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无鼻部症状的鼻源性头痛临床分析及治疗

褚建

关键词:鼻部症状, 鼻源性头痛, 临床分析, 血管神经性头痛, 内镜手术治疗, 临床诊断, 延误治疗, 结构异常, 鼻内窥镜, 鼻窦疾病, 偏头痛, 应用, 扫描, 内科, 解剖, 患者, 病变, 鼻腔, 报告
摘要:鼻源性头痛是由于鼻腔-鼻窦疾病所引起的头痛,大多有明显的鼻部症状.随着鼻内窥镜和鼻部CT扫描的广泛应用,临床诊断不难.但在临床上也有部分患者因鼻内病变或解剖结构异常引起头痛,由于没有明显的鼻部症状,常就诊于内科被诊断为血管神经性头痛或偏头痛,从而延误治疗.笔者自2000年1月~2006年12月通过鼻内镜手术治疗无鼻部症状的鼻源性头痛39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米非司酮在妇产科领域应用研究进展

    米非司酮是作用于孕酮受体水平的抗孕酮药物,广泛用于妇产科终止妊娠、引产,治疗异位妊娠、紧急避孕,以及妇科良、恶性肿瘤治疗等,均取得了较好疗效.随着对米非司酮研究的不断深入,该药必将在妇产科领域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现将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蓝静 刊期: 2008年第19期

  • 大同铁路地区女工妇女病B超普查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铁路女工身体状况,研究发病趋势及防治对策,为开展女工的预防及保健工作提供有力的诊断依据.方法 对太原路局大同铁路地区在职女工进行了超声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4098名女工中,患病人数为895人,发病率为21.8%,各类疾病的构成比不同,子宫肌瘤490人,构成比为54.75%,卵巢肿瘤186例,构成比为18.99%,宫颈腺体囊肿137例,构成比为15.31%,其它疾病98人,构成比为10.95%.结论 B超作为一种无创伤,无痛苦,方便实用的诊断工具,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1].为了有效控制妇女病逐年上升的状况,B超检查应作为女工定期体检的常规项目.

    作者:张丽清 刊期: 2008年第19期

  • 癌症病人化疗的健康教育

    化疗是癌症病人综合治疗的一种重要措施之一,可以巩固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由于化疗副作用会给病人带来心理和生理上的不良反应,必须采取科学的指导,使病人在化疗过程中增强治疗信心,减轻用药后的反应,使身心处于佳状态.我科自2005年6月~2007年10月对60例癌症病人通过健康教育,减轻和消除了化疗引起的不良反应,提高了治疗效果和癌症病人的生存质量.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万霞;廖卫;张秀花 刊期: 2008年第19期

  • 第二产程时间与分娩结局的关系

    目的 探讨第二产程持续时间与分娩结局的相关性,加强临床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抽取627例住院分娩产妇临床资料,按照第二产程时间<1h,1~2h、>2h分为Ⅰ组、Ⅱ组、Ⅲ组,统计第二产程时间、新生儿Apgar's评分,新生儿窒息、新生儿死亡、ICU监护情况、剖宫产率、产后出血率、羊水污染情况等.结果 ①新生儿窒息率、ICU监护Ⅲ组>Ⅱ组>Ⅰ组:新生儿Apger's评分Ⅰ组>Ⅱ组>Ⅲ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②3组阴道自然分娩率、阴道助产率、剖宫产率存在显著差异(x2=129.580,v=4,P=0.000);③羊水污染程度依次是Ⅲ组>Ⅱ组>Ⅰ组(x2=60.197,v=6,JP=0.000).结论 第二产程持续时间与母儿围产预后密切相关,严密观察产程进程,积极处理缩短第二产程,可望获得良好预后.

    作者:刘军防;张小路 刊期: 2008年第19期

  • 浅谈以人为本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管理者应建立一种新型护理管理方法,以满足护士的合理要求,激发不同层次护士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实施以人为本的护理管理,实现人力资源开发价值的大化,使每位护士的潜能都能得到极大的发挥.

