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文珍
通过对教育可持续性发展概念的认识及剖析,就中医护理教育的教育模式、课程设计、师资队伍、学术发展和市场需求等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中医护理教育可持续性发展的对策:改变中医护理教育的模式;发扬中医特色,拓宽中医科研领域;发展高等中医护理教育,走多样化发展道路.
作者:马秋平 刊期: 2005年第12期
总结颅咽管瘤术后并发症及护理对策.报道68例颅咽管瘤患者手术后出现的主要并发症有:尿崩症、电解质紊乱、血糖增高、中枢性高热、癫癎、应激性溃疡等.术后立即重点监测尿量、体温、胃液的颜色、意识,微量血糖仪测血糖,针对性地制定并发症护理计划表,及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动态变化,给予特别护理,有效地减少了手术的死亡率和病残率.
作者:刘敏;赵昌会;郑履平 刊期: 2005年第12期
总结分析52例经外侧开眶海绵状血管瘤摘除术患者的护理体会.所有患者均手术成功治愈,无术眼感染和视力丧失等严重并发症.认为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备齐特殊用物;术中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备齐止血物品,严格无菌操作;术后加强护理,监测视力、眼球运动并及时观察敷料情况是保障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赵艳群;李小贞 刊期: 2005年第12期
总结5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并发冠状动脉穿孔患者的护理经验.除加强PCI常规护理外,重点强调了血液动力学以及心肌损伤标志物和心电图变化的监测.本组3例患者并发急性心包填塞,其中2例为术后迟发性心包填塞;3例并发急性非Q波性心肌梗死,其中1例出现心力衰竭.5例患者经积极处理,未发生Q波性心肌梗死、需紧急冠状动脉搭桥或死亡.冠状动脉穿孔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少见而严重的并发症,加强术后护理对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种并发症、减少不良心脏事件发生至关重要.
作者:亢君;郝春雨;董小玲 刊期: 2005年第12期
总结下咽癌患者保留喉功能外科治疗围手术期护理的经验.术前加强心理护理、全身情况调理;术后加强营养支持,保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预防切口和肺部感染、切口出血、误咽、咽瘘等并发症的发生,是手术达到预期效果的保证.经医、护、患三方的密切配合,19例患者全都恢复经口进食和语言功能.
作者:韦燕飞 刊期: 2005年第12期
对222例老年患者全麻恢复期进行观察,其中88例出现了低氧血症、高血压、低血压、心律失常、躁动、体温过低、呕吐等不良反应,通过维持呼吸道通畅、吸氧、镇痛、镇静、制动、保暖、心理安慰等处理,患者均安全、平稳度过全麻恢复期.
作者:吴英;聂发传;赵宝生;曾俊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了解口腔科医务人员3种不同洗手方法下手部微生物污染情况,控制医院感染,特别是外源性医院(医源性)感染.方法2003年1-12月,对口腔科医务人员卫生洗手、七步洗手、七步洗手后进行0.5%碘伏擦手3种洗手方法后进行抽样检测.结果检测卫生洗手、七步洗手、七步洗手后进行0.5%碘伏擦手共300人次,合格率分别是62.0%、82.3%、100%.结论卫生洗手不能彻底清除皮肤上的细菌,遵照专业七步洗手法效果可靠,七步洗手法后进行0.5%碘伏擦手可达无菌,保证消毒效果.
作者:陈爱莲;廖洪菊;张秀华 刊期: 2005年第12期
观察54例老年哮喘患者行BiPAP治疗,存在护理问题有心理状态异常;腹胀;漏气;自理能力低;沟通障碍致配合不当.护理干预包括:心理护理要耐心、解释到位,反复示范,让患者掌握紧闭双唇腹式呼吸的方法,学会以非语言交流方式进行沟通;注重重症哮喘患者的营养支持和生活护理;强化老年痴呆者家属的健康教育,严密监测SpO2值的变化,改善患者哮喘时胸闷、呼吸困难等不适症状;尊重患者,满足患者的习惯,终达到顺利完成BiPAP治疗的目的.
作者:苏汝;唐丽洁;周柳红;蓝冬梅;粟爱平;黄金凤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沿海部队官兵在新的训练形势下肛肠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提出相应的干预对策.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法对闽沿海800名基层官兵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以是否患有肛肠疾病将调查对象分为健康组和疾病组.结果沿海部队官兵肛肠疾病的发病率为44.9%.数据进行logjstic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出6个危险因素:喜好辛辣食物、不能保持肛周干燥、久站或久坐、蹲厕时间>3 min、便秘或腹泻、海水作业后不能及时洗澡.结论养成良好的排便、饮食习惯和进行提肛运动等是预防肛肠疾病的重要对策.
作者:杨宝燕;胡冬梅;张艳;林健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的心理状况及干预对策.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Zung氏焦虑自评表(SAS)、汉密顿抑郁量表(HRSD),对56例OSAHS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不同时段的心理状况,采用t检验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本组患者SCL-90的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精神病性6个因子分较中国常模明显增高,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1周各因子分下降,躯体化、人际敏感、焦虑、精神病性、抑郁、强迫6个因子与治疗前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治疗后3个月与治疗后1周比,各因子分除人际敏感外都略下降,其中抑郁、焦虑下降明显(P<0.01或P<0.05).SAS、HRSD测评结果显示,治疗后1周、治疗后3个月该两项平均分依次递减,治疗后1周与治疗前及术后3个月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结论OSAHS患者存在心理障碍,应在不同时期给予针对性治疗、护理措施,促进患者的身心康复.
