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鹤鸣
目的 探讨异常分娩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之间的关系,为临床防治高胆红素血症提供依据.方法 对我院产科2004年3月~2005年11月期间有异常分娩史的足月新生儿91例与同期正常足月分娩的新生儿进行早期胆红素跟踪监测及对照.结果 足月异常分娩的新生儿较正常足月分娩的新生儿的黄疸发生时间及峰值出现时间明显提前,发生高胆红素血症患儿比例明显增高,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而黄疸消退时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异常分娩也是引发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原因之一.
作者:董兆华;隋萍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既不影响母儿健康,又能减轻疼痛的分娩方法.方法 将71例单胎足月,头位,无头盆不称,临产后腰痛明显的36例设为观察组,同等条件35例为对照组,分别观察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产后出血及新生儿情况.结果 两组产程活跃期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产后出血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围产儿预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水针减痛是简单易行,且对母儿无不良影响的一种镇痛分娩方法.
作者:闫莉萍;龙艳芬;张丽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NCPAP在早产儿反复呼吸暂停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05年10月~2007年10月在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反复呼吸暂停早产儿61例,将应用NCPAP治疗的42例作为治疗组,应用氨茶碱加纳洛酮治疗的19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早产儿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低,存活率高.结论 NCPAP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疗效显著且优于氨茶碱加纳洛酮;NCPAP的应用可减少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率,可减少反复呼吸暂停后遗症发生率,其具有氧气调节装置及加温湿化装置,减少了早产儿氧疗副作用发生.
作者:唐迎元;吴州丽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糖尿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综合征.其发病受生活方式和社会富裕程度的影响,久病可致多系统损害.给予正确及时的健康教育指导,可改变病人对糖尿病的认识,影响其生活方式,延迟病情进展,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现就笔者对几年来收住的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孙敬娟 刊期: 2008年第09期
化疗药物常引起恶心、呕吐等毒副反应,但引起呃逆反应的不多.我院自2005年5月~2007年10月期间共收治779例恶性肿瘤患者,其中有17例出现化疗后呃逆症状,占总住院人数的2.2%.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王旸;刘刚;万里新 刊期: 2008年第09期
胃食管反流(GER)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病理性胃食管反流称为胃食管反流病(GERD).新生儿GERD主要原因是食管下括约肌的短暂松弛,其他与新生儿GERD有关的因素还有胃排空延迟和腹内压增高.我们对2005年1月~2007年10月入住本院NICU的60例新生儿GERD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及护理报告如下.
作者:王影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生长分化因子-15(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15, GDF-15)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危险分层的截断点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病例-病例研究,292例NSTE-ACS患者入院时测定血清GDF-15水平,观察3mo时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再发心绞痛、非致死性心梗和心源性死亡)的情况.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确定GDF-15水平截断点,根据该值将患者危险分层,分为高危组和低危组.结果 血清GDF-15水平危险分层的佳截断点取1608ng/L,其敏感性81.3%,特异性61.7%.高危组中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54例(38.3%),而无事件者为87例(61.7%);低危组中依次分别为11例(7.3%)和140例(92.7%).高危组预后情况较低危组更差(38.3%vs7.3%,P<0.001;RR为5.25,95%CI为2.60~10.59).结论 血清GDF-15水平对NSTE-ACS患者危险分层的佳截断点为1608ng/L,是较可靠的生化指标.
作者:胡天勇;刘宇;刘鹏;解金红;关怀敏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评价计算机X线钼靶摄影(CR,以后简称CR钼靶摄影)与传统钼靶摄影对乳腺癌钙化的检出率,并探讨乳腺癌钙化的诊断标准.方法 对本院1998年至2005年所有传统钼靶怀疑乳腺癌的患者行CR钼靶摄影(必要时行CT、超声检查),并采取双盲法进行前瞻性研究,做出定性诊断并统计钙化出现率.结果 乳腺癌钙化在传统钼靶摄影出现率为53%,在CR钼靶摄影出现率为66.6%,有统计学意义,CR优于传统钼靶.结论 传统钼靶及CR在乳腺癌钙化检出率上均明显优于CT及超声,但两者相比,CR优于传统钼靶.
作者:刘庆祥;李淑云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哺乳期早孕的可行性及注意事项.方法 回顾性分析3年来235例哺乳期妊娠药流及随机选择的同期初次药流2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药物流产效果、近期并发症及副作用.结果 重复药流组完全流产率低、阴道流血量多、时间长,但重复药物流产完全流产仍可达86.8%,其出血量仅相当一次月经量,盆腔感染及转经时间与初次药流者无差异,副作用少,能耐受.结论 哺乳期妊娠药物流产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实际操作中应注意掌握适应证、加强流产后的管理.另外长期安全性问题尚不清楚,应加强避孕的指导,预防非意愿妊娠.
作者:谭昌莲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的镇痛液配方,对PCEA术后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中下腹部和下肢手术硬膜外麻醉病人100例,手术结束后均保留硬膜外导管.随机分为两组,I组(n=50),0.1125%布比卡因100ml,含布比卡因112.5mg,哌替啶200mg,地塞米松10mg,Ⅱ组(n=50),0.09%布比卡因100ml,含布比卡因90mg,芬太尼0.2mg PCEA速率2ml/h,以VAS评定术后镇痛效果,Bromage评分评定运动阻滞,按WHO规定评定呕吐情况.结果 术后VSA评分、Bromage评分,两组间无差异,WHO规定评定呕吐,Ⅱ组高于I组.结论 两组镇痛液配方对下腹部及下肢手术病人,术后镇痛效果确切,无运动阻滞,但镇痛液中加入地塞米松可减少呕吐的发生率.