    作者:孙林;余光琴 刊期: 2008年第19期

  • 应用同视机治疗弱视与传统遮盖法的疗效对比

    目的 探讨应用同视机结合遮盖法治疗弱视与传统遮盖法治疗弱视间的疗效差异.方法 对229例405眼3.5~12岁的弱视儿童根据其自愿选择治疗方案的方法随机分为两组:同视机治疗组(简称治疗组)172例307眼,传统遮盖法组(对照组)57例98眼(因弱视儿童双眼弱视程度不同,本文数据均依弱视眼数统计),观察两组疗效及治愈所需疗程的差异,并分别在两组中按年龄分为四组,据弱视程度分轻、中、重三度,观察开始治疗的年龄、弱视程度对疗效、治愈所需疗程的影响.结果 治疗组的治愈率为84.4%,对照组治愈率为68.4%.两组中开始治疗的年龄、弱视程度均与疗效、治愈所需疗程间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显著性.结论 应用同视机治疗弱视提高了治愈率、缩短了疗程,但疗效疗程均与开始治疗的年龄及弱视程度有关.

    作者:许立华 刊期: 2008年第19期

  • 产道血肿的原因分析与护理体会

    产道血肿是产科常见并发症.指分娩时,产道血管损伤或断裂而皮肤或黏膜相埘完整,血在局部淤血并形成血肿[1].血肿的发现易被延误,常致出血增多,应积极预防,早期发现,并正确处理,避免发生产后出血,继发贫血、感染甚至危及生命.产道血肿常发生于:①初产妇;②产程异常;③缝合技术差;④凝血功能障碍<'[2]>.我院于2005年1月~2008年1月对产后并发产道血肿8例进行综合护理,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体会分析总结如下……

    作者:陈月霜 刊期: 2008年第19期

  • Ⅰ期卵巢未成熟性畸胎瘤治疗和预后的临床研究

    卵巢畸胎瘤是妇科常见肿瘤之一,成熟性畸胎瘤在卵巢更为常见,预后好,约1/3卵巢成熟性畸胎瘤发生恶变,而未成熟性畸胎瘤仅占卵巢畸胎瘤0.65%~2.45%较为少见,回顾近20年文献报道卵巢未成熟性畸胎瘤预后不良,大多是病人在术后半年内复发或死亡.因此,对卵巢未成熟性畸胎瘤治疗并观察其预后是本文研究课题,现将我院收治6例卵巢未成熟性畸胎瘤治疗和预后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高红云;邹新文;范玉梅;张晓峰 刊期: 2008年第19期

  • 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摘除术止血方法新进展

    前列腺摘除术,目前应用摘除腺体后,用可吸收线缝腺窝近一圈,形成尿道内口,术中、术后出血少.可为临床推广.

    作者:邢书凯;杨艳环 刊期: 2008年第19期

  • 激光联合手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87例

    目的 探讨静脉腔内激光闭合术治疗(Endovenous laser treatm ent,EVLT)下肢静脉曲张(Varicose veins of lower extremity,VVLE)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87例VVLE患者共102条患肢行激光治疗仪行EVLT或EVLT联合手术治疗.结果 随访2~24个月,全部病人经B超复查均未发现大隐静脉再通、局部复发及血液反流现象;所有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无严重并发症,均恢复正常生活.结论 静脉内激光治疗具有安全、微创、疗效好、操作简便和无遗留手术瘢痕等优点,联合手术可扩大治疗范围.

