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恒东
根据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的建议提出的非随机效应和随机效应进行分析,着重指出射线对血液和造成血功能的改变、皮肤损伤、致癌作用、遗传效应和胎内照射等.其中致癌作用的特点是发病率低潜伏期长,从开始受照到恶性肿瘤死亡平均25年,诱发肿瘤危险的持续时间一般为30年,其中皮肤癌25年,乳腺癌23年,甲状腺癌20年,肺癌17年,白血病12年.
作者:卢伟月;王彦军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干槽症为拔牙窝内骨质表面感染,是牙拔除术后常见并发症.治疗的主要目的为迅速止痛、减轻病员痛苦.为达此目的,关键在于彻底清创及隔离外界对牙槽骨的刺激,并促进肉芽组织生长.本文应用碘仿氧化锌丁香油合剂治疗干槽症.
作者:周江保;周益成;郑汉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方法 采用针刺列缺、太阳、率谷等穴位配合风池穴位注射治疗偏头痛患者43例,并以39例服用阿斯匹林片的患者为对照组.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02%,与对照组总有效率79.49%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偏头痛疗效肯定,副作用小.
作者:吴涓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1~8岁初期伤寒患儿免疫球蛋白、补体及CRP的含量,为患儿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日本原装奥林巴斯AU64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芬兰Orinr原装进口试剂.结果 初期伤寒患儿CRP、C4、IgA,P<0.01有着显著性意义,C3、IgG、IgM P>0.1,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CRP、C4可做为1~8岁伤寒患儿初期诊断的参考指标.
作者:邹建话;祝爱霞;江凡;张修发;麦光兴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从婴幼儿不同标本分理出阴沟杆菌37株,进行鉴定及药敏分析,为婴幼儿科学治疗、合理保健及流传病学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美国德灵公司生产的NC21阴性药敏复合板,相关配套试剂及Microscan autoscn4自动细菌鉴定药敏分析仪分析.结果 判断按美国NCCLS标准进行.结果 ①从痰液标本分离出阴沟杆菌24株,构成比达64.9%,应引起妇幼保健院及流传病学密切关注.②1岁以内的婴幼儿感染占75.7%(28/37),这与诸多因素相关,不容忽视.③阴沟杆菌对丁胺卡那抗生素敏感率达100%(37/37),亚胺硫霉素敏感率达97.3%(36/37).其它抗生素耐药率在10.8%~100%之间.提示婴幼患儿的耐药性呈上升趋势.结论 阴沟杆菌对婴幼儿呼吸道感染,应引起各级妇幼保健院及流传病学的高度关注.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改善诸多因素,为婴幼儿提供科学、合理的生长环境.临床医生为婴幼儿选用有效合理的抗菌素,防止耐药的发生尤为重要.
作者:祝爱霞;江凡;邹建话;梅慧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中药制剂沐浴包对儿童上呼吸道感染发热的治疗效果.方法 13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5例除常规治疗外加用中药沐浴包,对照组65例采用常规治疗方法.结果 经统计学处理,加用中药沐浴包治疗组退热效果高于对照组.结论 中药沐浴包对儿童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有明显的退热效果.
作者:李一民;宋桂萍;孙诗炜;杨红叶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为观察神经组织特异多肽(NSE)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作用设计此实验.方法 治疗组105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给予神经组织特异多肽针剂90μg溶于生理盐水500ml中静脉滴注,每天一次.两周一疗程,每疗程间歇4-5天,共两个疗程.结果 神经组织特异多肽能有效改善或减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所致的疼痛、麻木和其它感觉障碍,总有效率为93.33%,同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性(P<0.001).尽管治疗前后周围神经的传导速度有所增加,但经统计学比较两者无显著差异性.结论 神经组织特异多肽能有效地改善或减轻糖尿病周围神经由病变所引起的疼痛、麻木,缩小感觉障碍平面.间接说明微血管因素在糖尿病周围发病机制中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
作者:李万甫;粟爽 刊期: 2006年第05期
自2001年6月~2005年4月,我院用摆动锯及1毫米椎板钳切断病变节段两侧椎板并原位回植的方法,切除椎管内占位性病变4例,取得良好效果.具有手术损伤小、恢复脊柱原有解剖结构、不影响脊柱的稳定性的优点.适用于除恶性及浸润性肿瘤并有可能全部切除的大多数良性占位性病变.尤其适用于青少年患者,以不影响其日后脊柱的生长和发育.
作者:马辉;赵斌;张红梅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齐河县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现况和相关卫生知识水平,探析其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对制定该县人群高血压综合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某社区采用整群抽样,对所有符合条件的对象进行调查,共调查2624人,其中男性1172人,女性1452人,采用现场集中调查和入户面访的方式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及体检.分析由专业人员录入和核对,用EXCEL建立数据库,然后将数据转入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论 该社区高血压患病率远高于全国抽样调查结果,是高血压多种危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应确实加强对该地区人群的健康教育.
