患者,透析相关心律失常多见.根据以上特点,提出了护理策略:完善抢救和护理设施,备好心律失常的抢救设备和药物;对年龄>65岁、血红蛋白<80 g/L、每次脱水量>3 L、透析后血钾<3 mmol/L的患者重点护理,每20 min监测1次生命体征,有胸闷、心慌等不适症状立即查心电图、吸氧;针对心律失常的诱因进行针对性护理;重视人文关怀和心理护理,以缓解患者的紧张、焦虑.

    作者:吕慧慧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腹部时钟定位轮换皮下注射法在中晚期肿瘤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腹部时钟定位轮换皮下注射法在中晚期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09年1月-2011年1月120例中晚期肿瘤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腹部时钟定位轮换法定位皮下注射部位,对照组则采用腹部环形轮换法定位注射部位,比较两组患者皮下淤血、硬结、疼痛程度、舒适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皮下淤血及硬结阴性率高于对照组,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舒适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部时钟定位轮换皮下注射法简单易行,实用性强,降低了患者注射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加患者舒适感.

    作者:徐雪晴;高娟;万诗燕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株洲市三级综合性医院急诊护士工作疲溃感与护理工作环境相关性研究

    目的 了解株洲市三级综合性医院急诊护士工作疲溃感程度,以及与护理工作环境的相关性,为降低疲溃感,改善工作环境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问卷、工作疲溃感量表、护士工作环境调查表,调查株洲市3所三级综合性医院69名急诊科护士.结果 急诊护士工作疲溃感处于中等水平,情绪的疲溃感得分为(19.78±9.82)分,工作冷漠感得分为(6.76±4.70)分,工作无成就感得分为(33.66±8.93)分.护理工作环境5个维度与护士工作疲溃感呈负相关(r为-0.48~-0.34,P<0.05).结论 急诊科护士工作疲溃感处于中等水平,护士工作疲溃感与护理工作环境相关,提示应重视急诊护理工作环境的构建,以降低护士的工作疲溃感.

    作者:易娟;唐芙蓉;李峰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维拉帕米脉冲式静脉给药在急诊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的应用观察

    目的 观察维拉帕米脉冲式静脉给药用于急诊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的优势.方法 接受药物治疗的急诊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65例,按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3例.将维拉帕米稀释后,对照组采用缓慢静脉推注法,观察组采用静脉脉冲式给药法,即静脉推药与快速静脉滴注纯生理盐水交替进行.观察两组1次复律成功率、复律时间、药物用量、不良反应的差异.结果 两组的1次复律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在复律时间、药物用量、不良反应方面比对照组有明显优势(P<0.05).结论 对于急诊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采用脉冲式静脉给予维拉帕米的方法能使药物起效快、不良反应率下降,保证用药疗效的同时降低了用药风险.

    作者:徐彭杰;徐朝霞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定时器在患者输注类克时的应用

    类克是肿瘤坏死因子-*9琢的嵌合型单克隆抗体,稳定性比较高,主要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的治疗,能快速控制关节症状,有效阻止骨破坏,降低致残率,显著改善关节功能.本药需严格控制输注速度[1],需在开始输注后60 min内每15 min调节1次,之后的30 min再调节1次直至结束.临床工作中往往依靠家属到时按铃提示护士来进行输液速度的调节,缺乏工作严谨性.我科应用定时器来提示护士在规定的时间进行输液速度的调节,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金海燕;薛静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经前期综合征和经前焦虑性障碍患病率及影响研究进展

    经前期综合征(premenstrual syndrome,PMS)是指在月经前周期性发生影响妇女日常生活和工作、涉及躯体精神及行为的症候群,月经来潮后可自然消失.伴有严重情绪不稳定的经前期综合征称为经前焦虑性障碍(premenstrual dysphoric disorder, PMDD)[1].

    作者:吴丽萍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香港某医院富尼埃坏疽患者清创术后伤口护理

    报道了笔者赴港研习期间参与4例富尼埃坏疽患者清创术后伤口的护理经验和体会.活动能力良好的患者,采用普通的自来水淋浴以冲洗伤口;伤口换药时,予0.05%洗必泰和生理盐水冲洗,胶原酶软膏均匀涂在整个伤口表面,用凡士林油纱包裹睾丸、精索及阴茎,再予银离子藻酸盐敷料覆盖整个伤口,后予干无菌棉垫覆盖,胶布固定.伤口面积大、渗液多的时候,使用负压封闭引流,以有效控制感染.定期伤口分泌物细菌培养.4例伤口感染均能得到有效控制,接受二期缝合及自体植皮术.2例痊愈出院,2例伤口好转后转到疗养院继续治疗.

