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周围型小肺癌的CT诊断(附60例分析)

于书奎;于皓;李东宁;王长福

关键词:周围型小肺癌, 断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摘要:目的 分析周围型小肺癌的CT征象特征,提高对周围型小肺癌的CT诊断水平.方法 收集60例经手术穿刺癌栓等病理证实的周围型小肺癌,对其内部结构、边缘形态、周围组织改变及增强后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0例周围型小肺癌中具有空泡征2例,细支气管充气征1例,空洞1例,钙化1例,具有深、浅分叶征51例,短细毛刺征和棘突征47例,具有血管集束征36例,胸膜凹陷征53例,癌肿胸膜侧阻塞改变6例,39例进行了增强扫描,癌体均有强化,强化幅度超过40Hu.结论 CT特别是靶区HRCT扫描及靶区增强CT扫描可以提高周围型小肺癌的影像诊断准确率.
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周围型小肺癌的CT诊断(附60例分析)

    目的 分析周围型小肺癌的CT征象特征,提高对周围型小肺癌的CT诊断水平.方法 收集60例经手术穿刺癌栓等病理证实的周围型小肺癌,对其内部结构、边缘形态、周围组织改变及增强后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0例周围型小肺癌中具有空泡征2例,细支气管充气征1例,空洞1例,钙化1例,具有深、浅分叶征51例,短细毛刺征和棘突征47例,具有血管集束征36例,胸膜凹陷征53例,癌肿胸膜侧阻塞改变6例,39例进行了增强扫描,癌体均有强化,强化幅度超过40Hu.结论 CT特别是靶区HRCT扫描及靶区增强CT扫描可以提高周围型小肺癌的影像诊断准确率.

    作者:于书奎;于皓;李东宁;王长福 刊期: 2008年第35期

  • 螺旋电极右室间隔部起搏器置入术15例护理体会

    传统上采用被动固定电极右室心尖部起搏(RVA),其操作简单、容易固定.但其严重的缺点是改变了正常心脏的激动收缩顺序从而导致心脏组织、电学重塑及心脏收缩功能下降终发生心力衰竭[1].

    作者:陈春霞;殷秋敏;张淑娟 刊期: 2008年第35期

  • 女性外阴及肛周巨大尖锐湿疣治疗及临床观察

    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um,CA)是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所致的常见性传播疾病,其发病率逐年升高.发生于男女两性阴肛部位的巨大尖锐湿疣,这些患者疣体生长过度,成为巨大型,此型与HPV6型有关,临床外观颇似鳞状细胞癌,故也称癌样尖锐湿疣,其组织学为良性病变,但少数可恶变,一般手术治疗[1].

    作者:郭洪飞;严旭 刊期: 2008年第35期

  • 消毒供应室对医疗器械清洗的质控管理

    医疗器械的清洗是去除热源、微生物及有害离子的关键,任何残留在医疗器械上的有机物都会阻碍消毒灭菌因子的穿透,从而影响灭菌质量.清洗是医疗器械灭菌前处理的必要过程,更是确保医疗器械灭菌质量的重要环节.

    作者:赵辉;丛日丽;温静 刊期: 2008年第35期

  • 矾冰液联合康复新液湿敷治疗Ⅲ~Ⅳ度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护理观察

    目的 观察矾冰液联合康复新液湿敷治疗Ⅲ~Ⅳ度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8例Ⅲ~Ⅳ度放射性皮肤损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清洗创面后,观察组34例分别矾冰液、康复新液湿敷创面,对照组34例用硫酸庆大霉素、康复新液湿敷创面.结果 观察组换药次数比对照组少,愈合时间观察组比对照组短,观察组总有效率97.06%,对照组为91.18%,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矾冰液联合康复新液湿敷治疗Ⅲ~Ⅳ度放射性皮肤损伤,在缩短伤口愈合时间、促进损伤皮肤愈合等方面有较好效果.

    作者:魏晓琦 刊期: 2008年第35期

  • 冠心病患者的心理表现及护理

    对冠心病病人心理反应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状况进行综述,根据患者的不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护理,从而提高病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疾病康复.

    作者:尉红莲 刊期: 2008年第35期

  • 罕见血型AendB亚型1例鉴定报告

    1 标本来源患者,男,19岁,2008年3月14日入院,一侧睾丸切除,无既往病史及输血史,术前鉴定血型,确定为极为罕见的AendB亚型.

    作者:周秀英;王鹏;徐东强 刊期: 2008年第35期

  • 利多卡因中毒反应误诊为药物过敏反应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女,43岁,因为混合型颈椎病住院治疗.住院期间前后做了两次颈椎硬膜外神经阻滞治疗,第一次阻滞治疗术毕约90min后,出现手足心麻木、瘙痒,继则感觉颜面部瘙痒,口唇麻木,全身瘙痒,皮肤潮红,手足肿胀感明显,并且逐渐感觉心慌、胸闷,患者十分紧张.

