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文仲;王熠
目的 探讨中西药保留灌肠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中西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50例.结果 一个疗程治愈46例,治愈率92%,随访无复发.结论 中西药结合配合正确的灌肠方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于启明;王莉 刊期: 2007年第35期
目的 探索健康教育能否提高病人的服药依从性.方法 选择精神分裂症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男女各50例,研究组病人在病情的不同阶段进行健康教育共6wk.结果 研究组病人经健康教育后服药依从性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健康教育能提高病人服药依从性,从而促进病人康复,对预防复发也有很重要的意义.
作者:雷早;陈峰 刊期: 2007年第35期
本院自1997年以来开始行横切口新式剖宫产术,并将此切口延伸至子宫全切术、附件良性病变切除术,效果良好.1999年一例剖宫产术后病人于术后3d发生右下腹痛,经普外科大夫会诊并行相关检查后(B超、腹部透视)确诊为急性阑尾炎.
作者:张燕华 刊期: 2007年第35期
我院于2005~2006年对37例肺结核,5例结核性胸膜积液进行结核抗体(TB-DOT)[1~3]活动性结核标志物(ATM)的联合检测,以探讨联用TB-DOT、ATM对肺结核病的诊断和临床意义.
作者:王玉林 刊期: 2007年第35期
目的 探讨应用各种手术方法治疗膝关节内复杂骨折的近期疗效及手术方法对疗效的影响.方法 2002年1月~2005年12月,应用各种内外固定的方法治疗膝关节内复杂骨折65例,按AO分型:C1型22例,C2型26例,C3型17例,其中开放性骨折14例.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在12~28月.骨折均全部愈合,愈合时间平均15(12~23)wk.按HSS评分:优53例,良9例,中2例,差1例,优良率95.4%.结论 根椐骨折类型及软组织损伤的不同,选择合适的固定方法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姚京东;孙强;宋文锴;徐杰;桂鉴超;蒋逸秋 刊期: 2007年第35期
随着中国人口进入老年化,有关老年人健康的护理服务摆在了我们面前.作为医院老年专科病房,老年患者护理的安全隐患已成为突出问题.老年护理不安全因素的管理是护理的重点,是护理质量的保证,提高护理的安全性是衡量医院护理水平高低的标准[1].安全护理是护理人员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
作者:赵雪梅;李红英;吕静 刊期: 2007年第35期
2000年1月~2007年6月,笔者应用燥湿化痰法治疗偏头痛42例,并与氟桂嗪、扶他林、麦角胺治疗39例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淑英 刊期: 2007年第35期
2004年9月6日,某小学有540名学生,中餐后有55名学生发生集体性腹泻、发热等情况,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验分析,确认是一起由食源性细菌性痢疾引起的食物中毒,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吴德清 刊期: 2007年第35期
急性心包炎常产生心包积液,当大量心包积液时常导致心包填塞,临床表现为循环衰竭和呼吸困难,如不及时心包穿刺引流以减轻压迫,就会引起心包填塞,危及患者生命.以往大量心包积液的治疗需反复心包穿刺或外科心包切开引流,操作有较高的危险性,且疗效较差,近年来我科开展中心静脉留置管引流治疗大量心包积液,获得满意疗效.
作者:朱丽华;顾建芳;(芏)治华 刊期: 2007年第35期
目的 探讨A型肉毒毒素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拇指内收畸形的疗效.方法 50例脑性瘫痪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A型肉毒毒素肌肉注射和手传统中医按摩、拇指矫形器固定及上田法训练,对照组采用手传统中医按摩、拇指矫形器固定和上田法训练.结果 经过3mo治疗,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0%和78.0%,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χ2=7.16,P《0.01),且观察组拇指腕掌外展活动度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t=5.20,P《0.01).结论 A型肉毒毒素肌肉注射对脑性瘫痪拇指内收畸形的疗效较好.
作者:梁松;吴兆芳;韩文玲;杜翔;姜昆;刘文华 刊期: 2007年第35期
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共88例均为门诊病例,其中男48例,女40例,年龄15~75岁.2 治疗方法生地10g、细辛10g、灵仙10g、石膏60g、薄荷10g.每日1剂,取头2剂煎成混合液500ml,分3次于饭后温含服,约10min吸完,以口内有微麻感为佳,同时在服药后1h服用甲硝唑0.2g,炎痛喜康片10mg,布络芬200mg,每日3次,连服3d.本方遇冷遇热痛甚者均适宜,宜温服,忌酒、辣椒.
作者:张宏峰;王舒东;刘玉泉;张洁;张印龙 刊期: 2007年第35期
目的 探讨开放性颅脑损伤并静脉窦损伤救治方法.方法 用手术方法修补静脉窦.结果 经手术治疗临床效果满意.结论 选择合理手术方法治疗静脉损伤.