作者:谢静琳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胃手术后残胃功能性排空障碍的处理方法.方法 总结18例胃手术后残胃功能排空障碍的诊治经过.结果 18例病人经保守治疗,17例缓解,1例术后13d再手术.讨论 X线钡餐或碘剂动态观察和胃镜检查对于排除机械性梗阻确定诊断有决定性意义.处理应行保守治疗,在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肠外营养的基础上应用胃复安和吗丁啉有良好效果.
作者:韩秋鑫 刊期: 2008年第09期
近几年来,随着麻醉学科的不断发展,医疗仪器设备不断增加,麻醉药品在不断更新,如何配合麻醉工作,给手术室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浅谈手术室护士与麻醉医生的配合.
作者:邢昭晶;周绍梅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腹股沟疝的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05例腹股沟疝手术的临床资料,其中48例行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另外57例行传统疝修补.结果 全部患者切口I期愈合.随访6~24mo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组无复发,切口无并发症.结论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操作简便、安全、痛苦小、恢复快、复发率低,为目前腹股沟疝治疗的佳术式之一.
作者:施申启;钱伟;詹砚;汪玲 刊期: 2008年第09期
铅是人类早使用的金属之一,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接触机会较多,可引起铅中毒.我院于2003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铅中毒33例,在应用依地酸钙钠驱铅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护理经验,现报告如下.
作者:孙丽华 刊期: 2008年第09期
胆石病是指发生在胆囊和胆管的结石,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在自然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10%[1].胆管结石病人常伴有非异性消化道症状,当结石阻塞胆管并继发感染时,可导致典型胆管炎症状:如腹痛、寒颤、高热、黄疸等,统称为Charot三联征.其治疗方式以手术治疗为主,胆总管探查或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适用于单纯胆管结石,胆管上下端通畅、无狭窄或其它病变.胆道手术常见的并发症有胆道出血、胆管损伤、胆管炎性狭窄、胆源性肝脓肿等,术后并发伤口感染的主要因素有:手术过程中不可避免因素、机体抵抗力降低、伤口局部因素等.现将胆总管多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后并发感染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黄麦翠;肖伟群 刊期: 2008年第09期
临床上存在许多患者对义齿长时间不能适应.影响其适应性的因素较为复杂,通常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本文从患者的年龄、性别、修复史及文化水平等方面,对患者的自身条件对全口义齿修复后的适应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就其临床意义作了探讨.
作者:周晓波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与依那普利联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及对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符合标准的1,2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停用所有对血压及肾功能有影响的药物2wk以上,联合口服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与依那普利,使血压维持140/90mmHg,疗程8wk,观察其降压疗效及肾功能变化.结果 92例患者中有2例因咳嗽而中途退出,实际只有90例列入疗效分析,经过8wk治疗,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与依那普利联合治疗能显著降低血压(P<0.01)及尿蛋白的排泄量(P<0.01).治疗前后心率、血脂、血糖、电解质、肝肾功能及心电图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与依那普利联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有良好的疗效,并可减少尿蛋白排出,保护肾功能,无明显不良反应,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作者:刘素文 刊期: 2008年第09期
1 机制到目前为止,已有几十个随机对照试验,约15000例心力衰竭患者应用β受体阻断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及卡维地洛等)治疗,结果一致显示该类药物能改善临床症状及左室功能,从而降低死亡率和住院率,不论病因是缺血性或非缺血性、年老或年轻、糖尿病或非糖尿病、基础LVEF值低或高者均能获益.临床试验证据亦表明,β受体阻断剂长期治疗心力衰竭的效应与短期治疗的负性肌力作用截然不同,治疗3mo,均能改善收缩功能、LVEF增加;治疗4~12mo,心肌肌重减轻,心室形状趋向正常,出现了逆转心室重塑的现象.
作者:苏晓霞 刊期: 2008年第09期
在口腔治疗工作中磨牙常因髓室底穿孔而被拔除,这将使咬合的稳定性及咀嚼效率大为降低.我们从1997年对48例髓室底穿孔的患牙,用纳米羟基磷灰石(nHA)进行穿孔的修补,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总结如下:
作者:魏绍莲;陈玉长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硬膜外术后镇痛不良反应的发生及防治方法.方法 对2128例硬膜外术后镇痛病人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记录不良反应的种类及发生率,分析发生原因,寻求有效的防治方法.结果 全部病例镇痛有效率达100%.共发生并发症998例(46.9%):其中皮肤瘙痒发生率较高(24.44%),均经对症处理后缓解;恶心、呕吐发生率7.05%,较文献报道的发生率低;尿潴留的发生率3.81%;过早脱管占8.41%;单侧下肢麻木或乏力占4.70%;呼吸抑制和椎体外系症状各占0.42%和0.94%;骶尾部硬肿0.14%,导管阻塞及机器故障占0.42%,全组病人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硬膜外镇痛并发症主要与镇痛药物有关,并与患者性别、置管部位有关.在临床实践中,合理选择用药、适时调整用药量、加强临床监测和护理,是提高硬膜外术后镇痛效果、降低并发症的重要保证.
作者:黄杏琼;刘纳新 刊期: 2008年第09期