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君娥;周志芳
介绍了网络规范化随访模式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者管理中的应用体会.根据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管理的观点,结合随访管理的特点,创建了经网络建立随访管理体系.研发了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专病随访软件,设专人应用该软件对患者进行随访管理,通过输入患者基本信息、诊断,病程、用药等一系列健康资料,为患者制定、实施适合其疾病康复的个体化随访和健康教育计划.内容包括随访时间、随访流程、随访内容、健康教育、随访提醒等,终达到提高患者依从性、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并实现了临床、科研、主动服务等一体化管理.
作者:杨淑玲;钟春秀 刊期: 2009年第23期
口腔护理是保持患者口腔清洁及预防感染的重要措施.通过口腔护理,可以减少患者口腔细菌的定植,减少口腔疾病的发生.临床上口腔护理采用擦拭法.使用止血钳夹棉球依次擦拭口腔符个部位,或采用冲洗法,这些方法往往不能有效地清洁口腔且操作不方便[1].为此,笔者设计了一种连带冲水及负压吸引装置为一体的刷牙法运用到口腔护理操作中,1人操作即可.现将此装置的制作及使用办法介绍如下.
作者:孟焕;王金明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目的 评价PICC应用过程中的护理质量,为护理管理者明确 PICC应用的护理薄弱环节、改善工作方法、提高其护理满意度提供依据.方法 对100例应用PICC的肿瘤化疗患者按住院楼层不同分为第1组、第2组各50例.自行设计PICC护理质量评价问卷调查表,调查表分4部分:护士服务风貌、护士PICC基础护理水平、护士PICC应急护理能力、患者PICC的应用效应.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法根据调查内容确定评判对象的因素集合、确定等级因素集合、建立评判矩阵,进行复合运算后,把每个评估项目的 等级分累加得出K值,作为终总护理质量评价的参考依据.结果 第1组等级分累加K值=4.130分,第2组等级分累加K值=4.094分,两组PICC护理质量评价等级均介于较好和很好之间;但第1组K值>第2组,表明PICC总的护理质量第1组强于第2组.结论 护理管理者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能够有效检测不同组别PICC护理质量;可以把难以定量甚至是无法定量的指标,通过隶属度给予量化,并且结合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系数评价PICC护理质量;有利于管理者对被评价者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利于管理者抓住护士群体中的薄弱环节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计划,从而确定培训目标和内容,对优化护理队伍结构起到积极的作用.
作者:王丽;赵冰玲;高颖 刊期: 2009年第23期
长期住院卧床病人由于鼻饲、终日卧床、营养不良、内分泌失调等因素[1],其基础护理显得尤其重要.临床上常使用中单来进行隔污等基础护理.常见的中单种类有:布制中单、一次性无纺布中单、塑料或橡胶中单等.各类中单尺寸参差不齐,各临床单位均按照科室传统习惯选择种类和用法使用中单,未能完全发挥其效能.至今未见有关中单研究的报道.为此,笔者对传统中单进行改良并应用于临床,避免了病人转床时意外脱管的发生,在职业安全健康方面对护理人员的保护有了很大的加强,收到良好的效果.
作者:刘佳;周春兰;邓瑛瑛;夏纯;王晓燕;周宏珍 刊期: 2009年第23期
化疗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护士在配制化疗药物的过程中将直接接触各种类型的化疗药物,一些药物成分可通过皮肤直接接触,经口或呼吸道吸入等途径进入人体,长期接触化疗药物,可致染色体畸变,具有致癌、致畸和造成脏器损害等潜在的危险[1].这种职业性危害已得到国外很多肿瘤专家的重视,国际几家权威机构已制定了安全防护措施[2],化疗药物配制要求在独立的化疗药物配制间进行,要在垂直层流生物安全柜内操作[3].目前尚无一套完善的化疗防护规章制度,化疗防护尚未引起医院方面的充分重视[4].
作者:王亦素;周欣华;林海玉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深圳市某区急诊护士压力应对方式的特点,以指导护理管理工作.方法 采用中国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及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在深圳市龙岗区14家医院工作的228名急诊护士进行调查.结果 急诊护士积极应对得分高于全国常模(P<0.01),而消极应对得分明显低于全国常模(P<O.01);不同年龄、职称和学历护士的积极应对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婚否、有无子女和宗教信仰、感觉压力高低的护士消极应对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急诊护士多采用积极应对方式,较少采取消极应对方式;年龄≥40岁、学历本科及以上、职称为主管护师的急诊护士较多采用积极应对方式;未婚、无子女、有宗教信仰、工作压力水平高的急诊护士较常采用消极应对方式.建议护理管理者根据急诊护士的特点,引导和教育其采取有效的应对方式缓解压力,减少负性情绪影响.
