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大勇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IP)100例,随机分为解磷注射液(简称解磷)治疗组和经典方法治疗为对照组,进行疗效对比,结果显示治疗组治愈率94%,对照组76%,死亡率治疗组6%,对照组24%,平均住院时间治疗组6±2.5d,对照组18±3d,有机磷迟发性神经病及反跳发生率治疗组分别为4%和2%;对照组分别为8%和14%,以上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解磷治疗AOIP比经典方法更有效.
作者:张仲秋 刊期: 2007年第20期
下颌前磨牙的根管解剖形态存在许多变异,传统方法对这些变异根管治疗非常困难.显微根管技术在临床的应用为此困难病例提供了先进的设备和方法.笔者介绍1例下颌前磨牙变异根管的显微临床诊治病例.
作者:朱建军 刊期: 2007年第20期
关节镜下手术是一种骨科微创手术,用于关节内疾病的检查、诊断和治疗.仅需在膝关节的前面切3个小口,医生通过放大3~5倍的电视屏幕可以清晰看到病变情况,在1小时左右解除患者多年的膝部疾患.与开放性手术相比,具有切口小(约为1cm)、并发症少、康复快等特点.我院于2003年7月~2005年2月,在关节镜下治疗膝关节疾病69例.现将手术配合与管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吴卓;梁宏燕 刊期: 2007年第20期
目的 总结前入路kugel腹股沟疝修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kugel补片对41例腹股沟疝行开放式前入路腹膜前置入无张力修补术.结果 本组病人手术时间25-60mim,平均45min;手后3-7天出院;无并发症.随诊3个月-2年,无不适感,无复发.结论 前入路kugel疝修补术是微创、无张力、全腹股沟修补术,具有创伤小、易掌握、不需要特殊器械、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等特点,值的基层医院广泛推广.
作者:张全斌;袁广超 刊期: 2007年第20期
科研协作是科学发展需求的必然结果,是现代科技研究工作的一种主要组织形式.寻求广泛的科研协作是各研究单位、乃至研究者个人所不能忽视的问题.仅就我省、市(地)疾控系统科研协作的状况研讨如下.
作者:张秀滨 刊期: 2007年第20期
目的 对比分析持续负压吸引与非持续负压吸引预防乳腺癌根治性手术后皮瓣积液的结果.方法 1995年01月~2000年01月乳腺癌根治性手术后非持续负压吸引预防皮瓣积液35例,2000年01月~2005年11月乳腺癌根治性手术后持续负压预防皮瓣积液33例,比较两种方法的皮瓣积液发生概率.结果 持续负压吸引组与非持续负压吸引组的皮瓣积液发生概率差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持续负压吸引是预防乳腺癌根治手术后皮瓣积液的有效方法.
作者:周雄驹;吉峰;林卫华;王军 刊期: 2007年第20期
本文通过对20例强迫症患者的咨询案例,对综合性心理治疗强迫症的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治疗过程不拘泥于某一治疗模式的理论与技术,根据个案的具体情况,灵活采用多模式综合性心理治疗,是完全可行的.
作者:陈黎 刊期: 2007年第20期
医学的人文关怀是指在医护过程中,医护人员以人道的精神对病人的生命与健康、权利与需求、人格与尊严的真诚关心和关注.当今社会已进入了21世纪,世界更加关注人的身心健康.在倡导文明服务的今天,人文关怀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满足病人不同层次的需要,在细微之处体现对病人生命和健康的关爱,是新形式下整体护理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者:边平;孙立梅 刊期: 2007年第20期
预防医院内感染,是医院日常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空气及各类物品消毒,常用的方法是使用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但消毒效果并不能在使用过程中始终检测,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对微生物污染进行目标检测,已成为控制医院内感染的一项重要内容.
作者:白京霞;陈爱地 刊期: 2007年第20期
目的 通过对102例诊断为乳腺增生症患者的彩超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探讨彩超对乳腺增生症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2例彩超诊断为乳腺增生症患者的声像图及彩色多普勒表现,并与临床及病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彩超诊断乳腺增生症102例,临床及病理证实91例,诊断符合率89.21%(91/102).彩色多普勒检出25例有血流供应,血流检出率27.47%(25/91).乳腺增生症的声像图表现可分为小叶增生、囊性增生、腺病及腺瘤样增生、混合型增生四种类型.结论 彩超对乳腺增生症可做出明确诊断,准确率高,并可对乳腺增生症做出分型诊断,是乳腺增生症的首选检查方法之一.
作者:尚宗礼;朱自帮 刊期: 2007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影响集中推荐筛查肺结核病人效果的因素,为今后继续开展此项工作提供有益借鉴.方法 以东营市河口区2005年开展集中推荐筛查肺结核病人的171个行政村为研究对象,收集相关调查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汇总分析和评价.结果 通过筛查发现了大量肺结核病人,特别是在比较大的行政村效果尤为明显.结论 集中推荐筛查适用于结核病疫情较高或发现率较低的地区,可以有效提高肺结核病人的检出率.它以较少的人力、物力投入,能够大限度地去发现病人,完全在今后结核病控制工作中充分发挥积极作用.