    作者:汤合杰 刊期: 2008年第35期

  • 药物的佳给药时间

    目的 增加药物疗效,减少药物毒副反应,提供用药指导.方法 查阅文献资料,结合实际工作,寻找药物佳给药时间.结果 药物具有佳给药时间.结论 择时给药能提高药物的治疗作用.

    作者:胡志强;牛国荣 刊期: 2008年第35期

  • 中心静脉导管在腹水治疗中的应用

    腹腔穿刺放出腹水及腔内注入化疗药物是治疗大量腹水的重手段.2005年6月~2008年6月我科一改传统的方法,利用中美合资珠海福尼亚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使用中心静脉导管进行腹水引流伴注入化疗药物,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张伊辉;杨鹏飞;李变利 刊期: 2008年第35期

  • 单穗型钙离子传感器在遗传过程检测中的应用

    钙是人类和动物不可缺少的元素,也是人体内含量多的金属元素.

    作者:蒋文浩;刘文君;廖新华 刊期: 2008年第35期

  • 急危重症肺疾病患者营养支持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营养支持在急危重症肺疾病患者中的合理应用,以提高急危重症病人的抢救成功率.方法 将169例在我科住院的急危重肺疾病患者分为对照组82例和观察组87例,对照组实施肠外营养(PN)支持,观察组实施肠外营养和肠内营养(EN)支持,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均达到营养支持效果,但对照组胃肠道出血、二重感染、肠麻痹、肝功能异常以及腹胀、高血糖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1,P<0.05).结论 对急危重症肺疾病患者实施肠外加肠内营养支持,可减少并发症发生,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孔彬 刊期: 2008年第35期

  • 老年患者的外科护理

    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已逐渐步入老龄社会,护理人员如何做好老龄病人的护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问题.

    作者:王震宇 刊期: 2008年第35期

  •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病人的护理体会

    目的 减少或避免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避免或减少对病人的刺激,降压、解痉,根据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病情的演变,采取必要的护理措施.结果 母子安全、健康.结论 根据各个阶段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护理措施得当,可获得满意的护理效果.

    作者:冯璐;马瑞华 刊期: 2008年第35期

  • 心理康复科恢复期患者及早进行出院指导对其社会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 探讨对心理康复科恢复期患者及早进行出院指导对其社会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对50例心理康复科恢复期患者及早进行出院指导,并以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ISE)、阴性症状量表(SANS)、住院精神患者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PI)进行效果评定.结果 及早进行出院指导的患者NOISE评分在总积极因素、总消极因素、病情总估计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SANS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SSPI各因子分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 心理康复科恢复期患者及早进行出院指导,提高其独立生活能力,对其社会功能恢复影响较大.

    作者:李晓燕;鲁美玲 刊期: 2008年第35期

  • 腹腔镜妇科手术的配合体会

    腹腔镜手术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具有明显的损伤轻、恢复快、出血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国内外已逐渐代替妇科的大部分剖腹手术[1].其成功开展及完成与护士充分的术前准备、准确的术中配合是密不可分的,已逐渐成为病人优先选择的术式.

    作者:张丽春 刊期: 2008年第35期

  • 肝炎的康复与护理

    对一些自限性疾病、慢性病和某些疾病的康复过程或相对稳定阶段,现代医学提倡在医护人员指导下的患者自我疗养,促进康复.现就肝炎病的康复与护理谈几点体会.

    作者:陈永真;邱红;田伟美 刊期: 2008年第35期

  • 拔尿管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措施

    目前双腔或三腔气囊导尿管广泛用于临床,由于制作材料、工艺等原因,以及患者疾病的不同,留置尿管时间也不同,拔尿管时可遇到拔管困难,不仅给病人造成了痛苦,还易引发医疗纠纷.

    作者:吕冬;赵利军 刊期: 2008年第35期

  • 牙釉质黏合树脂治疗垂直嵌塞

    食物嵌塞在牙齿邻面,直接压迫牙龈引起疼痛,滞留食物发酵、腐败而发生口臭,分解产物和细菌性代谢产物的刺激可引起龈炎,出现疼痛、龋病和牙周炎.

    作者:胡延开 刊期: 2008年第35期

  • 16例急性肾衰竭的临床及预后分析

    随着肾脏病科的发展以及肾活检技术的应用,许多急性肾衰竭的病人得到了积极的诊断及治疗,急性肾衰竭的及早诊断对阻断病情的发展、改善预后有着重要的作用,2006年3月至2007年12月我科共收治急性肾衰竭病人16例,本文就其病因、临床表现及预后进行分析:

    作者:闫小燕 刊期: 2008年第35期

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杂志

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杂志

主管:卫生部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