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老年糖尿病合并脑梗死84例血脂代谢异常分析

刘晓东;侯丽雅

关键词:老年糖尿病, 脑梗死, 血脂代谢, 缺血性心脏病, 脂代谢紊乱, 血管并发症, 现报道如下, 慢性并发症, 代谢性疾病, 糖尿病人, 病理基础, 死亡者, 脑卒中
摘要:糖尿病作为代谢性疾病,其脂代谢紊乱是导致慢性并发症特别是血管并发症的病理基础之一,老年糖尿病占糖尿病人总数的50%,其死亡者3/4为缺血性心脏病与脑卒中.本文对老年糖尿病合并脑梗死84例血脂代谢加以分析,现报道如下.
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糖尿病并发脑梗塞的护理

    脑梗塞是糖尿病常见的合并症之一,主要是与糖尿病引起的血管大、中动脉粥样硬化有关.加强对糖尿病合并脑梗塞患者的护理,能明显提高患者好转率及治愈率,预防其它并发症,现将36例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张晓红;王晓光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肝素钠早期治疗过敏性紫癜40例预防肾损害疗效观察

    过敏性紫癜(HSP)为小儿常见病,占小儿风湿性疾病首位[1].其临床表现多样,但肾脏受累程度直接决定该病的远期预后.虽然HSP患儿大多预后较好,但HSPN(紫癜性肾炎)迁延不愈,发展成肾功能不全的也为数不少(占小儿末期肾衰的14%)[2].由于HSP易发展成HSPN,因此,如何预防HSP发展成HSPN决定HSP的预后情况.现将我科采用抗凝疗法治疗40例HSP,报告如下:

    作者:李细林;朱雪梅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彩超诊断巨输尿管症1例

    巨输尿管病例,在临床工作中很罕见,教课书[1]及学术刊物上介绍也甚少.今有一例,与广大同行交流.1 一般资料患者,男,21岁,入伍两年余,从未有腰、腹痛等不适,今无诱因左下腹疼痛一小时入院.血常规:,WBC 6.8×109/L,LYM29%,GRA57%;尿常规两次均正常,未见RBC、脓血尿,血压130/80mmHg,心率85次/分,呼吸16次/分.

    作者:李涛;孙富强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彩色B超引导下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治疗心包积液56例临床报告

    目的 探讨在彩色B超引导下中心静脉导管(CVC)留置治疗心包积液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寻找治疗急、慢性心包炎的新方法.方法 在彩色B超引导下取剑突旁或心尖穿刺点按Seldinger方法穿刺并留置CVC,引流心包积液或心包腔内注射药物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包填塞和继发性心功能不全.结果 56例均获成功,无气胸、出血和心脏损伤情况发生,首次抽取心包积液200~300ml左右,患者症状明显减轻,置管3~30d,无二次置管者.结论 CVC留置治疗心包积液可达到急救、诊断、治疗及心包腔冲洗、心包腔内注药等目的 ,对不同原因的急、慢性心包炎是一种有效、安全的对症治疗方法.

    作者:陈湘勇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鼻内窥镜下鼻中隔矫正术42例临床观察

    鼻中隔偏曲症是鼻科临床中较常见的疾病,它可以引起患者鼻塞、头痛、鼻出血等症状,又常常继发鼻炎、鼻窦炎.鼻中隔偏曲症属鼻部结构改变性疾患,临床常需要手术治疗.近年来鼻内窥镜不断更新并且已经比较普及地应用于临床中,在鼻内窥镜下行鼻中隔成形矫正术,可以根据鼻中隔偏曲的特点而采取不同的术式,本文总结如下.

    作者:扈祚良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淋病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淋病引起生殖道感染临床效果.方法 将自愿参与治疗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中西药组、中医药组、西医药组各40例,分别用药治疗,7天为一疗程,观察疗效.结果 中西药组有效率100%,中医药组97.50%,西医药组87.50%,中西药组、中医药组与西医药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中医辨证和西医辨证相结合,合理使用抗生素,同时结合中医药治疗急性淋病,疗效显著.

    作者:刁春玲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冬病夏治的护理

    穴位贴敷是祖国中医的一种传统疗法,冬病夏治更是穴位贴敷林中的一大奇葩,方法简便且疗效显著.我科于1987~2006年进行穴位贴敷治疗,尤其对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病人的治疗取得良好效果,并在工作中对冬病夏治的护理累积了一定经验,现介绍如下.

    作者:黄大鸣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网络安全的另一半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各级医院纷纷建立起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His)来进行医院管理.His作为现代化医院的标志之一,其目的是为将医院大量信息用计算机网络的方式进行管理,加速信息流通、传递速度.

    作者:闫新华;李让传;骆泉相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手足口病73例分析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多发生于5岁以下婴儿,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个别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等致命并发症.因此临床医师应重视此病.笔者总结了2006年1月~2006年12月临床收入院和留观患儿73例,其临床经过和特征作观察分析:

    作者:周国云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小剂量氯胺酮辅助硬膜外阻滞

    1 临床资料50例择期剖宫产术选用腰段硬膜外阻滞麻醉,年龄20~35岁.手术时间50min~90min术前无明显心血管及呼吸功能障碍.硬膜外用药为1.33%利多卡因与1∶ 20万肾上腺素.