作者:徐文生;杨国华;张立军 刊期: 2007年第20期
硫酸链霉素与青霉素相比抗菌谱要较广,主要对布氏杆菌、土拉伦杆菌、鼠疫杆菌、小螺菌、肉芽肿杆菌、结核杆菌等有良好的抗菌作用.虽然一些肠道需氧革兰氏阴性杆菌,如沙门菌痢疾杆菌、克雷白杆菌、大肠杆菌、肠杆菌属等也包括在本品的抗菌谱中,但由于耐药菌株广泛存在而不能应用于这些微生物感染疾病.它对多种革兰氏阳性及阴性细菌,均有较强的杀菌和抑制作用,并能促进胶原纤维的形成、糖脂的形成及糖蛋白的形成,参与体内胆固醇代谢.笔者通过5年的临床实践应用,发现疗效满意.现向同仁们介绍如下:
作者:吐松江·毛拉麦提 刊期: 2007年第20期
临终关怀学是以探讨临终病人的生理、心理特征和社会实践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是一门与医学、护理学、社会学、心理学、论理学、卫生经济学、政策学和法学等多种学科领域的知识与方法密切相关的新兴边缘学科,其产生和发展反映了人类对自身和社会环境认识的提高,是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人类随着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提高而自然提出的要求[1].临终关怀的目的在于使濒死者及其亲属感到舒适及获得支持.重点在于尊重生命的尊严,尊重濒死者的权利,使濒死者及其家属权利和尊严得到保护,并获得所需的护理和帮助[2].如何帮助临终病人安详地、舒适地、有尊严而无憾地度过人生旅程的后一站,是医护人员共同关心的问题.现将我们针对临终病人的心理反应所实施的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作者:钟黎 刊期: 2007年第20期
氯氮平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常用药物之一,该药较易引起脑电图的异常改变,但引起痫样发作的病例并不多见.本文就临床中遇到的5例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引起的痫样发作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对其提出护理对策.
作者:刘淑欣 刊期: 2007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基层实验室检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佳实验方法.方法 首先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上加装落射荧光装置改装成了荧光显微镜,用改良后的活细胞间接荧光法检测了26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 26例再障患者CD3、CD4、CD8的平均百分比和CD4/CD8的平均比值分别是63.5±6、32.5±7.5、37.5±8.5、0.85±0.7;20例正常对照组CD3、CD4、CD8的平均百分比和CD4/CD8的平均比值分别是66.0±8.1、42.5±9、31.5±7、1.5±0.4.经SPSS11.5软件处理,t检验分析,其各组P值<0.05,结果有显著性差异.
作者:王升;李新刚;丁现超;孙伟娜;夏玉彬 刊期: 2007年第20期
工作满意度是个人所表现出来喜欢他的工作程度[1].为了提高手术室护理工作满意度,我们对手术室护士从2006年1月至2006年12月进行了多层面的管理,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双兰 刊期: 2007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内分泌功能失调引起的病症与女性不孕不育的关系.方法 罗氏-800仪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结果 120例不孕不育患者中多囊卵巢综合征9例,占7.5%;高催乳血症患者14例,占11.6%;黄体机能不全患者29例,占24.2%,其他患者68例,占56.7%.结论 内分泌激素的测定,在女性不孕不育病因的诊断中有很高的价值.
作者:刘红霞 刊期: 2007年第20期
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均属门诊病例,男28岁,女16例,年龄12~65岁,病程短半个小时,长1周.其中由于开水直接烫伤37例,热油烫伤10例;Ⅰ度烫伤9例,浅Ⅱ度烫伤18例,Ⅱ度烫伤12例,Ⅲ度烫伤5例.
作者:李彦会;赵洪波;王富德 刊期: 2007年第20期
目的 观察硫普罗宁治疗肺源性心脏病(CP)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7例CP肝功能损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4例,在CP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硫普罗宁,对照组加用安慰剂(Vit.C,Vit.B6),治疗前和治疗后10天分别采患者外周静脉血测定TBIL、ALT、AST,比较肝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 治疗后10天治疗组肝功能各指标(TBIL、ALT、AST)均较对照组降低且差异显著(P<0.01),ALT、AST恢复的显效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P<0.01,P<0.05).结论 硫普罗宁有明显保护肝细胞作用,促进CP肝功能损害的恢复.
作者:龙配国;许俊;陈碧涛 刊期: 2007年第20期
目的 该研究旨在探讨青少年网络成瘾倾向与其应付方式的关系.方法 采用网络成瘾综合征诊断量表(LAD-DQ)和应付方式问卷对汕头市和揭阳市的初中、高中、大学共318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网络成瘾的青少年与非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在解决问题、幻想和退避等应付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青少年的网络成瘾倾向与其应付方式密切相关,应加强对青少年应付方式的指导.
作者:李冬霞 刊期: 2007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