    作者:李咏东;周坚;陆勤;郑少华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多爱肤超薄敷料预防化疗性静脉炎的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多爱肤超薄敷料预防化疗性静脉炎的疗效.方法 将83例接受化疗的患者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3例,观察组经外周静脉输注化疗药物的留置针采用多爱肤超薄敷料覆盖,对照组采用3M透明敷贴覆盖,观察两组患者静脉炎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静脉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静脉炎程度也较对照组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多爱肤超薄敷料可对化疗性静脉炎有显著的预防作用,能有效保护患者的血管.

    作者:黄榕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3种PICC置管技术的应用研究及展望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作为一种更为有效、安全、高性价比的治疗方式,自20世纪70年代应用于临床实践以来,产品不断更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先后开发出了普通置管技术、微插管技术(micro-introducer technique,MST)和B超引导下的MST技术.置管技术的进步使得导管相关感染以及机械性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降低[1-2].为促进我国PICC置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现将3种PICC置管技术的发展历史、临床应用情况进行综述,并对其特点进行归纳、分析,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作者:王春立;冯涛;陈芳姣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不同吸烟量患者支气管镜检查时麻醉效果及舒适感的比较

    目的 比较不同吸烟量患者支气管镜检查的麻醉效果、麻醉药追加量及舒适感.方法 365例支气管镜检查患者根据吸烟状况分为非吸烟组105例,轻度吸烟组122例,重度吸烟组138例,比较3组患者支气管镜检查中的麻醉效果、麻醉药追加量及检查后对舒适感的评价.结果 不同吸烟量的患者检查中麻醉效果不同,重度吸烟组患者麻醉效果差,轻度吸烟组和非吸烟组较好;轻度吸烟组、重度吸烟组与非吸烟组追加麻醉药量和舒适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吸烟组麻醉药追加量大,舒适感低,非吸烟组麻醉药追加量少,舒适感高.结论 吸烟量会影响支气管镜检查患者麻醉效果、麻醉用药量及舒适感,护士需有针对性地采用适时适当的方法,为患者提供更多的关爱和照顾,减轻患者生理及心理的不适,提升患者的满意度.

    作者:丁爱蓉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延误激光治疗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延误眼底激光治疗的原因.方法 对施行眼底激光治疗的264例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资料进行分析,对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同时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影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延误激光治疗行为的因素为患者的年龄、病程、文化程度、经济因素、疾病相关因素、社会及家庭相关因素、个人心理因素.对单因素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同时进行多因素分析,终确定影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延误激光治疗的因素为经济因素、病程、文化程度、疾病相关因素,即经济条件越差、病程越长、文化程度越低、对疾病治疗越无信心的患者延误激光治疗的概率越高.结论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要特别重视和加强糖尿病防治知识的教育,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眼病防治的认识,正确引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增生前期患者及时实施眼底激光治疗,以早期控制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展,降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导致的失明和视力损害,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卢黎蓉;张龄洁;徐志伟;邱朝霞;王彩萍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预防PICC药物性堵管的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预防PICC药物性堵管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2010年1月ICU内27例患者PICC药物性堵管情况,查找因药物因素导致PICC堵管的原因,通过检索文献查找ICU常用药物配伍禁忌以及通过临床使用观察结果,设计ICU常用药物配伍禁忌表,并通过加强护士常用药物培训、合理安排输液顺序等方法来防止PICC药物性堵管的发生.结果 2010年2-12月采取防范措施后,留置PICC 31例患者中,仅2例发生药物性堵管,发生率6%(2/31),较之前的药物性堵管发生率41%(11/27)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设计ICU常用药物配伍禁忌表,加强ICU护士常用药物知识培训,合理安排输液顺序,对未知是否有配伍禁忌的药物之间用10~20 mL生理盐水冲管等方法,能有效降低PICC药物性堵管的发生率.

    作者:许惠芬;吴娟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互动式术前访视在老年前列腺电切手术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互动式术前访视在老年前列腺电切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356例前列腺电汽切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78例,观察组尝试使用互动式访视方法进行访视,对照组采用传统访视方法,访视前后指导患者填写状态-特质焦虑问卷和手术相关知识的问卷及访视满意率调查.结果 两组患者访视后焦虑评分均降低,观察组的焦虑评分降低明显优于对照组,同组患者访视前后焦虑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访视后对手术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对术前访视的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互动式术前访视提高了访视率和满意度,降低患者焦虑恐惧心理,明显改善访视效果.