作者:曾彩云;韶红;魏燕 刊期: 2009年第23期
总结12例婴幼儿肺动脉吊带的手术配合要点.术前主要注意观察患儿呼吸道情况,有无明显的气促及三凹征,是否术前即需要呼吸机支持.巡回护士配合麻醉给药及插管,减少不良刺激,摆好手术体位,尤其避免颈部扭曲,动作轻柔.避免气管插管脱管,必要时需要准备纤维支气管镜,明确术后气管受压改善程度.器械护士做好充分的手术准备,备好婴幼儿专用的精细手术器械及深部拉钩.术中密切配合医生离断并缝闭动脉韧带或动脉导管,充分游离左右肺动脉、肺动脉主干及其周围组织.本组患儿经手术矫治后,1例患儿因气道先天性重度狭窄,严重吸气困难,胸骨裂开,二次插管后家长放弃治疗;5例肺部感染的患儿经较长时间抗炎治疗和护理后治愈;本组11例患儿顺利出院.
作者:陈梅丽;周燕;杨雪;李晓峰 刊期: 2009年第23期
气管切开是抢救和治疗呼吸道梗阻的主要措施之一.气管切肝患者病情转稳定,呼吸肌功能恢复,咳嗽有力,能自行排痰时就会考虑试堵管后拔管,但目前尚无配套的堵管用具.临床上使用的气管套管堵管材料多样,有橡皮、软木塞、棉签及胶布等,但这些存在消毒处理不严,易造成继发感染的问题.特别足棉签、胶布类物品.随着呼吸,有堵管不严的可能或吸人气管造成窒息的危险.我院神经外科2008年1月-2009年4月在临床实践中就地取材,对38例气管切开患者采用输液软袋端头和雾化吸入器与氧气连接端头作气管切开套管堵管用具,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汪君燕;邹丽芳;徐芬燕;王燕波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前置胎盘孕妇昼夜出血发生时间的规律,为预防控制前置胎盘出血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已治疗出院的128例前臂胎盘孕妇采用回顾性调查,内容有前置胎盘类型、出血首发孕周、出血发生的时间、次数、出血量等.结果 128例前置胎盘孕妇共发生出血284例次.其中晚间出血占72.5%,白天出血占27.5%.中央性前置胎盘、部分性前置胎盘、边缘惟前置胎盘孕妇昼夜出血时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中央性前置胎盘孕妇容易在夜间出血.结论 前置胎盘孕妇夜间出血次数明显高于白天,尤以中央性前置胎盘为甚,加强夜间前置胎盘出血的预防和护理,选择合适的输液治疗时机,延长前置胎盘孕妇的待产时间.对于确保母婴安全十分必要.
作者:徐火枝;易德枝;白利辉;闵自珍;敖巧敏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目的 观察采用静脉套管针改良硅油注入系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2008年1-6月行玻璃体手术需要注入硅油的患者316例,非盲法按随机号分成改良套管针硅油注入组150例,手推硅油组166例.改良套管针组采用静脉留置针连接管道注入硅油,手推硅油组采用穿刺针手推注入硅油.结果 改良套管针硅油注入组用油量(6.4±4.2)ml,手推硅油组用油量(6.8±3.9)m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中硅油脱开次数、硅油管破碎次数及眼压平稳维持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改良套管针硅油注入组优于手推硅油组.结论 改良套管针硅油注入系统在硅油注入术中应用使硅油脱开次数、硅油管破碎较手推硅油方法明显减少.在维持术中眼压平稳方面效果显著.
作者:徐媛;王薇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目的 发放口服药卡给患者.旨在加强患者对口服药物的认识,提高对服药的依从性,增强健康教育效果.方法 将151例住院内科患者按时间顺序分为观察组76例和对照组75例.对照组按常规方法给予发放药物并口头讲解指导,观察组则采用发放口服药卡和口头信息指导相结合的方法.比较两组的药物知识认知正确率、医嘱依从性满意率.结果 观察组掌握服药相关知识正确率、医嘱依从性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对住院患者采取发放口服药卡的形式,能使其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所服药物的名称、剂量及正确服药的方法.提高了用药依从性,取得更好的疗效.
作者:任文芳;张玉珍;周丽;黄中华;杨丽华 刊期: 2009年第23期
普外科收治的病人多行腹部手术,许多腹部手术必须放置外科导管.置管的主要目的是对术后体内坏死组织、渗出液等进行持续的冲洗引流,以达到炎症吸收、水肿消退、切口愈合的目的,有的病人术后置管达到5-10根,甚至更多,这给临床护理工作带来一定麻烦,同时存在出现护理差错的隐患.在长期临床实践过程中发现将自制的导管标识用于腹部手术后的导管护理中,方便了临床工作,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高芸 刊期: 2009年第23期
总结36例12岁以上二大龄腭裂患者咽后壁瓣修复术后语音康复训练.良好的腭咽闭合功能是语音康复的关键,术后1个月开始进行腭咽闭合功能训练,采用吹气训练等行为疗法来提高患者保持口腔压力的能力;采用一对一游戏的方法训练患者唇、舌功能,为构音训练打好基础.每2周1次;在语音师指导下,采用一对一训练的方法,术后1个月开始练习正常发音,每2周1次;由医护人员组织家长学习,指导家长正确辅导患者训练,每周1次;嘱患者定期到医院接受语音师的检查和指导.术后6个月复诊时,本组患者高鼻音、鼻漏气以及语音清晰度状况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
作者:吴蔚媚;鲁勇 刊期: 2009年第23期
在进行骨科手术时,都要进行正位、侧位X光拍片,拍片时一般足用无菌的仪器防菌隔离罩,即规格是150 cmx300cm的塑料袋.在只进行正位拍片的时候,C臂头与术野是垂直的状态,只要在C臂头卜套一个无菌的仪器防菌隔离罩,保护术野不受污染.
