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敏飞;蔡艺飞;胡玲琳;夏柳勤
目的 探讨脉冲式冲管在封闭式吸痰管冲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0年12月-2011年4月住院带有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且使用封闭式吸痰管的80例患者按照床号奇、偶数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持续式推注法冲管,观察组采用脉冲式冲管,比较两组冲管操作时间、冲管次数及需要的液体量.结果 两组患者24 h吸痰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冲管操作时间、冲管次数、需要液体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 封闭式吸痰管采用脉冲式冲管法可以节约操作时间,避免多次操作接口污染.
作者:章敏飞;蔡艺飞;胡玲琳;夏柳勤 刊期: 2011年第22期
目的 比较不同吸烟量患者支气管镜检查的麻醉效果、麻醉药追加量及舒适感.方法 365例支气管镜检查患者根据吸烟状况分为非吸烟组105例,轻度吸烟组122例,重度吸烟组138例,比较3组患者支气管镜检查中的麻醉效果、麻醉药追加量及检查后对舒适感的评价.结果 不同吸烟量的患者检查中麻醉效果不同,重度吸烟组患者麻醉效果差,轻度吸烟组和非吸烟组较好;轻度吸烟组、重度吸烟组与非吸烟组追加麻醉药量和舒适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吸烟组麻醉药追加量大,舒适感低,非吸烟组麻醉药追加量少,舒适感高.结论 吸烟量会影响支气管镜检查患者麻醉效果、麻醉用药量及舒适感,护士需有针对性地采用适时适当的方法,为患者提供更多的关爱和照顾,减轻患者生理及心理的不适,提升患者的满意度.
作者:丁爱蓉 刊期: 2011年第22期
目的 了解不同层级临床护士预防输液外渗相关知识认知情况以及其对相关知识的需求,为临床培训提供依据.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表,对广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617名不同层级护士预防输液外渗知识及行为进行调查,内容包括输液外渗的概念和防治知识、护士回顾临床输液外渗案例发生情况、护士学习输液外渗相关知识的需求情况共3方面.结果 临床护士输液外渗的概念和防治知识部分的合格率为42.8%,不同职称和职务的护士输液外渗的概念和防治知识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管护师及以上职称、护理组长者合格率较高;不同学历、不同护龄的临床护士输液外渗的概念和防治知识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0%以上的护士反映需要学习输液外渗相关知识,其中对输液外渗的预防和处理(需求率85.6%)和评估高危外渗药物的知识(需求率82.0%)需求较高.结论 由于临床护士对输液外渗及其防护知识的缺乏,护士预防和处理输液外渗的能力差,临床存在输液外渗损伤的安全隐患,需要加强护士有关渗漏损伤发生的原因、合理选择输液工具及输液部位、对静脉输液治疗病人进行全面评估、及时正确处理输液外渗等相关知识的培训.
作者:李柳英;钟华荪 刊期: 2011年第22期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作为一种更为有效、安全、高性价比的治疗方式,自20世纪70年代应用于临床实践以来,产品不断更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先后开发出了普通置管技术、微插管技术(micro-introducer technique,MST)和B超引导下的MST技术.置管技术的进步使得导管相关感染以及机械性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降低[1-2].为促进我国PICC置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现将3种PICC置管技术的发展历史、临床应用情况进行综述,并对其特点进行归纳、分析,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作者:王春立;冯涛;陈芳姣 刊期: 2011年第22期
目的 了解株洲市三级综合性医院急诊护士工作疲溃感程度,以及与护理工作环境的相关性,为降低疲溃感,改善工作环境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问卷、工作疲溃感量表、护士工作环境调查表,调查株洲市3所三级综合性医院69名急诊科护士.结果 急诊护士工作疲溃感处于中等水平,情绪的疲溃感得分为(19.78±9.82)分,工作冷漠感得分为(6.76±4.70)分,工作无成就感得分为(33.66±8.93)分.护理工作环境5个维度与护士工作疲溃感呈负相关(r为-0.48~-0.34,P<0.05).结论 急诊科护士工作疲溃感处于中等水平,护士工作疲溃感与护理工作环境相关,提示应重视急诊护理工作环境的构建,以降低护士的工作疲溃感.
作者:易娟;唐芙蓉;李峰 刊期: 2011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腹部时钟定位轮换皮下注射法在中晚期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09年1月-2011年1月120例中晚期肿瘤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腹部时钟定位轮换法定位皮下注射部位,对照组则采用腹部环形轮换法定位注射部位,比较两组患者皮下淤血、硬结、疼痛程度、舒适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皮下淤血及硬结阴性率高于对照组,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舒适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部时钟定位轮换皮下注射法简单易行,实用性强,降低了患者注射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加患者舒适感.