    作者:吴美燕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脉冲式冲管在封闭式吸痰管冲洗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脉冲式冲管在封闭式吸痰管冲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0年12月-2011年4月住院带有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且使用封闭式吸痰管的80例患者按照床号奇、偶数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持续式推注法冲管,观察组采用脉冲式冲管,比较两组冲管操作时间、冲管次数及需要的液体量.结果 两组患者24 h吸痰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冲管操作时间、冲管次数、需要液体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 封闭式吸痰管采用脉冲式冲管法可以节约操作时间,避免多次操作接口污染.

    作者:章敏飞;蔡艺飞;胡玲琳;夏柳勤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糖尿病护理门诊患者失访原因分析与对策

    目的 分析糖尿病护理门诊患者失访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方法 采用电话随访的方式,对失访的395例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开放式提问以明确患者失访的原因.结果 共与 212例(53.7%)患者取得联系,电话随访后发现患者未按时到糖尿病护理门诊复诊的原因主要有:患者缺乏到糖尿病护理门诊复诊的意识(占40.1%);医疗定点单位不在建档医院(占16.5%);患者自我感觉良好,认为没必要到糖尿病护理门诊复诊(占14.2%);患者年龄大、卧床及行走不便(占11.3%);离建档医院较远,在附近医院就诊(占13.7%).结论 需进一步提高患者到糖尿病专科护理门诊进行定期复诊的意识,采取针对性的策略,加强对糖尿病护理门诊的宣传力度,从而加深人们对糖尿病护理门诊的认识;加强对糖尿病患者相关知识宣教,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

    作者:王洁;莫永珍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我国小儿烧伤状况的流行病学特点及预防措施研究进展

    烧伤是指热力、电流、化学物质和放射线等对人体造成的损伤[1].在世界范围内,烧伤都是造成小儿意外伤害的主要原因.在我国,烧伤占小儿意外伤害的前三位[2].随着现代医药技术的提高, 小儿烧伤的死亡率已有下降[3],但小儿烧伤发病率仍呈上升趋势[4],小儿烧伤后所带来的生理和心理、行为问题,以及给家庭和社会造成的负担,是现代社会高度关注的一个重大公共健康问题.为此,笔者对我国小儿烧伤流行病学进行综述研究,总结特点,旨在为建立有效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作者:周学萍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不同伤口引流管夹闭时间对引流量的影响

    目的 观察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暂时夹闭伤口引流管及夹管时间对引流量的影响.方法 2008年1月-2010年6月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64例,根据入院时间先后随机分为观察组一22例、观察组二22例、对照组20例.观察组一于手术完成后即刻夹闭引流管2 h,2 h后开放计量;观察组二于手术完成后即刻夹闭引流管4 h,4 h后开放计量;对照组于术后按传统方法始终保持引流通畅;均于术后24~48 h拔管.记录各组术后48 h内伤口引流量,切口愈合情况及出院时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 术后48 h内伤口引流量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二伤口引流量低;术后切口愈合时间及出院时膝关节功能评分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未出现切口感染、裂开、脂肪液化等情况.结论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暂时夹闭伤口引流管能减少伤口引流量,夹闭4 h效果优于2 h,且对切口愈合、膝关节术后功能恢复无不良影响.

    作者:刘丹 刊期: 2011年第22期

  • PVC气管切开内套管清洗间隔时间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研究PVC气管切开套管内套管清洗时间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相关性,比较12 h与24 h清洗内套管前后,内套管内壁细菌培养结果的差异性,为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0年1-12月,在我院综合ICU气管切开行机械通气患者共60例,采用抛硬币法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0例,每12 h对内套管进行清洗及浸泡1次;对照组30例,每24 h对内套管清洗及浸泡1次,两组分别在气管切开行机械通气后第3、第5、第7天在清洗内套管前后对两组患者内套管内壁表面用无菌咽拭子涂擦后,送至检验科进行细菌培养及分类.结果 观察组清洗前、后内套管管壁细菌菌株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率低于对照组(P<0.05),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对于每24 h清洗气管切开内套管1次,每12 h清洗1次,可减少内套管管壁细菌菌株数,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率.

    作者:付莉;吴乃君;许惠;马桂英 刊期: 2011年第22期

护理学报杂志

护理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南方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