作者:刘东梅;何惠芬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发生的高危致病因素.方法 对2005年1月-2008年12月在深圳市儿童医院和深圳市眼科医院就诊的胎龄≤34周或出生体质量≤2 000 g的早产儿进行眼底检查,并对ROP高危致病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完成筛查的219例早产儿中,21例(42只眼)发生ROP,占9.6%,其中阈值病变6例(12只眼),占2.7%.发生ROP的早产儿体质量较轻,且孕周更短,吸氧时间较正常眼底早产儿长,且贫血的发生率高于正常眼底早产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OP的发生与早产儿出生体质量、孕周、吸氧时间及贫血有关,护理中注重避免孕妇早产并合理规范用氧是干预ROP发病的重要措施.
作者:韩天娥;甘咏兰;王春;姚桃金;林梅芳;郑志英;钟晖 刊期: 2009年第23期
总结18例以腹痛及呕血为首发症状的过敏性紫癜患儿的观察和护理要点.认为腹痛及呕血为首发症状的过敏性紫癜容易误诊及漏诊,需严密观察病情协助医生及早确诊,做好消化道症状的护理,禁食一切易引起过敏反应的食物,严格护理体检观察皮疹的情况,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时注重预防感染.观察患儿是否出现并发症,并积极处理,做好健康宣教以防复发等是护理的重点.本组18例患儿均治愈出院,随访中1例患儿复发.
作者:王威;张小鸥;何洁雪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目的 了解护生就业排斥的现状,为开展提高护生就业竞争力的教育提供相关依据.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广东省149家医院护理教学或护理管理方面的负责人在招聘护生时的限制状况.并比较不同等级医院的限制程度.结果 被调查的医院在招聘过程中普遍存在对身高、相貌、乙肝携带、学历、毕业院校等方面的限制,且不同等级医院限制程度不同.结论 因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等方面的原因,各种就业排斥日前客观存在,给护理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一定影响,应引起护理管理者的重视,护生则应根据自身条件恰当地进行就业定位.
作者:闭晓君;黄子真;史瑞芬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气管切开患者行高压氧治疗不同吸氧方式的效果.方法 将300例气管切开行高压氧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头罩组和球囊连接管组各150例,头罩组稳压阶段采用自制头罩吸氧;球囊连接管组稳压阶段采用改进的球囊连接管吸氧.比较两组患者吸氧方式的完成情况、每次治疗时的吸痰次数及舱内氧浓度;并于高压氧治疗前、治疗第1、第2个疗程结束时,分别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评估患者的意识障碍程度.结果 球囊连接管组吸氧方式完成率为59.3%(89门50),头罩组吸氧方式完成率为99.3%(149,150).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球囊连接管组每次治疗时的吸痰次数为(2.18±0.56)次,头罩组为(1.02±0.38)次.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种吸氧方式舱内氧浓度均控制在23%以下;两组治疗第1、第2个疗程结束时球囊连接管组GCS评分均高于头罩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球囊连接管吸氧方式疗效较好,但依从性差;头罩吸氧方式依从性好,但缺点是头罩内氧浓度较低.以致疗效不如球囊连接管.对于气管切开患者行高压氧治疗,应首先创造条件采用球囊连接管吸氧,不能耐受者再使用头罩.以提高疗效.
作者:庞军娥;喻道元 刊期: 2009年第23期
目的 了解患者家属对急救常识的需求并开展院前急救常识普及活动,以提高患者家属急救意识,普及院前急救常识.方法 在培训前进行的患者家属对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需求调查中,100%认为参加院前急救常识培训很有必要.针对此,在院内15个科室20个病区组织133名患者家属参加院前急救常识普及活动.由护理人员对培训者讲授院前急救常识.包括展示现场急救知识展版,给每位培训者发放现场急救知识图片1套,理论讲授知识点,如现代救护观念、幼儿烫伤现场急救、中风的自救互救、心肺复苏、气道梗阻;演示急救技能;采用体验式教学,分组练习,手把手教,一对一指导练习.结果 通过培训,全部对象操作合格.1次操作通过率6.8%(9人),2次操作通过率47.4%(63人),3次操作通过率31.5%(42人),4次操作通过率14.3%(19人).结论 对患者家属进行院前急救常识普及,可提高急救医疗服务系统到达前的抢救水平.
作者:诸葛海鸿;周伟;苗素芹 刊期: 2009年第23期
PICC置管过程中可因操作者或患者的因素导致导管异位,若处理不及时常导致许多并发症而缩短导管的使用时间.关于导管异位于颈外静脉[1]、奇静脉、胸外侧静脉、胸廓内静脉、右心房等已有报道,但无名静脉处导管回折尚未见报道.2009年3月我科成功处理PICC颈内静脉异位正位后无名静脉回折1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胡君娥;周志芳 刊期: 2009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