作者:陈军;贾洪峰;张文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米非司酮联合中药治疗未破裂型输卵管妊娠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 米非司酮50mg口服,每天2次,连续3天;接着口服中药每天1剂,定时检测血HCG和盆腔B超.单用中药的病人设为对照组.结果 米非司酮联合中药治疗组成功率为93.42%,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米非司酮联合中药治疗未破裂型输卵管妊娠效果显著,无药物不良反应,安全可靠,特别适用于早期的异位妊娠.
作者:孔敏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损伤的处理.方法 对收治的42例十二指肠损伤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术前确诊24例(57.1%),漏诊18例(42.9%),治愈37例(88.1%),死亡5例(11.9%).结论 早期诊断、合理的手术方式是治疗十二指肠损伤的重要措施.
作者:潘福斌;周安堂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门诊用药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随机抽取深圳市慢性病院2005年1月~12月门诊处方共计32135张,对不合理用药处方进行分析.结果 大多数处方用药合理,不合理用药处方总计3127张(占9.7%),不合理用药现象达3312处(占10.3%),主要表现为:配伍、联用、选药、剂量及用法不合理等.结论 应提倡临床药师深入临床为患者提供药学服务,推进整个社会的合理用药,应控制大范围或不明确地联用药物.
作者:邓伟忠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对微波治疗尖锐湿疣受术者的积极作用.方法 2001年1月~2005年2月对来院实施微波手术治疗尖锐湿疣的患者90名,在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随访中实施健康教育.结果 健康教育后患者能熟知尖锐湿疣疾病的生理病理、传播途径、生殖保健、手术的目的意义、自我保护、手术后的心理调整、康复疗法、性生活保健等.提高了认识,有基本知识52例,略有基本知识37例,没有基本知识的只有1例,达到满意的有89人.满意度由76.66%上升到了98.88%,X2=17.46,(P<0.001).结论 健康教育在微波治疗尖锐湿疣手术中起着积极作用,有利于提高受术者的心理素质和生活质量.
作者:张小琴;周敏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病毒所引起,以几种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在我国流行的都是有肾脏综合征的出血热(EFRS).肾脏是出血热病毒重要的靶器官,为此,我院自1993年10月~2005年10月应用彩色多普勒观察EFRS的肾脏改变及其血流动力学特点,以便观察病程发展及指导临床治疗.现报告如下:
作者:和双朝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早产儿的喂养关系着早产儿的康复、预后与转归,如何使早产儿尽快康复,有更好的预后与转归是近年来围产医学的研究热点.
作者:韩付霞 刊期: 2006年第05期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多由高能量外力所致,常伴有脊髓不同程度的受损.我院自1998年1月~2002年1月共用AF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并不全截瘫患者42例,均行急诊手术,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光桐;薄纯利;王传忠 刊期: 2006年第05期
1临床资料患者,男,73岁,因左下腹包块伴阴囊肿胀3年入院.查体:患者直立位用力咳嗽时左侧腹股沟可见5cm ×6cm × 8cm大小的包块,阴囊肿大,平卧时包块不能完全消失.包块实性、质韧,睾丸及附睾正常,牵拉睾丸,变小的包块可上下活动.腹股沟淋巴结无肿大,透光试验阴性.术前考虑:左侧难复性斜疝.遂行左侧斜疝修补术.术中见:左侧精索位于疝囊内后方,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外侧.肿块为脂肪组织,质地软,源于左侧精索,包膜不完整,边界较清,与周围粘连.术中行左侧疝囊高位结扎,肿物连同左侧睾丸、精索高位切除后作疝修补术.术后肿块送病检提示:精索良性脂肪瘤.术后患者恢复可,术后半月出院.随访2年未复发.
作者:何江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女性尖锐湿疣病人的治疗和护理方法.方法 观察组45例以高频电针祛除疣体后静脉点滴膦甲酸钠2.4g,1次/天,共7天.观察3个月内CA的复发率.结果 观察组CA 3个月的复发率为11.11%,比对照组显著性降低(P<0.05).对以上尖锐湿疣病人进行综合护理,包括心理沟通、健康教育、进行定期随访或信访以消除心理负担,使病人积极配合治疗.严格做好消毒工作,以免病人将性病传染给他人,也防止医护人员自身感染.结论 女性尖锐湿疣采取综合疗法及护理疗效显著.
作者:赖小娟;杨广清;江光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新生儿窒息是胎儿娩出后仅有心跳而无呼吸或建立呼吸的缺氧状态,是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特别是高危妊娠行剖腹产下的新生儿更易发生窒息.我院自1990年至2000年十年间行气管插管抢救新生儿窒息共96例,复苏成功95例,笔者体会如下:
作者:张国钦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使人体主动地处于一种三位一体动态的,受地球重力相对较平衡的环境中.方法 依照二力平衡原理,使用反重力位去抵御或减轻正重力对人体的损害作用.结果 用反重力位生存的方法去从根本上预防正重力损害性疾病的发生是一种新的可靠有效方法.结论 首次明确指出直立活动是正重力损害性疾病的病因.提出限制或减少直立活动,用反重力位生存法预防正重力损害性疾病,开拓和发展反重力位精神、物质、健康世界的新观念.
作者:曹理真 刊期: 200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