作者:褚万银;罗玉兰 刊期: 2007年第35期
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的分娩并发症,是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产后出血的诸多因素中,子宫收缩乏力常见.目前国内普遍使用催产素、麦角新碱预防产后出血,但临床发现部分产妇对催产素不敏感,加用钙剂后子宫收缩强度增加,产后出血量减少.为探索其作用机制,我科从2006年1月~12月应用10%葡萄糖酸钙产时静脉点滴以增强子宫收缩,防止产后出血收到显著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曾凤华;黄建萍 刊期: 2007年第35期
1 临床资料患者32岁,G5P4,G36+5wk,脊柱畸形,于2007年4月5日入院.20岁足月顺产第1胎.23岁出现脊柱畸形逐步加重,未就医诊治.尔后相继足月分娩2男1女,均为死产.入院查体:胸腰椎严重后凸不能平卧,悬垂腹,腹壁与耻骨联合折叠,心肺正常.宫高26cm,腹围97cm.
作者:韦慈;蔡杰 刊期: 2007年第35期
目的 观察比较甲状腺功能亢进手术患者麻醉前用盐酸戊乙奎醚与东莨菪碱对基础代谢率、体温的影响.方法 50例女性甲状腺功能亢进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Ⅰ组25例为盐酸戊乙奎醚组,Ⅱ组25例为东莨菪碱组.入室后盐酸戊乙奎醚组肌注盐酸戊乙奎醚(0.01mg/kg).东莨菪碱组肌注东莨菪碱(0.06mg/kg),观察并记录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皮温(T1)、肛温(T2),并计算基础代谢率(BMR).结果 两组患者给药前BMR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与用药前组内比较I组T1、T2升高不明显(P》0.05),Ⅱ组患者注射后HR均升高(P《0.05),15、30min时T1与T2亦升高(P《0.05).盐酸戊乙奎醚组给药后BMR和SBR有下降趋势,20、30、60min与给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东莨菪碱组给药后BMR和HR有上升趋势,10、20、30min明显高于给药前(P《0.05).给药后10、20、30、60min盐酸戊乙奎醚组均降低于东莨菪碱组(P《0.05).盐酸戊乙奎醚组T1、T2升高不明显(P》0.05),东莨菪碱组给药后15、30min时T1、T2均升高(P《0.05).结论 盐酸戊乙奎醚作为甲状腺功能亢进手术患者的麻醉前给药对其心率、血压、体温、基础代谢无明显影响,效果优于东莨菪碱,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钟恒凡 刊期: 2007年第35期
血小板(PLT)输注可预防和治疗因PLT减少或PLT功能缺陷引起的出血.但是,PLT输注会导致不良反应,反复输注也会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PTR),即患者在经过2次以上ABO相配的PLT输注后,输入的PLT在体内存活期短,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低[1].2006年全年,我科已为临床因血液病所致的PLT减少患者38例提供了102个治疗量的机采PLT,现对输注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如下:
作者:张婵 刊期: 2007年第35期
目的 探讨东莨菪碱治疗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治疗组在综合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东莨菪碱治疗,剂量:0.01~0.03mg/kg/次,每6h 1次,连用3d,以后改为0.03mg/kg每天1次,连用4~7d.常规治疗组60例患儿为对照组,疗程7~10d,比较两组患儿症状及体征表现结果.结果 治疗组应用东莨菪碱治疗HIE,患儿HIE的各种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东莨菪碱治疗HIE效果显著.结论 东莨菪碱治疗HIE患儿,可使患儿中枢神经症状迅速改善,明显提高疗效,缩短住院时间.
作者:巫健明 刊期: 2007年第35期
分娩是正常的生理过程,大多数产妇能从阴道分娩,而随着近几年难产率的增高,剖宫产指征的放宽,及各种社会因素的干扰,剖宫产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对于如何既能降低剖宫产率,又能保障母婴健康是当下必须解决的问题,如能在分娩过程中采用适当的助产方法,就能起到两全其美的效果.产钳就是阴道分娩的助产方法之一.笔者通过对108例低位产钳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提示低位产钳助产的可行性,为降低剖宫产率提供可行方法.
作者:毛文奇 刊期: 2007年第35期
有机磷杀虫药中毒是农村常见的急性中毒之一,成人有机磷杀虫药中毒较易诊断,而小儿食服被有机磷杀虫药污染的瓜果或经皮肤吸收引起中毒,如未向家长详细追问病史,诊断较难,常可发生误诊.现将本院近两年来6例小儿有机磷杀虫药误诊原因分析如下:
作者:余火旺 刊期: 2007年第35期
术前伴有心律失常的择期及急症手术病例96例,经围手术期处理,安全度过了麻醉手术期,且术后经继续治疗后转归良好,63例心律失常消失,其中包括2例室早二联律及1例室颤病例.24例由频发室早转为偶发室早;另7例心律失常及2例房颤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心律失常虽非麻醉绝对禁忌证,但有发生室颤、心跳骤停的危险,应高度重视.非威胁生命的择期手术均应暂缓,待查明原因,给予相应处理,心律失常控制后方考虑手术.即使不能等待的紧急手术,也应了解有关情况,给予适当处理.经术前治疗,改善心肌供血后应积极考虑治疗原发病.如急性胆囊炎、腹膜炎、肠梗阻、低蛋白、休克等;只有根治了病因,阻断了恶性循环才能有效地控制心律失常.围术期处理紧密相关,要保持血液动力学稳定、维持心肌氧供需平衡、维持适宜的麻醉深度、镇痛完善及降低应激反应是影响心律失常病人转归的重要因素.
作者:苏春玲;陈昭;薛允国 刊期: 2007年第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