    作者:窦志国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人造血管的应用与护理

    上肢桡动脉-头静脉内瘘是血液透析治疗常用的通路.但是临床上常常遇到头静脉闭塞或口径太细,多次行内瘘手术均失败,又需要靠血液透析维持生命时,可采用人造血管移植.我科自2005年起填补了昆山市血透病人中无人造瘘管的空白,使那些遭受多次穿刺痛苦的病人从此可以减少疼痛,从而获得很好的透析效果,在平时的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报告如下:

    作者:何英;吴红卫;朱丽;丁晓仙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心衰病人静滴心血通后心电图PTFV1的变化

    心血通含有多种心血管活性物质,具有扩血管、增加心肌收缩力和心输出量、改善肾血流等作用.PTFV1即心电图中V1导联P波的终末电势,可作为左心功能评价指标之一.我们观察50例患者用心血通后PTFV1变化,旨在探讨心血通对心泵功能影响.

    作者:李新;张晶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酶标仪单、双波长检测的比较

    在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抗原或抗体时,不论是定量试验还是定性试验都要求使用酶标仪进行测定.一般的酶标仪在测定中均有单波长和双波长的模式,并且采用的都是垂直光路.但在日常工作中有时会不太重视单波长和双波长的选择,对使用单、双波长给测定结果的差异也不很了解,并且在实际工作中也出现了使用单波长检测导致部分项目(T3、T4、AFP、HCG等)吸光度值过高无法计算的问题.因此,笔者以β-HCG为例就酶标仪在选择单、双波长使用方面谈谈个人的体会,供同道参考.

    作者:梁荣伟;吴福敢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PCR技术在检验医学中的应用

    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m rection,PCR)作为一项较新的科学技术检测方法,在检验医学领域中的发展及临床应用是有广阔前景的.为适应不同项目研究开发目的、不同的临床诊断对象需求,通过改变组成和反应条件及与其它先进技术相结合,PCR技术越来越被临床所重视.

    作者:王霞;兰信国;吴秀华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生脉注射液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94例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生脉注射液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 治疗组94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生脉注射液治疗,对照组116例采用单纯常规治疗.结果 治疗组平均疗程及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生脉注射液有明显纠正心力衰竭、改善心功能的作用,其疗效比单纯常规疗效显著.

    作者:贾爱霞;袁建喜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丙泊酚复合氯胺酮静脉麻醉在小儿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近研究指出:丙泊酚可用于3岁以下的小儿,我院把丙泊酚复合氯胺酮微量泵持续静脉输注应用于小儿外科短小手术,取得了良好麻醉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冯亮群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过敏性紫癜的中医辨治

    过敏性紫癜是机体对某些致病因素的变态反应,主要累及毛细血管和小动静脉,临床上有皮肤紫斑及肾、关节等受累的表现.中医常属葡萄疫或肌衄范畴.现以笔者的临床浅识总结如下,以起抛砖引玉之效.

    作者:江汉庭;江秀娘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23例新生儿败血症白细胞介素-2检测结果分析

    新生儿败血症是新生儿常见的一种危重病,为早期诊断及观察疗效,笔者对本院23例新生儿败血症在治疗前后白细胞介素-2(SIL-2)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邓世春;安志斌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糖尿病与呼吸道感染212例诊治体会

    糖尿病发病率正在呈逐年上升趋势,由于患者长期高血糖及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紊乱,可并发多种并发症,而呼吸道感染更易发生,且不易控制,常常威胁患者生命.现将我院1990~2006年收治的212例糖尿病患者感染情况分析如下.

    作者:汪玲;施申启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米索用于中、晚期妊娠引产的安全性研究

    目的 探讨米索前列醇用于中、晚期妊娠引产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1996年3月~2006年12月米索引产111例,12~15+孕周36例(米索1组),16~35+孕周75例(米索2组),均口服米非司酮50mg~75mg,12小时一次共6次,第四天上午舌下含服米索,25ug~600ug不等,每3~4小时重复给药,根据孕周及宫缩调整重复给药剂量,总量≤1800ug.利凡诺引产44例,16~35+孕周(利凡诺组),羊膜腔内注射利凡诺100mg.结果 米索1组、米索2组、利凡诺组引产成功率、清宫率、引产时间、出血量、住院天数分别是97.22%、94.67%、90.91%;33%、20%、79.55%;(7.0±7.29)h、(17.72±18.30)h、(49.59±14.55)h;(106.57±84.92)ml、(178.87±134.75)ml、(147.25±101.53)ml;(5.17±2.31)天、(6.92±1.92)天、(7.66±3.52)天.米索1组较米索2组引产时间短,出血量少,差异有显著性.米索2组较利凡诺组引产时间短,清宫率低,差异有显著性,而成功率、出血量、住院天数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米索用于中、晚期妊娠引产安全、可行、有效、简便、痛苦小,孕妇依从性好.

    作者:庞云霞 刊期: 2007年第24期

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杂志

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杂志

主管:卫生部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