    作者:路云和;张丙贵 刊期: 2008年第19期

  • 医院氧气湿化瓶抽样检测结果和分析

    输氧是临床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安全使用氧气湿化瓶是预防控制院内感染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为了对病人的安全负责,给病人提供更清洁、更安全的医疗环境,我们对12个科室的使用中的氧气湿化瓶进行抽样监测,并对取得标本进行实验和分析,现将实验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阴雪涛 刊期: 2008年第19期

  • 42例巨大甲状腺病变的外科治疗分析

    甲状腺切除术是外科常见手术,而巨大甲状腺病变的外科手术难度大、风险大,这增加了术后并发症.我院自2002年~2007年共有42例巨大甲状腺病变的手术,均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诸葛军 刊期: 2008年第19期

  • 外伤性泪小管断裂10例手术治疗体会

    目的 探讨外伤性泪小管断裂的手术方法,以提高满意疗效.方法 采用泪小管插管,再行断端吻合.结果 术后患眼无溢泪症状.结论 外伤性泪小管断裂采用泪小管插管后吻合手术,可取得很好的效果.

    作者:罗菊香 刊期: 2008年第19期

  • 宫腔镜电切术57例疗效观察

    随着科技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手术操作的日趋完善精细,不仅要解除患者痛苦,还要尽可能保留脏器完整及生理功能[1].应用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黏膜下肌瘤、内膜息肉、宫腔粘连,代替开腹手术,具有诸多优点,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宜芬 刊期: 2008年第19期

  • 干下型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附42例报告

    目的 总结42例干下型室间隔缺损临床治疗的经验和体会.方法 全部病例采用全麻中低温体外循环下直视手术,经肺动脉及右室流出道切口修补室间隔缺损.结果 全组无死亡病例,术后恢复顺利.出院前及出院后3个月复查心脏彩色多普勒,无残余分流.流出道狭窄及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结论 干下型室间隔缺损因其解剖特点及血流动力学特点,无自然闭合倾向,且易导致主动脉瓣脱垂、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一经诊断即应早期手术,疗效确切.

    作者:陈红卫;王宏山;张润生;刘广文;潘砚鹏;杨恒;张锋 刊期: 2008年第19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输卵管妊娠疗效比较

    近年来,异位妊娠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随着诊断和治疗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保守治疗在国内外得到普遍开展.本文对比研究了氨甲蝶呤(MTX)以及中药联合氨甲蝶呤、米非司酮治疗输卵管妊娠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刘宜芬;赵云鹤 刊期: 2008年第19期

  • 通心络合并应用心血管药物的安全性观察

    目的 研究通心络合并应用心管药物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的安全性.方法 门诊心脏病患者连续取样300例,均合并较长期应用心血管药物,给予通心络胶囊常规口服,观察用药不良反应及生化反应.结果 通心络合并应用多种心血管药物没有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合并通心络及其它心血管药物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褚福珍;王启盛 刊期: 2008年第19期

  • 静脉穿刺技术进展

    静脉穿刺是护理工作的基本操作之一,也是医院治疗抢救病人的一个重要手段,如何稳、准、快、好地穿刺成功,是护理工作研究的重要技术操作内容,但有时难以一次穿刺成功.现就近年来对穿刺部位、静脉条件、个体差异等文章做一综述.

    作者:王秀凤 刊期: 2008年第19期

  •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患者QT离散度的变化及其意义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对比观察51例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患者和48例正常对照者的QT离散度的变化,并对急性心肌梗死组12例发生室颤患者QT离散度的变化与未发生室颤患者QT离散度比较.结果 急性心梗死组QTd、QTcd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组发生室颤患者QTd及QTcd明显大于无室颤组患者.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QT离散度显著增高,QT离散度的延长对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徐名伟;罗书裕 刊期: 2008年第19期

  • 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131例脑梗死住院患者(进展组66例,对照组65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进展性脑梗死组患者血压、血糖、纤维蛋白原、体温、白细胞计数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胆固醇、甘油三酯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血压、高血糖、高纤维蛋白原血症、高血白细胞计数和发热是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

    作者:王峰;兰希发;张加伟 刊期: 2008年第19期

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杂志

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杂志

主管:卫生部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