作者:王丽欣;于沛弘;张亚仙;安钢辉;王振霖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音乐疗法对乙脑患儿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乙脑患儿4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治疗组在常规疗法基础上增加音乐疗法.记录两组的治疗效果,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组患儿治疗效果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音乐疗法对乙脑患者治疗效果明显,可推广使用.
作者:徐武秀;郭君怡;张丹如 刊期: 2005年第12期
医疗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以及人们对医疗服务要求的不断提高,对医院急救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效急救护理被摆到了医院提升整体服务水平的议事日程上来,笔者受营销管理4P策略的启发,提出了提升急救护理水平的4P模式,即有效急救护理的开展有赖于急救护理人员以平和的心态冷静应对急重事务的良好心理素质(placid-平和),快速、准确、果断的预见性护理水平(prefigure-预示),关键护理环节的把握能力(pivotal-关键),以及由多人分工协作共同参与的团队合作精神(participator-合作者).
作者:潘成彪;赵丽君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广州市护士职业情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方便抽样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广州市各级医院工作1年以上的在职护士进行调查.结果87.7%的护士具有积极的职业情感,表现为比较热爱护理专业,工作责任心普遍较强,改行的决心极小,但感到自身社会地位呈中等偏低水平.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护士的职业情感与家人的支持度、工龄、按职上岗呈正回归,与从业志愿、学历呈负回归.结论广州市护士具有积极的职业情感,认为家人的支持、尊重护生入学志愿、实施按职上岗、发挥高学历护士的优势、护理管理及护理教育者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能进一步提高护士的职业情感.
作者:任香菊;万丽红;古宏文;李丽娟;陈小文;阮恒芳 刊期: 2005年第12期
总结了1998年6月-2005年7月85例颈动脉狭窄患者施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护理体会.手术前有针对性地制定护理计划,作好危险因素的评估,观察血压的波动范围,加强心理护理.手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注意有无脑缺血、脑血流过度灌注、血液动力学的不稳定、手术野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开展健康教育和康复训练.做好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护理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有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
作者:闫雅凤;唐晟;刘宗琼 刊期: 2005年第12期
对348例冠状动脉介人中应用Perclose血管缝合器患者的护理进行回顾性经验总结.认为术前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必要的交流,认真落实告知制度有利于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术中积极认真的配合,术后严密的病情观察、详细的活动指导是保证应用Perclose血管缝合器的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者:屠燕;谢燕燕;房洁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探索护理科研规范管理的成效.方法建立护理科研管理组织,建立健全护理科研管理制度,建立制度化的教育培训体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结果2002-2005年申报省级护理科研课题2项,完成市级科研课题12项,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市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主编出版<临床护理诊断及措施>专著2部.2001-2004年每年发表的护理论文分别为9、25、96、108篇,并且在<中华护理杂志><南方护理学报>等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2001-2004年分别为3、12、26、49篇.结论护理科研规范化管理,有效促进护理科研开展,提高护理科研水平和护理质量.
作者:王虹;陈红宇;张中香;杨章玲;陈海燕 刊期: 2005年第12期
报道了对637例癌症患者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护理,包括正确评估恶心、呕吐症状,选择佳给药途径和给药时间,加强饮食护理,鼓励患者散步和足底按摩,科室积极开展群体性娱乐活动,为患者提供生理、心理舒适护理等.
作者:王翠玉;郭丹;林桂兰;黄少慧;郑瑞丹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笔者根据2003年1月-2005年1月住院登记处<病人意见本>上投诉登记统计表,对医疗保险病人投诉因素构成进行顺位比较和分类.投诉因素主要有操作技术,服务态度,病人误解,病人苛求.对投诉因素进行原因分析和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办理住院登记速度,减少医疗保险病人周转环节,熟悉医疗保险政策及使用范畴,维护社保中心、医院、病人之间的良好关系.减少医疗保险病人的投诉因素,有利于医院更好地开展医疗保险服务工作.
作者:刘巧刿;王晋;张三娥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特发性(遗传性)血色病为一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晚发性、铁负荷过多的疾病,临床表现为肝硬化、皮肤色素沉着、糖尿病、内分泌功能减退、心肌病、关节炎等.该病是北欧血统人种常见的遗传性疾病之一,国人罕见[1].我科近期收治1例此病患者,经放血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张晓仙;吴晓东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笔者报道51例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病人舒适护理的体会.实施耐心细致基础护理使病人生理舒适;重视营养护理,提供科学合适的膳食和舒适的进食环境;根据疾病不同时期的心理反应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保持心理舒适,逐步达到社会舒适和灵魂舒适.认为只要不把病人当作疾病载体,而是当作完整的人来对待,根据病人的需要进行舒适护理,使病人充满信心主动参与医疗护理活动,赢得佳治疗时间,大限度促进肢体功能恢复,防止并发症发生,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和病人的满意度.
作者:余敏 刊期: 2005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