作者:徐雪晴;高娟;万诗燕 刊期: 2011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基于PBL的参与式教学模式在临床带教老师的师资培训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选择参加院内师资培训的临床护理带教老师作为研究对象共60名.采用基于PBL的参与式教学模式进行培训.培训结束后临床带教老师对培训方式进行满意度及效果评价,并于培训前后对临床带教老师的教学能力进行评估.结果 参加培训的临床带教老师对该培训模式满意度较高,在培训效果的自我评价中对本次培训除开阔思路的满意度为67%外,在培训内容、培训方式、提高教学技巧和提高教学能力等方面满意度较高,满意度达85%~90%.培训后教学方法与技巧、教学内容管理及教学评价3个方面的得分明显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PBL的参与式教学模式比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更有优势,能有效提高临床护理师资培训的教学质量.
作者:黄美凌;陈云;王慧馨 刊期: 2011年第22期
烧伤是指热力、电流、化学物质和放射线等对人体造成的损伤[1].在世界范围内,烧伤都是造成小儿意外伤害的主要原因.在我国,烧伤占小儿意外伤害的前三位[2].随着现代医药技术的提高, 小儿烧伤的死亡率已有下降[3],但小儿烧伤发病率仍呈上升趋势[4],小儿烧伤后所带来的生理和心理、行为问题,以及给家庭和社会造成的负担,是现代社会高度关注的一个重大公共健康问题.为此,笔者对我国小儿烧伤流行病学进行综述研究,总结特点,旨在为建立有效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作者:周学萍 刊期: 2011年第22期
经前期综合征(premenstrual syndrome,PMS)是指在月经前周期性发生影响妇女日常生活和工作、涉及躯体精神及行为的症候群,月经来潮后可自然消失.伴有严重情绪不稳定的经前期综合征称为经前焦虑性障碍(premenstrual dysphoric disorder, PMDD)[1].
作者:吴丽萍 刊期: 2011年第22期
目的 分析糖尿病护理门诊患者失访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方法 采用电话随访的方式,对失访的395例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开放式提问以明确患者失访的原因.结果 共与 212例(53.7%)患者取得联系,电话随访后发现患者未按时到糖尿病护理门诊复诊的原因主要有:患者缺乏到糖尿病护理门诊复诊的意识(占40.1%);医疗定点单位不在建档医院(占16.5%);患者自我感觉良好,认为没必要到糖尿病护理门诊复诊(占14.2%);患者年龄大、卧床及行走不便(占11.3%);离建档医院较远,在附近医院就诊(占13.7%).结论 需进一步提高患者到糖尿病专科护理门诊进行定期复诊的意识,采取针对性的策略,加强对糖尿病护理门诊的宣传力度,从而加深人们对糖尿病护理门诊的认识;加强对糖尿病患者相关知识宣教,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
作者:王洁;莫永珍 刊期: 2011年第22期
总结院校合作对高职护生进行早期接触临床教育的做法与体会.院校合作双方领导给予大力支持,对临床教师进行选拔和培训,让护生在思想上、知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统一临床教学内容,加强护生管理,建立三方评价机制.院校合作适应了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有助于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保证了早期接触临床教育的教学质量;使护生明确学习目标,保证了早期接触临床的学习效果;促进了多方面的有效沟通,规范了临床教学管理;有助于培养优质、实用的高级护理人才.
作者:王哲敏;张连辉;李国芳 刊期: 2011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家庭延伸护理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患者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将108例老年CHF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按常规方法,出院前由主管护师与患者及家属共同制定出院后详细的家庭护理计划,出院后,由患者及家属实施家庭护理计划,由其主管护师每3个月电话跟踪随访1次,了解患者的情况,持续2年;观察组从入院开始即由经统一培训的主管护师负责,出院后继续由主管护师2次/周电话随访和每2周家访1次实施一对一的家庭延伸护理1年,第2年同对照组由其主管护师每3个月电话跟踪随访1次.比较两组患者出院2年后的生存率.结果 出院2年后,观察组患者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家庭延伸护理可以有效提高老年CHF患者的生存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英;李文玲;郁蓉芳;李光洁;叶爱武;夏丽莉;袁海川 刊期: 2011年第22期
护理记录是护理人员对患者病情观察和实施护理措施的原始文字记载,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护理人员的缺编,护理工作量超负,如何有效减少护理人员的书写工作量,是急待解决的问题.我院以往均使用非表格式护理记录单,班班记录压疮的情况,以记叙文式的记录方式[1]书写压疮护理记录.有调查显示[2],责任护士病历书写每日平均111.7 min,重复书写占用了护理时间,成为护士的负担[3].
作者:张佩君;陈萍 刊期: 2011年第22期
类克是肿瘤坏死因子-*9琢的嵌合型单克隆抗体,稳定性比较高,主要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的治疗,能快速控制关节症状,有效阻止骨破坏,降低致残率,显著改善关节功能.本药需严格控制输注速度[1],需在开始输注后60 min内每15 min调节1次,之后的30 min再调节1次直至结束.临床工作中往往依靠家属到时按铃提示护士来进行输液速度的调节,缺乏工作严谨性.我科应用定时器来提示护士在规定的时间进行输液速度的调节,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金海燕;薛静 刊期: 2011年第22期
目的 观察耳穴贴压法预防肛周疾病术后患者尿潴留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500例患者按住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250例;对照组采用肛周疾病手术前后护理常规进行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耳穴压豆按摩措施,观察两组患者尿潴留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尿潴留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尿潴留发生率8.8%,对照组尿潴留发生率5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耳穴贴压法能有效预防肛周疾病术后患者尿潴留的发生.
作者:陈春青 刊期: 2011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肝病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提出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12月住院的肝病患者医院感染发生情况.结果 2 278例肝病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142例,医院感染率为6.23%;其中重症肝炎、肝癌、肝硬化患者医院感染率分别为24.44%、12.50%、8.91%;医院感染部位以呼吸道居首,其次是腹腔、肠道.72.41%的医院感染患者感染发生在住院30 d内.结论 肝病患者特别是重症肝炎与肝硬化、入院早期和实施侵入性操作的患者易发生医院感染,应重视高危因素,建立有效的监控制度,实施预见性的护理,加强病房管理和基础护理,避免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等,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作者:解满霞;王以梅 刊期: 2011年第22期
目的 研究PVC气管切开套管内套管清洗时间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相关性,比较12 h与24 h清洗内套管前后,内套管内壁细菌培养结果的差异性,为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0年1-12月,在我院综合ICU气管切开行机械通气患者共60例,采用抛硬币法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0例,每12 h对内套管进行清洗及浸泡1次;对照组30例,每24 h对内套管清洗及浸泡1次,两组分别在气管切开行机械通气后第3、第5、第7天在清洗内套管前后对两组患者内套管内壁表面用无菌咽拭子涂擦后,送至检验科进行细菌培养及分类.结果 观察组清洗前、后内套管管壁细菌菌株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率低于对照组(P<0.05),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对于每24 h清洗气管切开内套管1次,每12 h清洗1次,可减少内套管管壁细菌菌株数,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率.
作者:付莉;吴乃君;许惠;马桂英 刊期: 2011年第22期
报道了笔者赴港研习期间参与4例富尼埃坏疽患者清创术后伤口的护理经验和体会.活动能力良好的患者,采用普通的自来水淋浴以冲洗伤口;伤口换药时,予0.05%洗必泰和生理盐水冲洗,胶原酶软膏均匀涂在整个伤口表面,用凡士林油纱包裹睾丸、精索及阴茎,再予银离子藻酸盐敷料覆盖整个伤口,后予干无菌棉垫覆盖,胶布固定.伤口面积大、渗液多的时候,使用负压封闭引流,以有效控制感染.定期伤口分泌物细菌培养.4例伤口感染均能得到有效控制,接受二期缝合及自体植皮术.2例痊愈出院,2例伤口好转后转到疗养院继续治疗.
作者:李咏东;周坚;陆勤;郑少华 刊期: 2011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肺癌术后使用呼吸机患者试脱机中佳护理干预时机,以提高气管插管拔管成功率.方法 将符合条件的患者按手术时间分成两组各75例.对照组在自主呼吸实验开始前给予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开始实施计划性脱机方案时行护理干预.结果 两组首次气管插管拔管成功率分别为84%、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已拔管患者24 h内再次行气管插管率分别为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试脱机中,于开始实施计划性脱机方案时(即患者麻醉-清醒),行护理干预可满足患者心理和机体需求,提高气管插管拔管成功率.
作者:王君慧;杜立敏;易绚丽;董翠萍 刊期: 2011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互动式术前访视在老年前列腺电切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356例前列腺电汽切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78例,观察组尝试使用互动式访视方法进行访视,对照组采用传统访视方法,访视前后指导患者填写状态-特质焦虑问卷和手术相关知识的问卷及访视满意率调查.结果 两组患者访视后焦虑评分均降低,观察组的焦虑评分降低明显优于对照组,同组患者访视前后焦虑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访视后对手术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对术前访视的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互动式术前访视提高了访视率和满意度,降低患者焦虑恐惧心理,明显改善访视效果.
作者:吴美燕 刊期: 2011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